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災年記錄滑坡運城山西(20二十四年屬相為牛的全年運程)
山西運城1998年5月地震
山西運城地震
發生在1815年10月23日,平陸縣發生地震,死亡6800多人。鹽池內房屋倒塌474間,永濟縣各鄉倒房200餘間,虞鄉縣有97個村莊遭破壞,倒房數十間至千餘間不等。運城縣受災村莊共105個,塌房9800間。夏縣土房倒塌180餘間,窯房倒塌250餘間。猗氏縣倒塌民房共253間。芮城縣受災80個村莊,壓死1620餘人;平陸縣受災120餘村莊,壓死3000多人。據史料記錄載入,受災嚴重的緣故是“平陸、芮城、本系土山環繞,居民多於通衢兩旁,負巖穿穴,聚族而居,一經震動,巖土被卸,窯孔全坍,遂致初次地震,該二縣所屬之地,被災獨重”。
“9·”山西運城市夏縣祁傢河鄉七泉村滑坡
1 滑坡概況
2011 年 9 月 8 ~ 12 日,山西省運城市夏縣祁傢河鄉七泉村連續強降雨,9 戶村民房屋地板突起、墻體開裂,且有一步步擴大的趨勢。9 月 15 日晚市、縣兩級國土部門技術人員和山西省地質勘查局 214 地質隊專業人士趕往現場,16 日上午對隱患點進行實地調查,剖析認為滑坡已處於臨滑狀態,夏縣縣委、縣負責人立即組織受威脅的 113 戶 340 餘人進行撤離。
滑坡面積約4 ×104m2,滑體平均厚度約 10m,滑坡體積約 40 × 104m3,規模為中型。滑坡造成 45 間房屋、1000 多米沿黃公路路基、80 餘畝旱地被毀,1 座蓄水池受損,直接經濟損失達 4520 萬元。
滑坡區屬中低山地地貌,地形起伏較大。滑坡體呈圈椅狀,邊界特征較明顯。初步判定該為淺層推移式土質滑坡,滑體主要由第4系可塑狀的粉質黏土組成,厚度 2 ~12m; 滑面為第4系松散層與下伏巖土體的接觸面,滑床為黏土或礫巖,礫巖節理裂隙較發育。
據調查,該滑坡始發於上世紀 80 年代,1984 年 9 月,該區遭受 40 多天連續降雨,滑坡後緣下沉約 3、 0m,前緣鼓脹,多處房屋開裂倒塌。從滑坡體上醉漢林可看出,多年來滑坡一直處於活動狀態,隻是幅度較小,沒發生房屋倒塌等事件。
2011 年 9 月 18 日,受連續強降水作用與影響,滑坡變形加劇形成重大險情,因預警預報及時準確、應急反應迅速、措施得力,受威脅群眾及時轉移避險,未造成人員傷亡。
2 基礎環境背景
2、 1 地形地貌
七泉村地處夏縣東南,位於中條山南側,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位於村北小磨河、楊傢溝一帶,海拔為 1112、 0m,最低點位於小河溝入河口,海拔為 356、 4m,相對高差755、 6m。滑坡區地形起伏較大,多呈臺階狀,臺階高度約5m,沖溝發育,小河溝為該區主要地表徑流,兩岸陡立,溝谷呈 “V”字形,村民在沖溝及低窪平緩地段耕種和建房。
2、 2 地層巖性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新生界和古生界,巖土體自上而下可分述如下:
(1)第4系全新統沖積物 (四al): 分佈在現代河流溝谷中,主要由卵石等組成,厚度0~5、0m不等。
(2)第4系殘坡積物(Q4cl+dl):分佈在山坡及部分山頂區,主要由粉質黏土、局部夾塊石等組成,厚度2、0~10、0m不等。
(3)第3系中新統(N1):分佈在村莊地下及山坡山頂處,主要為半成巖的膠結卵石夾泥巖,厚度大於200。0m。
(4)二疊系上石盒子組(P2s):分佈在小河溝的西邊及村南一帶,主要為紫紅色砂巖、泥巖組成,整合於下石盒子之上,厚度約322、0m。
(5)二疊系上石盒子組(P1x):分佈在小河溝的西邊及村南一帶,主要為黃綠、灰色砂巖、頁巖互層組成,整合於山西組之上,厚約107、0m。
(6)二疊系山西組(P1s):分佈在小河溝的東邊一帶,其餘埋藏於地下,主要石英砂巖、灰色、黑色頁巖組成、夾2。3號煤,整合於石炭系太原組之上,厚度約26、0m。
(7)石炭系太原組(C2t):分佈在小河溝的東邊一帶,其餘埋藏與地下,主要灰色、黑色石炭質頁巖、頁巖夾灰巖及9。10。11號煤組成,整合於石炭系本溪組之上,厚約30。0m。
(8)石炭系本溪組(C2b):分佈在地下,主要灰色鋁土巖、鋁土質巖、山西式鐵礦組成,平行不整合於奧陶系上馬傢溝組之上,厚約48、0m。
2、3 水文地質條件
滑坡區主要有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松散巖類孔隙水分佈在松散堆積體中,多數為上層滯水,水量較少。基巖裂隙水賦存於基巖風化裂隙中,水量小。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以泉的形式排泄,泉湧量隨降雨變化明顯。
3 監測與應急避險
2010年9月,運城市國土資源局對各縣市國土資源部門有關工作人員進行瞭一次全面的地質災害防治培訓,包括巡查、排查、監測、應急處置等內容,建立“三查”制度,明確監測重點及要求。
針對七泉村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縣鄉國土部門已采用專人負責、幹部包片的管理辦法,確定非汛期每月巡查一次,汛期每月巡查兩次的巡查,發現異常或險情加密巡查等工作制度。巡查工作主要包括:地表及建築物變形跡象、環境變化和異常情況,不合理工程活動等。
3、1 第1階段
2011年9月13日上午9時,在接到關於房屋變形、地面隆起、泉水出露,公路、耕地開裂的報告後,山西省廳迅速派出專業人士趕往現場與村幹部查看險情,依據培訓知識判斷為滑坡前兆,隨即向夏縣、執法大隊領導匯報後,立即組織受危的9戶村民撤離,並采用PVC管道引流,避開上方水流繼續滲入滑坡體,同時調集相關專業人員采用貼片法、鋼釘法對裂縫、地面隆起、房屋變形等進行每2小時1次的監測,並實時將險情上報縣國土資源局。
圖1滑坡前緣泉水出露點
3、 2 第2階段
9 月 16 日,專業人士現場踏勘,發現陷落帶寬達 2、 4m,延伸長度 80m,陷落深度20 ~ 60cm。坡體中部 9 戶房屋地面隆起,最大隆起高度為 0。 6cm,房屋嚴重變形,地表多處泉水出露。判定該滑坡已處於臨滑狀態,並圈定作用與影響范圍、設定撤離線路、確定避險場地 (村委會及學校),建議立即組織撤離。夏縣縣委、縣負責人與國土部門專業人士隨即成立救災指揮部,啟動滑坡地質災害Ⅳ級應急響應,組織受威脅的113 戶 340 餘人進行大撤離。經過市應急中心、縣鄉交通、民政、防疫、公安等部門將近7 小時的協同作戰,終於將滑坡作用與影響范圍內的113 戶340 人全部撤離到安全避險場地,其中集中安置 208 人,分散安置 132 人。
當晚,專業人士就連夜制定瞭應急處置方案,方案如下:
(1)在滑坡後緣修建 2 個匯水池,用 5 根 PVC 管將雨水引流至滑坡區外。
(2)對耕地中的裂縫進行夯實回填、公路裂縫進行塑料佈鋪伏,防止雨水繼續下滲。
圖 2 滑坡體後緣下錯的路基
圖 3 滑坡前緣堆壓坡腳
(3)派專人對裂縫、地面隆起、房屋變形實施 二十四 小時動態監測,每小時向指揮部報告一次,兩個鐘頭向夏縣縣委、縣報告一次。
(4)盡快聯系專業監測人員趕赴現場,對滑坡進行專業監測。
3、 3 第3階段
9 月 17 日,指揮部立即組織人員依據應急處置方案,采用塑料佈對公路裂縫進行覆蓋,修建匯水池,排泄上方水流。其時險情正在加劇,但救災帳篷、蔬菜、油、面、棉被、保暖衣等救災物資已陸續運至七泉村。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對險情高度關註,廳長李建功知悉險情後數次致電指示,要求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並指派專業人士趕赴現場指導應急處置。運城市副市長王健康、市杜自立得知消息後,第1時間冒雨上山,查看災情。同時專業監測人員抵達現場,於當晚 22 時向指揮部報送瞭首次監測數據: 降水仍在持續,險情仍在加劇。
3、 4 第4階段
9 月 21 日,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總工殷躍平上山查看災情,定性七泉村滑坡為北方稀奇少有的推移式山體滑坡,具有嚴重的危險性,建議采用滑坡後緣削方,前緣堆載壓腳治理方法,應進行妥善處置,嚴防次生災害的發生。
9 月 22 日,214 地質隊對七泉村滑坡進行應急勘察。
9 月 23 日,應急處置工作正在有序地進行,危險已基本消除,為瞭安撫受災群眾,盡快恢復災區生活秩序,指揮部決定,安排部分受災群眾回傢,對於房屋倒塌的十幾戶群眾由當地黨政部門策劃重建傢園事宜。同時依據部專業人士提示,對滑坡後緣進行削方,前緣堆載壓腳治理。
4 經驗與啟示
一是高度關註,精心部署。各級黨委、對地質災害的高度關註,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精心部署,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前提。今年汛期伊始,山西省人民把強降水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作為瞭工作的重中之重。運城市委、市高度關註防汛工作,針對全市 9 月 8 日至 12 日強降雨天氣預報,組織國土資源、氣象、水文、水利等部門連續召開緊急防汛會議,提醒有關部門及時做好防汛調度和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夏縣縣委、縣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面,認真做到瞭 “四個到位”,即宣傳教導到位、防災預案到位、基礎工作到位、工作責任到位,為這次災害的成功避險與應急處置奠定瞭不錯的基礎。
二是廣泛宣傳,紮實工作。國土資源部門及防汛相關部門紮實工作,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關鍵。①對群眾開展寬廣的宣傳教導工作,提高瞭廣大群眾主動防災救災意識。今年汛期,通過數次縣電視臺發佈通告、手機發送短信、下發緊急通知等方式,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相關知識,印發瞭 4000 餘份宣傳資料,使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傢喻戶曉。②防災責任層層落實。地質災害防治領導組辦公室下發文件要求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履行職責,充分利用地質災害監測三級互聯網,全面監測地災隱患點,尤其對重點區域實行專人全天候監測,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妥善處理,積極避讓。③防災基礎工作紮實到位。制定瞭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建立瞭群測群防的互聯網體系,使防災工作臨災不亂。堅持執行 二十四 小時值班制度,出現險情迅速作出應急反應。
三是群測群防,成效顯著。動員群眾主動防災,是做好防災工作的本質。群眾既是受災對象,也是防災的主體,隻有把他們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地質防治工作才能做好、做出成效。災前,運城市國土資源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在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教導同時組織瞭一次滑坡地質災害防災演習,為這次群眾主動參防災工作起到瞭非常重要的效果。
(本節基礎資料由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徐永強)
山西7級以上大地震歷史記錄 山西地震帶有哪些?
山西趙城地震資料
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趙城發生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詳細記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此震“壞官民廬舍十萬計”,“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壓死不可勝計”。震級約8級或更大。
史料記錄載入“民居官舍蕩然無存”,建築物破壞慘重,“山摧阜移,其土之奮怒奔突數裡,跨澗鄄谷”“郇堡徙十餘裡”,山川地貌為之改觀;“死亡20萬有餘”,人口傷亡巨大。震撼之烈、破壞之重、傷亡之大、波及之廣當屬其震。此次地震給平陽路、太原路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本次地震的傷逝者數,因災害嚴重,《元史》和諸多歷史文獻以“不可勝計”、“靡有孑遺”來描述,或概略為數萬、數十萬。
洪洞到現在還有哪些尚存的地震遺跡,遍地都是哪些碑刻題記,記錄這那個時候的災害程度。
山西地震帶:
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
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陜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錄載入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運城在不在地震帶上
運城是一座位於山西省西北部的城市,它不在地震帶上。山西省被分為太行山地震帶、洛陽崖-臨長崖地震帶、東羅馬山-西羅馬山地震帶、古城−神農陘地震帶四個地震帶,而運城不在其中任何一個地震帶之內。據統計,運城有17次正震,正震最大震級為M5、1,最強臺站為榆社縣測震站,有記錄的最早地震發生在1918年4月4日。
2010年全國發生瞭哪些自然災害
1、雲貴地區大旱;
2、青海玉樹地震;
3、江西撫河決堤;
4、東北松花江流域水災;
5、甘肅泥石流。
山西運城一煤礦發生火災,致使起火的緣故有哪些?
在20二十四年的4月17日,山西運城的一個煤礦也是發生瞭火災,而且此次的火災也是致使瞭人員傷亡。在事故發生之後,當地的相關部門也是快速的成立瞭搜救小組,搜救工作現已基本結束,不過事故的具體原因還在進一步的調查當中,目前事故的緣故還need進一步的推進調查才能瞭解,但綜上所述,致使起火的緣故無外乎以下這幾點。
01。使用明火
其實也就是說在礦內是嚴禁使用明火的,但有一部分人也許會在礦內使用明火抽煙,這樣的狀況是特別危險的,由於比較容易引爆瓦斯氣體,如此便會出現很嚴重的爆炸事故。通常情況下在礦井當中隻要顯現瞭一點點的火星,那都是特別大的事情,所有的人員都需要註重和重視起來才行。即使是在職工浴室當中,亦應當註意和提防這一點,要不然就比較容易引起悲劇的發生。
02。礦內通風性能差
要曉得煤礦裡面最多的即是煤炭,而本身煤炭這種物質的燃點又比較的低,所以當礦內的溫度過高時就比較容易引發大規模的火災,甚至會出現爆炸。假如煤礦裡面的通風效果比較的差,那時間久瞭以後溫度就會愈來愈高,一旦達到瞭煤炭的燃點,那麼這樣就會比較易出現爆炸瞭。
03。礦內員工操作失誤
亦有或許是由於礦裡面的員工操作失誤,因此才會出現此次的火災。要曉得,所有煤礦裡面的員工在生產的時刻都要嚴格依照規范來進行操作的,隻要有一點點的失誤,那麼這樣就比較容易造成很嚴重的後果。打比方說說在使用一些設備的時刻,假如操作失誤,那不如就會致使設備出現故障,而多數的設備都是金屬制造的,一旦出現故障之後就容易產生火花,進而引發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