諸葛武侯宅銘南陽襄陽臥龍(諸葛武侯百年乩)
武侯祠諸葛亮殿的匪皋則伊有什麼含義
匪皋則伊 註釋 匪:同“非”。皋:皋陶,舜的獄官。伊:伊尹。
說明 諸葛亮經國治民的才幹,不等同於皋陶,就等同於伊尹。清人嚴樹森書。是說諸葛亮象臬陶伊尹一樣,事君,忠,事友,誠,事事,正,事人,直
南陽臥龍崗、襄陽隆中哪個更或許是諸葛亮躬耕地?
諸葛亮自稱躬耕於南陽,這說得是南陽郡。但南陽郡的地盤很不小,而且歷朝歷代屢有調整。在豹眼看來,襄陽的隆中更或許是諸葛亮躬耕之地,並 不是是南陽臥龍崗。
01
三國時期的南陽郡,是諸葛亮躬耕之地,這不應該存有疑義。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錄載入: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臣本佈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領大軍進駐漢中,準備第1次北伐。臨行之前,給後主劉禪上瞭一道奏疏,後世稱其為《出師表》,也作《前出師表》。有人考證,這是西晉時期有人偽作,不是諸葛亮親自所作。
但豹眼認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全文收錄這篇奏疏,恐怕不可能有假。陳壽是原蜀漢的官吏,又是嚴謹的史學傢。其所采用的的史料非常嚴謹,假如是時人偽作,陳壽恐怕不會一字不落的記錄載入。盡管蜀漢史料不全,但這篇《出師表》,陳壽或許應該是見過,要不然,不會如此處理。
從《出師表》的內容來看,也好像沒很有必要作假。於是,探究諸葛亮躬耕之地,必須從這裡開始,要不然,就更沒法說清瞭。
02
南陽郡所轄地域及歷史變遷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國大將白起攻占瞭宛,在南陽盆地的基礎上設立南陽郡,郡治在宛。大體范圍包括今天河南南陽全境、泌陽縣、湖北十堰市部分地區,以及隨州市、棗陽市、襄樊市部分地區。
這其中就包括今天襄州區、樊城區、老河口等一帶地區。西漢時,南陽郡歸屬荊州部,轄三十六縣,如宛城(今南陽臥龍區、宛城區)、淯陽(臥龍區英莊鎮)、新野等縣。
東漢時,南陽郡仍歸屬荊州部,和南郡以漢江為界。郡治在宛,轄三十七縣,為天下第1大郡。轄縣與西漢大致相同,有合並、撤銷,但增添瞭南鄉、成都、襄鄉三縣,就連陜西的山陽也歸屬瞭南陽郡。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設立襄陽郡和南鄉郡,南陽郡的樊城、山都縣、鄧縣劃給瞭襄陽郡,南陽郡西部的南鄉、析縣等八縣劃歸南鄉郡。
南陽郡郡治在宛,西漢時期是全國五大多數市之一,王莽受封南陽新都(新野東南),漢更始帝劉玄在南陽登基稱帝。東漢時,南陽被封為南都,被尊為帝鄉,為天下經濟首都。其地位就等同於如今的上海。漢代南陽郡轄境等同於此刻河南熊耳山的南邊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大洪山的北邊應山、鄖縣之間的地區。
03
襄陽郡的轄境及變遷歷史
襄陽郡設立較晚,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赤壁之戰後獲得瞭荊州部分地區,曹仁丟掉南郡之後,但襄陽仍在曹操手中。曹操分南郡北部設立襄陽郡,治所襄陽縣(今湖北襄陽襄州區)。
襄陽縣地域在秦時分屬南郡、南陽郡、漢中郡;西漢時初置襄陽縣,在今天襄陽古城西北築襄陽城,建城設治。大概東漢桓帝時樊城建城,城址此刻已經淹沒在漢水中。
豹眼在看關羽襄樊之戰時,時有疑問,總感覺樊城與襄陽以漢水分隔,咋會跑到樊城去與曹軍決戰呢?
今日始知,三國時的樊城原來業已不存在瞭,今天的樊城業已不是當年的樊城。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牧劉表將治所由武陵漢壽(今湖南常德)遷至襄陽縣。因此而知,襄陽縣是那個時候荊州地區、經濟、軍事中心。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投奔瞭劉表,駐軍新野。新野屬於南陽郡,而南陽郡隸屬於荊州部,是劉表的地盤。所有的故事,無論是諸葛亮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都發生在這兒。
04
《出師表》所言的南陽到底是個啥概念呢?在曹操設置襄陽郡之前,襄陽縣隸屬南郡。曹操設置襄陽郡,襄陽縣城是郡治,自然屬於襄陽郡。諸葛亮自己說居住在南陽,自然是說南陽郡。
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與曹操已經成為死敵,或許諸葛亮沒有承認曹操設置的襄陽郡,但諸葛亮出山之前,躬耕之地、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時,襄陽是隸屬南郡的。
《出師表》是在襄陽郡設置後來的事,但諸葛亮說躬耕於南陽,也不能就論是錯誤的。畢竟當初故事發生時還是南陽郡所屬。
由此,豹眼認為,諸葛亮躬耕之戰,是在漢末前期的南郡襄陽縣、後期的襄陽郡郡治襄陽縣。這是傳統上荊州地域,是劉表的范疇,是劉備屯駐新野活動的范疇。這是曹魏沒有染指的地方,也是諸葛亮沒有與曹操來往的緣故。
固然南陽郡隸屬於荊州部,但南陽郡並 不是由劉表全部控制,這是探討諸葛亮躬耕之戰的核心所在。
建安元年(196年),張濟自關中引兵進入荊州地界,攻占穰城,被流矢所中而死。其侄子張繡接管瞭部隊,屯駐宛城,與劉表結盟數次與曹操交戰。
建安四年(199年),就在官渡之戰前夕,張繡再次投降瞭曹操。作為南陽郡的核心城市,基本就納入瞭曹操的范疇。不過,曹操也沒有絕對控制整個南郡,而是與劉表分而治之,劉備新野屯兵就是佐證。由此斷定,諸葛亮躬耕之地,就在南陽郡劉表控制的那部分地區。總之不太可能跑到宛城去。
05
諸葛亮躬耕之地到底是南陽臥龍崗還是襄陽隆中?
襄陽縣亦即今天的襄州區,隸屬於南郡,是劉表控制的那個范圍。諸葛亮躬耕於鄧縣,說是南陽,並不矛盾。假如諸葛亮明確交代是荊州南陽郡鄧縣就沒有之後的爭議啦。
如今的襄陽縣(襄州區)業已不屬於南陽而是歸屬於襄陽市,而且襄陽有個隆中,南陽有個臥龍崗,亦即兩地相爭的源泉。
再具體看一下,這兩個古跡的來龍去脈吧。南陽臥龍崗,原名叫八裡崗,並不是剛開始就叫臥龍崗。最開始是原蜀漢將領後投降曹魏的黃權及其族人,在此首建武侯祠祭祀諸葛亮的地方,後盛行於唐宋。
南陽臥龍崗就在南陽市城西四公裡處,此崗地勢隆起,截然而住,回旋如巢。在此建瞭武侯祠,亦有以隆起攀附隆中之意。但此處地方離南陽亦即宛城太近,這就值得懷疑啦。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
黃權(?-二十四0年),字公衡。巴西郡閬中縣(今四川閬中)人。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將領。
諸葛亮病逝於234年,而黃權病逝於二十四0年。總之,臥龍崗武侯祠是在234年--二十四0年開始建設。
那個時候,魏蜀吳三國鼎立,赤壁之戰後,關羽襄樊戰敗,東吳占領瞭荊州,不過襄陽郡還在曹魏集團手裡。曹丕繼位後,曾經發動滅吳的江陵之戰,最後議和結束。
從這裡看來,襄陽一直在曹魏手裡,作為業已是曹魏將領的黃權,要建祠紀念諸葛亮,選址在襄陽應該沒有問題,但卻選擇在南陽宛城,莫非南陽宛城就是諸葛亮躬耕之地嗎?
南陽就是三國時期的宛城,是曹魏一直控制的范疇,諸葛亮在此居住的可能性較小。不過為瞭祭祀諸葛亮,在此建一座武侯祠,應該沒有問題,就好像全國到處皆有關公廟一樣。宛城是那個時候重要的經濟、軍事中心,可謂超一線都市。在怎樣重要的地方建祠,更顯得具有紀念意義,香火更旺,更便於人們祭祀。
這是臥龍崗武侯祠建於此的主要原因,亦即黃權為瞭祭祀諸葛亮在此建祠,並 不是由於諸葛亮躬耕之地在此。原名八裡崗,就是離南陽八裡路,正好四公裡。改名為臥龍崗,恐怕也是由於諸葛亮號為“伏龍”之故。
臥龍崗景區有十景: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梁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看看這幾個名字,就清楚是咋回事,就是紀念諸葛亮生活起居的建築而已。豹眼認為,這不是諸葛亮躬耕之地,僅僅是黃權最早建祠紀念、祭祀諸葛亮的地方。
隆中,在襄陽城西十三公裡,有資料說有1800年的歷史。以此算來,亦即開始於諸葛亮在此定居,在此之前其實沒有任何記錄載入。這偏偏說明是一個隱居的好玩的去處。不像南陽臥龍崗離第1經濟都市宛城四公裡,這哪裡是隱居,簡直就是為瞭進城方便而來哦。
西晉永興年間(304年--306年),駐守襄陽的鎮南將軍劉弘來來這裡憑吊諸葛亮故宅。觸景生情,遂命隨行的鎮南參軍李興寫瞭《祭諸葛丞相文》,並立碑紀念。這是此地有史記錄載入第1塊紀念諸葛亮的碑文。
這是諸葛亮病逝七十年之後的事,諸葛亮的草廬因為年久失修,早已頹垣斷壁。劉弘、李興所見僅僅是“故墟”而已。
這篇碑文最早見於晉·王隱《蜀記》,《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註引稱:《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諸葛)亮故宅,立褐表聞,命太傅祿李興為文。
據南北朝末期顧野王編纂的《輿地志》記錄載入:"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
隆中以此而名之,但在晉朝王隱《蜀記》中已經明確提到隆中二字。但諸葛亮居住時是否就叫做隆中,沒有見到相關的記錄載入。
李密(2二十四-287)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人 。西晉文學傢。初仕蜀漢,後仕西晉。李密有《陳情表》流傳於後世,被傳頌為孝道的典范。
李興是原蜀漢官吏李密之子,李密曾師事譙周,亦即陳壽的師兄弟,年齡不大時曾任蜀漢尚書郎。蜀滅以後,鄧艾敬慕其才能,請他擔任主薄,李密以祖母年邁為由婉拒。
由於其父李密的原因,李興對於諸葛亮的一些故事,應該比較瞭解。他們拜訪、紀念的諸葛亮故居,應該比較可信。
東晉升平五年(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傢習鑿齒來到隆中,並作《諸葛武侯故宅銘》。此時,隆中已經有紀念諸葛亮的祠堂。因為李興與蜀漢的歷史淵源及史學傢習鑿齒的銘文,隆中作為諸葛亮故宅,比較可信。
於是,在豹眼看來,南陽臥龍崗隻是黃權及其族人設祠祭祀諸葛武侯的地方,其實沒有說明其就是諸葛亮故宅。李興及習鑿齒明確說明隆中就是諸葛亮故宅所在居住地,並寫碑文、銘文以紀念。由此得知,隆中更或許是諸葛亮躬耕之地。
其主要原因還在於諸葛亮自言躬耕於南陽,襄陽在那個時候隸屬於南陽郡,這與隆中在襄陽並不矛盾。而那個時候的襄陽僅僅是南陽郡的一個屬縣,是劉表的范疇;南陽郡的核心地帶宛城卻是曹操的范疇。諸葛亮與曹操集團交往很少,卻與荊州劉表、襄陽名士黃承彥(諸葛亮嶽父)、龐統、龐德公以及客居襄陽的司馬徽等人交往密切。
這足以說明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南陽郡襄陽而非南陽郡之宛城。
於是,豹眼認為,南陽臥龍崗就是黃權最早祭祀諸葛亮的地方,並 不是諸葛亮躬耕之地;而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南陽郡襄陽縣隆中,一切故事皆在這裡發生。不過呢,如今的襄陽亦即襄州區,業已不屬於南陽而是屬於新的行政區域襄陽市。
諸葛亮躬耕地是哪個“南陽”?
河南南陽和湖北襄樊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的爭執歷史悠久,其中中學課本的一個註釋是導火索。而記者19日從人民教導出版社獲悉到,為避開進一步造成誤解,新版教材中已修訂瞭該註釋。
去年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6冊的第二3課《出師表》一文註解解讀中,把“臣本佈衣,躬耕於南陽”的“南陽”解釋為“在此刻襄樊一帶”。而“躬耕地”之爭歷史悠久,南陽的臥龍崗和襄樊的隆中相距120裡,都聲稱諸葛亮曾在本地隱居。
7月18日,襄樊某報披露瞭襄樊市為瞭使《隆中對》重返中學課本所做的種種工作。在報道中一位學生傢長說:“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就不會再有襄樊、南陽之爭瞭,畢竟教科書上已經把這事說得很清楚明白瞭。”該報道被南陽媒體轉載後引起強烈反響,南陽各界決定予以反擊。
南陽市博物館館長張曉剛認為人教社的闡解很不妥當,他覺得,一個史學傢討論的問題,寫到教科書上,無疑會對學生產生誤導,南陽的師生尤其不能接受。
而襄樊市社科聯做主的人劉克勤則認為此問題已成定論,沒必要再爭論。他說:“當年國傢在界定歷史文化名城的時刻,就已經把此問題說得很清楚,南陽被評選上歷史文化名城是由於有武侯祠,襄樊被評選上歷史文化城,是由於諸葛亮故居在襄樊。”
19日下午,記者就此事采訪瞭人民教導出版社。一位編輯告知記者,為避開誤解,人教社在上一年年根之前便對教材進行瞭修訂。
記者看見瞭這本尚未發行的新課本。在第二3課《隆中對》中,對隆中的解釋是“隆中,地名,此刻湖北襄樊。”第二4課《出師表》中,對南陽的解釋是“南陽,地名,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在東漢時屬南陽郡”。
該社編輯向記者列舉瞭陳壽的《三國志》、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范文瀾的《中國通史》、《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1979年版的《辭源》等史料,這幾個史料中均采用瞭“諸葛亮隱居襄陽隆中”的講法。
歷朝歷代名傢各有各的講法
三國時期 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上劉禪的《出師表》中自述:“臣本佈衣,躬耕於南陽。”這是關於其躬耕地的最早也最為可信的記錄載入。
西晉時期 《三國志》作者陳壽、《諸葛武侯文》作者李興,均對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持肯定態度。
東晉南北朝時期 襄陽人習鑿齒在《漢晉春秋》說:“亮傢於南陽郡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裡,號曰隆中。”
唐宋時期 持南陽說者,如劉禹錫《陋室銘》雲:“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杜甫《武侯廟》曰:“不復臥南陽。”李白於開元年間遊襄陽、南陽,並在襄陽寫下瞭《襄陽歌》,在南陽寫下瞭《南都行》,《南都行》裡寫道:“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持襄陽說者,如曾鞏《隆中》詩雲:“孔明方隱時,息駕隆中田。”
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間 清代南陽知府、湖北人顧嘉蘅為平息南陽、襄陽“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寫下瞭“心在朝廷,原不管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的對聯。
有哪些聰明的丞相
房玄齡
武侯百年乩作者究竟是誰
絕對不是諸葛武侯之作。武侯之書經天緯地,曠古絕今,漢代流行駢文亦即賦還有類似樂府詩,武侯百年濟作者一看就是僧人。最後一卦足以鑒之,靈山隻有佛學中人用,道教極少出現,何況“乩”之義是降神或者是附體之類之義,武侯擅長奇門遁甲,馬前課怎會用類似跳大神的烏合之術?雖不知作者何人但是此作品並 不是久遠,以我愚見應是建國後期一僧人所做。
武侯百年乩的作者簡單介紹
民國時期易學傢,姓名不詳。在著《武侯百年乩》時,為避禍而假托東漢·三國時期蜀國武鄉侯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