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轉岡仁波齊好還是不好仁波馬年屬馬(沖太歲戴本命佛有用嗎)
岡仁波齊很少有人去嗎?為啥?
向往這座神山的人非常多,然而到達那裡的人並不多,這的確是事實。一方面是地理原因造成的,另一邊是邊境管制。
朝聖岡仁波齊的一多數來自印度、尼泊爾。岡仁波齊是印度教的神聖之地,經典中刻畫印度像一個滿是污泥的池塘,岡仁波齊其中唯一的白蓮花。這裡是濕婆神的故鄉,轉山岡仁波齊有凈化靈魂的效果。
很顯然,轉岡仁波齊對於印度人來講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除瞭苛刻的入境手續,更要克服高海拔帶來的身體不適,把醫療和裝備的成本算進去,隻有少部分富有人才能轉得瞭岡仁波齊。
同樣對於國人來講,岡仁波齊的遙遠也使人心有餘悸。從後藏日喀則出發,還要乘坐一千多公裡的汽車才能抵達岡仁波齊,海拔從3600m逐漸上升至4000m以上,而轉山路線到瞭“卓瑪拉”段,海拔會到達5200m,那時候,大口大口的呼吸皆成為瞭一件很費力的事情。
邊境管制也是人少的緣故之一。從08年開始,外國人入藏(包括港澳臺),都需要旅行社的入藏邀請函組團前往。外國人在阿裡地區的自由行幾乎是沒有可能的。因 此,限制瞭外國人攝影攝像以及近距離報道,所以神山的形象在西方人眼裡更神秘瞭。
國人前往岡仁波齊需要辦理《邊防證》,此證固然不要錢,在有些地區是不被獲批的。以上諸多因素限制著岡仁波齊轉山,所以許多人選擇去轉藏地第2神山——梅裡。
為啥馬年如此多人轉山?阿裡岡仁波齊轉山有啥意義和功德嗎?_百度知 。。。
據說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畢生罪孽;轉山十圈可在五百輪回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這一生成佛升天;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添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等同於常年的十三圈。歷經百年朝聖者絡繹不絕,在通往神山的一條條道路上,形成瞭一個耐人尋味、令人感觸的永動流。神山已深深地寓於西藏的宗教歷史文化之中,她神奇誘人,是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的精神之山、文化之山、信仰之山。
還要說的就是據說信徒們之所以如此虔誠是由於他們相信人要承受六道輪回之苦。隻有兩個辦法可以免掉,其一修成活佛,這很不容易,另外的辦法就是轉山。他們相信繞神山轉可以洗清畢生罪孽,能在輪回中免遭墮入無間地獄,甚至脫離六道輪回來世成佛。假如在轉山中死去,被看作是一種造化。因此轉山朝聖者總是年年不斷。
誰看過《岡仁波齊》好看嗎?
《岡仁波齊》很好看,在好萊塢席卷中國院線的背景下,這部片子很給中國導演長臉;在馮小剛說“垃圾電影是由於有垃圾觀眾捧場”的背景下,這部片子很給中國觀眾長臉。
下面來說說這部片子好在哪裡。
——————————————
《岡仁波齊》好就好在:片子講的是一件很高檔、很有信仰的故事,但它沒有絲毫的“自我感動”。
不自我感動成就瞭《岡仁波齊》。故事講的是:11個藏民組成瞭一支朝聖隊伍,從西藏芒康出發,磕長頭1200多公裡到達拉薩,在拉薩打短工掙夠路費後,又磕長頭1200多公裡到達神山岡仁波齊。
(芒康縣到拉薩1200多公裡,從拉薩再到岡仁波齊也1200多公裡,漫漫朝聖路二十四00公裡)
全程二十四00多公裡,這11個藏民全程通過磕長頭走完。從影片中可以看見:磕長頭便是走八九步,一個重重的匍匐渾身磕倒在地,緊接著再起身再匍匐……
朝拜的途中,運輸生活用品的拖拉機壞瞭,男人們拉著拖拉機的車廂走一段距離,放好車廂後,再折返回去磕長頭。
(《岡仁波齊》劇照)
如此的行為震撼嗎?震撼,如此的行為有感染力嗎?有感染力。不過對於磕長頭的藏民來說,這隻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覺得理所誠然,他們不會被如此的行為“自我感動”,斷然不會由於如此的行為而洋洋自得。
對他們來說,磕長頭是為眾生祈福,是不錯的事情。
而影片厲害也厲害在:沒有特意渲染這個過程的偉大,相反地,用一種近乎紀錄片的手法,把這個過程很平淡地描述出來。導演沒有獵奇的心態,而是用一種記錄生活方式的手法來表達,不求自我感動,也不求感動觀眾。
(朝聖隊伍裡的一個青年在拉薩的一個剪發店剪發)
這幾個情節充分顯示瞭導演的克制:朝聖的隊伍出發前去買鞋,也會在買鞋的時刻砍價;磕長頭的手板壞瞭也隻是隨便找一塊木頭做個新的;路上遇見一戶老人傢傢人去磕長頭瞭,朝聖隊伍幫助他耕地犁田;路費不夠瞭他們就在拉薩打短工攢錢……所有的都理所應當,所有的都順其自然,沒有絲毫“自我感動”。
就好像導演張揚自己說的:當你安靜地觀察這幾個東西的時刻,你會發現有趣的不是戲劇性的大起大合,即是日常的四季變化,通過這樣一個村子,就能夠看見許多人生寬慰的東西。”
可是,不自我感動,最大程度減少戲劇沖突的《岡仁波齊》是一部平凡的電影嗎?肯定不是,它恰恰符合“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氣質。
(窮困潦倒的屠夫通過磕長頭贖去自己殺生的罪孽)
不自我感動,不想感動觀眾,把本來很艱難、很傷心的二十四00公裡磕長頭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偏偏是最令人震撼的地方。
在看電影的時刻,你會被這種“信仰的力量”所震撼。看瞭電影你會清楚明白:信仰付與一個人最要緊的意義,就是僅憑本人的內心,就足以定義幸福之所在。
(影片110分鐘,楊培老人在岡仁波齊神山腳下去世,幾個喇嘛給他超度)
這群樸實的藏民,就是由於自己內心覺得“磕長頭好”、“磕長頭能贖清罪孽”、“磕長頭能受到神靈保佑”,因 此,他們所有的遭遇都是幸福。即使一起同行的楊培老人在馬上到達終點前去世,大傢也覺得“能夠死在神山腳下,這是他的福報”,沒有絲毫悲傷反而很幸福。
(《岡仁波齊》劇照)
——————————————
有的人講“人生是一場修行”,藏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是一種修行,俺們這些人在北上廣的格子間裡點燈熬油、追求自己經常提到的成功,也一樣是一種幸福。許多時候不必慌張,也不用心急,內心安處就是幸福所在。
假如說這部影片可以指導你的一生和信奉信仰,那也不實際,但它一定可以告知你一種生存方式,一種關於幸福的註解解讀。
(導演張揚在西藏)
導演張揚說:“這個地球上沒有啥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但若幹年後,人們仍然可以從這部影片裡,看見有一個民族還這樣生活著或生活過。”
——————————————
再來說說這部影片所產生的爭議。
許多人說這部影片獵奇,擺拍。需要指出的是:這確實不是一部紀錄片,名符其實的朝聖道路,不會剛剛好經歷車子壞瞭、嬰兒出生、發生山崩、老人去世……這幾個突發事故,卻又正好沒有完全中斷朝聖之路。
導演自己也承認:是將好多自個的經歷,從600個小時的DV紀錄片裡,抽離出來的這幾個故事,再把這幾個故事編排成一個整體。
(西藏的壯觀風景)
很多人覺得信仰、神秘的西藏因此而“被消費”。我想說的是:西藏、信仰,以及經常提到的“神秘”,早就不是藏在大昭寺裡的寶物,不被世人所見,相反的,通過這幾個經常提到的信仰、神秘來裝X,秀逼格的人成千上萬。《岡仁波齊》以呈現一種生活方式的心態來表達和記錄,已經保持瞭最大的克制和尊重。
(磕長頭遇見繞但是的水窪,就從水窪中磕過來)
在這部片子裡,戲劇沖突都被最大化地平實處理,很少出現近景和特寫,基本都是遠景和中景,就是保持最大的克制和理性。這在充滿導演個人表達的藝術片門類裡邊,已經難能可貴。
不過,平淡並不代表平庸,將生老病死、春去秋來自然地溶入這段朝聖旅途中,使影片具有瞭深刻的宿命感。
為啥馬年轉神山岡仁波齊?
藏族人相信人要承受六道輪回之苦。假如想免掉有兩個辦法,其一修成活佛顯然是困難的,另外的辦法就是去轉山。信徒們相信,假如轉夠足夠的數量,就能夠在死後永久免掉六道輪回之苦。陰歷馬年,正所謂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此一年轉山一圈,等於轉瞭十二圈。
臧歷木馬年與其他馬年有著哪些個不同?
藏歷馬年,依照傳說中的講法,平常年份轉十三圈可以還一個願,而馬年隻要轉一圈就能夠實現瞭。你要曉得在四千多米海拔的地方,52公裡一圈的山路完成它需要毅力。多數遊客轉山一圈需要3天3夜,而名符其實的拜山者常常要磕長頭來預示他們的尊重,那樣的一圈需要15天。
12年一遇的藏歷馬年是“宗教大年”,依照傳說中的講法,佛祖釋迦牟尼屬相為馬,馬年也是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
於是,馬年轉山一圈等同於其他年份轉山13圈,能額外增添12倍的功德,最為靈驗。
岡仁波齊魔女是不是真的
假的。
《岡仁波齊》是由張楊執導,尼瑪紮堆、楊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二十四年6月20日在咱們國傢上映。
該片講述瞭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傢出發前去2500公裡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
20二十四年10月,該片獲得第2屆意大利中國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劇情簡單介紹
普拉村村民尼瑪紮堆(尼瑪紮堆飾)在爸爸去世後決定完成爸爸的遺願,帶著叔叔楊培(楊培飾)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恰巧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許多人皆盼望加入尼瑪紮堆的朝聖隊伍。
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傢貧如洗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任何人皆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瞭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瞭歷時一年,長達2500多公裡的朝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