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生辰八字五行生辰八字牙齒(朱棣四柱八字)
歷史上明朝的皇帝誰是算是有作為的明君?
明朝這個操蛋的王朝。明太祖,明成祖算是的。假如明朝不亡,崇禎帝應該也會是。
從為寶寶起名字改名字說起,名字對人畢生作用與影響的重要程度
人的人生,擁有一個順口響亮,積極向上,符合道法,有吉祥寓意之名字是至關重要的,對人畢生的身心 健康 ,事業成就亦有著不可估量的深遠作用與影響,正如大傢常講的人如其名,名符其實也就是說,名正言順。
古往今來,深得起名文化真諦的國傢民族,非我華夏大漢民族莫屬,華夏民族之所以文明文化輝煌燦爛,英才濟濟,雄才輩出,興旺5000多年而不衰,其與起名文化密切相關,功不可沒,包括地名,物名人名。
自古到現在,因為人們思想觀念,信仰認知的區別,不管是取地名,物名,還是人名,其起名選字的方式方法也各異。有按五行生克起名法的,如明太祖朱元璋為其子孫後代起名,其兒子朱標、朱棣名字五行屬木,其孫朱允炆,朱高熾名字五行屬火,其重孫朱瞻基名字五行屬土,其玄孫朱祁鎮,朱祁鈺名字五行屬金。
有按天幹地支組合起名法的,十天幹為甲、乙、丙、丁、戊、己、壬、癸、庚、辛。十二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組合可成六十花甲子,如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辰、癸酉……等,便可為寶寶起名,例如王丙寅、郭戊辰、馬庚午、李辛未等。
有按東西南北中方位起名法的,怎樣東穩,李西興、鄭南安、劉北平,鄭中基,又怎樣潤東、王建西、胡宗南、張光北,張治中。
有按生辰八字強弱起名法的,生辰八字要是五行中缺少土,就象魯迅先生的小夥伴,可以起名叫閏土,或選帶有土字旁的漢字起名,其他金、木、水、火五行也是同理,命格裡缺啥屬性,就補啥屬性,保持命局五行生克,陰陽平衡。
有按傢規祖訓字派起名法的,有很多大姓傢族皆有傢族傳承的字派,有的字派是一首詩歌,如中華七大姓之一的張氏,陜西石船張氏的祖傳字派是:正徳世萬年,詩書啟後賢,立志存孝義,傳傢繼勤儉…。詩歌中沒有一個重復用字,而且詩歌意境又抒發瞭祖先對後人的祝福和期望,每一個字,都是傢族每一 生孫後代名字中的字派,如祖宗張正和,其子張徳倉,張徳裕,其孫張世泰,張世昌等,以此類推。有的姓氏字輩是幾句格語銘言,如“忠厚傳傢久,勤儉繼世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有的姓氏字輩那麼是用一篇詞文,如中華七大姓氏之一的穎川陳氏傢族就是用南北朝文學奇才周興嗣編寫的千古名文《千字文》為字輩:
通篇文章一千個漢字,沒有一個重復用字,詞句通順,言簡意賅,堪稱奇文,千古傳頌,如此用成字輩為子孫後代起名字,輩分萬代傳承有序而不混亂,宗親離散山南海北而能相識,用字輩起名可以說是傢族起名中的智力代表,自唐宋以來便一直在大姓傢族中傳承。
有按山海江河地理起名法的,如鄭南山、李滄海、段長江、劉陽河、趙鐵嶺、蔣百川、展平原等名字便是。
有的則從古書經典擇字起名法,例如有人從《易經》、《詩經》,《尚書》、《論語》、《中庸》、《大學》等古籍中選詞擇字,為寶寶起名字。
有的則請才大如海的之士起名法,例如有人會請德高望重的教授、專業人士、老師、作者、學者、文人、墨客、名人、明星給自己的寶寶起名字。
當然還有人睹物遇景隨機起名法者。例如有人孩子生下來時天氣下雨,就為寶寶起名叫夏雨,有的孩子生長於天氣晴朗的早晨,就為寶寶起名叫朝陽,有的孩子生下來時院子裡梅花開瞭,就為寶寶起名盛梅花,梅艷芳,有人孩子生下來時看到瞭燕子,就給寶寶起名叫燕南飛,燕南天。
人們不論用那一種起名方法,其目的都是為瞭趨吉避兇,向往平安 健康 ,希望獲得正氣能量,得到良好結果。
不過從古至今,不管那種起名方法,也都是各有講究,有忌諱與禁忌忌諱和避諱的,打比方說為寶寶起名不能與聖賢同名,不能與神仙同名,不能與帝王同名,更是萬萬不可以與祖宗同名,如若同名,那麼是對聖賢、神仙、帝王、祖宗的一種不尊重畏和不敬,不尊重畏尊重聖賢、神仙、帝王、祖宗,便會作用與影響孩子的壽命福報。
古代人們還這樣想,為寶寶起名字必須謙遜低調,自然順和為好,名字中的字不可過大、過高、過狂、如天、地、神、聖、仙、鬼、魔……等漢字就不宜出此刻孩子之名字裡。
由於古代人們認為,凡夫俗子的德行修為定然不及天地、神仙、聖人的德行修為,孩子若取這樣大氣的名字會有名不符實的嫌疑,亦會有損孩子的壽命福報,也會對天地、神仙、聖人、魔鬼有沖撞冒犯。孩子的名不符實和沖撞冒犯必然會引起天地、神仙、聖人們的不滿,而動怒生怨,便會為名字擁有者施災降禍。因此傳統便有瞭“男名不帶天,女名不帶仙”的講究忌諱與禁忌。
不過伴隨著 社會 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業已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受新時代 科技 文化的作用與影響,受西歐方泊來文化的沖擊,現代大都人在為寶寶起名字時早業已不受傳統文化的講究忌諱與禁忌管束瞭,有一部分人們認為我華夏傳統文化是糟粕,是,進而棄之不在應用,人們言行舉止,恣意妄為,文化思想,天馬行空,為寶寶起名字也自然隻按自己個性喜好,隨心所欲瞭,例如顯現瞭昊天、澤天、振天、浩宇、浩天、鎮海、鎮宇,天1。天聖、天宇、天先、天澤、天棟、天梁、聖澤、聖和、聖宣、月仙、秀仙,巧仙、文仙等等諸多聽著特別大氣的名字。
縱觀古往今來,大都人們,不管是聰慧,還是愚笨,他們其實也就是說隻識其一二,而不知其三四,隻看其表象,而不見其內因。
為孩子取大氣的名字,其實也就是說無有不妥之處,不過需要保證孩子能名符其實也就是說,並擁有大氣的修為,能行善積德,獲得福報,才能滋潤保養名字,才可以獲得身心安康,反之則必然會招災引禍,損耗福報。
打比方說名字中有天和地之人,其待人接物,做事待物,就必須順應天地寬厚之德,施行善良勤儉,博愛萬物生靈,其名字擁有者自然能獲得福壽安康。假若其為人胸懷狹隘,逆天而行,名字擁有者也必然會遭天誅地滅,而招災引禍,不得善終。
又打比方說名字有聖和仙之人,其待人接物,做事待物,亦須效仿聖仙之仁,施行扶危濟困,渡人宏徳揚善,其名字擁有者自然也會得逍遙快活,假若其心術不正,作惡多端,則必然致聖怨仙怒,而引禍招災,身敗名裂。
正是:
名不符實,自招禍患。
名正言順,自來福壽。
徳不配位,必定會有災殃。
厚徳載物,上善若水。
猶如一個人身有百斤之力,卻去肩負千鈞之物,這樣的結果怎樣,自不必言說。
雖然說為寶寶起名選字高大並無不妥之處,但前提必須得有真正的高大修為德行,才能保證孩子 健康 平安,才能保證事業有成,要不然將會適得其反。這便是古代人們為啥呢在為孩子取乳名時,盡最大力量把名字取得低賤接地氣的緣故,必定孩子年幼,福薄徳淺,低賤之名字不損耗孩子的福分,相對較好養活,好生存。
如此以來倒不如為孩子取一個正常平凡,一般的名字更為適合,必定誰也不能保證本人的孩子將來能有大智大慧,能有大徳大行,如此也就不需要消耗更加的多的德行福報去滋潤保養名字,猶如大功率電器,需要用大伏率電壓,才能保證電器的正常工作運轉,而消耗的電能自然也就超多的道理是相同的。
所以隻要孩子將來有大智慧,大德行,即使是名字平常普通,也同樣能獲得人生理想事業的成功,而且還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又猶如小功率電器,在大伏率電壓的能量供輸下,會更加容易起步,運行更穩定,更安全,也好比輕裝簡行的賽道跑步者,會比負重前行的賽道跑步者提早到達終點。
人生在世,名符其實也就是說。
唯有敬畏天地,博愛萬物生靈。
心懷真善仁德,實行扶危濟困。
才能佇立天地,才能神鬼不侵。
才能好命好運,才能美夢成真。
才能功名成就,才能永享富貴。
才能福壽安康,才能逍遙善終。
明清兩位因“好聖孫”而繼位的帝王,真的隻是父憑子貴嗎?
“好聖孫”隻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所謂父憑子貴隻是兒子炫耀本人的手段而已。
先說說清朝的“好聖孫”乾隆,這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吹牛逼是他的特長。一幫禦用文人為瞭討好他更是拍馬屁不遺餘力,編點贊美乾隆的故事也是傢常便飯。乾隆“好聖孫”的故事編造可能性很大。故事是如此的,康熙六十年,康熙因兒子們爭奪皇位弄得心力交瘁,雍親王胤禛邀約康熙到雍親王府的後花園賞花散心,雍正借機叫來弘歷和康熙見面。康熙看見弘歷,驚為天人,要瞭弘歷的生辰八字,還專門見瞭弘歷的生母,並說弘歷的生母是有福之人,於是把弘歷帶到宮中養育。朝鮮《李朝實錄》記錄載入,康熙彌留之際,找來大學士馬奇朝著他說,“四皇子胤禛最賢,我死後由他繼位,你來輔佐,胤禛的第2子弘歷有英雄氣,必立為太子。”
弘歷機敏聰慧討康熙喜歡,康熙把他養育宮中,康熙這是為瞭得到天倫之樂,事實上康熙最喜愛的孫子是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假如以“好聖孫”來選繼承人那一定是胤礽而不是胤禛。
康熙立太子時胤礽未到兩歲,經過悉心培養胤礽非常出色,康熙十分滿意,可是到之後的日子,康熙還是廢掉瞭太子。康熙見到弘歷時,他才八歲,即使是立為太子,就一定能當上皇帝嗎?不見得。胤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再說瞭,一輩人無論兩輩事兒,康熙又不是霸道總裁,用得著管孫子的事兒嗎?
還有《李朝實錄》記錄載入康熙彌留之際交代馬奇的話,雍正當皇帝最大的困擾就是外界說他得位不正,馬奇咋就不出來為雍正作證呢?
這故事最合理解釋就是乾隆為瞭炫耀自己,吹牛逼說他爹雍正當皇帝都是借他的光,如此而已。
明朝的“好聖孫”和清朝的“好聖孫”完全是兩種不一樣情況。明朝立皇儲有現成的制度,就是嫡大兒子繼承制,朱棣要違背制度立朱高煦,大臣們反對,讓朱高煦繼位也有害於穩定交接。朱棣詢問解縉,解縉的回答“看聖孫”,這是給朱棣一個臺階下,朱棣在靖難之役時曾經對朱高煦說過,“小子,努力幹,你哥哥身體差,將來俺當瞭皇帝讓你接班。”朱棣真的當瞭皇帝,需要兌現承諾,他又兌現不瞭,總得有個理由吧!!!“好聖孫”隻是朱棣的借口罷瞭,在此問題上他是鬥但是大臣們的。
古時候有哪些皇帝是由於有個好兒子,老爹才把皇位傳給他的呢?
在歷朝歷代,太子之位都是皇子們的“必爭之地”。爭著瞭,就是高高在上的君王;爭不著,隻能伏在地上做臣子。
一個皇子能否當上太子,受到許多因素的作用與影響。打比方說皇子的自身能力,嫡庶長幼,大臣的鼓勵,等等。但最要緊的因素,還是要看是否可以得到父皇的喜愛。
假如自己實在無法討得父皇歡心,是還是不是就一定當不上太子呢?那也未必。由於還有個迂回路線,那麼這樣就是生一個好兒子,讓他替自己討得皇帝的歡心。假如皇爺爺喜歡這個皇孫,可是,為瞭將來讓這個皇孫接班,就隻能立這個皇孫的父親為太子瞭。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大兒子。早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刻,朱高熾就被立為瞭世子。但等朱棣當瞭皇帝後,卻遲遲不願立朱高熾為太子。為啥呢?由於朱棣十分不喜歡朱高熾。
朱棣不喜歡朱高熾,是有原因的。first of all,朱高熾是個著名的大胖子,胖到什麼程度呢?連走路都成問題,需要二個人架著才行。這讓喜好勇武的朱棣十分不爽。其次,朱高熾性格仁厚,不夠彪悍。在強人朱棣的眼裡,朱高熾的這種仁厚,大約就是懦弱吧。於是更加不爽。
固然明朝有“立長不立賢”的規矩,可朱棣是誰啊?他連侄子的皇位都敢奪,還會在乎什麼規矩嗎?因 此,假如他不想立朱高熾為太子,誰都拿他沒辦法。
可結果,朱棣還是立瞭朱高熾為太子。為啥呢?由於朱高熾生瞭一個好兒子,深得朱棣的喜愛。朱高熾的這個兒子,名叫朱瞻基,亦即之後的明宣宗。
朱瞻基是個文武全才,充分綜合瞭其父和其祖父的優點。他既有爸爸朱高熾的仁厚儒雅,又有祖父朱棣的勇武果斷,簡直生來就是個當皇帝的好胚子。朱棣為瞭培養他,不僅給他指定最有利的老師,教以文化知識;還經常帶著他外出打仗,熏陶其勇武之氣。最後,為瞭防止出現意外,朱棣直接把朱瞻基立為瞭皇太孫——等同於隔代指定瞭皇位繼承人。
因 此,假如沒有朱瞻基這個好兒子,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可能就懸瞭。
無獨有偶,到瞭清朝時,也顯現瞭這樣的狀況。
大傢知道,康熙皇帝在挑選皇儲的問題上,遇見瞭許多磨難。他早期選定的太子,被他兩立兩廢,終歸難以修成正果。太子之位的空缺,直接致使瞭九子奪嫡的亂象,兄弟相殘,父子相疑,一片冷酷。
結果,康熙在遺詔中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是老四胤禛,亦即我們常說的雍正皇帝。這出乎許多人的意料,所以一直流傳著雍正矯詔篡位的故事。其實也就是說,這完全是造謠。
和明仁宗朱高熾類似,雍正得以繼位,某種程度上也是由於生瞭個好兒子。
康熙有30多個兒子,近百個孫子,但他偏偏對雍正的兒子弘歷異常喜愛。在他的晚年,他甚至把弘歷接進宮裡,讓他陪伴在本人左右,既對孫兒加以培養,也是使自己得享天倫之樂。在這近百個孫子中,唯有弘歷得此待遇。
康熙曾經親自面試弘歷的生母,看完後說道:“果是有福之人,有福之人。”康熙還曾經讓算命半仙批算弘歷的生辰八字,結果是貴不可言,甚至比康熙更有福相。
從種種跡象看得出來,康熙是想讓弘歷當皇帝的。如此一來,他把皇位傳給弘歷的爸爸胤禛就順理成章瞭。
弘歷是誰呢?就是我們常說的乾隆皇帝。事實證明,乾隆的的確確是貴不可言,比康熙更有福相,由於他不但長壽,而且身處滿清的鼎盛時期,可算是清朝的皇帝中最舒服、最享受的一位。
宋朝皇帝的資料
--
北宋</P>(公元960---1126年,共167年)</P> 北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繁榮的王朝,它完結瞭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加強瞭中间位置集權,大體上消滅瞭我國歷史上數次出現的地方割據的局面。它經濟發達,商業興旺,科學先進,發明瞭活字印刷、指南針和將火藥普遍應用於軍事,這三大科技成果,為世界文明作出瞭重大貢獻。它是那個時候全地球的一個先進大國。但在軍事上卻無所作為,屢屢屈服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P> 北宋共九帝,其中病死的五帝,死因不明的一帝;因箭傷屢發致死的一帝;城破國亡被金兵俘走後受折磨而死的二帝。</P>
--------------------------------------------------------------------------------
-- 作者:楊逍
-- 發佈時間:2006-8-31 15:39:33
--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名趙匡胤(公元927—976年),後周殿前檢點,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 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17年,病死,後人又懷疑為其弟趙匡義所害,終年五十歲,葬幹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
趙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縣)人。父趙弘殷時遷居洛陽。他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爸爸先後為後唐、後晉、後漢的軍官。趙匡胤起初投奔後漢大將郭威,因喜愛武藝,獲得瞭郭威的欣賞。後他又參預擁立郭威為後周皇帝,被重用為典掌禁軍。周世宗柴榮時,他又因戰功而升任殿前都點檢(皇帝親軍的最高將領)。掌握瞭後周的兵權,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負責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後,其子柴宗訓繼位,時僅7歲。趙匡胤和弟趙匡義。幕僚趙普密謀篡奪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和定州(今河 北省定縣)有人來汴京報告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擊後周。後周符太後和宰相范質、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趙匡胤統領大軍北上禦敵。甲辰日,行至陳橋驛(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40裡處)駐宿。第2天黎明,陳橋驛四周突然呼聲大起。趙匡胤酒醉方醒,走出臥室,隻見眾將一個個手執武器,列隊站在庭前,以趙匡義和趙普為首齊聲說道:“諸將無主,願請點檢做天子。”眾將又不等趙匡胤回答,把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緊接著一齊下拜,高呼“萬歲”。這一件事,歷史上稱為“陳橋兵變”。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返回汴京。後周大臣韓通聞變,忙從內廷飛奔回傢,準備組織兵力對抗。走到半路,趙匡胤部下就將他殺害。宰相范質、王溥在威脅下屈服。正月5日下午,趙匡胤廢去柴宗訓,稱帝,建國號為宋,定都汴京,歷史稱為北宋,建年號為“建隆”。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眼見天下割據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由於睡床以外都是人傢的地盤。”在趙普的幫忙謀劃下,趙匡胤first of all擊潰瞭後周殘餘李筠、李重進等的反抗,緊接著采取“先南後北”的統國的策略,先後攻滅瞭南平、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並且還加強瞭對北方契丹的防禦。
為瞭加強中间位置集權,趙匡胤采取瞭很多措施。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年七月初九晚上,宋太祖宴請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飲到一半,宋太祖說:“若不是靠眾將擁立;我不可能有今日。不過,當瞭天子,日子也實在難受,還不如當節度使逍遙自在。如今我幾乎沒有一夜睡得安穩。”石守信等人問道:“陛下如今貴為天子,還有啥憂慮?”宋太祖道:“我這個位置,哪個不想坐啊”石守信等聽出話中有話,忙表白說:“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太祖苦笑著說:“你們固然不可能有異心,不過,如果有朝一日部下將黃袍披到你們身上,你們即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聽,大驚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著淚說:“我們實在愚蠢,沒有想到這一點,請陛下為俺們指出一條生路。”趙匡胤說道:“—自個的壽命,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人生在世,但是是為瞭富貴昌盛,享受安樂罷瞭。我為你們打算,不如交出兵權,去地方上當官,購置些良田美宅,為子孫後代留下份產業,自己也可以天天喝酒作樂;快活一 生。我再與你們聯姻。這樣,在君臣之間就沒有瞭猜疑,上下相安,豈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聽瞭這一番恩威兼施的話,第2天就知趣地稱病辭職,交出瞭兵權。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不久,太祖以同樣的手段剝奪瞭王彥超等節度使的兵權,又將地方上的行政權,財政權收歸中间位置。這幾個措施,大體上完結瞭中國歷史上數次出現的地方割據局面。
趙匡胤還註重和重視農業生產,註意和提防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促進瞭社會經濟的發展。趙匡胤是一位有作為的帝王,不過,他偏重“安內守外”,重文輕武,致使北宋日後“內重外輕”、“積貧積弱”的局面。他把大量田地賜給交出兵權的將領,又加劇瞭土地的兼並,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趙匡胤雖是一員武將,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本人的私物,其中皆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隻有幾千卷書籍。世宗問他: “你是武將,要書有啥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隻能多讀些書以增添本人的見識。
趙匡胤稱帝後,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次,他遇見一個疑難問題,問宰相趙普,趙普回答不出。再問讀書人,學士陶轂、竇儀準確地回答出瞭,趙匡胤深有體會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補充本人的不足,趙普正所謂在他的支持下才變得手不釋卷的。
趙匡胤用人不問資歷。他一方面命令臣下須留意選拔有才能而缺少資歷的人擔當重任;另一邊,他自己也隨時留心內外百官,見誰有啥長處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記在本子上。每當官位出缺,他就翻閱本子,選用適當的人去擔任。這又使臣下都致力於提高自己。
趙匡胤頗有膽略。在他稱帝之初,節度使的很盛,驕橫難制。有一天,趙匡胤將他們召來,授給他們每 人一把佩劍,一副強弓,一匹駿馬,緊接著他也單身上馬,不帶衛士,與這些節度使一起馳出皇宮。到瞭固子門的樹林之中,又和他們一起下馬喝酒。飲瞭幾杯酒以後,趙匡胤突然對於他們說:“這裡僻靜沒有人,你們之 中誰想當皇帝的,可以殺瞭我,緊接著去登基。”這幾個節使度都被他的這種氣概鎮住瞭,一個個拜伏在地,戰栗不止,連稱“不敢,不敢”。趙匡胤再三詢問,他們嚇得隻是埋頭不語。趙匡胤就訓斥他們說:“你們既然要我做天子,就應當各盡臣下的職責,今後不準再驕橫不法,目無天子!!!”節度使們都山呼萬歲,預示順從。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有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後周的臣子,這時喝醉瞭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後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2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瞭。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斷然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讓他去吧。”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回師進入汴京皇宮時,見宮妃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回答說是周世宗子。那個時候,范質、趙普、潘美皆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如何處理。趙普等回答說:“應該除去,以免後患。”趙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這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後也沒再問起過,潘美也一直沒有向太祖提起這嬰兒。這嬰兒成人後,起名惟吉,官至刺史。
還有次,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都大驚失色,太祖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不準禁衛去搜捕射箭者。以後果然也就沒事瞭。
陳橋驛在陳橋和封邱(均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處)之間。趙匡胤兵變時,陳橋守門官閉門防守,不放趙匡胤軍通過。趙匡胤隻得轉道封邱,封邱守門官馬上開門放行。趙匡胤即帝位後,反而晉升瞭陳橋守門官的官職,稱贊他忠於職守,並斥責封邱守門官臨危失職,將他斬首。
趙匡胤喜歡在後園彈鳥雀。一次,一個臣子聲稱有緊急國事求見,趙匡胤馬上接見瞭他。趙匡胤一看奏章,但是是很平常的小事,甚為生氣,質問他為啥要說謊。臣子回答說:“臣以為再小的事也比彈鳥雀要緊。”趙匡胤怒用斧子柄擊他的嘴,打掉瞭他的兩顆牙齒。臣子沒有叫痛,隻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齒置於懷中。太祖怒問道:“你拾起牙齒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說:“臣無權告陛下,自有史官會將今天的事記錄載入下來。”太祖一聽,頓然氣消,知道他是個忠臣,命令賜賞他,以示褒揚。
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軍政人事都委托趙匡義代理。趙匡義白天處理朝政,晚上去萬歲殿探望兄 長。癸醜日傍晚,天上下著大雪,趙匡義還在禦房批閱奏章。一個太監急匆匆地趕來傳旨,說皇上召他快快去萬歲殿。他連忙趕去,隻見趙匡胤在床上氣喘急促,朝著他一時講不出話來,隻是睜大眼望著門外,不知有什麼含義。趙匡義命令在床邊侍候的太監退出。太監們在門外遠處站著,隻聽見殿內好像是太祖在和趙匡義說什麼話,聲音隱約,時斷時續,難以聽清。經過一會兒,又見殿內燭光搖曳著映在墻上,時明時暗,象是趙匡義在躲閃著什麼。接著有斧子戳地的聲響,繼而是太祖激動的聲音:“你好好去做!!!”這時,趙匡義跑到門口傳呼太監即速去清皇後,皇子前來。皇後、皇子趕來,太祖已經死去。據此,後人有種種猜疑,有的說趙匡義進殿後,趁太祖昏睡時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費氏。太祖醒來,見狀大怒,拋出斧子去擊趙匡義,趙匡義閃開,斧子戳地;有的說太祖覺得有鬼纏身,趙匡義替他舞斧驅鬼,故有斧子著地之聲;有的認為是趙匡義謀殺太祖。到現在這燭影斧聲仍是千年疑案。
趙匡胤死後的廟號為太祖。
[此貼子已經確定被作者於2006-10-23 10:56:40編輯過]
--------------------------------------------------------------------------------
-- 作者:楊逍
-- 發佈時間:2006-8-31 15:39:55
--
宋太宗(趙匡義)
宋太宗,名趙匡義(公元939~997年),太祖趙匡胤弟。趙匡胤死後繼位。在位22年,因箭傷屢發而死,終年59歲,葬於永熙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
趙匡義,也叫作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窘。他曾參加陳橋兵變,擁立其兄太祖為帝,並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今浙江省建德縣東)防禦使。後加中書令,封為晉王。時太祖寵幸金城夫人。趙匡義屢次勸諫太祖要遠女色.重國事,太祖不聽。有—天,太祖在後苑召趙匡義陪宴,並邊飲灑邊射獵。太祖拿瞭一大杯酒一再勸趙匡義喝下,他推辭不瞭,就指著庭下花叢中的一朵鮮花說;“假如金城夫人親手去將這朵花折來,俺就喝。”太祖就命金城夫人去把那花折來。這時趙匡義拉足弓弦似欲射獵別物.忽然轉身一箭射死瞭金城夫人,緊接著扔弓哭拜在地,抱著太祖的腳說:“陛下剛剛得到天下,應該以國事為重啊。”太祖見他忠心,又是本人的親兄弟,就沒有怪罪。太祖於公元976年10月在燭影斧聲中死去,他於同月繼位,改年號為“太平興國”。
趙匡義在位期間,繼續推行統一全國的條文,迫使吳越王錢椒納土歸宋,出兵攻滅北漢,又多次大舉北攻遼國,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因準備不周,均遭大敗,並使與遼國的關系轉為被動。他又繼續加強中间位置集權,用文人執政,使儒學漸漸抬頭。他註意和提防農田水利,繼續鼓勵墾荒,使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社會秩序比較安定,不過對百姓的盤剝頗重。晚年,他血腥鎮壓瞭四川地區的王小波、李順起義。
趙匡義也很喜歡讀書,並最愛讀《太平禦覽》,往往從上午瀆到下午。他也註重和重視文人。那個時候隨南唐李煜、吳越錢椒等國君來汴京的臣子,在這幾個舊主亡故以後,因處境惡化而口出怨言。趙匡義知道瞭,其實沒有加罪於他們,反將他們全部錄用,建造書館,叫他們編修《冊府元龜》、《文苑藝華》、《太平廣記》等文籍,並給他們提供瞭很優厚的活法條件和良好的工作環境,使這幾個人心滿意足,大多數潛心撰書,直至老死。
公元979年,趙匡義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大興縣東)被遼軍戰敗,全軍潰逃。遼兵緊迫,禦用器物和妃嬪都被奪去,他脫身逃走,大腿上中瞭二箭,從此以後箭傷每一年都要復發。公元996年秋,趙匡義箭傷又復發。同年8月,立三子趙元侃為太子,命李沆、李至為太子賓客,負教導之責。公元997年3月癸巳日,趙匡義病死於汴京萬壽殿西階。太子遵遺命在靈柩前繼位。
趙匡義生前寵養桃花犬,趙匡義病倒,它就拒絕進食。趙匡義死,它大聲哭嚎,陡然瘦瞭下去。時人都稱它為忠犬。
趙匡義死後的廟號為太宗。
[此貼子已經確定被作者於2006-10-23 10:59:03編輯過]
--------------------------------------------------------------------------------
-- 作者:楊逍
-- 發佈時間:2006-8-31 15:40:20
--
<B>宋真宗(趙恒)</B></P> 宋真宗,名趙恒(公元968~1022年),原名趙德昌,後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三子。太宗病死後繼位。在位25年,病死,終年55歲,葬於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縣東南蔡傢莊)。</P> 趙恒,先後受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太宗晚年相術,曾召一僧人入宮給子侄諸王看相。僧人看瞭幾個子侄,隻有趙恒還在睡覺,沒有出來。僧人卻奏告說:“我遍觀諸王,命都不及壽王。”太宗說:“你還沒有見過他,如何知道他的最好命?”僧人說:“我剛才見站在壽王門前的3個仆人,他們都具有日後成為將相的器度。仆人尚且如此,他們的主人自然更高貴瞭。”因此,太宗就立趙恒為太子。太宗於公元997年3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第2年改年號為“咸平”。趙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為宰相,也能註意和提防節儉,較為安定。</P> 公元1004年秋,遼國蕭太後。聖宗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城下,威脅宋的都城。警報一夜五次傳到東京,趙恒問計於群臣。副宰相王欽若、陳堯叟主張逃跑,任職才一月的宰相寇準則厲聲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他說,假如丟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傢就難以保全瞭;假如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敵兵。趙恒同意禦駕親征,由寇準隨同指揮。到瞭韋城(今河南省滑縣東南),趙恒聽說遼兵勢大,又想退兵。寇準古板地說:“如今敵軍逼近,情況危急,我們隻能前進一尺,不能後退一寸。河北我軍正日夜盼望陛下駕到,進軍將使我河北諸軍的士氣百倍,後退則將使軍心渙散、百姓失望,敵人乘機進攻,陛下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瞭。”趙恒才勉強同意繼續進軍,渡河進入澶州城。遠近各路宋軍見到皇上的黃龍大旗,都歡呼跳躍,高呼“萬歲”,士氣大振。寇準指揮宋軍出擊,個個奮勇沖殺,消滅瞭遼軍數千,射死瞭遼軍主將蕭達蘭。蕭太後見遼軍陷入被動,要求議和。經過寇準的堅持和使者曹利用到遼營一再討價還價,於12月正式議定由宋朝送給遼以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換得遼軍撤走。這便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從此,歲幣成為北宋人民長期的沉重負擔。</P> 趙恒後又聽信王欽若的讒言,怨恨寇準迫使他親征,冒—瞭風險,撤掉瞭寇準的相位,信用王欽若、丁謂等奸人為相,偽造“天書”,封禪泰山,提倡佛、道、儒教,大搞活動,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腐敗,社會矛盾趨於尖銳。</P> 公元1021年,趙恒起病。第2年2月,病重,戊午日,命太子繼位,不久死於汴京宮中的延慶殿。趙恒死後的廟號為真宗。</P>
--------------------------------------------------------------------------------
-- 作者:楊逍
-- 發佈時間:2006-8-31 15:40:34
--
<B>宋仁宗(趙禎)</B></P> 宋仁宗,名趙禎(公元1010一1063年),原名受益。真宗第六子。真宗病死後繼位。在位42年,病死,終年54歲,葬於永昭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孝義堡)。</P> 趙禎,先後封為壽春王、異王。真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真宗於公元1022年2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第2年改年號為“天聖”。</P> 趙楨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皆有所發展。他的活法也較檢點。有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趙楨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money,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主幹。趙楨說:“我往往勸誡你們要節省,此刻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28000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還有次,趙禎早晨醒來對近侍說:“昨天晚上我肚子餓得很,睡不著想吃燒羊。”近侍問道:“陛下為啥呢不降旨命臣下去采辦?”趙禎說:“我假如一開口,接下來就由於這是俺的命令,去大肆擾民,因此還是不開口的好。”</P> 諫官王素曾勸諫趙楨不要親近女色,仁宗回答說:“最近,王德用確有美女進獻給我,此刻在宮中,我很中意,你就使俺留下她吧。”王素說:“臣今日進諫,正所謂恐怕陛下為女色所惑。”仁宗聽瞭,雖面有難色,·不過還是命令太監說:“王德用送來的女子,每人各贈錢三百貫,馬上送她們離宮,辦好後就來報告。”講完,他還淚水漣漣。王素說:“陛下認為臣的奏言是對的,也不用如此匆忙辦理。女子既然已經進瞭宮,還是過一些時日再打發她們走為妥。”趙禎說:“朕雖為帝王,不過,也和平民一樣重感情。將她們留久瞭,會因情深而不忍送她們走的。”</P> 一天,趙楨退朝回到寢宮,由於頭癢,沒有脫皇袍就摘下帽冠,呼喚梳頭太監進來替他梳頭。太監梳頭時見趙禎懷中有一份奏折,問道:“陛下收到的是什麼奏折?”趙禎說是諫官建議減少宮中宮女和侍從的。太監說:“大臣傢中尚且皆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還要增置。陛下侍從並不多,他們卻建議要削減,豈不太囂張瞭!”趙禎沒有接口。太監又問:“他們的意見,陛下準備采納嗎?”趙禎說:“諫官的意見,朕當然要采納。”太監自恃一貫為皇上所寵信,就不滿地說:“假如采納,請以奴才為削減的第1人。”趙禎聽瞭,頓然站起呼喚主管太監入內,按名冊檢查,將宮人29人及梳頭太監削減出宮。事後,皇後問道:“梳頭太監是陛下多年的親信,又不是多餘的人,為啥呢將他也削減?”趙禎說:“他勸我拒絕諫官的忠言,我怎能將這樣的人留在身邊!”</P> 另一邊,仁宗在位期間,土地兼並逐漸嚴重,官吏、軍隊人數和俸餉大大增添,冗官、冗兵、冗費嚴重,國傢財政空虛。西夏和遼不斷進攻,他又屈辱求和,分別以納歲幣或增納歲幣屈服於夏、遼。統治集團內部又矛盾重重,人民起義不斷爆發。為瞭挽救危機危難,他任用范仲淹為副宰相,負責進行改革,歷史稱為“慶歷新政”。因為皇親國戚、貴族大臣的激烈反對,趙禎又罷免瞭范仲淹,使新政沒能實現,逐漸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P> 公元1063年3月辛未日,趙禎病死於汴京宮中福寧殿。遺詔由太子趙曙即位,進曹皇後為太後,喪禮必須從簡。趙禎死後的廟號為仁宗。</P>
--------------------------------------------------------------------------------
-- 作者:楊逍
-- 發佈時間:2006-8-31 15:40:47
--
<B>宋英宗(趙曙) </B></P> 宋英宗,名趙曙(公元1032~1067年),仁宗養子。仁宗病死後繼位。在位4年,病死, 終年36歲, 葬於永厚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孝義堡)。 </P> 趙曙,太宗重孫,商恭靖王趙元汾孫,濮安懿王趙允讓13子。年幼時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後歸傢。5歲時, 仁宗賜名為宗寶(一為宗實)。公元1050年為嶽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史。公元1055年被立為太子。仁宗於公元1063年3月病死,他於同年4月壬申日繼位,第2年改年號為“治平”。</P> 趙曙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曾公亮、文彥博等,保守,不思改革,但與遼,西夏尚未發生戰爭。</P> 公元1066年11月,英宗病倒,即命學士張文定前來。英宗神情淒慘,靠在茶幾上對張文定說:“好久不見學士瞭。”又指著榻上的一張紙。張文定見上面寫著:“明日降詔立皇太子:”八字,卻沒有寫上皇太子為啥呢人,知道是要征求本人的意見。他就極力稱贊皇上的大兒子趙頊,趙曙點頭預示同意。張文定捧紙清趙曙寫上,趙曙已無力運筆,隻寫瞭三個筆劃最簡單容易的字:“大天王"。公元1067年正月丁巳日,趙曙病死於汴京宮中的福寧殿。 </P> 趙曙死後的廟號為英宗。 </P>
--------------------------------------------------------------------------------
-- 作者:楊逍
-- 發佈時間:2006-8-31 15:41:08
--
<B>宋神宗(趙頊)</B></P> 宋神宗,名趙頊(公元1048~1085年),原名仲鋮。英宗大兒子。英宗病死後繼位。在位18年,病死,終年38歲,葬於永裕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堡)。</P> 神宗趙頊,先後封為淮陽王、穎王。英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他喜歡讀《韓非子》一書,讀後說:“天下弊事許多,不能不改革。”英宗於公元1067年正月丁巳日病死,他於同日繼位,第2年改年號為“熙寧”。</P> 趙頊即位後,面對北宋“積貧積弱”的嚴重局面,為瞭實現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挽救封建統治的危機危難,他不治宮室,不事遊幸,廢去元老,起用王安石主持變法。新法推行瞭十幾年,使國傢的財政收入有所增添,軍事力量亦有所增強。不過,新法觸動—瞭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舊派官員的強烈反對。那個時候,有個地方發生地震和山崩,守舊派就論這是王安石變法不當,引起老天發怒。公元1073年,河北地區遭受大早,災民被迫逃荒。有個守舊派官員趁機畫瞭一幅流民圖呈送給趙頊說:“早災是因為王安石變法造成的,隻要停止變法,罷免瞭他,老天一定會降雨消災。”曹太後和高太後也在趙頊面前哭訴王安石搞亂瞭天下,要求停止新法。神宗動搖瞭,王安石先後兩次被迫辭職,以後就一直沒有出來做官。王安石辭官後,趙頊還把多數新法維持瞭近十年,直到他死去。</P> 在對西夏的戰爭中,他前期任用王韶,得到瞭熙河戰役的勝利,收復瞭兩千裡故漢地。後期任用宦官李憲,因指揮失當在靈武遭致慘敗。神宗半夜得到消息,起床踱步,達旦未眠,因此得病。</P> 公元1085年2月神宗病重,3月立子趙傭為太子,囑咐由高太後協同處理國事。戊戌日,病死於汴京宮中的福寧殿。</P> 趙頊死後的廟號為神宗。</P>
--------------------------------------------------------------------------------
-- 作者:楊逍
-- 發佈時間:2006-8-31 15:41:54
--
高太後(宣仁太後)
高太後(公元1032~1093年),英宗皇後,神宗生母。實際執掌朝政9年,病死,終年62歲,葬於永裕陵(與神宗同處)。
<p>
高太後,毫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l032年)出生於一官宦世傢,其小姨為曹太後(仁宗皇後)。她4歲時被接入宮,公元1065年被英宗冊封為皇後。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病逝,哲宗繼位,因哲宗年幼,她以太皇太後身分聽政。
<p>
高太後執政期間,“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盡行仁宗之政”,起用守舊派大臣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范純仁等,廢除瞭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歷史稱為“元枯更化”又應西夏的要求,將王安石變法期間宋侵占西夏的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寨(今寧夏東部和陜西省北部)還給西夏。
<p>
高太後以崇拜節儉,辦事公正尤其是註意和提防管束外戚和嚴守封建婦德而著名。她汲取五代時期封建倫理道德的淪喪,權臣武將跋扈橫行甚至弒上篡位的教訓,在加強中间位置集權的並 且,特別註重宣揚儒傢的封建禮教倫常觀念。江湖上也形成瞭一種“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潮,即程朱理學。
<p>
高後之弟高士林任內殿崇班很長久,那個時候英宗想升他的官,高後謝絕說:“士林可以在朝做官,業已是過分的恩典瞭,怎麼好援照前代推恩後族的慣例?”神宗時幾次要為高氏傢族修建豪華的宅第,高太後都不答應,最後由朝廷賞賜瞭一片空地,自己出錢建造瞭房屋,沒用國庫一文錢。
<p>
高太後的兩個侄子公繪,公紀都該升觀察使,但她堅持不允。哲宗一再請求,才升瞭一級。一次高公繪呈上一篇奏章,請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皇太妃和高太後的傢族。高太後見奏召來公繪問道:“你文化水平不高,怎麼能寫出如此的奏章?”公繪說出瞭這是邢恕的主意並代為起草的,高太後不僅不允所請還把邢恕逐出瞭朝廷。
<p>
因為高太後廉潔自奉,處事公正,所以她垂簾聽政期間,朝政比較清明,她所以也被叫作女中堯舜。
<p>
<P> 元祜八年(1093年)秋,高太後病重,召大臣呂防、范純仁等入內,對於他們說:“我死以後,皇上(哲宗、是不會再重用你們的瞭。你倆應當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動退避,讓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禍。”幾天後,高太後病死於汴京。終年62歲,謚號為宣仁聖烈皇後。</P>
--------------------------------------------------------------------------------
-- 作者:楊逍
-- 發佈時間:2006-8-31 15:42:52
--
<B>宋哲宗(趙煦)</B></P> 宋哲宗,名趙煦(公元1077—1100年),原名傭。神宗第六子。神宗病死後繼位。在位15年,病死,終年二十四歲,葬於永泰陵(今河南省鞏縣堤東保)。</P> 趙煦,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神宗於公元1085年3月戊戌日病死,他於同日繼位,第2年改 年號為“元祜”。</P> 趙煦即位時,年僅9歲, 由高太後執政。有一天,依照禮儀應由他接見契丹使者。臣子蔡持正恐怕趙煦年幼,見瞭遼人的相貌、服飾奇異會受驚嚇,出洋相,有損國威,就先一日對趙煦仔細地介紹契丹使者的相貌和服飾,請他不要驚奇,還重復講瞭幾十遍。哲宗聽瞭不做聲,等蔡持正不講瞭,趙煦忽然古板地問
朱元璋是哪些生肖
屬相為豬(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