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殿69簽城隍城隍廟安溪(解簽城隍爺第五6首姻緣簽)
城隍殿怎麼樣
城隍殿在安昌古鎮的老街上,始建於明朝晚期。邊上的民居很有特色的,我拍下瞭,感覺紹興的確很美。城隍殿的那副對聯我拍的很好,是:“雪趁風威白占田園能幾日,雲乘雨勢黑瞞天地不多時”。城隍殿對面是戲臺,看上去整新過,還好我又拍瞭一張,上掛清雍正乙巳年“古今鑒”額( ⊙ o ⊙ )。城隍殿對面的永安橋走過,水閣沒上,喜歡直行的黃妹子勸我別兜瞭,現我後悔呢。橋上有廊和木柵,水閣內為“諸葛武侯祠”、“湯馬二公祠”等。附美圖4張。
平山城隍爺廟是何時
最早的城隍廟見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歷史上有唐人張說、李德裕、李陽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獻記錄載入。 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並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制冕旒哀服。 城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詔去封號,隻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生長於土地廟裡,因此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其崇敬。明孝宗年間(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1232—1277)被封為福州城隍爺,其從叔抗元英雄陳瓚(1232—1277)被封為興化府城隍爺。
安溪城隍是誰
廟中供奉“清溪顯佑伯主”(俗稱“城隍伯主”),並祀“城隍夫人”(俗稱“城隍媽”)。
安溪城隍廟
安溪城隍廟是福建省最早興建的城隍廟之一,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廟中供奉“清溪顯佑伯主”(俗稱“城隍伯主”),並祀“城隍夫人”(俗稱“城隍媽”)。廟宇原建於縣治東(城關富民街安溪縣實驗小學內),今有舊廟與新廟各一座。建築風格獨一無二,裝飾富麗堂皇,香火四時鼎盛,在閩臺及東南亞等地均有較大作用與影響。 1000多年來,安溪城隍廟歷盡滄桑,幾經修葺,幾經重建,幾經遷址,現存建築為清初遺物。 據史料記錄載入,位於城關富民街縣實驗小學邊的安溪城隍舊廟,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年)五月二十八日,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四月十五日竣工。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景泰二年(1451年),邑人陳貞德重修;成化八至十五年(1472-1479年),知縣谷延怡、吳英再修,典史蔡珍增建後堂三間;嘉靖十八年(1539年),知縣殷楘、典史鄒奇重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廟宇毀於倭,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知縣蔡常毓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縣謝宸荃重修前後殿宇;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縣戎式弘重修,知縣曹鑛續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知縣曾之傳新建後堂住持方丈室;乾隆十年(1745年),知縣何隆遇鋪砌拜亭前石坪;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縣莊成重修。
舊廟 坐北朝南,宮殿式建築,規模為 五進四天井。大門外有水井一口,泉甘水洌,供民汲用。大門內一進左右有連接蓋頂的兩房,中留人行通道,假如兩房間鋪以木板,則可作為朝北內向的戲臺。步過大門,即達廟內大埕,埕兩邊各有古榕一株,交遮成陰,使人感受清涼爽氣。二進為兩廂,分立塑像,其左廂為稽查、考功、賞善三司,右廂為速報、地獄、罰惡三司,其塑像魁梧雄偉,令人敬畏。三進為正殿,前含拜亭,後連寢舍,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簷式,抬梁架,徹上露明造;殿外有盤龍石柱,雕琢精巧,靈活壯觀。殿正中有穹窿藻井,外向為透孔金飾圓形欞窗,雕梁畫棟,莊嚴瑰麗;殿中供奉城隍伯主正身,座後則立有高大的城隍伯主鎮殿塑像,黃袍金冠,端莊古板,令人肅然起敬。殿堂外翼有東西兩廂,各有寬闊走廊,其東廂吊掛大鐘一口,鐘下塑直符使者,後立護法韋馱、陽判官;西廂安架大鼓一面,旁立值日使者、主簿、陰判官。兩廊有門通第4進大埕,廳上奉城隍伯主及夫人並坐塑像,俗稱城隍媽廳。廳後第5進為僧舍。整座殿宇莊嚴大方,綠瓦蓋頂,屋簷翹脊裝飾以雙龍搶珠,襯以人物、花草,五彩鮮艷。廟中掛滿溢美楹聯和匾額,更顯殿宇之古樸,令人崇拜。
民國30年(1941年),國民兵團副團長邱秋星派兵進駐安溪城隍廟,城隍伯主正、副身塑像被遷出,暫奉祀於縣城北街隘子頭民舍,其餘諸神塑像被拆毀。民國32年(1943年),因官方基建,隘子頭城隍臨時廟宇需拆遷,由承建者另行擇地於北門橋邊建一廳兩房及下落作為廟宇,並於同年遷入。1953年,城隍伯主正身遷入東嶽寺東廂奉祀,並於1985年又遷入東嶽寺檀樾祠奉祀。1958年和1986年,舊廟的第1殿和第5殿先後被教導部門拆建為宿舍, 今舊廟的建築物僅存二至四殿。1988年12月,安溪城隍廟被縣人民公佈為第2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1月16日,在旅居新加坡僑親陳美英女士倡議及在縣有關部門的鼓勵下,擇地於東嶽寺東側,按照原廟規制,興建安溪城隍新廟,並由陳美英女士獨資興建一至三殿。新廟重建工程於1992年1月5日完工。從此以後,新加坡韭菜芭、楊桃園兩地僑親捐資續建4。五殿,繼而又有諸多分爐及信眾陸續捐建配套設施。 安溪城隍新廟與東嶽寺並肩聯臂,為五進殿堂,順山勢遞升興建,南北向。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第1殿面寬五間,辟三門,簷口輝綠巖龍柱,門堵、窗欞分別以青白石雕刻,有鯉魚跳龍門、雙龍戲珠、雙獅拋球、獅鳳牡丹、松鶴蓮荷、竹鹿等圖案,屋架構件,如吊筒分別透雕花竺、垂蓮、嫦娥奔月、吹簫引鳳。第2殿為城隍殿,重簷歇山式,徹上露明造,穿鬥式,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前加拜亭。一至三殿內諸神像,均仿舊廟體式。正副三尊城隍神像均坐正殿,分別面向三圓欞窗,八爺、九爺佇立兩旁。三殿為城隍寢殿。四殿為羅漢殿,奉祀觀音佛祖。五殿為釋迦殿,奉祀三寶世尊。全廟紅墻綠瓦,金碧輝煌;飛簷翹脊,飛金走彩;雕龍刻鳳,巧奪天工,其勢更勝舊觀。1999年1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新城隍廟豎立文物保護標志。 安溪城隍廟由來已久,現存有諸多文物古跡。珍藏廟內的城隍伯主之印,據傳系宋代皇帝所賜,玉質方形,邊長7、5厘米,高5厘米,印文為“敕封清溪顯佑伯印”繁體篆書,印座上雕有一頭上有“王”字紋的臥蟾蜍,寓贊安溪城隍解理陰陽、靈顯威赫之意。新廟門前挺峙的一對輝綠巖龍柱,原為舊廟所立,系出自前代名匠之手,神龍駕霧,精雕細作,維妙維肖。廟內現存“示諭”、“造船碑記”兩塊古碑刻,立石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二月,由知縣夏以槐撰。“示諭”碑長44厘米,寬70厘米,碑文為“安邑敕封顯佑伯城隍尊神,理陰贊陽,每一年季春,士民仿效古禮,設醮迎儺。”《造船碑記》碑長210厘米,寬110厘米,記錄載入當年為解決每一年春齋醮迎儺之資,置造溪船兩條,自泉州運鹽至安溪,並免收稅費,“取其餘息以為醮費”。 城隍新廟的拜亭有一副古聯:“寵錫袍冠八閩第1;褒封伯爵五邑無雙。”傳說安溪城隍伯主自宋代以來,因為曾為宋太後治愈頑疾,得帝賜禦龍袍,又是鄰近原五大縣(即南安、安溪、晉江、同安、惠安)的保護神,護佑百姓免受旱、澇、風、蟲、獸災之苦,因此兩次受到朝廷敕封,宋帝賜金冠、龍袍、玉印,褒封顯佑伯;清道光皇帝敕賜“欽加普護清溪顯佑伯”聖旨一道,而全省其他縣份的城隍卻無此殊榮,是為“八閩第1”、“五邑無雙”。
古往今來,風流名士有感於安溪城隍廟之靈秀,大發豪性詩情,留下不少名匾佳聯。有明張瑞圖題的“陰騭下民”,清知縣葉紹芬題的“燮理陰陽”,黃宅中題的“是夢覺關”,李鈺題的“保我黎民”,莊成題的“真英靈”等古匾;有明進士 秦鐘震作的“為惡不滅,祖宗有馀德德盡必滅;為善不昌,祖宗有馀殃殃盡必昌。”清狀元莊俊元作的“功德秀河山,前龍津,後鳳麓,十八裡歸依福地;聲靈昭綸 綍 ,東陽鐘,西鱷鼓,第1長詹拜公門。”清庠生陳子瑞作的“神所憑依將在德;爾於幽獨毋自欺”、“看彼世人詭譎心腸,莫怪此公吐舌;睹斯色相黑混面目,真令我輩驚心”等古聯,亦有“賞懲善惡因果有報;燮理陰陽判斷無差”、“善惡報應,莫道竟無前世事;利名爭競,須知總有下場時”、“進廟來,先自問平日所行何事;歸傢去,莫忘記今朝俯首通誠”、“善報惡報、遲報速報,終歸會有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什麼是無知”、“孽鏡高懸,善心人不妨當頭一照;影衾多愧,惡念者應怕有物潛窺”、“善惡到此難瞞,不必階前多叩首;瑕瑜從來瞭徹,豈容臺下細搖唇”、“地獄即在眼前,莫到犯瞭罪時方才省悟;孽鏡曾懸臺上,但要過得意去也肯慈悲”等諸多勸善對聯。 歷史上,官府均十分註重和重視安溪城隍每一年的春巡之事。清代,恭迎城隍,設醮(一種禱神的祭禮,後專指僧道為禳除災祟而設的道場)盛典,熱鬧非凡。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二月,安溪知縣夏以槐特立“示諭”碑。歷年設醮之日,規定在上年臘月十六日在神前擲杯奉準,翌年二月初二日貼出文告,把日期昭示全縣,規定不論晴雨都要設醮,次日迎儺(古時驅逐疫鬼的儀式)。每一年做醮完畢撤壇,當夜12時由4位首人恭請清溪城隍伯主整頓衣冠坐上8座交椅。翌晨5時左右,由首人鼓吹恭迎出廟。城隍出巡路線為:從東門出,沿河溝、山邊到祥雲渡,行至鳳山黃氏祖墓(俗稱狀元墓),再按原路回到祥雲渡鳳池庵設帷幕安奉(註:今路線為:東出山門→鳳山路→八三一路→祥雲路→深內→縣制藥有限公司→鳳山黃氏祖墓→返回→深內→鳳池庵)。到10時至11時之間,廟關起大門,廟內所有官曹衙役、兵馬差事(均須以人裝飾代替),以八、九爺領頭,按序排班行進。由4個首人拈香侍候,主持僧人負責點名。點畢,整隊環廳繞行,再大開廟門吆喊而出,與儀仗和大鼓吹、八音、臺閣、戲陣排成縱隊,出西門迎接伯主進城巡遊各街、巷、縣衙、儒學、校場(今路線為:鳳山路→八三一路→祥雲路→深內→縣制藥有限公司→鳳山黃氏祖墓→返回→深內→鳳池庵→迎接城隍伯主進城→祥雲路→新華路→城關南市場→河濱路→茶葉大酒店→城關醫院→文廟廣場→縣外貿公司→鳳華制衣有限公司→河濱北路→鳳聲路→新安路→鳳山路→城隍廟)。古代,儀式十分復雜。當隊伍行進至縣衙門口時,縣令均擺好香案,親自頂禮迎接;當隊伍行進到南門巷口時,全隊稍停,清溪城隍伯主換上法衣帽(即法官服裝),緊接著由儀仗隊排駕,鳴鑼開道,鼓簫齊鳴,4個首人隨八、九爺及城隍伯主入孔廟繞泮池一周;緊接著下南校場(刑場),主持僧人身穿袈裟、手帶法器隨行,到達校場時,即揮動手裡法器搖鈴,呼叫有冤之魂準予前來鳴訴;隊伍繞行一周後,乃出場與等候在一邊的民間大鼓吹、戲陣等隊伍取縣城街道巡遊。巡遊隊伍一般於當天下午3時左右方進廟卸駕,再由主持僧人就四街各定若幹人選,逐一進行投擲卜杯,獲準杯者為明年新首人。從此以後,進行新舊首人交接禮儀,晚上再按路線巡遊,由新首人負責工役、火把、燈籠,一般至夜10時許結束。 傳說中,清溪城隍十分顯赫,靈驗非凡。清乾隆版《安溪縣志》有三處記錄載入:一是“正德上章執徐(庚辰年,1520年)春仲甲申,吉水龔公令安溪之四月,忄心(憫)茲邑民,久罹虎患,乃焚文於城隍之祠,矢神必獲。越翼日乙酉,果戮其一;越三日戊子,又戮其一,民胥神之。”時教諭鄒魯曾目擊其事,特作《戮雙虎賦》。二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二十八日,蔡寅率眾數千突至安溪,正欲攻城,忽見有甲騎自東門出。蔡疑有援兵至,遂驚退。時共以為城隍顯靈,邑令李鈺大書‘保我黎民’匾額,並識其事於廟。”三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十一日,縣民陳福挾仇將田主王益讓殺害於後塘隴地方,屢審,堅沒有承認。邑令莊成齋戒沐浴,具牒親禱於城隍神。翌日,帶犯赴廟復訊,冤魂忽附於犯妻黃氏身上,向伊夫歷歷質證,並且將兇器指出。福始俯首無辭,案乃定。觀者無不稱異。莊令題匾於廟,以紀其事。” 傳說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中國,派出飛機轟炸安溪縣城。人們發現天上有二隻老鷹與飛機對壘盤旋。飛機投擲諸多炸彈,縣城群眾卻無一傷亡。日機飛走後,城隍廟人員發現城隍公、城隍媽神像滿臉汗滴,頓悟老鷹是城隍公媽的化身。消息傳出後,各街頭群眾自發舉行“犒眾”之儀,敬獻黃豆,寓意為神兵提供子彈,或讓神明灑豆成兵,抵禦外侵。 靈應昭昭,惠及四方。晉江沿海一帶,到現在還流傳著一則“清溪城隍顯聖保佑漁民”的民間故事。傳說約百餘年前的一天,晉江有200多艘漁船出海,忽然迎面來瞭一隻小船,船中站立一位老漢,大聲疾呼:“我乃清溪顯佑伯主,特來指點汝寺,即刮臺風,漁船須從速調頭返航。”當漁船全部進港內後,大暴風雨突至,漁船安然無恙。為此,漁民中廣泛傳著“清溪城隍顯威靈,警報臺風事是真。漁船返航安無恙,眾誇伯主保漁民。”的歌謠。自此,泉州、晉江、石獅、南安等沿海的民眾除設壇崇祀清溪城隍伯主神位外,很多人還時常到安溪城隍廟焚香敬奉,祈求平安獲福。不少地方還設立分爐,敬奉清溪城隍。 新加坡也廣泛流傳有清溪城隍顯靈的故事。20世紀4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南進入侵新加坡。有次,日軍出動大批飛機轟炸新加坡各地,各處一片廢墟,而民國17年(1928年)自安溪分爐至新加坡的城隍伯主五舍公城隍廟之所在居住地,卻絲毫未受到飛機的轟炸。於是,當地華僑、華人對安溪城隍伯主更加虔誠奉祀,並先後在韭菜芭、楊桃園構築兩座雄偉壯觀的清溪城隍廟宇,到現在仍香火鼎盛。而兩地城隍廟每一年組團到安溪城隍廟尋根,謁祖進香,祈求安溪城隍庇佑之舉也成慣例。 安溪城隍廟歷經千年興替,蜚聲鶴遠,著稱海內外。早在明末清初,安溪先民即將香火帶入,嗣後分爐到臺北、臺南、高雄,直至全島各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各地共有自安溪城隍廟分爐222座。新加坡也有韭菜芭城隍廟和楊桃園城隍廟等分爐。自清代起,安溪城隍廟在晉江、南安、泉州、石獅等地有70多處分爐分別立廟供奉,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亦建有諸多分爐。每一年各月,尤其是五月二十八日城隍誕辰日,海內外信眾均組團至安溪城隍廟進香、,參觀訪問,有效地增進海內外及海峽兩岸情誼,促進歷史文化的交流。 1994年10月,安溪縣人民將東嶽寺、城隍廟劃歸鳳城鎮人民管理,並建立東嶽寺、城隍廟園林管理處及文物保護管理組,秉承愛國愛教、奉獻社會的宗旨,積極提高城隍廟的文化品位,先後新建一批配套設施等,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與此並 且,註重發揮城隍文化在閩臺文化交流和對外聯誼中的積極意義,努力把安溪城隍廟建設成為一處民眾進行正常活動的場所、一座聯系海內外愛國人士的文化橋梁、一扇體現安溪僑鄉現代文明風格面貌的窗口,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信仰城隍是一種以漢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為深刻社會背景的文化現象。安溪城隍廟在閩南、閩臺、東南亞均有分爐廟宇,在弘揚傳統文化及對臺、對海外文化交流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增進兩岸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等均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北京市居庸關總城隍管轄范圍
居庸關城隍廟位於北京昌平區南口鎮居庸關村,建於公元1368至1398年(明洪武年間),1997年重新修繕完成,居庸關城隍廟是中國城隍廟中地位較高的城隍廟,建築規制為:正殿三間。寢殿三間。廟門三間。戲臺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山神廟一間。土地廟一間。建築面積538平方米。是目前居庸關長城內規模最大的一個廟宇,也是唯一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2001年5月二十四日,居庸關城隍廟頒證儀式暨神像大典在京舉行。此亦為是北京地區恢復的第十二處道教活動場所。

城隍殿內正中供奉的城隍爺便是明代開國大將徐達,徐達大將軍是安徽鳳陽人,為明王朝的開創立下瞭蓋世之功。明朝建立後,被朱元璋授為太傅、中書右丞相,後封魏國公。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仙逝。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賜謚“武寧”,命供太廟,位為第1。後朱元璋又封徐達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在徐達曾經修建並駐守的居庸關長城修建城隍廟,祀奉徐達。從此,徐達貴為城隍神,受到瞭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頂禮膜拜。
居庸關都城隍廟主要建築
山門
進居庸關都城隍廟,廟前設有戲臺一座,為年節祭祀時演出社戲、取悅城隍爺的地方,所以坐南向北,前臺正對廟門內。廟門為三間,外有石獅守門,內設城隍爺所乘用的白馬和軟轎。其間壁畫刻畫瞭“城隍”巡視出行的場景。
土地廟,山神廟
走過山門廟內,先為左小殿供本方土地爺、土地奶奶,並繪有24孝圖壁畫;右小殿供奉本地山神爺和山神奶奶,繪有忠、孝、廉、節、禮、義、仁、愛八德壁畫。
十殿閻王
繼續向前參觀,為啥城隍廟內還供奉閻王呢?是由於城隍管領亡魂諸事,所以城隍就成瞭閻王的總管瞭。城隍廟一年有三次大的活動,就是城隍出巡,山門裡繪畫便是,第1次出巡是在春季的“清明節”,名叫“收鬼”;第2次是在秋天的七月十五“中元節”,名叫“訪鬼”;第3次是在冬季的十月初一“民歲臘”,名叫“放鬼”。這三個時候百姓都要城隍廟中為祖先做超度道場,祈求祖先安靈,子孫幸福。
十殿閻君為:
第1殿秦廣王蔣:掌管鬼門關,專管人的天壽生死,統管幽冥兇吉。
第2殿楚江王歷:掌管地獄,專收傷人肢體,奸盜殺生的人。
第3殿宋帝王餘:掌管黑繩地獄,專收忤逆尊長,教唆訴訟之人。
第4殿五官王呂:掌管血池地獄,凡在人間交易欺詐者收入此地獄。
第5殿天子包:掌管叫喚地獄及望鄉臺。
第6殿卞城王畢:管轄叫喚水地獄,專收怨天尤地之人。
第七殿泰山王董:掌管熱惱地獄,凡在陽間取人骨骸制藥者收入此地獄。
第八殿都市王黃:掌管大熱惱磊地獄,在陽間不孝爸媽,使爸媽悶愁煩惱之人。
第九殿平等王陸:掌管都鐵城網阿鼻地獄,殺人放火者,施用炮烙火刑。
第十殿轉輪王薛:將各殿發給來之鬼魂按善惡定等級,分天道、地道、人道、魔道、地獄道和畜生道六道發陽世投生。男女壽夭,貧富貴賤,皆在此確定。
居庸關都城隍廟地址
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居庸關村二一六省道居庸關長城四號停車場內
求解簽,城隍靈簽第十七簽 請告知我這支簽好的方面。求解。
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義,就是咸魚翻身瞭;
卦像顯示你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刻就會轉運,今年不好明年也會轉為好,也就是說人生就是跌宕起伏的。
求:解城隍靈簽。
讓你不要玩的忘記瞭學業,不要把如今的快樂放在首要,忘記瞭學習。
努力學習吧!!!此刻不是吃喝玩樂的時刻,不要樂過頭瞭。
似乎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