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十知天命不惑耳順論語(五十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的原文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並且從心所欲,不逾矩。”該句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30歲能夠自立,40歲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50歲明 白瞭天命,60歲能正確對待各式言論,不覺得不順,70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並且從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什麼是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爸媽唯其疾之憂。”
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都能有養;不尊重,何以別乎?”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céng)是以為孝乎?”
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0。子曰:“視其因 此,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1。子曰:“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dài)。”
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8。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xìng)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19。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0、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2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2。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chǎn)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麼?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全句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並且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30歲就能立足於世,40歲遇見事情不再感到困惑,50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60歲時能聽得進各式不同的建議,70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簡單介紹
出自孔子的論語十二章,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傢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皆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或者相對覺解的意識,是一種自我認知的覺醒。
人過四十,應不再會被外界輕易誘惑。若仍惑於外物,請告知自己,不惑之年,應穩重、重根基、擁有正確的價值觀。
50歲的一生,應徹底瞭解自己瞭,做一個“放過自己”、也不再怨天尤人、而是從容自得地活在眼下的人。
六十而耳順,多少人能夠做到,多少人又能夠從難聽的話中聽出道理。耳順,是一層更高的境界。
70歲明 白瞭隨心而為之,卻斷然不會違反社會規則,因已感悟法、律、道、德,並 不是是管束,而是對你本人的保護。
古代人們雲,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不逾矩?
為啥人們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隨心所欲,這是古代人們對年齡段的花分以及人的一些認知的感悟。
一,此句話之義:
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30歲就能立足於世,40歲遇見事情不再感到困惑,50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60歲時能聽得進各式不同的建議,70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二,出處,註釋
選自《論語·為政》第4章。
立:自立。指確立人生目標。
不惑:沒有疑惑,指已經掌握瞭知識。
天命:指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耳順:指從別人的話中能分辨出好壞、是非、真假。鄭玄釋為:“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一說對任何話都不介意。
從心所欲:隨心所欲。從,同隨。
不逾矩:不超過規矩、法度。逾,越。矩,規矩、法度。
三,自己對此句話的觀點:
1,四十不惑
對外,清楚明白瞭社會。清楚明白瞭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清楚明白瞭,自己隻是微不足道的,左右不瞭什麼,
對內,清楚明白瞭。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願望而不是奢望,有作為而不是妄為,人到中年以後,機會機遇都會變少。不應該犯錯而重新來過。由於自己已經有瞭責任,上有老下有小。
2,五十知天命
知道瞭本人的命運軌跡,不再去怨天尤人。五十歲已經走過瞭人生的大半,這是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能夠接受現實,平靜的活法工作。
3,六十耳順
這個年齡已經看透瞭人生,已經開始享受人生,享受天倫之樂。已經看透瞭名利,那些都是虛無的。
4,七十隨心所欲
這個年紀已經自然而然,業已不再計較物質的多少。對生活沒有過高的需求,對別人的觀點評價業已不再那麼的顧及,能夠保持從容淡定。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
答:“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當而立感嘆弱冠,當不惑感嘆而立。。。”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二十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十六歲稱碧玉年華;
二十歲稱桃李年華。
二十四歲稱花信年華;女子結婚稱票?梅之年。
男子二十歲稱弱冠。
三十歲稱而立之年。
四十歲稱不惑之年。
五十歲稱知命之年。
六十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七十歲稱古稀之年。
八十歲稱杖朝之年。
80至九十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一百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古時候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依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時候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由於古時候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16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16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20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天命:50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並且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50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檢討自己,到50歲時知道瞭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50歲。)
耳順、花甲之年:60歲。(我國從古至今用天幹地支相互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幹支,因而稱作“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60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70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90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依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90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五十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五十知天命意思是50歲之後,知道瞭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某一件事情 不再追求結果。
50歲,人生的重大轉折點。這是一個匯總畢生的時間拐點,經常提到的知天命,一般就是指對自己畢生的匯總而總結出自己所取得成績的多少,從而得知自己所創造的價值。更由於自己清楚地感知地感知到本人的生理和身體上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瞭,精力也開始顯現瞭懈怠,非常難再去創造巔峰瞭。
對於這種現象的無奈,又無力去破解,因 此,從古代人們開始,就把這種無奈拋給瞭老天。因 此,就顯現瞭天命一詞,再加上本人的無奈匯總,也就有瞭知天命一說。
五十知天命出自哪裡?
五十知天命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並且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30歲能夠自立;40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50歲明 白瞭天命,60歲能正確對待各式言論,不覺得不順;70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五十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知天命”代指50歲。
1。解釋
“知天命”是古代人們的形容人到瞭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因 此,“五十而知天命”,是說50歲之後,知道瞭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某一件事情 不再追求結果。五十之前,盡心盡力希望有所作為,而五十之後,固然仍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過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2。出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並且從心所欲,不逾矩。”(逾 同:逾)——《論語·為政》
3。出處釋讀解義
孔子說:我大概十五歲志於學習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認真研究歷史,用心學習《詩》、《禮》、《書》等文化。
30歲時,俺的學說已經建立瞭基礎,我也要以俺的學說立身於社會。
40歲時,我已知道俺的學說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雖聽到各式議論,也不疑惑動搖。
50歲時,我已經清楚明白道就是天。同時清楚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給俺的使命就是修道、傳道。
60歲時,一聽別人的話,就能準確的理解,並能辨別判斷他的話正確與否。假如他的話有錯誤,我也知道他的話錯在哪些地方,為啥錯。而俺的判斷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別人提出來的問題,我也能立即回答。而俺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70歲時,天在我裡面,我在天裡面,天與我同在,天與我合一。所以能隨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規矩、金科玉律。
更多閱讀
人在各個年齡段的稱謂
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生出來是紅色的,因此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
4.齠齔:兒童換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所以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6.幼學: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註:“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二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註:“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及笄:女子15歲。
10.束發:男子15歲。古時候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11.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16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時候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來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明 白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50歲的代稱。
16.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70歲的代稱。
18.耋:70-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耄:80-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參考資料來源:知識混裝大無極-知天命
參考資料來源:知識混裝大無極-而立 (名詞釋讀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