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大事年表先帝建安劉備(諸葛亮年譜)
諸葛亮生平及年表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陰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六年 189 9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諸葛亮爸爸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興平二年 195 15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二年 197 17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投奔荊州劉表,定居在隆中草廬,開始瞭躬耕於臥龍崗生活。
建安四年 199 19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十二年 207 27 劉備前往隆中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十二年 207 27 諸葛亮首戰告捷
建安十三年 208 28 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王孫權抗曹
建安十四年 209 29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 211 31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十九年 214 34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占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建安二十年 215 35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諸葛亮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劉備稱帝,國號“漢”,歷史稱為蜀漢。諸葛亮任漢國丞相,領益州牧
蜀建興元年 223 43 劉備兵敗白帝城,永安托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劉禪叫諸葛亮為宰父抑或相父)
蜀建興二年 2二十四 44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
蜀建興三年 225 45 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蠻
蜀建興五年 227 47 諸葛亮上《出師表》,屯兵漢中,即日北伐
蜀建興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七年 229 49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八年 230 50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九年 231 51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道伏殺魏名將張郃
蜀建興十一年 233 53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食糧
蜀建興十二年 234 54 諸葛亮再次北伐,因積勞成疾,當年八月病故於五丈原
諸葛亮年表
1。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年)先主遣亮自結於孫權,與曹軍戰於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年)先主入蜀,亮與關羽守荊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先主攻劉璋,亮與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諸地。
建安十九年(214年)先主領益州牧,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先主占漢中。進位漢中王。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先主稱帝,以亮為巫相,許靖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師伐吳,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年)先主兵敗後還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 先主托孤於丞相亮。後主即位,亮遣鄧芝通好吳國。
建興三年(225年)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還成都。
建興五年(227年)亮出屯漢中,上《出師表》。
建興六年(228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建興七年(229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克定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亮復出軍祁山,始以木牛運,糧盡退軍。
建興十年(232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建興十一年(233年)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
建興十二年(234年)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子渭濱。
2。(出師表)文中提到的幾位蜀國賢臣:
(一)蔣琬(即表中提到的“參軍”):字公琰,零陵湘鄉人。為人和順,曾為廣都長。諸葛亮曾稱贊他是“社稷之器”。建興元年,丞相亮開府,辟琬為東曹掾,後遷為參軍。亮多次北伐,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亮曾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亮卒,琬為尚書令。延熙九年(二十四6年),病卒。
(二)費禕:字文偉,江夏人。後主即位,為黃門侍郎。諸葛亮南征還,特命同載。曾數次奉命使吳。亮死後不久,代蔣琬為尚書令。延熙十五年(252年)開府。次年被魏刺客殺死。
(三)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蜀名臣董和之子。曾為太子洗馬,後遷黃門侍郎。亮北伐時,允為侍中,統宿衛親兵。曾止後主納妃,辭封土。數次斥責宦官黃皓。終允之世,皓位但是黃門丞。延熙七年(二十四4年),以侍中守尚出令,為大將軍費禕副貳。九年(二十四6年),卒。
蜀人稱諸葛亮和上述三人為“四相”。
(四)陳震(即表中提到的“尚書”):字孝起,南陽人。劉備任荊州牧時,曾辟為從事。建興三年(225年),入拜尚書,奉命使吳。諳葛亮曾說:“孝起忠純之性,老而益篤。”
(五)張裔(即表中提到的“長史”):字君嗣,蜀郡成都人。曾為巴郡太守,後為益州太守。亮出漢中,裔以射擊校尉領留府長史。建興八年(230年),卒。
(六)郭攸之:南陽人,為人和順,以器識才學知名於時。建興二年(2二十四年)任黃門侍郎,後遷侍中。
(七)向寵:原為牙門將。猇亭戰役中,他所率領的部隊完整地回到大本營,受到劉備稱贊。
諸葛亮-出師表
既然提出出師表,我給你復制瞭一大篇,固然繁瑣,而且使用別人的東西不大好,不過你既然已經是為瞭學習,當然還是全面一些的好,還有 後出師表並不是諸葛寫的,而是後人寫的。。。
前 出 師 表 :
原文: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適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適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適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緊接著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從此以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譯文:
臣諸葛亮上言:先帝創立帝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瞭。此刻,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國人力疲憊,物力又很缺乏,這的的確確是國傢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不過,侍衛大臣們在宮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疆場上舍身作戰,這都是由於追念先帝在世時對於他們的特殊待遇,想報效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建議,發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揚志士們的氣概;不應該輕輕松松地看輕自己,言談中稱引譬喻不合大義(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臣進諫勸告的道路。
皇宮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宮吏都是一個整體,對於他們的提升、處分、表揚、批評,不應該因人而有啥差異。假如有營私舞弊、違犯法律和盡忠行害的人,陛下應交給主管的官吏,由他們評定應得的處罰或獎賞,用以表明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方針。不應偏袒徇私,使得宮內和宮外有不同的金科玉律。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是忠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覺得宮中的事情,不管大小,陛下都應征詢他們,緊接著再去實施,這樣一定能補求欠缺疏漏的地方,獲得更佳的作用。將軍向寵,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軍事,從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贊他有才能,因此大傢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覺得軍營中的事務,都應與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隊團結協作,將士才幹高的差的、隊伍強的,皆能夠得到合理的安排。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隆昌盛的緣故;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所以傾覆衰敗的緣故。先帝在世時,每次與我談論這幾個事,沒有次不對桓、靈二帝感到嘆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幾個都是忠貞賢良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瞭。
後 出 師 表 :
原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緊接著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譯文: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是不可以同時存在的,復興王業不能偏安一方,因此他才把征討曹賊的大事拜托給我。憑著先帝的英明來衡量俺的才幹,本來他是知道我去征討曹賊,俺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敵人是強大的。不過不征伐曹賊,他所創建的王業也會丟掉,坐著等待滅亡,哪裡比得上去討伐敵人呢?因此先帝毫不遲疑地把討伐曹賊的事業拜托給我。
我接受遺命以後,每一天睡不安穩,吃飯不香。想到為瞭征伐北方的敵人,應該先去南方平定各郡,因此我五月領兵渡過瀘水,深入到連草木五谷都不生長的地區作戰,兩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飯。不是我自己不愛惜自己,不過呢是想到蜀漢的王業決不至於偏安在蜀都,因此我冒著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意。不過有些發議論的人卻說這樣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賊剛剛在西方顯得疲困,又竭力在東方和孫吳作戰,兵法上說要趁敵軍疲勞的時刻向他進攻,此刻正所謂進兵的時刻。我恭敬地把一些情況向陛下陳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樣英明,謀臣們智謀淵博深遠,卻是經歷過艱險,受過創傷,遭遇危難以後才得到安全,此刻陛下未韶趕得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卻想采用長期相持的策略來取得勝利,安然平定天下,這是我不明白的第1點。
出師表
賞析
《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獻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戰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後者頗少。惟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但存之典冊,而且粲然於文苑。
諸葛亮上《出師表》是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時。這時蜀偏居一隅,國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諸葛亮為瞭實現劉備振興漢室、一統天下的遺願,“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瞭南方,有瞭較鞏固的後方,並抓住瞭曹魏兵敗祁山、孫吳兵挫石亭的時機,揮師北伐,擬奪取魏的涼州(今甘肅部分地區),向後主劉禪上瞭兩道表文,“前表開守昏庸,後表審量形勢”,即出名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這裡談的是《前出師表》。
諸葛亮自劉備於公元207年“三顧茅廬”後,即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以完成統一大業。經過長期奮戰,使寄寓荊州的劉備,一躍而為與魏、吳對峙的蜀漢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劉備即帝位。公元222年吳蜀彝陵之戰後,劉備敗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劉備“白帝托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諸葛亮無比信賴。諸葛亮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吩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即後主。劉禪黯弱昏庸,親信宦者,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茍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主張出兵擊魏,侃侃陳詞,力排眾疑,申明大義以拯其愚,吐露忠愛以藥其頑,既有傢的眼光,又有軍事傢的腦袋,且嚴守人臣下屬的身份。
《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臨行時的進諫,後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劉禪雖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敗,實系於諸葛亮之身,因而率眾出征時,當促使後主保持清醒的腦袋,具備正確的看法,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證前方順利進軍;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死節之心,既是自勉自勵,也是預防小人惑主。
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三項建議: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這三項提示,既是安定後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為瞭治愚醫頑,作者在行文上頗費深思。
由勢入理,起筆崢嶸。表文第1節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的意見,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振聾發聵的效果,又能激發繼承遺志的情感。表文開筆即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深誡後人繼承父業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領瞭全文。繼而以“今天下三分”,點明天下大勢,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復直言“益州疲敝”,自己一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筆勢陡峭,崢嶸峻拔。在凸顯形勢的情形下,墊以“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他們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對後主的忠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還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如此的基礎上,提出“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的意見,規勸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表文將是否廣開言路,從關系國傢存亡的角度來談,從關系忠於先帝的高度來說,讓人聞之驚心,思之動心。假如表文隻不過是一般地申述廣開言路的意義,平平道來,那對一個昏聵愚鈍的君主來說,顯然是不可能有多大觸動的。
由主而次,肌理縝密。以情動人,更要以理服人。說理應主次分明,先後有序。表文著重是向後主進言的,因而首揭“開張聖聽”,以打開進言之路。在打通瞭忠諫之路的前提下,再言執法公平、親賢遠佞兩項。談執訟公平,又先總提“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適宜異同”,繼而就宮中、府中兩方面分述之。分述時,又切緊“開張聖聽”的精神,宮中之事,向郭攸之、費、董允這幾個志慮忠純之士請教,而且要“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則“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對於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請教,“營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最後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問題。三項提示,既可單獨成項,又互相關聯。廣開言路,是開的忠諫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親賢臣遠小人,才能廣納郭攸之、向寵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讓奸邪得勢,造成內外異法,賞罰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於貪於私欲,蔽於視聽,昧於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賢愚不辨,是非不清,賞罰不當。諸葛亮針對後主寵信宦官黃皓,無視創業勛臣的毛病,對癥施藥,又說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項,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嚴密的說理,再愚的人也會獲得啟發。
由近及遠,思路開闊。表文為瞭說明親賢遠佞的利與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傾頹”的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鑒,並以先帝嘆息痛恨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勸誡,促使後主親信賢臣,並以“漢室興隆,可計日而待”為鼓勵,由近及遠,借古鑒今,成敗並舉,顯得衢路交通,經緯成文。
諸葛亮由於後主是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的昏庸之徒,理要說得明,語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誘地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勢”使對方震動,明示已臨“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勵精圖治,勢必國破身亡;以“情感感情”打動對方,連呼先帝,聲聲熱淚,其業系先帝首創之業,其臣為先帝簡拔之臣,其將為先帝稱能之將,怎不光先帝之遺德,竟先帝之遺業;以“措施”教之,告訴治國理政的具體辦法,切實可行,行必定會有效;以“事業”勵之,勸誡後主要完成“先帝創業未半”的業,使天下歸一,漢室興隆,促使他有宏大的抱負,完成千秋大業。表文從各個方面規箴後主,情真理足,詞婉心切,因而雖屬奏章表文,卻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2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
由人到己,文勢跌宕。表文從第1部分的進諫,到第2部分,忽以“臣本佈衣”起筆,另入蹊徑,別開生面。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形,歷數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佈衣身份一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這一節敘述,似乎是逸枝衍蔓,與上下文聯系不緊。其實也就是說,它與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實密。這是由於:第1,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第2,以自己一身不負先帝殊遇舍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老祖宗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第3,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是萬萬不可以前功盡棄。第4,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5,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餘力不遺,使後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瞭大局。諸葛亮的這段敘述,系進一步打動後主的心,樂於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衷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瞭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由敘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繼敘二十一年遭際之後,續述白帝托孤後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前面的論世、進言、抒情,到此結穴,出師表文的特征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拜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準備。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出師表》至此才徑言出師,切入本題。前面的進言,是為瞭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己一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歸納前意,總綰全篇。表文結束之前,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思攏合一起。一方面提出“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另一邊還提出“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諸葛亮主動領受任務,並預示如失職,甘願受罰,以顯示“平明之理”。最後還不放心,諄諄勸誡,要後主“深追先帝遺詔”。先帝臨終時訓示後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最後又回復到“開張聖聽”的問題上來,可見修明內政與北伐勝敗的關系。這也就將前面兩部分內容,溝通瞭內在聯系。
表文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結,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註,辛辛苦苦之態如現,耿耿忠心盡袒。
“出師未捷身先死”,可惜諸葛亮此行未能如願卻先逝世,後人對此頗多惋嘆。杜甫曾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宋代文天祥身陷囹圄,還高唱“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正氣歌》)陸遊更是數次提到《出師表》:“《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出師》一表千載無”(《遊諸葛武侯臺》),“一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感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也就是說,這道《出師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義膽照簡編,一直為人所樂道。
《出師表》能寫到如此地步,決不是偶然的。文章都有所為而發。時當北伐在即,作為主帥的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為例行公事,而是從北伐的全局上考慮,隻有後主修明,才能保證北征順利,因而先進安後之言,再表奪勝決心。表文又極其註意和提防收表對象的特征,因而決不是普通的上條陳,列述方策,而是熔議論、敘事、抒情於一爐,啟愚矯頑。諸葛亮是後主的丞相,又是受“托孤”的對象。他給後主上表文,既不適宜用訓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聲氣,寫得不卑不亢,方為得體。尤其文中連稱先帝,最為合宜。全文稱先帝凡十三次,顯得情詞十分懇切。諸葛亮自敘“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確實“諸葛畢生惟謹慎”,細玩本文,從慮事到措詞,無不展現瞭“謹慎”精神,此亦為此表被之為“至文”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年表
諸葛亮年表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陰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瑯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中平六年 189 9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諸葛亮爸爸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興平二年 195 15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二年 197 17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投奔荊州劉表,定居在隆中草廬,開始瞭躬耕於臥龍崗生活。
建安四年 199 19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十二年 206 26 劉備前往隆中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十二年 207 27 諸葛亮首戰告捷
建安十三年 208 28 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王孫權抗曹
建安十四年 209 29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 211 31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十九年 214 34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占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建安二十年 215 35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諸葛亮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劉備稱帝,國號“漢”,歷史稱為蜀漢。諸葛亮任漢國丞相,領益州牧
蜀建興元年 223 43 劉備兵敗白帝城,永安托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劉禪叫諸葛亮為宰父抑或相父)
蜀建興二年 2二十四 44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
蜀建興三年 225 45 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蠻
蜀建興五年 227 47 諸葛亮上《出師表》,屯兵漢中,即日北伐
蜀建興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七年 229 49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八年 230 50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九年 231 51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道伏殺魏名將張郃
蜀建興十一年 233 53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食糧
蜀建興十二年 234 54 諸葛亮再次北伐,因積勞成疾,當年八月病故於五丈原
這幾個行瞭嗎?
諸葛亮的人生 要按順序 亦即做瞭哪些事
諸葛亮年表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陰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瑯琊陽都
中平六年 189 9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諸葛亮爸爸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興平二年 195 15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二年 197 17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投奔荊州劉表,開始瞭躬耕於南陽的活法
建安四年 199 19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十二年 206 26 劉備前往南陽郡鄧縣隆中三顧茅廬,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十二年 207 27 諸葛亮首戰告捷
建安十三年 208 28 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王孫權抗曹
建安十四年 209 29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 211 31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十九年 214 34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占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建安二十年 215 35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諸葛亮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劉備稱帝,國號“漢”,歷史稱為蜀漢。諸葛亮任漢國丞相,領益州牧
蜀建興元年 223 43 劉備兵敗白帝城,永安托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劉禪叫諸葛亮為宰父抑或相父)
蜀建興二年 2二十四 44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
蜀建興三年 225 45 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蠻
蜀建興五年 227 47 諸葛亮上《出師表》給劉禪,屯兵漢中,即日北伐
蜀建興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七年 229 49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八年 230 50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九年 231 51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道伏殺魏名將張郃
蜀建興十一年 233 53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食糧
蜀建興十二年 234 54 諸葛亮再次北伐,因積勞成疾,當年八月病故於五丈原
諸葛亮大事年表給我那一張來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0歲 諸葛亮誕生於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8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歲 諸葛亮爸爸諸葛矽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3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 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4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 十六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 18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6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7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加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 28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三十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3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7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四十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2歲 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二十四 43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4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5歲 諸葛亮準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6歲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7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8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五十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233 52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食糧。
蜀建興12年234 53歲(享年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