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运程

諸葛亮時辰劉備蜀漢泰山(諸葛亮生下來時辰)

泰山 八字运程 07-01

一:經常提到的諸葛亮時辰是指幾時

陰歷八月二十八子時。望采納z18乾坎艮震好运网

二:諸葛亮一天睡幾個小時

三4個鐘頭。劉備前兩次造訪,沒有見到諸葛亮,第3次正好諸葛亮在午睡,幾個時辰以後,劉備足足等候瞭三4個鐘頭,才得見尊容。z18乾坎艮震好运网

三:諸葛亮三顧茅廬

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故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 三顧茅廬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正巧諸葛亮這天出去瞭,劉備隻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2次去請。沒想到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瞭。張飛本不能同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傢,就催著要回去。劉備隻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傢危險局面之義。經過一段時間,劉備吃瞭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大概是徒有虛名,未必定會有真才實學,不用去瞭。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瞭一頓,又和他倆第3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傢前,業已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傢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諸葛亮三顧茅廬大約意思

三顧茅廬本為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從此以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

此刻常用以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約、拜訪有擅長的賢人。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劉備三顧茅廬是蜀漢歷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劉備為啥呢要請諸葛亮出山?

可以有以下兩種解釋。

第1種: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裡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務 必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種人才,那個時候不是有如此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薦,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為瞭實現本人的抱負,當然要找諸葛亮這種人才。此亦為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

第2種:利用諸葛亮在荊襄地區的社會關系,劉備三次枉駕以見孔明,名符其實的目的是為瞭諸葛亮的和作用與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佈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皆有密切關系。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二是,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生瞭潛在關系;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得到瞭劉表大兒子的信任。正所謂因為他的廣泛、復雜的社會關系,所以劉備才找到他,劉備三顧茅廬後,結果如何呢?史書上說:“荊楚群士從之如雲”這莫非和諸葛亮的社會作用與影響力不要緊嗎?這便是劉備利用他得到的有益之處的。

參閱資料:知識混裝大無極:三顧茅廬

baike。baidu/view/3708?wtp=tt

【三顧茅廬:三顧茅廬裡劉備和諸葛亮的品德性格特點是什麼?】

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重點在於劉備還是一個有抱負之人,盡管屢屢受挫,一直很憋屈,但仍想有一番作為,所以由此動作,三顧茅廬,務必要挖掘個能人佐之。諸葛亮:固然一介佈衣,躬耕南陽,但居茅廬而知天下,我覺得這一點瞭得,要普通人對自己無關之事很少過問,說明諸葛亮並 不是“不求聞達於諸侯”,也是很有志向,要施展才華的。三顧茅廬,也是給瞭諸葛亮這樣一個機會,恰巧劉備相比其他猛人,還不成氣候,跟隨劉備必能受到重用。所謂惺惺相惜,倆人看對眼瞭,就成瞭一段歷史。劉備找到諸葛亮,如魚得水,關張二人看著都嫉妒瞭,可見兩人關系。再有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易中天品三國瞭也講過為啥不選擇外人,諸葛亮想必也是有所權衡。歷史佳話,值得玩味。。

諸葛亮與三顧茅廬

《魏略》和司馬彪所著《九州春秋》均記錄載入是諸葛亮先主動去求見劉備,而沒有“三顧茅廬”和“隆中對”。假如說“三顧茅廬”和“隆中對”在歷史上還是存在的話,則是諸葛亮first of all主動去求見劉備,他毛遂自薦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前提和基礎,脫離這一基本史實便成瞭不值得信的天方夜譚。

那個時候的事實是,諸葛亮在曹操雄師即刻南下,劉備及其事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並且也在自己一身前途命運處於轉折性的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刻,毅然摒棄等待觀望,主動出山投奔劉備。要不然,在“生物競爭角逐,適者生存”的殘酷現實社會裡,在嫉妒猛如虎的險惡人世環境中,諸葛亮會不會被埋沒就非常難說瞭。

三顧茅廬的故事不拜韓鞋,拜諸葛亮

卻說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隻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薑太公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飛曰:“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怎樣落後!!!”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飛應諾。於是三人乘馬引從者往隆中。離草廬半裡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正遇諸葛均。玄德忙施禮,問曰:“令兄在莊否?”均曰:“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言罷,飄然自去。玄德曰:“今番僥幸得見先生矣!!!”張飛曰:“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瞭!!!”玄德曰:“彼各有事,豈可相強。”三人來到莊前敲門,童子開門出問。玄德曰:“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雖在傢,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報。”分付關、張二人,隻在門首等著。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臥於草堂幾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怎樣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雲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裡壁睡著。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又立瞭一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更衣。”遂轉入後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正巧諸葛亮這天出去瞭,劉備隻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2次去請。沒想到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瞭。張飛本不能同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傢,就催著要回去。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傢危險局面之義。經過一些時候,劉備吃瞭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大概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定會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瞭。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瞭一頓,又和他倆第3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傢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檔子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亦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尊敬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傢中去的時刻,就引用此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亦即不恥下問,虛心求才之義。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剖析瞭那個時候的形勢,提出瞭first of all奪取荊、益作為依據地,對內改革,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其實就是著名的《隆中對》。。z18乾坎艮震好运网

四:諸葛亮簡單介紹000

我自己寫的哦!!!!!!!!!!!!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伴隨著一代詩聖杜甫的深沉詠嘆,俺們這就try著進入那一個高貴的靈魂。他置身裡邊 的那個兇險亂世,如同拍岸驚濤,曾經把他風霜高潔的人格,砥礪得格外磊落、高潔。

諸葛亮(字孔明)的童年和青年時期是怎樣度過的?在哪裡度過的?玩味這一問題,對俺是一種美滿的心理體驗。西方人曾熱衷於揣測耶穌基督的早年生平,由於,在耶穌誕生於伯利恒那個馬槽裡之後,直到他二十多歲時重新出現,中間二十來個年頭的經歷,人們一概不知。那裡面可有著一個巨人全部的成長密碼呀!!!有人猜測基督曾到過印度,更有的人講在咱們國傢的雪域高原上,曾出現過他向藏傳佛教喇嘛研習東方秘傳之術的身影……同樣,諸葛亮在走出隆中之前,或,在他因避難而得不到已走進隆中之前,他有過何種經歷呢?拜何人為師?去何地遊學?所習經術主要為哪門哪派?自己對之又做瞭哪些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凡此種種,皆讓人充滿好奇。

我們有把握的不 過,他早年喪父,後來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著叔父諸葛玄過活。諸葛玄曾在袁術手下任豫章太守,青少年時的諸葛亮,耳濡目染,想必得以洞悉官場上的權詐和沙場上的兇險。約在諸葛亮弱冠之年,諸葛玄去世瞭,有可能死於政敵之手。他的兄長諸葛謹看來較早就走瞭兩個弟弟,獨自到東吳闖蕩去瞭(由諸葛謹"漢末避亂江東,值孫策卒"數語,可知諸葛謹去江東的時間至少在孫策去世前,也就是200年以前,約當孔明十八、九歲之時)。這以後諸葛亮獨自來到南陽鄧縣一個名字叫"隆中"的地方,距那個時候荊州的軍事中心襄陽但是二十裡。他毫無疑問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而非如羅貫中所描述的那樣,大白天還在睡大覺。"高臥隆中",這應該指諸葛亮一種厚積薄發的姿態,而非整天酣睡不醒,連累劉備在外面等瞭兩個多時辰。這不但是由於諸葛亮經常提到自己"躬耕隴畝",還與他一貫"事必躬親"的行事風格相統一。諸葛亮結交瞭幾個朋友,但他無疑是木秀於林的,他的friend這麼想,他自己也無需忍讓。"諸位日後為官,大約能夠做到刺史、郡牧。""那你呢?"朋友問,諸葛亮詭秘地"笑而不言"。諸葛亮的讀書風格,較容易使人聯想到後世陶淵明所謂"好讀書,不求甚解",當他的friend讀書都"務於精熟"時,諸葛亮隻是"但觀大約"。我想,這個"大約"多半可訓為"扼要":孔明以經世致用為己任,匡扶社稷為抱負,自然不同於尋常隻會在書卷中經營雕鑿的腐儒酸丁,隻知引經據典,死於句下。

這時的諸葛亮有兩個愛好值得註意和提防:

其1。他喜歡"抱膝長嘯"。據《封氏聞見記》釋讀解義:"激於舌端而清謂之嘯",則"嘯"但是大傢習見的"吹口哨"而已。其實也就是說不然,這是一個充滿道傢養生色彩的造型動作,與今之所謂氣功約略有點瓜葛。古時善"嘯"者,常常特指隱逸高人,他們擅長導引,專心致力內功,其"嘯"聲源於丹田,環流於四周,每每聲震遐邇,其不同尋常的聲效良非尋常"激於舌端者"可以比附。武俠小說宗師金庸先生曾在小說《射雕英雄傳》中,將"東邪"桃花島主黃藥師的長嘯描摹得極其洶湧澎湃、大氣磅礴。

其2。"好為梁父吟。"這五個字所傳遞出的信息,也是既清晰又含混的,《三國演義》裡有一首以"一夜北風寒"起句的《梁父吟》,稍微熟悉一點那個時候詩文風格的人,馬上就能看出此詩屬偽托,斷沒有可能出自諸葛亮之手。在郭茂倩《樂府詩集》和沈德潛編選的《古詩源》中,都記錄載入瞭一首《梁父(甫)吟》,恭錄如下:

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傢墓,田強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按"梁父(甫)"乃地名,為泰山腳下一小丘,古代人們死後多有葬於梁父山者,遂付與《梁父吟》悲涼的葬歌體特征。這征,即便從僅存的這首歸在諸葛亮名下的《梁父吟》中也不難窺見。但《梁父吟》究竟是一首詩之名字,還是一種樂府體詩歌的名稱?它究竟是諸葛亮所寫,還是僅僅為諸葛亮所喜愛,從"好為梁父吟"五字中是難以總結出確切結論的。有人曾認為難點在"為"字上,因這個"為"字既可以解釋為"撰寫",又能夠解釋為"吟誦"。此言不假,但為啥不同時結合"好"呢?該"好"肯定是喜歡、熱衷之義,並且是那種經常性的喜歡與熱衷。若《梁父吟》僅為一首詩的名稱,而這首詩又是諸葛亮所寫,則"好"字無從索解,諸葛亮總不見得經常樂此不疲地寫同一首詩?所以結論隻能二者擇一:要麼《梁父吟》為樂府詩名,諸葛亮為此寫瞭一組詩歌(就好像陶淵明寫瞭一組《喝酒》,納蘭性德寫瞭大量《浣溪沙》一樣);要麼《梁父吟》非出自諸葛亮手筆,諸葛亮隻是喜歡吟誦它而已。

無論兩種結論中的哪一種,都不妨礙我們總結出這一認識:在對《梁父吟》的創作或吟誦過程中,正寄托著"隆中"諸葛亮對時事世態的深重悲憫和無盡關切,他的隱逸姿態裡,所以也就暗含瞭出世之想。隆中的諸葛亮,他的衣袂與其說是飄飄欲仙,不如說是特別沉重的。我們沒有理由將那時的諸葛亮想象成一個隻知獨善其身的高蹈隱君子。

何況,諸葛亮此前固然沒有正面回答好友"那你呢"的詢問,我們仍然可以從他經常"自比於管仲、樂毅"中,看出諸葛亮的人格志向。他有掃清四海,一匡天下的宏大追求,對帝王職位卻瞭無興趣。

熟悉瞭這幾個背景,我們就能夠較容易進入公元207年瞭。

劉備正在中原踉踉蹌蹌。因為曹操剛剛平定瞭北方,旌旄南指,劉備的寄身之地荊州也受到巨大威脅。有人在劉備面前不經意地提到瞭一個既陌生又響亮之名字:臥龍。"麻煩先生帶他來見一面",劉備對徐庶說,"不,這人是沒法帶來的,非得玄德公親自去請。是否能請動他,還得看造化哩!!!"病急亂投醫的劉備這就走向瞭襄陽城外,臥龍崗中。並 不是諸葛亮執意搭隱君子的臭架子,而是兩人偉大的友誼,需要一個不同尋常的開始,所以劉備直到第3次拜訪,才看到孔明的真身。

好事總是成雙出現的,我們剛剛目睹瞭劉備、諸葛亮堪稱無雙佳話的會面,轉眼便聽到瞭那段大概是中國5000年歷史上最為神奇的預言。為瞭方便下文對《隆中對》的賞析,我們很有必要先加以援引: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能夠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我們先假設諸葛亮這一番話是聽瞭劉備的虛心詢問,略一沉吟後口無遮攔的。人們經常使用"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高度評價諸葛亮的傑出才能,我認為若將裡邊 的"知"改為"定",更加能展現《隆中對》的價值。《隆中對》中的智力含量不但遙不可及,它其實還是非常獨一無二的,它與當年沮授、荀彧不約而同地建議袁紹、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著基本的不同。"挾天子以令諸侯"帶有某種"先入咸陽者為王"的意味,三分天下的謀略,則隻適合於劉備,盡管劉備完全看不見這一點。顯然,對曹操來講,天下削平凈盡,隻剩下一個江東;對孫權來講:曹操"徒忌二袁、呂佈、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因此他固然自稱"孤與老賊,勢不兩立",不過 也僅限於借助"國險而民附"的地利、人和優勢,與曹操分庭抗禮,搞南北朝。換言之,在曹操眼裡,中國僅有一個中國;在孫權眼裡,中國可一分為二;僅僅由於"隆中"冒出個諸葛亮,才使中國瞬間出現三分天下的可能。諸葛亮硬是以自己力超北海的智力,從魏吳爭鬥中虎口奪食般地為劉備搶下一片天地。這樣,隨著諸葛亮走出臥龍崗,一個國傢的雛形也於焉萌生。

固然我們應該把赤壁之戰的榮譽公正地還給周瑜,但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實際上已將曹操兵敗預先算計在內。諸葛亮的目光還要長遠得多,他清澈的雙眼仿佛在天地間劃出兩個圓弧,這便輕巧地把一座"用武之國"荊州和一個"天府之土"益州,按道理來講交到劉備手裡。至於實踐效果,則簡單到隻取決於一個前提:"將軍豈有意乎?"諸葛亮沒有過多地考慮劉備有意與否(他當然願意,正似乎你面對一個在水裡掙紮瞭二十小時的人,在把他救上來之前,你根本不需要問一句:"你需要俺的搭救嗎?"),他的思緒剎那間已穿越瞭時間,不但進一步為劉備勾畫瞭蜀漢的內政外交,還歷歷如睹地設想到瞭興復漢室的前景。奇妙的是,諸葛亮的每一步設想都蘊含著具體的可操作性,先後次序之謹嚴亦匹似圍棋國手行棋,算路綿長,在明確大方向的前提下,兼顧到瞭每一個具體環節。

知行合一的諸葛亮,豈止是"未出隆中,已定天下三分";未出隆中,他甚至已將日後的"三分歸一統"計算成大功告成前最後一個官子。

這便回到瞭本章開頭部分筆者的疑問:諸葛亮在走出隆中之前,他無可比擬的成長軌跡,到底是如何展開的呢?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除瞭展現出宏偉的佈陣與佈局構想、精妙的戰略設計外,他富饒的人文地理學知識和混一華夏的民族眼光,也在在使人折服。諸葛亮的出生地告知不瞭我們多少東西,他生於瑯邪陽都,即今山東沂南。可是,他對"益州疲弊"的認識又何從而來呢?諸葛亮也許精研過那本那個時候面世的《水經》,不過俺們知道,在北魏人酈道元為該書作註之前,這本語焉不詳的地理學著作,並不公給人多大裨益。會不可能有這種可能呢?即在諸葛亮遊學少年時期,他曾孤身萬裡地漫步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這使他不但對益州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有所瞭解,一度還曾"深入不毛",由此對南方少數民族多瞭份直接體驗。

諸葛亮出山瞭。他才二十七歲呀!!!

依照今天的人才培養模式(如所謂"梯隊建設"),諸葛亮是不可想象的。二十七歲,如何看也隻不過是一介小科長的年齡,而諸葛亮盡管位居丞相是在劉備稱帝之後,但他實際上馬上就成為劉備軍事集團戰略的實際規劃者、制度的具體制訂者和軍國的有力調度者。因為劉備在見到諸葛亮的第1天起就甘願退居幕後,這使得孔明無需任何能力上的歷練和資歷上的篩選,便一步到位地成為蜀漢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這是多麼的匪夷所思!!!

初出隆中的諸葛亮,在智慧還沒有能趕上收到成效之前,不得不先陪著劉備體驗一番踉蹌逃亡的滋味。這是劉備最熟悉但是的滋味,一筆因他先前的無能遺留下來的苦債。在曹操精銳之師的猛烈追擊下,不管劉備還是諸葛亮,隻能將"快逃"看成是三十六計中的上上大計。不過,此亦為劉備感動蒼天的時候,他不忍心拋棄追隨本人的百姓,寧可以拉傢帶口的龜步方式,率領百姓蹣跚地逃向江岸。那邊,曹操已經向本人的軍隊下達瞭死命令,要求他們以日行三百裡的駭人速度,追擊。幸虧神勇的張益德在長坂坡一聲怒吼,把曹操大軍暫時阻瞭一阻,劉備才終得生還。——親眼目睹劉備的這份狼狽,諸葛亮當會感觸系之,並更加堅定瞭幫助這個苦命人的決心。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赤壁之戰開始瞭。為瞭實現自己既定的聯吳抗曹戰略,諸葛亮親自出馬,遊說東吳。據說,因為魯肅的效果,孫權也在考慮與劉備聯合的可行性,遂派魯肅前來荊州打探消息。魯肅當然是在非常困難的情形下,找到瞭劉備,並觸摸到瞭劉備真實的用意。陳壽似乎對這一細節與關鍵有點吃不準,由此在描述上留下瞭矛盾之處,我們沒法知道究竟是魯肅找劉備在先,還是諸葛亮先去遊說東吳。好在即便把該榮譽歸在魯肅名下,對諸葛亮也沒有絲毫作用與影響。以孫權為強援,這是諸葛亮隆中決策時就已定下的戰略,原不必借重魯肅的提醒。諸葛亮對東吳的遊說得到瞭巨大成功,這部分也是由於,孫權本就不想向曹操投降,他最為倚重的將軍周瑜那個時候又曾豪情萬丈地對孫權許諾:"隻要三萬兵,你就能夠看我破曹操。"赤壁戰後,劉備將荊州借而不還,東吳人肯定非常憤怒,覺得劉備有不講信用、過河拆橋之嫌。東吳人不曉得,即便劉備願意歸還,諸葛亮也是當然不答應的。在諸葛亮為蜀漢圈定的原始版圖中,荊州與益州乃是國傢張開的兩冀,奪取荊州,威懾孫權,誠乃諸葛亮的既定方針。

荊州落入劉備之手以後,諸葛亮隻須旋轉刀柄,借助刀背的力量順勢一抹,就能夠將益州納入懷中。對付小小劉璋、張魯,實在是小菜一碟。一塊誰也沒有料到的土地,就此既意外又順理成章地成為劉備的天下。——中國之因此能夠鼎立而三,正在於瞬間出現一個具有扛鼎之力的時代超人,他以匪夷所思的魔術,為劉備無中生有地建造出一個國傢。

《隆中對》的決策,正在井井有條地得到貫徹。

這時,兩樁互為連貫的事件,打亂瞭諸葛亮的步驟。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荊州非復為劉備所有;接著,憂憤填胸的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勸阻,以一種"不愛江山愛兄弟"的嘩世激情,盡起蜀國軍團,為關羽報仇。劉備的慘敗,使得蜀漢一向就沒有多少傢底的實力更趨積弱。不久,劉備即在白帝城憤憤去世,將自己可笑的寶貝兒子劉禪(阿鬥)和一個脆弱的國傢,鄭重拜托給諸葛亮。

時間為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四月,四十二歲的諸葛亮,迎來瞭自己生命的第2個階段。

有諸葛亮為阿鬥護國,這個弱智的皇帝便大可整天與宦官閹豎在一起廝磨,與巫婆神漢在一起鬼混。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作為蜀漢的精神領袖和實際上的統治者,這時也將蜀國軍政要權集於一身,所謂"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諸葛亮還通過主動與東吳修好,"團結和親",免掉瞭一個強敵的威脅。自此以後,東吳與蜀漢再也尚未發生過戰爭。

天下三分,對曹魏政權此刻成瞭一種無奈,曹丕此前一次征伐東吳,再次以失敗告終;對孫權是可以接受的抉擇,他甚至考慮起派船隊去夷州(今省)的事情來瞭;偏偏對諸葛亮是一種不可忍受的事實。他堅定的信念,使他幾乎一刻也沒有忘記對漢室的恢復,即便曹魏一方幾乎暫時忘卻瞭他的存在,即便他治下的蜀漢,恰恰是三國中實力最為不濟的。就在"七擒孟獲"後的第3年,曹丕死後的第2年,即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大軍進駐漢中,由此揭開瞭北伐的序幕。

臨行前,諸葛亮給阿鬥寫瞭一封信,這便是《(前)出師表》,中國歷史上最出名、最感人的表文,至少比李密的《陳情表》要感人。這一刻,諸葛亮心潮澎湃,他曉得此去曠日彌久,路途多艱,前程未卜,吉兇難料;他擔心不成器的阿鬥在傢中恣意妄為,疏遠忠貞之士,寵信佞臣小人。為防"俱為一體"的"宮中府中"出現不測,諸葛亮行前固然做瞭大量準備工作,我相信他此時依然會給自己"分身無術"而深感痛苦。一方面出於對劉備的忠誠,一方面也是自己志之所在,諸葛亮從來就沒有存過廢黜劉禪的想法,不但如此,他還得額外分出一分神來,加意佑護這個活寶。劉禪客觀上成瞭諸葛亮的心腹大患,成瞭妨礙他走出成都、馳騁疆場的唯一障礙。諸葛亮"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有"吞魏之志久矣",他的意志不是那樣的輕易被銷折掉的,所以即便愁腸百結,過瞭一番審慎的思考抉擇之後,他仍決定以統一祖國為務,先行北征。細觀《出師表》,諸葛亮出師前也許竟沒有向劉禪請示過什麼(即便請示也隻是例行公事,做樣子給別人看的),他隻是深感很有必要關照劉禪幾句,才援筆為文。於是,所謂《出師表》,其實也就是說是更可以被當作一通"戒子書"的,表中除感人至深地閃爍著諸葛亮為蜀漢竭忠盡智的肺腑之情外,更充盈著一個慈父的威嚴,這份威嚴與孔明氣吞山河的豪情一起,同時掩映在他"臨表涕零,不知所雲"的淚光後面。"文章千古兩師表,經濟南陽一臥龍。"誠哉斯言。

然而北伐失敗瞭,一次又一次地失敗瞭,接連六次無功而返。或許,通過這一次次令人扼腕痛惜的失敗,我們更加能看清諸葛亮的高尚人格,和他性格中的某些致命弱點。

諸葛亮選擇北伐的時機是不是準確呢?在《出師表》中,他曾用"危急存亡之秋"來形容那個時候的形勢,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評價,由於蜀國那個時候其實沒有受到強敵的直接威脅,自成功地"南撫夷越"之後,當務之急應是休養生息,大興農業,恢復國傢受傷的機體,緊接著再厲兵秣馬,伺機而動。我認為,"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之句,未必乃諸葛亮對那個時候形勢的真實判斷,而僅僅是說給劉禪聽的,為瞭使劉禪不再荒淫,有所振作,從"道術"的立場上看,諸葛亮亦有必要稍加誇大其詞。欲探討諸葛亮北伐時機的抉擇是不是準確,我們還得結合魏國的情形。因為諸葛亮此前一直在大西南一帶用兵,對魏國政權幾乎毫無作用與影響,是以那個時候魏國上下普遍以為,劉備死後,"數歲寂然無聲"的蜀漢不值得註重和重視,是以"略無備預",防區松懈。結果"卒聞亮出",便不禁"朝野畏懼"瞭。從隴右、祁山、天水"三郡同時應亮"這一點上,我們也能看出諸葛亮北伐時機選擇的準確。兵至非常,"攻其無備",正可見諸葛亮的高明之處。

諸葛亮的局限也同時暴露出來瞭,那麼這樣就是他的謹慎,追求"十全必克"的謹慎。我認為諸葛亮的謹慎,雖能在性格構成上尋找原因,但這裡怕也與他智力上的優勢有關。請允許我再以圍棋高手下棋為例:棋士對弈時若選擇冒險深入的著手,頻頻放出勝負手,通常來講總象征著棋勢已落下風,尋常"正著"已無取勝可能,便隻能借助把水攪渾以求一逞。反觀對方,因勝券在握,這時便常常顯得較為謙讓,腦子裡盡想著怎樣簡化局勢,拒絕與對手多做糾纏。諸葛亮與敵人交手時,其心態便正似乎這樣一位勝券在握的棋士,他堅信本人的實力,他覺得無須借助拼命的招法就能"十全必克",便自然不會對任何冒險舉動有興趣瞭。諸葛亮本能地追求"完勝"對手,因而不願把戰場上的勝負放在賭盤裡旋轉,即便他的贏面要大得多。

假如我們姑且認為諸葛亮選擇瞭最有利的北伐時機,但他確實沒有展現出最有利的進攻策略。他拒絕瞭手下大將魏延輕兵突襲的主張(魏延事詳後《英雄末路》),而隻是率領一支龐大的軍隊,繞道遠行,緩慢地向著本人的目的地長安推進。這本該是諸葛亮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完全有可能至少一舉占領長安。最終,終其北伐畢生,他竟一次也沒有把軍隊推進到那麼遠。

街亭的失敗,對諸葛亮的打擊完全是致命的。諸葛亮從未答應魏延"自帶一萬兵"的請求,卻輕率地給瞭參軍馬謖那樣多人,最終,這位趙括一流的紙上談兵好手,被魏國在疆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資格將領張郃一舉擊敗。諸葛亮雖然可以"揮淚斬馬謖",但蜀漢那樣多兒郎的陣亡,卻是無法隨淚揮去的巨大陰影。實際上街亭之敗,其慘重性幾乎是不可補償的。諸葛亮在別路戰場上獲得的所有戰功,都沒有抵消掉馬謖的失職。可是,諸葛亮為啥要委馬謖以重任呢?這牽涉到諸葛亮一個致命的弱點。

聰明絕頂的諸葛亮,恰恰在識他人才上顯得乏善可陳。馬謖不可重用,擅長發覺人才的劉備臨去世前就曾對諸葛亮有所提醒,正如魏延可以重用,劉備也曾向諸葛亮有所示范。細想劉備白帝城托孤之時,心中有千頭萬緒,仍能特地將馬謖拿出來提上一提,肯定那時候諸葛亮對馬謖已流露出激賞之色,所以劉備覺得應該預加防范。諸葛亮對馬謖並 不是不清楚,他經常會在日理萬機之餘,與馬謖在中軍帳裡談論兵法。

假如你站在泰山極頂上,呼吸著青天八萬裡罡風,感受著自然界最瑰麗的天籟,自然便難以辨別被自己"一覽眾山小"的蕓蕓小丘,哪個更高些,哪個稍稍矮些。諸葛亮也許正面對如此的難局,他獨標高格的智慧,因其過於不同流俗之故,反而妨礙他辨別尋常士子間的相對高下。這是一種類似"阿喀硫斯之踵"的強人式盲點,諸葛亮骨子裡對旁人的輕視乃至無視,本身並不以他是否謙虛待人、平等待人為轉移,正如有錢鍾書式的博聞強記、銳眼精識,就必然會產生對他人的不屑之情一樣,即便錢先生曾大自謙抑。這本來不應該是諸葛亮的弱點,我們更應將此理解成"出色"的並發癥。

諸葛亮重用瞭不該重用的馬謖,輕視瞭不適宜輕視的魏延,因 此,蜀漢後期人才的極度匱乏,也就不難理解瞭。"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一局面的造成,諸葛亮難脫幹系。試看諸葛亮重用之人,如《出師表》中提及的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人,多屬無能之輩,他們除瞭具有忠貞的品性質量外,一般便沒有可以稱道之處瞭,包括那位"膽大如雞卵"的"天水匹夫"薑維。有人曾這樣為諸葛亮譬解,說是由於劉禪過於昏庸,諸葛亮深怕自己百年以後劉禪帝位難保,因此隻可以用些"志慮忠純"的"良實"好人。倘如此,則孔明方減一過又增一過:滿朝文武盡皆無能,劉禪終不被自己手下趕出皇宮,他的天下也是註定守不牢的。果然,諸葛亮死後未滿三十年,蜀國即率先為魏國所滅。

在北伐未能一戰告捷的情形下,諸葛亮沒能及時調整條文,恢復經濟,也是造成他失敗的一大根源。諸葛亮後來幾次失敗,倒並 不是戰場上失利,而隻取決於一個共同的緣故:食糧。諸葛亮是在後方沒有能力提供充足後勤保障的情形下,貿然北征的。這樣,即便他戰場上能夠獲勝,因為所處的戰場乃是相對較為荒涼的隴西、隴右地帶,無法從敵人或占領區中及時得到補給,這便從本質上妨礙他繼續前進。最終,正用得上他自己當年形容曹操的一句話:"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再則,蜀漢的綜合國力一向就無法與魏國相提並論,諸葛亮居然"無歲不征",客觀上有點窮兵黷武的意味,反使蜀漢的國力進一步削弱。——諸葛亮直到晚年才想到屯田,但顯然施之過晚,諸葛亮甚至沒有等到收獲第1熟麥子,即"中道崩殂"。

諸葛亮之死,往好裡說是忠心體國,公而忘私的典范,他也確實做到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往不好處說,則又不得不歸結為他過於不惜羽毛,對手下過於缺乏信賴。"事無巨細,咸決於亮"的結果便是,諸葛亮承擔的工作量實在太龐大瞭,那樣多本來不該由他親自過問的事情(如"罰二十以上"),他都要"親覽"。如此"夙興夜寐"、"食不甘味",即便銅澆鐵鑄之人都難勝其勞,更遑論肉體凡胎的臥龍先生瞭。

"死諸葛走生仲達"一事,在曹魏方面雖然可以解釋成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惺惺相惜,蜀國則理所當然地將此誇大為諸葛亮冥功瞭得。但是俺依然是願意相信司馬懿對諸葛亮敬重(或"害怕")一說,此前他反復向蜀國使者詢問諸葛亮飲食起居,如若僅僅為瞭考察一個人生命還有幾日可活,憑常識也覺匪夷所思,何況那個時候的諸葛亮年僅五十四歲。司馬懿隻是在聽蜀使介紹到諸葛亮不要命的工作方式之後,才嗟然生嘆:"亮將死矣。"他日後實地考察諸葛亮的行營,並由衷感嘆"天下奇才也",亦足證他對諸葛亮的敬重之誠。

固然那個時候亦有人譏笑諸葛亮"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但總體上看,自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後,民間便掀起瞭對諸葛亮的頂禮膜拜之風;後來鐘會入蜀前做的第1件事,也是先行拜謁"丞相祠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當年曾應司馬氏的命令,編纂《諸葛亮集》,亦可見諸葛亮的威望,甚至在冤傢對頭那裡都獲得瞭充分的尊崇。

"儒道合一"的孔明,他對劉備的忠誠,對蜀漢的衛護,對恢復漢室的孜孜以求,都閃爍出中國儒傢學說中最見光彩的人格(肯定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光彩);並且從他行兵佈陣的機巧百出(如"八陣圖"),和造木牛、流馬,制作可一次連發十箭的強弩中,我們又分明見到瞭高妙的中國墨傢式智慧。固然後一點,也就是諸葛亮的"道術",在他整個人格體系中隻不過是一種補充,但民間恰恰將這一點無限放大,遂使諸葛亮在咱們國傢民間符號系統裡,幻化為智慧的化身,一個類似維吾爾族中阿凡提相同的角色。他袍袖裡的春秋、鵝毛扇中的陰陽和眼瞳裡的智力,因此便千餘年來一直被中國人敬若神明。用句時髦的術語,諸葛亮遭受到瞭"妖魔化"。

與其說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還不如說他是崇高人格的化身。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曾坦率承認本人的"譎智"及不上曹操;無須曹操承認我們也能看出,諸葛亮偉岸的人格、不屈的追求、完善的智慧,不但高揚在曹操之上,也幾乎高踞在古來所有帝王將相之上。正是"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

他絕對並非一個手搖鵝毛扇的人。z18乾坎艮震好运网

五:諸葛亮借東風是何時?

這故事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ll月。那個時候,曹操率兵50萬,號稱80萬,進攻孫權。孫權兵弱,他和曹操的敵人劉備聯合,兵力也但是3。五萬,隻得憑借長江天險,拒守在大江南岸。

這年十月,孫權和劉備的聯軍,在赤壁(今湖北省蒲沂縣)同曹操的先頭部隊遭遇。曹軍多為北方兵士,不習水戰,許多人得瞭疾病;土氣很低。兩軍剛一接觸,曹操方面就吃瞭一個小敗仗。曹操被迫退回長江北岸,屯軍烏林(今湖北洪湖縣境),同聯軍隔江對峙。為瞭減輕船艦被風浪顛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戰船連接起來,在上面鋪上木板。這樣,船身穩定多瞭,人能在上面往來行走,還不錯在上面騎馬哩。這便是所謂“連環戰船”,曹操認為這是個渡江的好方法。

不過,“連環戰船”目標大,行動不便。因 此,有人提醒曹操防備吳軍乘機火攻。曹操卻認為:“凡用火攻,必借東風,方令隆冬之際,但有西北風,安有東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都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十月陽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周瑜也看見瞭此問題,隻是因為氣候條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劉備軍師諸葛亮用“天有不測風雲”一語,點破瞭周瑜的病因,並密書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可見,對於火攻的條件,曹、周、諸葛三人皆有共同的認識。

不過,諸葛亮因為傢住赤壁不遠的南陽(今湖北襄陽附近),對赤壁一帶天氣氣候規律的認識,比曹、周兩人更深刻、更具體。西北風隻是氣候現象,在氣候背景下可以出現東風,這是天氣現象。在軍事氣象上,除瞭必須考慮氣候規律之外,還須考慮天氣規律作為補充。那個時候,諳葛亮依據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剖析,憑著本人的經驗,已準確地預報出出現偏東風的時間。但為唬弄周瑜,他卻設壇祭神“借東風”。

十一月的一個夜晚,果然刮起瞭東南風,而且風力很大 。周渝派出部將黃蓋,帶領一支火攻船隊,直駛曹軍水寨,假裝去投降。船上裝滿瞭飽浸油類的蘆葦和幹柴,外邊圍著佈幔加以偽裝,船頭上插著旗幟。駛在最前頭的是十艘沖鋒戰船。這十艘船行至江心,黃蓋命令各船張起帆來,船隊前進得更快,逐漸看得見曹軍水寨瞭。這時候,黃蓋命令士兵齊聲喊道:“黃蓋來降!”曹營中的官兵,聽說黃蓋來降,都走出來伸著脖子觀望。曹兵不辨真偽,毫無準備。黃蓋的船隊距離曹操水寨隻有二裡路瞭。這時黃蓋命令“放火!”號令一下,所有的戰船一齊放起火來,就象一條火龍,直向曹軍水寨沖去。東南風愈刮愈猛,火借風力,風助火威,曹軍水寨全部著火。“連環戰船”一時又拆不開,火不僅沒法撲滅,而且越燒越盛,一直燒到江岸上。隻見烈焰騰空,火光燭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軍營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孫、劉聯軍把曹操的大隊人馬殲滅瞭,把曹軍所有的戰船都燒毀瞭。在那煙火彌漫之中,曹操率領著殘兵敗將,向華容 (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小道撤退。沒想到,途中又遇上狂風暴雨,道路泥濘難行。曹操隻好命令所有老弱殘兵,找來樹枝雜草,鋪在爛泥路上,讓騎兵通過。可是那些老弱殘兵,被人馬擠倒,受到踐踏,又死掉瞭不少。之後的日子,他隻得留下一部分軍隊防守江陵和襄陽,自己率領殘部退回北方去瞭。

赤壁之戰,東風起瞭很大作用,唐朝詩人杜牧有兩句名詩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意思是多虧老天爺把東風借給瞭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要不然孫策的妻子大喬和周瑜的妻子小喬會被曹操擄到銅雀臺去瞭。京劇《群英會》中,曹操有句唱詞:“我隻說十一月東風少見。”顯緊接著悔自己對氣象判斷失誤,吃瞭大虧。z18乾坎艮震好运网

六:諸葛亮和周瑜的出生年分別為什麼時候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傑出的軍事傢。廬江縣(今安徽廬江縣)人,漢族。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人(今山東沂南),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傢、戰略傢、外交傢、軍事傢,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z18乾坎艮震好运网

z18乾坎艮震好运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