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有個算卦的瞎子平津算命己酉(武陟瞎龍算卦地址)
偶爾我不得不信那算命瞎子給我算的四柱,他說我去年和今年賺未到錢結 。。。
心理,一個擅長抓住別人心理的人,由於 活在世上久瞭瞭,接觸的人不少瞭,總可以看出哪自個的大體狀況,也可以重哪自個的語音表情心理,推斷出你對你想解決的那件事情的急迫感,他在隨便問你幾個問題,心裡也估計個八九不離十瞭,什麼生辰八字都是忽悠人的,什麼賺未到錢的最終,也是你最想解決的卻也是忽悠你的,如今社會誰賺money不辛苦?哪個不是慢慢匯總出經驗才掙到錢的?因此要想想自己一身原因和外界原因 為啥會賺未到錢 把本人的優勢盡可能擴大 彌補補充本人的不足 才可以賺money,先要做到的是合法的 這是基本 也是最要緊的 堅守本分 越努力越幸運 謝謝
有個算卦的他的眼睛似乎是瞎子可是他怎麼能看到我給他發的信息呢?
由於他是裝瞎。假如他是瞎子,是沒有可能看到你給他發的信息的,由於瞎子最多隻可以看盲文,盲文需要用手摸,而手機的屏幕是沒辦法摸出來盲文的。因此你應該提高警惕,小心被騙上當
是瞎子、?
不是。
。。。據說比較準。高村楊吳村有個瞎子,據說也不賴,門口的轎車成群。_百度。。。
算的很好,做318路車就到瞭
。。。在線周易算命_八字測試_愛情婚姻算命_八字命理合婚_在線算命占卜-指迷。。。
公元前200年:庚子年
公元前1330年:庚戌年
班門弄鋸之裴峪史考
中原大地正由於由來已久,因 此,其實也就是說名符其實的古跡,尤其遠古就發源的河洛文化遺跡其實也就是說是難以有明顯痕跡發現的,但一定是存在和輝煌的。我一下就感覺到,考證過去,可以發現未知,啟迪心裡的未來。俺就想,考證過去的歷史和文化原來真是有意義和樂趣!!!
我由此就想考證一下俺的傢-裴峪村的歷史和由來。
考證裴峪,需先說鞏縣。
一- 鞏縣。
秦置。
商代稱闕鞏,周為鞏伯國。
秦置鞏縣,治所在今鞏義市西北3公裡康店鎮康店村,屬三川郡。
西漢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三國魏、晉代均屬河南郡。東魏屬成皋郡。北齊廢入成皋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復置鞏縣,屬洛州。唐、五代屬之。
宋屬河南府。宋真宗,名趙恒(公元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葬於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縣東南蔡傢莊)。⓵
明、清、民國初因之。
1913年屬豫西道 (次年豫西道改稱河洛道)。
1927年直屬河南省,1928年縣治移到現在站街鎮老城村一帶。 1932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鄭州解放後,1949年屬鄭州專區,1955年改屬開封專區,1958年12月,劃歸鄭州市管轄。
1961年12月,復歸開封地區。
1964年縣治遷孝義鎮,1983年8月改屬鄭州市。
1991年8月,撤銷鞏縣,設立鞏義市。
二。鞏縣縣治所的變遷
鞏義大地上古城許多,從新石器時代的古城遺址,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古城遺址不下數十處。但作為縣治的所在居住地,卻隻有六處,那麼這樣就是:東周故城、小平城、站街老城、洛口城、永安城、站街鰲嶺縣城。其中站街老城時間最長,從北魏時期(約公元500年前後)到民國時期的1928年,歷1400年以上(僅有北齊、隋代短暫中斷)。
三 。裴峪史考
1、平侯國
劉邦開國後,大封功臣。韓信第二2位為淮陰侯。沛嘉為32位為32平悼侯。
沛嘉,以舍人從擊秦,以郎中入漢,以將軍定諸侯,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六月受封平侯。國皆在今河南孟津縣東。傳三世:悼侯沛嘉-靖侯沛奴-侯沛執。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侯執有罪,國除。平侯國應當管轄此刻河南孟津縣偃師縣和鞏縣局部,可見裴峪渡應在平侯國所轄黃河邊,是那個時候重要渡口。
2、平縣。西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廢平侯國置。治所在今河南鞏義市康店鎮裴峪村附近,黃河南岸。其轄境等同於今鞏義市西北境、偃師市東北部和盂津縣東部。屬河南郡。王莽改稱治平縣。東漢復名平縣,屬河南尹。不久縣廢,地入鞏縣。
3、鞏縣治所小平城。東漢未年,因為桓、靈二帝的腐朽統治,官場黑暗激發瞭階級矛盾的尖銳化。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終於釀成瞭黃巾大起義,起義風暴席卷全國,天下大亂,軍閥割據,老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為瞭安全,鞏縣縣治便由邙山南搬遷到瞭邙山北的小平津。小平津又叫小平城,在黃河邊上,是東漢末年河南“八關”之一,是鞏洛通向河北的渡口。《名勝志》上說,小平津,漢縣廢址,在鞏縣西北。施誠《河南府志》上說,小平城在平陰東北,平陰在孟津縣,《讀史方輿紀要》誤以為小平津屬孟津,作者不曉得小平和平陰根本並非一個地方。孟鞏接壤,平陰故城在今孟津,小平城屬於鞏縣,其地在今鞏縣西北裴峪渡,“裴、平音轉故也”。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魏國,都於洛陽。鞏縣仍是畿縣,固然小平城已成縣治,但畢竟偏居鞏縣一隅,且有邙山阻隔,交通不便,不便於統治全縣,故又尋找適合的地方建縣治,於是河洛文化的起源之地洛汭一帶,便成為首選。鞏縣縣治搬遷站街老城。
4、洛陽八關之一 小平津關。
洛陽城環衛四塞,雄關林立,形勢險固,周圍設置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大關,合稱“八關都邑”。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和五校尉營屯都亭,以鎮京師;於京都洛陽周圍設置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置八關都尉,以統營八關軍政事務,警衛京都安全。
洛陽,環衛四塞,雄關林立,形勢險固,洛陽八關在西周王城五百裡的四面邊境上,各有三處關口,對那個時候各諸侯國的溝通和王朝京城的保衛作用很大。
小平津關遺址在今孟津老城花園村的西北,黃河河心,也是黃河上的一道津渡,其地位僅次於富平津(孟津關),故名小平津。 此外,洛陽西還有潼關,東有虎牢關,北有天井關(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和軹關(河南濟源縣西)等。這幾個關隘同為洛陽門戶,設防守衛,使洛陽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我從小在黃河邊裴峪渡口長大,對小平津關在黃河河心有一定理解。黃河我幼年時期大約1975到1985年依舊是奔騰咆哮的。大船渡河要逆流斜著劃出,黃河經常會有兩段,偶爾還有河心島,船到河心島後,轉舵緊接著斜著劃向對岸。由於黃河水很急,船都是風力和人力,務必要斜著逆流或者順流航行,因 此,黃河渡口南北兩岸船靠岸地相距很遠,絕不是相對岸可見,而是南北上下遊相距十數裡。我估計裴峪渡就是小平津關的黃河南岸渡口。由於平侯國,所以有平縣,所以有小平城,所以有小平津關。
5、歷史文獻裡的裴峪渡。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 400 )九月,孝文帝元宏在小平津(今康店裴峪)閱兵。
《鞏縣志》清乾隆十年本記錄載入:“水(小)平津,在縣西北,漢靈帝曾濟此。”
《鞏縣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本和民國十八年本記錄載入:“……《郡國志》:小平城漢縣廢址,在今鞏縣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所謂小平山者,當以故城得名……” 。
《鞏縣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本又載:“河水東過孟津入鞏縣界為小平津。《名勝志·郡國志》雲:小平城,漢縣廢址,在今鞏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即城之隅也。《施府志》小平城在平陰東北,平陰在孟津縣,故《方輿紀要》以小平城屬孟津,不知小平、平陰本菲一地,平陰古城在今孟津,鞏孟接壤,故小平城遂入鞏縣”。又記:“漢小平津關,《方輿紀要》,靈帝時八關之一。袁紹誅宦官中常侍張讓等,將帝步出谷門至小平津。晉永嘉末傳祗保盟津小城,即小平津。劉聰遣劉粲以步騎十萬屯小平津。慕容目韋 遣將呂護攻洛陽,退守小平津。後魏常講武於小平津,爾朱榮舉兵,胡太後遣費穆屯小平津拒之。……”
《鞏縣志》民國十八年本記錄載入:“河水東過孟津入鞏縣界,為小平津。章懷《後漢書註》曰:小平津在今鞏縣西北。按《水經註》:河水又東逕平縣故城北,王莽之所謂治平矣,俗謂之小平也。胡三省《資治通鑒註》:小平津在河南平縣北,蓋本之《水經註》。又引賢曰,在今鞏縣西北,蓋謂平既廢後則屬鞏。《己酉志》謂《名勝志》引《郡國志》雲:《郡國志》實無小平津之文,小平津乃在靈帝紀也”。又載:“漢小平城,《名勝志》雲:小平城漢縣廢址,在今鞏縣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即城之隅也。《河南府志》:在今鞏西北裴峪渡。(節錄《己酉志》)”。“漢小平津,《郡國志》:鞏縣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己酉志》)”《己酉志》又記:“裴峪渡,《河南通志》:裴峪渡在鞏縣西。《河南府志》:裴峪渡疑即黃河小平津渡也”。
“漢中平元年(184年)三月,置八關都尉官。(《後漢書·靈帝紀》)”。章懷註:八關,謂函關、廣城、伊闕、大谷、軒轅、旋門、小平津、孟津也”。
“漢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中常侍張讓、段珪等,劫少帝陳留王走小平津。(《後漢書·靈帝紀》)讓、珪等殺大將軍何進。於是虎賁中郎將袁術燒東西宮攻宦者。讓、珪等劫少帝陳留王走小平津。……”。
“漢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潛使兵從小平津過,破河內太守王匡。(《後漢書·董卓傳》)時河內太守王匡屯兵河陽津,將以圖卓,卓遣疑兵挑戰,而潛使銳卒從小平津過津,北破之”。
“晉永嘉五年(311年),太子左率溫畿夜開廣莫門,奔小平津。(晉書·懷帝紀》)時,劉曜、王彌、石勒同寇洛川,王師頻為賊所敗”。
“晉建武元年(317年)劉聰使其子粲及劉雅登伐趙固,次於小平津。(《晉書·劉聰載記》)《李矩傳》:粲率劉雅生等,步騎十萬屯孟津北岸”。
“隆和元年(362年),慕容?將呂護等退守小平津。(《晉書·穆帝紀》)護寇洛陽,遣北中郎將庾希,竟陵太守鄧遐,以舟師救洛陽,護等退守小平津。(57頁)
“後魏太和二十年(496年)九月,帝閱武於小平津。(《魏書·孝文帝紀》)”。
“後魏景明二年(501年),帝幸小平津。咸陽王禧謀反,覺出奔,獲之於柏谷塢,被擒。”
後魏景明二年(501年)孝昌中都督趙昶鎮小平津。(《周書·趙昶傳》)
“武泰元年(528年):爾朱榮向洛,靈太後令武衛將軍費穆屯小平。(《魏書·費於傳·附費穆傳》)”
“齊王澄以舟師還次小平津,津岸古塚崩,有銘曰:‘今卜高原,千秋之後,化為下泉,當逢霸主,必為改遷,令更葬之 ’” 。
6、近代裴峪渡。我少年時,裴峪渡口還有大帆船,但已比較少,就是黃河南岸和北岸各一條大船。不過俺村老人回憶,解放前後,裴峪渡有大船100多條,可謂百舸爭流。鞏縣搬運二站,位於此刻黃河商場位置,原來靠近鐵路戰場的旁邊,裡面大半是裴峪村人,這個單位是國傢單位,是建國後裴峪航運隊改造建設,由此可見建國前後裴峪渡口之規模和興旺!!!
知識混裝大無極,劉升華。1941年夏率部由鞏縣裴峪口北渡黃河,深入豫北敵後遊擊,曾使溫縣、沁陽日軍極其驚慌。6月3日,在溫縣小王莊,陷於日軍三十六師團谷川聯隊和偽軍共3000餘人的包圍,他與大部戰士壯烈犧牲。
我伯父回憶,他少年時曾在河邊給國民黨部隊帶路,部隊從裴峪過黃河厲三天。
知識混裝大無極,1942年秋,日軍侵入黃河北岸,時局混亂,形勢十分緊張。偃師南蔡莊村鮑氏東祠十九代孫鮑養玉率部駐防鞏縣裴峪黃河渡口,防備日軍南侵。
我少年時還常去村口黃河邊山上的水泥鋼筋炮樓玩耍,炮樓有一尺餘後,甚為結實。
以上據網上可查資料整理,因愛故鄉之心,不怕班門弄拙之醜!!!鬱達夫先生曾寫道: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全地球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瞭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傢,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俺就想,一個國傢、一個民族、一個姓氏、一個村落何嘗不是如此呢!!!遙想俺的故鄉,乃封侯之地,大河雄關,百舸爭流。真好!!!
附文:考古和歷史傳說。
1。考古。 塌坡位於鞏義市康店鎮西部黃河南岸、邙山北坡,原是一個極為一般的自然村落。自從20世紀30年代中國第11代考古學 在這兒發現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存後,而享譽馳名中外。1933年中國現代考古團體河南古跡研究會對遺址進行瞭科學發掘,出土的大批遺物被裝箱後用毛驢馱到車站運往那個時候的河南省會開封,當地村民到現在記憶猶新。考古發掘證明,這裡在6000年前就是一個繁榮的小部落。
在塌坡遺址南部的一塊地方,當地人稱“廟窪”,南高北低,向南凹進成一個自然坡地,南為解放嶺自然村,西南為瓦嶺,北為黃河灘地,東、西溝壑縱橫,東為煙洞嘴嶺,西為紅土嘴。我們進行田野考古調查時,確實在此發現大量古建築遺存,當地人傳說這裡原有雲雀寺和白雀寺兩座大寺院,從建築遺存的性質看應為漢代,那麼這樣說的話在這荒涼的黃河岸邊,怎麼會有這麼大規模的寺院呢?莫非這裡真的在2000年前曾經繁華一時嗎?歷代《鞏縣志》多處對小平津的記錄載入為俺們解開瞭謎團。康店裴峪村到塌坡村真是兩千年前繁華的大鎮麼?
2、民間傳說片段:傳說,在遠古的時刻,在黃河岸邊這裡原來是一個大鎮子,老輩子人都說叫山河鎮。
傳說,山河鎮是一個方圓十幾裡的大鎮,大街一條挨一條,商鋪一傢靠一傢,中間青石板官道從裡到河邊碼頭上就有十來裡地,鎮南邊靠山是兩座大寺院,東有雲雀寺,西有白雀寺,兩寺相距不遠,之間相對相望,寺內蒼松翠柏合抱參天,像雄壯威武的金剛護衛著那神密宏偉的大殿,寺門前那對石獅有一人多高,兩寺僧徒有一百開外,每一天誦經練武晨鐘暮鼓,平日朝聖拜佛抽簽算卦、起子還願,達官貴族,公子小姐,巨商平民你來我往熱鬧繁華。鎮上建有七街八市九花院,七街由西往東,南北走向一字排開,官道西有下柳街、玉聖街、宏德街、官道東花樓街、祖廟街、武場街、唐宇街四街。八市有竹木寺、棉糧市、皮貨市、藥材市、絲綢佈匹市、水產市、賭場市。九花院有玉紅院花院、杏春艷花院、賽仙姿花院、綠雲閣花院、百蓮居花院、一枝梅花院、狀元樓花院、碧水塘花院、楊柳堤花院。這九花院也分三六九級、上下八等之分,每一天老板們把窯姐都梳洗插帶,穿紅戴綠,畫肩塗唇,打扮的花枝招展,妖艷嬌氣聚在門前擠眉弄眼,嬌聲嬌氣,賣弄風騷,招攬生意。緊靠河邊東西十幾裡長的大堤一棵棵參天白楊,多姿多彩迎風起舞的翠柳,翠綠如茵的堤坡,一塊塊荷塘有說不完的情趣趣味,那邊青蛙叫,魚兒跳,這裡白蓮花兒舞,彩蝶翩翩飛,鴛鴦戲水,雀鶯婉唱,好一派詩情畫意。
裴峪原來有裴姓 ( 傳說和民間戲劇 ) 民權村是鞏義市大峪溝鎮西南部青龍山中的一個行政村,居民住戶大多數在海眼河兩岸,依山就勢形成瞭一個個自然村。海眼河源於新山村的古堆坡,下遊是水地河、白冶河、黃冶河、市河,最終匯入洛河,總稱西泗河。經過民權的這一段有許多山泉湧出,其中一處泉眼潭深水旺,人稱“海眼”,這段河就叫“海眼河”,北面的山嶺就叫“海眼嶺”。河中有名的泉池還有老泉、元帥池、窟窿泉等 元帥池、鳳凰臺、過溝路這三個地名,都和歷史傳說中的隋末義軍首領馬龍、裴月娥有關。民間戲曲《小桃園失火》即反映此事,元帥池北面路旁原有的古碑文也記錄載入瞭這個說法。 鳳凰臺上長著一棵古柏。據說此處原是一座報警的烽火臺,山下元帥池旁有一個天然山洞,洞內石劈縫可通山頂。山下洞中點火,山上烽火臺裡冒煙。這個特殊的烽火臺即為馬龍所建。民間傳說,馬龍是黃河邊裴峪村人,自幼習練武藝精通韜略,後和本村女子裴月娥訂婚未娶。隋末連年災荒,刀兵四起,馬龍參與義軍成為領兵將軍,以青龍山為依托,與官軍對抗。裴月娥是一位巾幗英雄,不喜歡受惡霸的欺侮,也在黃河邊起事,後遭磨難,隻得帶兵與馬龍會師於青龍山。馬龍被尊為“紅纓大王”,裴月娥被擁為兵馬大元帥。元帥府就設在元帥池北的普寧寺內。義軍以此乃依據地,招兵買馬,對抗官軍,打富濟貧,為百姓做瞭不少好事。山下的谷底,成瞭操練、檢閱軍士的跑馬場、演兵場;嶺上山坳大建“戈鉤爐”,爐火熊熊,錘聲鏗鏘,成瞭刀矛戈鉤等兵器的打造場。那個時候這裡沒有水井,人吃馬飲全靠溝下的“天池”水。後人為紀念義軍善舉,改天池為“元帥池”,沿用到現在。裴月娥死後,被安葬在烽火臺旁的柏樹旁,因她是女中鳳凰,就依據諧音,改稱“烽火臺”為“鳳凰臺”。1945年,鞏縣第5抗日區和zhong gong鞏縣第5區委員會曾一度駐元帥池。
附:鞏縣志~關於平—裴轉音是裴峪村名來歷之說,我是不認同的!!!我村人讀裴為~裴pia,普通話讀pei。
就如陳寅恪的恪字,字典和學屆一致認為讀ke,陳寅恪先生自己和他傢鄉人說他們傢鄉讀que,此刻多為陳寅恪先生傢鄉的讀音為準。
還有吳越王錢鏐(liú),許多文章中寫和讀成錢繆。
中國文字的發音有地方因素和歷史轉換,ping轉pia還是可以說通的,但怎樣寫成裴字就不曉得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