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运程

古時候笛子之名字丙申笛子甲子(古風笛子武器名字)

丙申 八字运程 06-29

一:關於笛子的歷史以及知識

笛子的來歷

笛子的來歷

笛子的源頭非常古老。很久以前,我國就有關於“笛子”的記錄載入。 《習俗通》記錄載入為漢武帝時丘仲制笛。馬融《長笛賦》則說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 《說文》在詮釋“笛”字時說:“笛,七孔篇,羌笛三孔。”《樂府雜錄》的記錄載入更幹脆: “笛,羌樂也。”杜佑的《通典》中亦有“漢靈帝好胡笛”的記錄……從這幾個材料看來,關於笛的源頭問題,已不能詳號、笛這一管樂器的由來,盡管有許多說法,其中比較有表現性的講法是漢朝時張騫通西域後,從、中亞細亞一帶傳入。

笛在外國起源同樣很古老,最值得我們註目的是公元14至15世紀間,西班牙殖民者將秘魯等地的固有文化做瞭最徹底的摧毀、在這以前,秘魯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瞭“印加王國”,印加人有高度發達的文化,考古學傢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發現,印加人擁有各種各樣的樂器,這裡邊就有許多笛子,而且還有由不同材料(如獸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從地理環境看,這幾個笛和別的樂器,都是印加人的創造,不大可能由另外哪些地方傳來。由此看來笛的的確確是一個極古老的民間樂器。Bde乾坎艮震好运网

二:我國古代十大名笛有哪些?

我不清楚十大名笛,不過俺知道很多有名的笛子

有:賈湖骨笛、河姆渡骨笛、鷹骨笛、紅山文化之骨笛等Bde乾坎艮震好运网

三:古時候著名的笛子有哪些

中國竹笛的種類及名稱極其豐富多彩,如以形制為名,飾龍:“龍頭笛”;樂師在皇帝面前將雙手交叉作拱手之意來演奏謂:叉手笛;以尺寸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簫謂:“尺八”。唐代傳入到日本仍謂尺八,我國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簫即為“尺八”;以典故為名如:漢代音樂傢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優美,後人贊好笛子謂:“柯亭笛”。《史記》記錄載入伍子胥曾吹簫乞食於吳市中,後人謂“子胥簫”;以材料為名,如:“銅笛”、“鐵笛”、“玉笛”、“鷹笛”、 “猿臂笛”等顧思義,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為名如:四川薑笛的“薑笛”、廣西侗族的“侗笛”;以劇種為名的如:昆曲的“曲”、梆子戲的“梆笛”、雅樂中的“雅笛”、能樂的“能笛”等等。因為咱們國傢的民族、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在此不能一一舉。

賈湖骨笛,距今約八千年,不但遠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1王朝時期陶制器皿狀笛子和在化妝版上描繪的類似後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兩千年,被叫作我國笛子的鼻祖。從約9000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中出土的一批精致骨笛,近日被專業人士認定為全地球最早的吹奏樂器。分屬於賈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經專業人士研究已具備瞭四聲、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8000年前。

動物骨骼是遠古先民制作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進入文字記錄載入的歷史,隨著人類物質文化的顯著進展,骨制品已大為減少。“笛”字初寫作“篴”,但部首均從竹,說明二字產生的年代,笛子早已采用竹類來進行制作瞭。甚至那個時候的人們根本不曉得本人的祖先曾經制造過骨笛。然而骨笛其實沒有因此而完全絕跡。

自周代雅樂中用竹笛配器以來,古代人們制笛就常用竹,但有時候也采以其他材料如銅、鐵、銀、瓷、玉等,骨亦其中的一個,隻是似更為罕見。筆者稽諸文獻,有如此二例。一是晉代的猿骨笛。唐《酉陽雜俎》載:“昔晉時有人以猿骨為笛,吹之,其聲清圓,絕勝竹笛。”一是明代的鶴骨笛。明《玉芝堂談薈》卷八有馮海粟《鶴骨笛》詩一首,詩雲:

胎仙脫骨字飛瓊,換羽移宮學鳳鳴。

噴月未醒千載夢,徹雲猶帶九皋聲。

管含芝露吹香遠,調引松風入髓清。

莫向嶺頭吹暮雪,籠中媒鳥正關情。

鶴有胎仙、九皋等異稱。起句中的“飛瓊”是主人為這支笛子起的雅號(在古時候,這類雅號有的是鐫刻在樂器上面的)。

河姆渡骨笛

河姆渡文化(距今約七千年)上長7、1cm 下長5、31cm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約有數十件,這河姆渡骨笛是其中兩件。用鳥禽類的肢骨中段制作。管身穿一至三個圓孔,有的內腔另插一根肢骨,近似現代兒童樂器竹哨。部分骨笛尚可吹出簡單容易的音調。它們是後世笛簫類樂器的遠祖。

鷹骨笛

巴楚縣脫庫孜薩來遺址曾出土一件北朝時期(公元四至五世紀)的骨笛(殘)。塔吉克族稱那依,柯爾克孜族稱卻奧爾。 用大鷹的翅骨制成,長約25。管徑1、5厘米。管內中空,兩端皆通,管下端開三孔。制作時,先將骨肉剔凈,鋸掉兩端骨節,磨平上下管口,去髓。兩端管口呈橢圓形,上口較大,下口較小,從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鉆一直徑0。7厘米(稍呈橢圓形)音孔,共三孔。笛身雕刻圖案花紋或題字為飾。 多用於盛大節日和婚禮場合,也為歌舞、叼羊、賽馬等伴奏。樂曲有《塔裡要吾裡》等。

賈湖骨笛

我國考古發掘最早的樂器是屬於新石器時期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骨笛,長約20 公分,上有七個同規格音孔,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距今有8000多年的歷史。再有就是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骨哨。這批骨哨有一百六十件,距今大概有七千餘年的歷史。所謂骨哨,就是以大型禽鳥的肢骨,截去兩頭,在骨管上磨出1。二個或兩、三個吹孔,就制成瞭。這種骨哨可以吹出幾個簡單容易的音。骨哨是用以誘捕獵物還是用以吹奏樂曲的。這一直是現在的人正在思考的問題。從原始人的生產發展情況來看,骨哨或許是兼用的。既用以誘捕獵物,也不妨在閑暇時吹來取樂,當然骨哨的效果還是應該以前者為主。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樂器,還不是最早產生的樂器。

紅山文化之骨笛

1994年春,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初頭朗鄉三座店村農民在植樹造林時發現瞭一支骨笛。骨笛管狀深黃色,是用飛禽類的肢骨制成,已經石化。骨笛長約15厘米,外徑1、5厘米至0。7厘米,其上有等距離的5個音孔,音孔直徑約0。3厘米在底端處還有兩個約0。2厘米相對的小孔。骨笛的年代根據考古學資料,材料類比學的方式方法,經文博部門同志認定和辨認與骨笛同時發現的紅山文化彩陶碎片和磨制石器工具,確認骨笛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樂器,距今約5500年。這件紅山文化時期樂器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樂器文化尤其是紅山文化時期“禮樂制度”的樂文化,增添瞭一件實物資料。Bde乾坎艮震好运网

四:古時候的笛也稱( )。

笛在古時候稱為“篴”。

笛在古時候稱為“篴”。到瞭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錄載入。

笛子是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表現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我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笛。

笛子常在咱們國傢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在民族樂隊中,笛子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被當做民族吹管樂的代表,被稱作“民樂之王“。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笛塞

用軟木材制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一定的深度裡。吹孔:是笛身左端第1個孔。笛子能發音,就是通過吹孔把氣灌進笛管內,使笛膜和竹管內的竹簧產生振動。膜孔:是笛身左端第2個孔。主要用以貼笛膜。笛膜在這兒起著變化音色的效果。笛子沒膜孔,也能吹奏,但不能得到有笛膜的類型獨一無二的音色。笛膜:通常是用蘆葦膜做成的,經揉紋後取一小方塊使用。經過氣流振動笛膜,便能發出清脆、明亮的聲音。音孔:(按指孔)共有六個,分別開閉這幾個音孔,就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Bde乾坎艮震好运网

五:國漫中有哪些用笛子的?笛子也可以當武器的嗎?

《秦時明月》中的雪女擅長吹簫,然而她的玉簫戰鬥力極強,可以拿來當做武器,外觀也十分精美。Bde乾坎艮震好运网

六:小說中可以當做武器的蕭琴笛名字

我國古代的名琴可以啊,蕭和笛的話,基本沒啥名字,小說中看見過,但是估計都是作者自己瞎編的~

以下為中國古代名琴的介紹,你可以看一下~

滿意的話請采納~

1、周/號鐘

“號鐘”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時候傑出的琴傢伯牙曾彈奏過“號鐘”琴。後來“號鐘”傳到齊桓公的手裡。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那個時候,他收藏瞭很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鐘”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鐘”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淒切,“號鐘”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2、春秋/繞梁

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瞭錢糧,無奈隻得賣唱求食。她那淒婉的歌聲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梁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的特別,必定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制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次,楚莊王居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傢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瞭!!!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瞭血光之災;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瞭江山社稷。此刻,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莫非也願意喪失國傢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瞭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隻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瞭。

3、漢/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傢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瞭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其興高,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之後的日子,“綠綺”就成瞭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使俺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閨女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其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瞭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4、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傢、音樂傢蔡邕親手制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根據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起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專有的制作方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死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傢內庫之中。300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瞭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瞭五日,並即興創作瞭《懊惱曲》獻給明帝。到瞭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5、唐/春雷

長126cm 高10、8cm 肩寬22、1cm 尾寬17、2cm

連珠式琴,形飽滿,黑漆面,具細密流水斷。玉徽、玉軫、玉足、龍池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春雷」二字行草書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沖」、「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

「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制琴世傢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1。後歸金章宗,為明昌禦府第1。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發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固然納音、雙足、嶽山、琴尾等處曾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形飽滿,有唐琴之「圓」;當代琴傢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5。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傢收藏。

6、唐/九霄環佩

琴為伏羲式,杉木斬成,木質松黃。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軫、雁足,刻工精美。嶽山焦尾等均為紫檀制,工藝規整。琴身髹朱紅色漆,鹿角灰胎,間以歷代修補之墨黑、朱漆等。琴身通體以小蛇腹斷紋為主,偶間小牛毛斷紋。琴底之斷紋隱起如虯,均起劍鋒,彰顯比琴面渾古。究其理由,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彈撫弄,若斷紋起劍鋒反礙事及易出雜音,故琴傢每三數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斷紋之劍鋒的原故。琴身頸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獨有之圓楞減薄處理。龍池為圓形,鳳沼作細長之橢圓形,以漆作賠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勢成納音。龍池內有唐宮琴格式之寸許大字“至德丙申”隸書腹款。至德丙申為唐肅宗元年(公元756年),為中唐之始。琴背池上陰刻篆書“九霄環佩”,是為琴名;龍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跡。比照海內外公私藏傢的唐琴,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大聖遺音”和北京琴傢錫寶臣舊藏之“大聖遺音”,均有“至德丙申”款;遼寧省博物館藏之“九霄環佩”、中间位置音樂學院藏之“太古遺音”、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之“枯木龍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陽後裔郭京傢藏”和“東坡蘇軾珍賞”篆文印二方,篆刻時間略晚於唐代。此琴弦長112、5厘米,音質蒼古,為唐琴中優秀者。此琴原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沈邁士先生舊藏,後轉讓吳金祥先生處藏,早年流失海外。

7、唐/大聖遺音

這架唐代大聖遺音琴為神農式,桐木斫,髹栗殼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補,純鹿角灰胎,發蛇腹間牛毛斷紋。通長120厘米、肩寬20。5厘米、尾寬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背作圓形龍池、徑7、6厘米,扁圓鳳沼為12厘米長,1、2米寬,龍池上刻寸許行草“大聖遺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許大方印一篆“蘊含”二字,池之兩旁刻隸書銘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十六字,俱系舊刻填以金漆。腹內納音微隆起,其兩側有朱漆隸書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響亮松透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生動,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

8、唐/獨幽

獨幽琴 晚唐 長120。5cm 肩寬20cm 尾寬14cm 湖南省博物館藏鳳嗉式。琴面黑紅相間漆,梅花斷紋與蛇腹斷紋交織,背面牛毛斷紋。龍池上方刻“獨幽”,池內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靜題款。此琴於明末清初為王船山所用,民國時由已故湖南琴傢李靜珍藏。

9、唐/太古遺音

太古遺音琴 晚唐 長122cm 額寬22cm 尾寬14cm 中间位置音樂學院藏師曠式。原黑漆,大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行書“太古遺音”,池下刻篆書“清和”印,左側刻“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傢裡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傢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作用與影響。曾由已故山東琴傢詹澄秋珍藏。

10、明/奔雷

奔雷琴 明 長127、6cm 肩寬19cm 尾寬15、6cm 故宮博物院藏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篆書“奔雷”,兩側刻有藏者題款:“南北東西幾度遊,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無意欣相遇,宿願多年始得酬”。“久經風鶴不堪嗟,一撫奔雷興倍賒。三十年來成情侶,怡情養性不離他”。曾由天津琴傢宋兆芙珍藏。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11、其他

1>蛇腹

古時候名琴,它的斷紋很像蛇腹下的花紋。

宋·何遠《春渚紀聞·古聲遺制》:“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無華飾,以最古蛇腹文為奇。”

2>斷紋

古時候名琴。琴以古舊為佳,琴身崩裂成紋則證明年代久遠,故名斷紋。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琴辨》:“古琴以斷紋為證,蓋琴不歷五百歲不斷,愈久則斷愈多……凡漆器無斷紋,而琴獨有者,蓋他器用佈漆,琴則不用;他器安閑,而琴日夜為弦所激。”

3>嶧陽

古時候名琴,以嶧山(在今山東鄒城東南)南坡(山之南面為陽)所產桐木制成,故名。

《格古要論》:“古琴有陰陽材。蓋桐木面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陽材琴旦濁而暮清,晴濁而雨清;陰材琴旦清而暮濁,晴清而雨濁,此可驗也。”

《尚書·禹貢》:“嶧山孤桐”,孔安國傳:“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孤桐,中琴瑟。”後以“嶧陽”為琴之別稱。

4>冰弦

古時候名琴,以冰蠶絲為琴弦。

王嘉《拾遺記》卷十“員嶠山”雲:“員嶠山,一名環邱山……有木,名猗桑,煎椹以為蜜。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鱗,以霜雪覆之,緊接著作繭,長一尺,其色五彩,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經宿不燎。”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載,寺人白季貞使蜀還,獻給楊妃琵琶,“弦乃末訶彌羅國永泰元年所貢者,淥冰蠶絲也,光瑩如貫珠瑟瑟。”

一說冰弦為一種素質絲弦,明·項元汴《蕉窗九錄·琴弦》:“今隻用白色柘絲為上,秋蠶次之。弦取冰者,以素質有天然之妙,若朱弦則微色新滯稍濁,而失其本真也。”Bde乾坎艮震好运网

Bde乾坎艮震好运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