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什麼時間開始使用天幹生肖幹支(四柱中日元支如何算)
一:天幹地支是什麼時候被使用的?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
簡化後的幹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瞭幹支紀元法。天幹地支之發明作用與影響深遠,到現在依舊在使用天幹地支,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從甲子,乙醜依次對應配合,60年一輪回。
幹者猶樹之幹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醜: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巳也,陽氣畢佈已矣。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幹支紀元法,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兩兩搭配,來預示年、月、日的序號,六十年一循環周期。為瞭便於民間百姓記憶,古代人們還專門設計瞭12種動物(“12生肖”)與“十二地支”相互搭配。12生肖對應十二地支,每畢生肖預示一歲。
12生肖是十二地支之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克相生的民間信仰觀念,表此刻愛情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皆有富饒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
12生肖對應十二地支,屬幹支歷領域,幹支的歷元是立春。不用歷法有不同的歷元,如以其它歷法的歷元作為幹支的歷元是錯誤的。12生肖是十二地支之形象化代表,每畢生肖均對應著對應的地支,生肖轉換以立春為界。
二:天幹地支紀年法開始是哪一年
依據現有的考古材料,古代人們早在殷商時代就會開始用天幹地支紀日,大約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天幹之漢字數目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之漢字數目依次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關於天幹地支之起源,有人認為是巴比倫文化作用與影響的最終,有人認為是古代人們對太陽和月亮運行周期的刻畫,有人認為是古時候人農業經驗的反映。
天幹地支二者的組合,產生瞭60甲子,在咱們國傢采用公歷之前,人們長期用它記年、月、日,如甲子年、丙寅年、戊辰年等。例如,公元2001年,是中國陰歷的辛巳年;下一個辛巳年那麼是在60年之後,即公元2061年。
天幹地支之主要序數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數字取代之後,人們仍然用它們作為普通的序數字。特別是甲乙丙丁,不但用於羅列分類的文章材料,還不錯用於平時生活中對事物的評級與分類。
在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中,幹支按其順序分為陰陽,逢單數屬陽,逢雙數屬陰。天幹之甲、丙、戊、庚、壬,地支之子、寅、辰、午、申、戌為陽;天幹之乙、丁、己、辛、癸,地支之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數。在這個基礎上,依據相克相生的論理,精密推算人事的平穩安定、興衰、沖突及其生滅。
天幹地支這樣一些符號被付與瞭富饒的神秘的文化內容,是瞭解古時候中國人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三:古時候的天幹地支紀法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幹支紀法是出自於黃帝時期,在西漢初成雛形,正式開始於王莽,通用盛行於東漢後期。
幹支紀法
幹支紀法也叫作“幹支紀元法” ,是古時候用以計算時間的方式方法。幹支是“幹“,”支”的總稱呼。
幹指的是天幹,是古時候的一種計序的文字符號 ,有十個,因此也叫十天幹。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的是地支,是古時候用以記錄時辰的符號,有十二個 ,是一亦稱十二地支。分別為: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幹支紀法通過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組合,共搭配成六十組幹支,分別用這六十個幹支來預示時間的記敘。緊接著把六十個幹支作為一個周期,反復輪回使用。再依據幹支紀法形成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亦即此刻說的陰歷的講法就是按幹支紀法來記敘的。
幹支紀法使用時間古時候用幹支紀法來記錄年、月、日、時 ,不過並不是同一時期出現的,不同時間記錄開始使用的年代均不相同。總之,幹支紀年法,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的開始使用時間不是一起的。
據說在幹支紀年法以前,曾采用過歲星紀年法 。但後面發現這樣記錄的周期並是百分百的準確,所以從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以後,就一步步開始瞭幹支紀年法。
而幹支紀日法在我國亦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殷代甲骨片上已發現瞭完整的天幹地支表,而且依據《春秋》所記第1次日食發生在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 ,印證瞭從那時以來一直一直井井有條地使用幹支連續紀日。至於幹支紀時的使用時間,已經無從查考瞭。但是能夠確定的是特也是在古時候十二辰制的基礎上演變形成。
所以幹支紀法的使用具體時間其實沒有頗具體的證據,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業已是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四:天幹地支紀年始於漢代,這種紀年是以哪一天為起點的?
天幹地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起點。
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時期民間已使用幹支紀年。延至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幹支紀年被以命令的形式頒行於全國。爾後各朝各代,實行年號紀年之外,並以幹支法作為紀年,沿行不廢。
中國先秦素有“改正朔”的傳統,即皇帝以頒令的形式決定歲首。據《禮記·大傳》雲:“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孔穎達疏曰:“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醜、子所建也。周子,殷醜,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傳說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之傳統,商以建醜為正,周以建子為正,秦統一天下後,繼承此傳統,以建亥(十月)為始。
漢初沿襲秦朝正朔,其自傢正朔確立於武帝時期。太初元年(104BC。),漢朝改用《太初歷》,使用建寅為正,即以夏歷正月為歲首。同年,武帝創立年號制度,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號紀年替代帝王在位紀年,改變瞭我國古代的紀年方式。年號制度行用後,前代“改正朔”之制自此變革,後世統治者極少改歲首或月首,新帝登基,但改年號,遂成為中國文化守舊的慣例。
至此歷經百年,我國傳統歷——漢歷(陰歷)所采用得幹支紀年方法,與皇帝年號紀年一樣以新年正月朔(元旦)為開始。
天幹地支紀年法一般指幹支紀年。
幹支(gānzhī)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從古至今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幹支是天幹和地支之總稱。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循環往復,循環記錄,這便是俗稱的“幹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叫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五: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究竟是誰發明的?起源是什麼呢?
簡化後的幹支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它們二人是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的,從而組成瞭幹支紀法。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之發明是在遠古的天皇時代,在這一時刻已經有瞭幹支歷法的雛形。 幹支的發明也預示著最原始歷法的出現,緊接著再配合數字,就用以計算年歲。
依據現有的資料來看,天幹地支最早起源是出此刻我國3000多年前的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上的。
在咱們國傢傳統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和癸被叫作是“十大天幹”,《群書考異》中說到,甲之義是拆,亦即萬物剖符而出的;已之義是軋,主要預示出生的模樣;丙是炳然之意;丁那麼是強之義,主要表現為萬物丁壯;戊是繁茂的意思。己是紀之義,指萬物有形可紀織。庚是堅實之意,指萬物收斂有實;辛是新之義;壬是指陽氣任養萬物於下;癸那麼是是揆之義,它是指萬物可估量。
而十二地支代表的是:子、醜、寅、卯、辰、巳、未、申、酉、戌和亥。子是孳,它是指萬物繁殖都是在陽氣之下;醜是紐,代表瞭系之義;寅是移,是指萬物萌芽剛出來;卯是冒,它是指萬物皆在茁壯的生長;辰是震之義,是指萬物經過震動而生長;巳是起,是指萬物在這一時刻不得不都反抗起來瞭;午是仵之義,是指萬物都業已枝葉茂盛瞭;未是味道之義,萬物開始衰退;申之義是指萬物的身體已經長成瞭;酉是指萬物成熟瞭開始老化瞭;戌是指萬物已經消滅瞭;亥是指萬物已經隻剩下瞭果核。
六:天幹地支是從公元哪一年開始算的?今年是什麼年?1981年是什麼年?
今年是丁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