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五行陰陽中醫(中醫基礎理論五行學說)
五行的學說應用
五行學說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要素的運行(運動)和循環生克變化所構成,常看成是古時候樸素唯物主義哲學。五行在人體而言,代表五臟六腑,各有所屬;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臟,這十根本的,務必要非常熟;不過要記得,陰陽也許會互為表裡,打比方說說,甲木受克,或許是膽不好,不過 也可能應驗在肝臟,由於陰陽是互為表裡,甲木受傷,木很弱的話,乙木也會跟著弱得很,它又可能應驗在膽,亦有可能應驗在肝;丙也同樣,可能應驗在小腸,不過你說他的心臟功能一定斷然不會太好,丙火受克,證明火無比的弱,就是水來克火,火要弱,一定是沒有木來生,丙火弱,丁火也一定跟著弱。這十個天幹,在我們人體而言,各代表不同的部位;己-脾受克,你說脾不好,人傢或許不知道,但通常來講斷有或許是糖尿病,一般是胰島素分泌不正常,致使糖尿病的一個原因;庚-大腸受克,最容易發生的事情是痔瘡;氣管啥都屬於肺;這是根本的,不過人的健康不止是這樣。在命理學中運用陰陽五行相克相生原理推斷一自身命運之吉兇禍福的行為也稱為指迷算命。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漢族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式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一樣的條件不斷運動和互相作用的結果。我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依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周期運動變化的交互作用,匯總瞭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天幹地支紀年紀月歷法,並發展壯大成為溶入五行生克學在內,作用與影響到現在的“幹支紀年月五行生克歷法”。
木,具有生發,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熾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间位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五行學說采用取象比類的方式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克制化的關系,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互相聯系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存在著相克相生的規律。相克相生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相生,就沒有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沒有相克,就沒有事物發生發展中的協調和平衡。相生保證瞭事物發展的原動力和可能性,相克保證瞭事物發展的控制力和協調性。事物之間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的關系,推動和維持事物的不斷生長、變化和發展。《類經圖翼》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
運用五行的各式特性,以木火土金水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式現象、特征、形態、功能、表現等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類似,就 把它歸納於哪一行中,分成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分門別類作系統歸納,將各式紛繁復雜的現象理出五行規律,從而可以說明各類之間的關系及變化關系。
中醫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類機制。它是用以闡釋事物之間相互之關聯聯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寬廣的涵義,並 不是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機制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互相滋生、互相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及運動變化規律。
五臟中心屬火,肺屬金,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機制,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機制,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機制,均歸屬於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機制,均歸屬於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認為任何事物皆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著重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剖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之關聯聯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互相作用與影響。
於是,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作在按道理來講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從古至今,中國先賢把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范疇,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系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瞭無比富饒的經驗和成果。
中醫學基礎陰陽五行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著重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剖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之關聯聯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互相作用與影響。我在此整理瞭kkk,供大傢參閱,願傢人們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簡單介紹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它是用以闡釋事物之間相互之關聯聯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寬廣的涵義,並 不是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互相滋生、互相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及運動變化規律。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執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認為任何事物皆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著重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剖析研究肌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之關聯聯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互相作用與影響。
中國醫學中,將五行與人臟腑、五官、形體、和情志相配合。就臟腑來講,其分配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腎;木膽、火小腸、土胃、金大腸、水膀胱。肺臟,就好像一間小房子,藏在人體之中,能接納儲藏五氣,所以稱它為臟肺。五行與臟肺是相相應的,,肝喜條達,木生有發,故以肝屬木,心陽溫馨,火有陽熱,所以心也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化生萬物,故以脾屬土;肺有肅降,金有清肅,故以肺屬金;腎主水藏精,按納音五行有水有澗下水,故腎屬水。五行還與人體其它器官互相聯絡,並且有又與天幹相配,形成一個以五行是中心的人體構造系統,而中醫在進行人體病機辯證時,常常將系統內諸多因數聯絡起來思索。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天造地化而造木生焉。剛交於柔而成根荄,柔交於剛而成枝幹,葉萼屬陽,華實屬陰,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氣之粹為良,得氣之軀,得氣之忌者為毒。所以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這短短兩個話,反映瞭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生、克、之變化”,亦即陰陽五行“統一對立”的辯證關系。世界是由陰陽五行組成的,它們之間互相聯絡、互相依存、互相排斥、互相滲透、互相蘊含、互相扶補、他們互相制約,互相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他們之間辯證的關系“統一對立”,就是五行哲學。五行哲學是一種運動,是一種規律,它們之間密切配合,使之平衡,無限回圈,有規律地運動,才能讓人類在這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生存下來。
物質世界=氣=陰+陽=五行陰陽兩性=+木+火+土+金+水陰陽兩性
五行=十神=官+印+比+食+財+七煞+傷五行陰陽兩性=人生陰陽兩性
此處的“氣”不是空氣亦不是四柱之中流通的氣,而是一種規律,一種無形的精微的物質打比方說原子。
中醫上呢認為,人生百病,皆因於風木、寒水、暑君火,溼土、燥金、火相火六氣,病的外部征候皆根於臟肺,六氣祲入賬肺而病,皆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來醫病。《黃帝內經》說:“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這裡講的是五行之間相克的一面。那相生的一面是什麼呢?據《黃帝內經》上說:“五臟受氣於其所生,肝受氣於心木生火;心受氣於脾火生土;脾受氣於肺土生金;肺受氣於腎金生水;腎受氣於肝水生木。經常提到的五臟受氣於其所生,亦即病氣按五行相生的關系由”子“臟轉化到”母“臟。但是假如媽媽病瞭,也也許會殃及到”子“臟這便是母病及子。在五行系統中,每一個系統都與其它四個發生聯絡,任何兩行之間總有相生或相克的作用關系,因 此,是還是不是平衡所以的?關系特別重要。古時候著名的大思想傢朱熹說: ”陰陽是氣,五行為質。有瞭質,所以做得物事出來“;天地生物,五行獨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袞合,便是生物地財料”。
陰陽五行,不但揭示瞭世界是物質的,也印證瞭萬事萬物它們皆有陰陽、正反、順逆、樂悲、苦甜、快慢、進出等兩面性。而兩面性亦即“矛盾”,而“矛盾”亦即我們常說的“統一對立”,他們之間互相依存、互相聯絡、互相滲透、互相貫通,這是“矛盾的統一性”;他們互相排斥,互相對立,這是“矛盾的對立性”;他們互相制約、互相作用與影響,由此就產生瞭“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而“矛盾”之間又互相作用,並通過一定條件下他們互相轉化,量積累到一定的時刻,通過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通過互相貫通,這時就產生瞭“量變到質變”:“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一個”質“的飛要,這也揭示瞭運動產生矛盾,矛盾之間通過運動,就產生瞭”質變這個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的”質“,就是這一生的”果“;而以前的”量“就是前世的因;而”原因“及”結果“的辯證關系,亦即”統一對立“;就這樣有規律地運動,無限回圈,不斷地產生新生事物,新生事物變成舊事物,最後消失,從有形的元素變成的無行原子,再從無形的原子變成有形的元素,最後組成,光怪陸離的,五顏六色的花花世界。
中醫古典基礎理論
中醫理論源出對醫療經驗的匯總及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2000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瞭中醫學的基礎。時到現在日,我國傳統醫學有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具有完整的論理體系,其獨一無二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征有:
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互相對立而又互相依存,並時刻皆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 不是采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恒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大自然的各式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密切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征和發病規律也有所區別。所以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註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 不是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因並且從不孤立地看待某畢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中醫五行學的應用
依靠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所獲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歸屬,據此,可以綜合判斷患者的疾病。打比方說,患者面色發青,喜食酸食,脈弦,則可診為肝病;面色紅,口中苦,脈洪大,可診斷為心火旺。又如,痙攣拘急抽風,依據五行歸類屬木病,從人體臟腑來看,可診斷為肝病;渾身水腫,小便不利,五行歸類屬水病,而病位可定為腎。
依據五行學說,治療疾病時不但要考慮發患病變的臟腑本身,還應依據臟腑之間的生克關系,控制疾病的傳變。正如《難經》所論述的:“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當先實脾。”
中醫依據五行“相生”規律,提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
1、 補母,主要用於母子關系的虛證,在針灸療法中,凡是虛證,可以補其歸屬的母經或母穴,如治療肝虛證時,選取腎經合穴陰谷。此即虛則補其母,補母則子安。
2、 瀉子,主要用於母子關系的實證。在針灸療法中,凡是實證,可瀉其歸屬的子經或子穴。如肝實證可取心經滎穴少府,或本經熒穴行間治療。此即實則瀉其子,瀉子則母安。
依據母子相生的關系,提出以下治療原則:
1、滋水涵木法,即滋養腎(水)陰以養肝(木)陰的方式方法,適合使用於腎陰虧損而致使的肝陰不足之證。
2、益火補土法,即溫腎陽(火)以補脾(土)陽的方式方法,適合使用於腎陽衰微而致使的脾陽不振之證。在五臟配屬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門學說興起,對機體的溫煦多指為命門之火的效果,即腎陽的效果。
3、金水相生法,即滋養肺(金)腎(水)陰虛的治療方法,適合使用於肺虛不能輸佈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滋於肺,而致肺腎陰虛者。
4、培土生金法,即補脾(土)益氣而達到補益肺(金)氣的方式方法,適合使用於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而致肺虛脾弱之證。
中醫依據五行之間相克規律,創建瞭以下治療原則:
1、培土制水法,適合使用於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土和水,指脾腎兩臟,培土制水,指溫運脾陽,或溫腎健脾,以治療水濕停聚為病,又稱溫腎健脾法。若腎陽虛不能溫脾陽,則腎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濕不化,治當以溫腎為主,兼顧健脾。
2、抑木扶土法,適合使用於肝的疏泄太過,木旺乘土之證。木和土,乃肝脾兩臟。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療肝旺脾虛,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
3、瀉南補北法,適合使用於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
4、佐金平木法,適合使用於肺失清肅,肝火偏盛之證。金和木,乃肺肝兩臟。佐金平木,即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又稱清肺瀉肝法。
五行在中醫養生中的效果和地位是什麼?
五行在中醫養生中作用:
調節臟腑,平衡陰陽:通過臟腑反射區刺激,使紊亂失衡狀態臟腑器官功能恢復正常。
提高人體免疾力:可促進人體正常免疫細胞的生長發育和提高其活性,促進免疫細胞對細菌的過濾及吞噬作用。
五行養生是把自然界和人類各個層面的物質都用五行來區分,五行養生就是把人體最要緊的臟器分為五臟,緊接著歸五行屬性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臟為肝心脾肺腎,把五臟的功能和五行的功能結合在一直,再結合四季,就是五行養生的內容。
中醫學依據五行之特性,用來說明五臟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而暢達,肝屬木,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並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溫熱而炎上,心屬火,故心陽有溫煦之功能,心火易於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脾屬土,故脾有消化水谷,運輸精微,營養四肢百骸的功能,又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故肺具有清宣肅降之功能;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腎屬水,故腎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泄,並有藏精功能。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是什麼
1。確定治療原則
因為陰陽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而偏勝偏衰和互損又是其基本表現形式,由此在把握陰陽失調狀況的基礎上,用藥物、針灸等方法調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損,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
(1)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陰陽偏盛形成的是實證,故總的治療原那麼是“實則瀉之”,即損其有餘。分來講之,陽偏盛而致使的實熱證,用“熱者寒之”的治療方法;陰偏盛而致使的寒實證,用“寒者熱之”的治療方法。若在陽盛或陰盛的並 且,因為“陽勝則陰病”或“陰勝則陽病”而出現陰虛或陽虛時,則又當兼顧其不足,於“實者瀉之”之中配以滋陰或助陽之品。
(2)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陰陽偏衰出現的是虛證,故總的治療原那麼是“虛則補之”,即補其不足。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者,屬虛熱證,治療當滋陰制陽,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即用滋陰壯水之法,以抑制陽亢火盛,《內經》叫作“陽病治陰”。陽偏衰產生的是“陽虛則寒”的虛寒證,治療當扶陽抑陰,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即用扶陽抑火之法,以消退陰盛,《內經》叫作“陰病治陽”。
淺層漫談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發展的利弊
五行和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的哲學理論,概括瞭古代人們對自然界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為原始的樸素唯物觀與歸納辨證法。陰陽學說認為,任何事物均能用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蘊含著既互相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五行為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學說認為五行為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元素,宇宙間各式物質皆可以依照這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來歸類,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2千年前,我國古代醫傢借用哲學中的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來闡釋醫學的一些現象而形成瞭一套完整的中醫陰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陰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瞭巨大而深遠的作用與影響。筆者接下來就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發展的利弊做一簡要剖析,以期拋磚引玉,促進中醫基礎理論的探索與發展。
1。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起到瞭巨大無比的推動作用。
1。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起瞭提綱挈領的效果。
中醫學界往往提「取類比象」,而研究古時候哲學的學者常常說「取象比類」,「取類比象」 與「取象比類」是一個概念的兩種表述呢?還是有關聯的兩個概念呢?我本人認為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的形成采用瞭取象比類的方式方法,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上的應用屬於取類比象。《系辭傳》雲:「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五行、陰陽理論都是古代人們觀察物象進行歸納比類形成的。打比方說,經過「觀物取象」與「歸納比類」,把宇宙的所有物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類,就成為瞭五行學說的雛形,再加五行生克等演繹,一步步形成完整的五行學說,是 「取象比類」。而中醫學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的基本原理對五臟、五腑(無三焦)、五味、五官、五色、五體、五輸穴等生理病理藥理進行闡釋,是 「取類比象」。因此講,「取象比類」 就是把自然界中相關聯的事物都盡最大力量多的羅列出來,緊接著通過各式剖析研究方法來找出他們之間的共性,是從「形而下」到「形而上」,是從目到綱,從子系到母系,屬於歸納推理。「取類比象」是通過這幾個已知的共性來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質,是從「形而上」到「形而下」,是從綱到目,從母系到子系,屬於分解推理。
除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外,中醫藥學還普遍應用瞭類比推定方法,打比方說,因為花朵多生於植物的頂端,所以它的藥用功能是多治腦部疾患,所以有「諸花皆升」之說;籐類植物,因其枝幹運送水分營養的功能強大,故能治療肢體、關節疾病。
2千年前,不管是東方醫學,還是西方醫學,受到那個時候歷史比較落後的科技水平的制約,以那個時候粗淺的解剖與生理病理知識是沒有可能構建像現代西醫那樣比較精細比較科學的醫學體系的。(誠然,再過2千年看如今的西醫也是不夠科學的,科學是螺旋式遞進發展的。)古代人們在生活與醫療實踐中得到瞭大量的碎片化的醫藥知識,急需一根線一以貫之,那麼哲學中的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正好充當瞭這根線的效果。可以說,沒有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中醫理論就會像一盤散沙無法聚焦收攏,因此講,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起瞭提綱挈領的效果。
2。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的初期發展起瞭巨大無比的推動作用。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陰陽學說被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醫學很自然地將五臟與哲學中的五行學說聯系在一起,形成瞭中醫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的核心,緊接著,有瞭五腑、五體、五官、五華、五色、五音、五味 、五輸穴等配套理論。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幾乎涉足瞭中醫藥學的所有范疇,對中醫藥學的初期發展起瞭巨大無比的推動作用。
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屬於類比推理的論理領域,從邏輯學上來說,類比推理這一個辦法總結出的經驗結論偶爾靠譜,偶爾不依靠譜,可是,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指導臨床實踐是否靠譜呢?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不但包含一定的辯證法思想,同時由於中醫十分註重從臨床中來,再到臨床中去,因 此,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是在中醫臨床實踐中不斷修正、不斷進化的,指導經驗富饒的中醫師的臨床實踐時,大都是比較靠譜的。
2。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日益成為當代中醫學發展的巨大阻力。
在古時候科學不發達的歷史條件下,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做出瞭歷史性的貢獻;並且,從從現代醫學角度看,人體生理病理等確實存在與中醫陰陽理論相符的「陰陽」現象:交感神經興奮則心跳加快而表現速脈、副交感神經興奮則心跳減慢而表現緩脈,則二者可分別隸屬於陽和陰;彌漫性血管內凝固時體內的凝血系統與纖溶系統也可分別屬於陰陽。而大腦皮質經常處於興奮與抑制的兩種不一樣狀態,興奮屬陽,抑制屬陰,當二者事物正常交替平衡時,則出現失眠,焦慮煩躁等現象,這與中醫理論中水火不交,或心腎不交是一樣的。cGMP和cAMP在生理上有拮抗作用。如肝細胞中,cAMP↑,促進糖原分解,cGMP則促進糖原合成;平滑肌中,cAMP↑致使細胞松弛,cGMP↑,細胞收縮。cAMP對細胞增殖起負調控作用,cGMP對細胞增殖起正調控作用。 老子說,「有生於無」(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是由看不到摸不著的物質產生或組成的),這是睿智的領悟,它真的可以指引後人不斷深入地向微觀世界進發,但永久不能替代人類探索微觀(分子、原子、誇克及誇克層級以下)世界的具體努力。同理,陰陽學說可以指引或啟發中醫的研究,而不能替代醫學的具體研究。
陰陽學說與矛盾論都具有辯證法思想,陰陽與矛盾代表事物的正反兩面。但矛盾無屬性,普遍地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陰 *** 有屬性,應該說,陰陽是矛盾的子系;母系的外延大,子系的外延小,屬於子系的就一定屬於母系,屬於母系的,不一定屬於子系,因 此,陰陽不是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 左與右是一對矛盾,左與右能分陰陽呢?左具有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等屬於陽的特性嗎?右有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屬於陰的特性嗎?左與右不具有陰陽屬性,因而不能分陰陽。因 此,中醫界普遍認為陰陽無處不在是錯誤的,並且,已經造成瞭一定的混亂。打比方說,傳統認為,左為陽右為陰;但張景嶽著《質疑錄》明確提出:「左腎主真陰,右腎主真陽。」 著《景嶽全書》說「左歸丸,治腎虛腰痛,真陰不足,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經血自充。」「右歸丸,治腎虛腰痛,真陽不足,益火之原,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可見,古代人們對究竟是「左為陽右為陰」還是「左為陽右為陰」其實沒有定論;並且,如果說「左肺為陽右肺為陰」,可是,左肺的左半邊為是否陽,左肺的右半邊是否為陰呢?以此類推,就會產生十分荒謬的結論。因 此,不管是「左腎主真陰」,還是「右腎主真陰」,抑或是左腎與右腎不分陰陽,不能憑陰陽學說的推理下結論,隻能靠具體的研究來總結出結論。
中醫陰陽理論采用的是類比推理邏輯,其推理結論多數是或然正確,不是必然正確;因 此,隻有臨床經驗富饒的中醫師應用時才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有時也易出錯,至於無臨床經驗中醫學徒則更難把握。如今的中醫院校教材中的中醫陰陽理論與古時候相比,無多大的發展變化,中醫陰陽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涉及中醫的各個范疇,以類別推理為基礎的中醫陰陽理論,無疑對現代中醫的發展會起到巨大無比的阻礙作用。
中國古代人們將世界本源歸為5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表明那個時候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但提出五行生克關系,表明五行學說進入具有辯證思維的哲學領域。大自然確實存在著相克相生的關系,人體內也存在著相克相生的關系,但相克相生的關系隻是有時候會按五行生克規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發生,更加的多的相克相生的現象不是按五行生克的規律發生的,因 此,五行學說存在明顯的先天不足。將五行學說引入中醫學,把五臟、五腑、五官、五華、五色、五音、五味 、五輸穴等強行套用五行生克規律,必然與人體的生理病理及藥理規律不符。基於五行學說存在巨大有限性,如今還將它納入教材向學生講授,是對學生的違背良心,是對中醫發展的違背良心,是對科學的不敬。
現代科技發展蒸蒸日上,西醫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迅速,已進入分子、基因水平,中醫也應與時俱進,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不能適應現代中醫發展的需要,其先天不足的弊端顯露無疑,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日益成為當代中醫發展的阻礙。(程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