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運化的臟器是什麼五行精微華蓋(主運化功能的是哪個器官)
五臟各主什麼?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其中肝主酸,脾主甘,心主苦,肺主辛,腎主咸。
在經絡學說中,心包絡也作為臟,所以又叫為六臟。
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並能藏神而稱為“神臟”。五臟的職能雖各有所司,但彼此協調,共同維持生命進程。五臟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息息相關的。
心為五臟之一,位於胸中,兩肺之間,膈膜之上,外有心包衛護。其形圓而下尖,如未開的蓮花。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互相屬絡於心與小腸,相為表裡。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與自然界夏氣相通應。
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覆蓋於心之上。肺有分葉,左二右三,共五葉。肺經肺系(指氣管、支氣管等)與喉、鼻相連,故稱喉為肺之門戶,鼻為肺之外竅。
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在志為悲(憂),在液為涕。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互相屬絡於肺與大腸,相為表裡。肺五行之中屬金,為陽中之陰,與自然界秋氣相通應。
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與胃以膜相連”。
脾在體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互相屬絡於脾與胃,相為表裡。脾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長夏之氣相通應,旺於四時。
肝位於腹腔,橫膈之下,右脅之內。
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膽附於肝,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互相屬絡於肝與膽,相為表裡。肝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與自然界春氣相通應。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
腎在體合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互相屬絡於腎與膀胱,相為表裡。腎在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陰,與自然界冬氣相通應。
更多閱讀:
五臟生理功能: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主藏神。因為心的主血脈和主藏神功能起著主宰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效果,故稱心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為陽臟而主通明。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肺氣以宣發肅降為基本運行形式。肺在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覆蓋諸臟,所以有“華蓋”之稱。肺葉嬌嫩,不耐寒熱燥濕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竅,外合皮毛,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襲,所以有“嬌臟”之稱。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統攝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並輸佈其精微的主要臟器。人出生之後,生命活動的繼續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均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脾氣的運動特點是主升舉。脾為太陰濕土,又主運化水液,故喜燥惡濕。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臨證指南醫案·肝風》有肝“體陰而用陽”之說。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故叫作“剛臟”。《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納氣。因為腎藏先天之精,主生殖,為人體生命之本原,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化腎氣,腎氣分陰陽,腎陰與腎陽能資助、促進、協調渾身臟腑之陰陽,故腎又稱為“五臟陰陽之本”。腎藏精,主蟄,又稱為封藏之本。
參考資料:知識混裝大無極-五臟
心肝脾肺腎 各主什麼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心主神明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為怒,在液為淚,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肝藏魂。心:主血脈,主神志。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心藏神。 脾: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脾藏意。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在志為憂,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肺藏魄。 腎:主藏精,主水,主納氣。在志為恐,在液為唾,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腎主生殖。腎藏志。
1,【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為怒】【在液為淚】【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肝藏魂】;
2,【心主血脈、主神志】【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心藏神】;
3,【脾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脾藏意】;
4,【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朝百脈】【在志為憂】【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主皮毛)】【在竅為鼻】【肺藏魄】;
5,【腎藏精】【主水】【主納氣】【在志為恐】【在液為唾】【在體為骨】【主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腎主生殖】【腎藏志】。
中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臟和腑兩大類,有關臟腑的論理稱為“藏象”學說。藏,通“臟”,指藏於內的內臟;象,是征象或形象。這是說,內臟雖存於體內,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變化,皆有征象表此刻外。所以中醫學的臟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體外部征象來研究內臟活動規律及其相互之關聯聯系的學說。
臟和腑是依據內臟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區分的。臟,包括肝、心、脾、肺、腎五個器官(五臟),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一些器官,它們的共同功能是貯藏精氣。精氣是指能充養臟腑、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養分物質。腑,包括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六腑),多數都是指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糟粕的功能。除瞭這些以外,還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臟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於一般腑的一類器官,包括腦、髓、骨、脈、女子胞等。應當指出的是,中醫學裡的臟腑,除瞭指解剖的實質臟器官,更加的重要的是對人的身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因此固然與現代醫學裡的臟器名稱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其復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互聯網,聯系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
1.肝與脾:肝藏血,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虛作用與影響血的生成,可致使肝血不足,出現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等。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若肝氣鬱結,橫逆犯脾,可出現腹痛、腹瀉等。
2.肝與肺:肝之經脈貫脂而上註於肺,二者有一定聯系,肝氣升發,肺氣肅降,涉及到人體氣機的升降運行。若肝氣上逆,肺失肅降,可見胸悶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見胸脅痛、於咳或痰中帶血等癥。
3.肝與腎:腎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又需肝皿不斷的補充,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資生。腎精不足,可致使肝血虧虛。反之,肝血虧虛,又可作用與影響腎精的生成。若腎陰不足,肝失滋養,可引起肝陰不足,致使肝陽偏亢或肝風內動的證候,如眩暈、耳鳴、震顫、麻木、抽搐等。
4.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是有賴於氣血循環來輸送養料。血的規律運作固然是心所主,但必須借助於肺氣的推動,而積存於肺內的宗氣,要灌註到心脈,才能暢達渾身。
5.心與肝:心為血液通暢的動力,肝是貯藏血液的一個重要臟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貯藏也就充盈,既可營養筋脈,又能促進人體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動。假如心血虧虛,引起肝血不足,則可致使血不養筋,出現筋骨凌痛、手足拘攣、抽搐等癥。又如肝鬱化火,可以擾及於心,出現心煩失眠等癥。
6.心與脾:脾所運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運行,才能輸佈於渾身。而心血又必須依賴於脾所吸收和轉輸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一邊,心主血,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攝血液。若脾氣虛弱,可致使血不循經。
7.心與腎:心腎兩臟,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的相對平衡。在生理狀態下,心陽不斷下降,腎陰不斷上升,上下相交,陰陽相濟,稱為“心腎相交”。在病理情況下,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會引起心陽偏亢,兩者失調,稱“心腎不交”。
8 。 脾與腎: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才能發揮運化作用。腎陽不足,可使脾陽虛弱,運化失常,則出現黎明泄瀉,食谷不化等癥。反之,若脾陽虛衰,亦可致使腎陽不足,出現腰滕廢冷、水腫等。
9.肺與脾:脾將水谷的精氣上輸於肺,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而成宗氣(又稱肺氣)。肺氣的旺衰與脾的運化精微有關,故脾氣旺則肺氣充。由脾虛作用與影響到肺時,可見食少、懶言、便搪、咳嗽等癥。臨床上常用“補脾益肺”的方式方法去治療。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體倦食少等癥,病證固然在肺,而病本則在於脾,必須用 “健脾燥濕化痰”的方式方法,才能收效。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這幾個都是展現脾與肺的關系。
10.肺與腎: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下歸於腎。腎主水液,經腎陽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歸於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臟,一臟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生水腫。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臟有協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五臟六腑之脾臟
您有端莊幽雅的氣質,天性溫柔,對人和順,怕得罪其他人。由於您個性使然,您不明 白拒絕他人,為自己很大的心理壓力。隻要表明本人的立場,旁人是沒有可能左右您的,特別是感情方面,您更要表! 明本人的態度。
脾有啥功能
脾
脾屬於網狀皮系統,位於腹腔的左上方,呈暗紅色,質軟而脆,當局部受暴力打擊時,易破裂出血。
脾臟在胚胎時期是一個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後能產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脾臟內的巨噬細胞能將衰老的紅細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細胞吞噬消滅。它還能吞噬血液中的細菌、原蟲和異物。脾有富饒的血竇,可儲存一定量(約200毫升)的血液,在機體劇烈運動或爬山或突然失血時,脾的平滑肌收縮,放出血液以補充機體的需要。脾中的淋巴細胞還能制造抗體。
正常的脾臟一般不能摸到,如在左肋緣下捫及者,均預示脾腫大。
引起脾腫大的緣故許多,如血吸蟲病、慢性肝炎、黑熱病、傷寒、瘧疾、門靜脈高壓癥、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脾腫大以且,可引起脾功能亢進,使血液中的血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脾腫大一般進行病因治療,如有脾功能亢進或門靜脈高壓所致者,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參考資料:
中醫對“脾”是怎樣認識的?
中醫上呢認為脾屬臟,位於中焦,在膈之下,和胃相表裡。脾的主要功能是主動化、主升清和統攝血液。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的效果。運化水谷是指脾能把水谷(飲食物)化為精微,並且將精微物質運輸至渾身;運化水液是指脾能對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餘的水分,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脾主升清,是指脾把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渾身,所以有“脾以升為健”之說。脾主統血,即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
脾的運化功能,不但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對於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稱脾胃為“ 後天為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方面的重要意義。古時候醫傢認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所以,在平時生活中,須留意保護脾胃,註意和提防飲食營養,生病治病時,用藥及忌口均要顧及脾胃。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轉輸營養物質,運化水液,統攝血液。脾和肌肉、四肢、口唇有關。
1.脾主運化:一是運化水谷的精微。飲食入胃,經過胃的腐熟後,由脾來消化吸收,將其精微部分,通過經絡,上輸於肺。再由心肺輸佈於渾身,以供各個組織器官的需要。一是運化水液。水液入胃,也是通過脾的運化功能而輸佈渾身的(具體運行見腎主水示意圖)。若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則氣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現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脹便搪,甚至引起氣血衰弱等癥。若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致使水液確留,聚濕成飲,濕聚生痰或水腫等癥。
2*脾統血:血液在脈道規律運作,除依賴心臟的推動、肝臟的調節,又有賴於脾氣的統攝控制,使之循經運行不至溢於脈外。所以脾氣充足,則血不妄行。若脾氣虛弱,氣不攝血而溢於脈外,即所謂“脾不統血”,可出現月經過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
3.脾主肌肉和四肢:人體的肌肉、四肢依靠氣血津液等物質來營養,而這幾個營養物質的來歷起源又有賴於脾。於是,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壯實,四肢活動有力。反之,脾氣衰弱,營養缺乏,則肌肉消瘦或萎縮,四肢乏力。
4.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與口唇有密切關系,口唇能反映脾胃的功能,通過口的辨味功能和唇的色澤,可以瞭解脾氣的旺衰。脾氣健運,則唇色紅潤,口能知五味。反之,脾氣虛弱,則唇色淡白,飲食乏味。 五臟之二——脾 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人身氣血生化之源,故被叫作"倉廩之官"、"後天之本"。 脾氣主升,具有運化水谷、水濕之功,並能統攝血液,是消化系統的主要臟腑之一。其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其經脈與胃相連,形成表裡關系。 (一)脾的生理特性 脾的生理特性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喜燥而惡濕。脾之因而喜燥惡濕,是與其主運化水濕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系。脾胃五行之中屬土,但按陰陽來分類,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的陽氣易衰,陰氣易盛,脾又主運化水液,然濕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脾陽。脾陽虛衰,不但可引起濕濁內困,還易引起外濕侵襲。故《臨證指南醫案》說:“濕喜歸脾者,與其同氣相感故也。”脾喜燥惡濕的論理,具有臨床指導意義,即在治療脾虛濕滯的病證時,宜用燥濕化濕之品。 2。脾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位於人體中焦,心肺居其上,肝腎居其下。所以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皆以脾為其樞紐。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心陽下降,腎陰升騰,也以脾為升降之樞。五臟之精,悉運於脾,脾旺才能清氣上升佈散。肝氣升於左,肺氣降於右;肺氣通調水道,腎之氣化蒸騰,無不以脾為樞紐。故脾胃相互配合,升降協調,則使氣血水津佈散通利,氣機升降得宜,生發之機旺盛。若脾虛氣弱,樞機不利,則種種病變莫不由之而生。對此種病變,總以調整脾胃,轉動樞機為要。 3。脾與長夏相應。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而長夏季節居於夏秋之交,為陰之始。長夏季節,濕氣得令,而脾為至陰之臟,故脾氣旺於長夏,脾病則在長夏季節可以好轉,但長夏濕氣過盛,又容易損傷脾臟。 (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運化 "運",有運輸、佈散之意,例如體內各式精微物質的運輸佈散等;"化",有變化、消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飲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脾主運化就是將水谷消化成為精微物質並且將其運輸、佈散到渾身。這幾個功能需胃和小腸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為主。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 運化水谷 水谷,泛指各式飲食物。運化水谷,其實就是指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消化功能與脾、胃、小腸等臟腑皆有關系。例如飲食物入胃,經過脾胃的腐熟加工,緊接著進入小腸,清濁分離,各走其道,再由脾輸送至渾身,供應各臟腑器官的養分。但中醫學以五臟為中心,不管是從生理角度,還是從病理角度來說,脾是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人體的消化功能主要歸屬於脾。脾運化水谷精微,維持著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和皮毛筋骨等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 運化水濕 水濕,即人體內的水液。運化水濕,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佈散和排泄的效果。說明脾在調節水液代謝、維持水液代謝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脾的運化水濕功能,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攝入到體內的水液,需經過脾的運化轉輸,氣化成為津液,並輸佈於肺,通過心肺而佈達周身臟腑器官,發揮其濡養、滋潤作用。二是將渾身各組織器官利用後多餘的水液,及時地輸送到對應的器官(如肺、腎、膀胱、皮毛等),變成汗和尿液被排出體外。於是,在水液代謝的全部過程中,脾都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促進著水液的環流和排泄。 運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氣的效果,若脾氣健運,則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質的運輸佈散等功能才能旺盛,水液輸佈、排泄才能正常,體內的水液才能保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反之,若脾失健運,不僅會出現腹脹,便溏,倦怠等消化失常癥狀,而且還會引起水液代謝失常,進而產生多種水濕停滯的病變,如浮腫,痰飲,泄瀉等證。 人出生以後,飲食水谷是機體所需營養的主要來源,也是化生氣血的主要經濟基礎,是生命的本質。而飲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佈散,主要靠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完成。故有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見解。 因為脾為後天之本,故在防病和養生方面,亦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金元時代著名醫傢李東垣,是"補土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由此在平時生活中,不但要註意和提防飲食營養,而且更須留意保護脾胃。在臨床治療用藥時亦應兼顧脾胃。 (2)脾氣主升 所謂"升",即上升之意。脾氣主升,即脾氣的功能特點以向上升騰為主,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脾主升清。所謂"清",是指水谷精微營養物質,而"升清"即指精微物質的上升佈散。經過脾、胃和小腸等消化後生成的精微物質是在脾的升清作用下,上輸於肺,並通過心肺,分佈到周身各處。於是,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則各臟腑組織器官得到足夠的物質營養,功能活動才能強健。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職,則會出現頭暈、目眩等癥狀。若清陽不升,清濁不分,混合下註,可發為遺精,帶下,腹脹,腹瀉。若久泄不愈,又常伴有身倦無力,氣短,懶言等癥狀。 其二是維持人體各內臟的正常位置。人體的臟腑,在體內皆有固定的具體位置,如胃位於脘部,腎位於兩側腰部,子宮位於下腹部等。中醫學認為,臟腑之因此能固定於一定的部位,全賴脾氣主升的生理作用。這是由於,支持和固定這幾個內臟的肌肉、韌帶、筋膜,也要依靠脾運化生成的水谷精微的充養,才能強健有力。若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可出現胃、腎、子宮等內臟的具體位置下移或脫肛等。其病變基礎是韌帶、肌肉松馳,失去對內臟的牽引作用。實驗證明,內臟下垂與脾虛的程度成正比。對此種病變,常采用補中益氣、兼以升提的方式方法治療,常用補中益氣湯。 (3)主統血 統,是統攝、控制之義。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在脈內循行而不逸出脈外。脾統血的機理,事實上是脾氣對血液的固攝作用。由於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強旺,就能保證體內氣血充足,氣能攝血,這樣,生成之血就可以在脈管內運行,不致逸出脈外。若脾氣虛弱,統血功能失職,血液運行將失其常規而逸出脈外,以致出血,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中醫學習慣上將這種因脾虛而引起的出血病證稱為"脾不統血"。這種出血的特征是:出血時間較長,血的顏色淺淡,出血多在身體下部等。對此,臨床常采用補脾益氣、引血歸經的方式方法治療。 (三)脾的附屬功能 (1)在志為思 思,即思考、思慮,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正常的考慮難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作用與影響,但思慮過度,所思不遂則傷脾。《素問》說:"思則氣結。"脾氣結滯,則見不思飲食,脘腹脹悶,作用與影響運化升清和化生氣血的功能,而致使頭目眩暈、煩悶、健忘、手足無力等。 (2)在液為涎 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它具有保護口腔粘膜,潤澤口腔的效果,在進食時分泌較多,有用且助於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在多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但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常常致使涎液分泌急劇增添,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故說脾在液為涎。 (3)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素問》說:"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維持肌肉的正常功能。而脾之因此能維持肌肉的正常功能,是和脾主運化的功能分不開的。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氣血,並且將其輸送佈散到渾身各處之肌肉中去,以供應肌肉的養分,保持肌肉活動的充足能量,使肌肉發達豐滿,壯實有力。若脾的運化功能失職,肌肉失去滋養,則肌肉逐漸消瘦,甚則痿軟松馳。臨床上,對某些慢性病,尤其是消化系統慢性病變,使身體逐漸消瘦者,大多依據"脾主肌肉"這一理論,從健脾益氣入手治療,常常能改善身子較差狀態,取得滿意效果。 四肢,相對軀幹來講,是人體之末,故稱為"四末"。四肢也需要脾氣輸送水谷精微,以維持其正常生理活動。誠然,四肢活動和肌肉的旺衰亦有親密的關系。因 此,脾氣健運,營養物質充足,則四肢肌肉豐滿,活動輕勁而有力。若脾虛,運化功能失職,四肢肌肉失養,則肌肉痿軟,四肢無力,甚則產生痿證。 (4)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於口,是指人的飲食、口味等與脾的生理功能有關。若脾氣健運,則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反之,若脾有病變,則比較易出現食欲的改變和口味的異常,如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若濕困脾氣,則可出現口甜、口粘的體驗感覺。脾主肌肉,又為氣血化生之源,口唇亦由肌肉所組成。於是,口唇的色澤不僅是渾身氣血盛衰的反映,又與脾運化功能是否正常有親密的關系。脾失健運,氣血旺盛,則口唇紅潤,有光澤。若脾虛不運,氣血不足,則唇淡白不澤,或者萎黃。
希望您能采納~~~~~~~~~
五臟各主什麼?
肝主酸,脾主甘,心主苦,肺主辛,腎主咸。
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為什麼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五者。它們的特征是“藏而不泄”;而六腑則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由於三焦有“孤腑”之說,其它的五個腑和五臟一一對應,形成一種表裡關系。六腑的特征是“泄而不藏”。
在中醫理論裡,基本都是圍繞五臟六腑的變化來剖析的,這個過程亦即“辯證”。辯證的意圖,說起來不外乎是找到病因所在的具體位置——哪個臟腑,然而也包括病機的變化。
通過上面的簡介,我們足可以清楚明白:人之因此生病,基本就是五臟六腑出瞭問題。因 此,避開臟腑出問題,好好保養這五臟六腑,也就成瞭我們養生之目的瞭。

1。肝(膽)怕“堵”:
《黃帝內經》說“肝者將軍之官”,肝的五行屬木,“肝木生發,猶如樹木”。它的“個性特點”是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總之,隻有擁有不受壓抑的肝氣,身體才能處於一種輕松平和的狀態。
哪些行為會給肝“添堵”?說起來不外乎是暴怒生氣,心情鬱悶,過度用眼,長期熬夜,酗酒無度等等。這幾個行為,都是肝(膽)最怕的。

2。心(小腸)怕“累”:
心是五臟裡的“君主之官”,總之,它是身體的主宰,和小腸“相表裡”。它的功能特點,主要有主神志、主血脈兩個部分。我們都懂,血脈的流動是永不停息的,中醫上呢認為,血脈的流動需要心陽的溫煦。於是,心是一個陽氣強旺的臟腑。
哪些行為會算上心的陽氣?情緒壓抑和過度操勞,老話說“哀莫大於心死”,肉體上的操勞,遠遠比不上“心交力瘁”的頹喪。於是,避開長期鬱鬱寡歡,看得開、放得下,就是很挺好的養心方式。

3。脾(胃)怕“冷”:
脾胃被叫作“倉廩之官”,後世醫傢將其形容成“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通俗點說,就是和“吃”息息相關。受納、腐熟水谷飲食,運化水谷精微生成氣血,都需要脾胃之陽氣溫化。於是,脾是最怕“冷”的一個臟腑。
哪些行為是給脾胃添“冷”呢?首當其沖的就是多吃生冷。各式冰凍冷飲,生冷果蔬,以及性味寒涼的糧食,都算是給脾胃添“寒冷”。此外,吃得太多、暴飲暴食、饑飽不勻,長期思慮過度,也是傷脾的行為,最好能避開。

4。肺(大腸)怕“燥”:
我們常說五臟六腑,五臟六腑自己一身亦有一把“保護傘”,它就是肺。不過,肺固然是臟腑之華蓋,自己一身卻又無比的“嬌氣”。它的生理特點,主一身之氣,主宣發肅降和通調水道。肺氣調和渾身的氣機才能通暢,五臟的功能也才不致發生淤塞。
肺氣最怕的就是“燥”、幹燥的燥。打比方說長期缺水、空氣幹燥、煙酒刺激、以及空氣中有害物質多等等,多數都是傷肺的“燥邪”,最好能盡最大力量避開,做好防護。誠然,中醫上呢認為“悲傷肺”,過度悲傷,悲則氣消,對肺氣的充沛也是很不利的。也需須留意。

5。腎(膀胱)怕“幹”:
在藏象學說裡,腎被叫作“水臟”。可見,腎的功能正常,主要取決於腎水是否充盈。誠然,我們也不能忘記腎中內蘊的元陰元陽。固然“腎主水、司開闔,藏精”,它自己卻又最怕幹涸。腎水不足,無精化氣,身體的健康自然會受作用與影響。
哪些行為會讓腎更“幹”呢?飲食過於重口味,吃的鹽太多,喝水不足,不覺得口渴就忘瞭喝水,極度驚恐等等,都是有損腎中水液的,最好能盡最大力量避開。

也就是說,人為啥會患病,簡單看來,其理由就是五臟六腑瞭出問題。怎樣保養好臟腑,first of all就得瞭解它們所“怕”的事情,亦即容易傷害到臟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