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祈福幹什麼眼睛五行酒令(太原的社火祭祀祈福)
一:山西春節風俗
太原年俗
生活之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間風俗;習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新年瞭。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新年,為區別於公歷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新年瞭,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24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紮,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紮,指各式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件。
除夕之夜,各傢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緊接著合傢相互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依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傢在過新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一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新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傢裡拜年。
舊日過新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傢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征北鬥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瞭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傢過新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習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來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於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傢要供雞一隻,生女孩之傢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小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緊接著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於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於皂君神位,一直到過瞭二月初二,方倒出曬幹,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於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臟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預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面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制成的谷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谷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谷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於院內。供後復稱,如某種食糧份量增添,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習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風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饅頭。活動開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谷食糧,從衣服上撕一條佈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於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式傢畜傢禽形狀的燈若幹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燈內註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臺,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墻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鬥,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幹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食糧(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瞭油,黑豆喂瞭牛。”以此乞求天地平安、五谷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風俗,於年節之前準備祭祀物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傢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於屋上,同時用紅紙貼於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於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預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秋千、遊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抬閣,扮演各式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不但都市鄉村,各廟宇在過新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於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彩、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舊日過新年,太原一地尚有很多習俗故事,展現出那時人們的忙亂、繁瑣、心態。
好,沒瞭,但是你要這東東幹嘛~
二:太原是個古老的城市,有哪些寺廟祈福靈驗呢?
有雙塔寺,有晉祠,還有蒙山大佛,太原由來已久,歡迎來玩兒
三:太原風俗至少五個
嫁娶風俗
老話說“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太原在綿長的歷史演化中,一步步形成瞭習慣本地的習俗習慣。
1。成婚前一天夜裡男方給女方傢送衣服、新鞋、臉盆、鏡子等,送四種水果四樣點心。
2 、成婚當日0點整(成婚前一晚12點時)夜裡男女方都要放3個2踢腳,此亦為太原守舊的成婚習俗,要沖喜,表示著傢裡過的紅紅火火。貼對聯,還要吃歲數餃子,一般是歲數+2個(天一個地一個),男女競賽是誰先吃完,誰先吃完就表示著今後誰當傢。
3。男方娶媳婦當日女方老一輩不出席。按太原婚禮習俗是由女方的兄弟、兄弟和舅舅(亦即送親團)送至男方傢,第2天新人一起回女方傢(俗稱回門)。
4。成婚之日,新娘出門時,嫂嫂不能相送,因為[嫂]與掃星同音,不吉祥。新娘出門的衣服忌有口袋,避開帶走娘傢的財運。
5 、婚禮未舉辦結束,每個人皆不行坐新床,而新娘更不行躺下,避開一年到頭都病在床上。
6。新郎迎親路和回來的路不能一樣。
7。太原成婚男方傢門前貼雙喜(囍),女方傢門前貼單喜。
生日風俗
1。太原人過生日都是過虛歲,還有句話說生日趕前不趕後,意思是隻有提前過生日,不能後補生日。
2。在太原,小孩12歲生日普遍要大過,叫“開鎖”。“開鎖”預示著孩子進入少年時期。這也說明,12歲生日是人畢生中較重要的一個日子。
3。太原人在過生日時,務 必要吃撈面,名曰“長壽面”。並且在煮面條的時刻不能扯斷,說是吃瞭如此的面,人才能長壽。生日前一天要吃餃子,這叫“催生”。
4。在太原66歲生日算是個大日子,“六十六大壽、得吃姑娘的一刀肉”,女兒要買肉,剁66刀坐門口吃,來祈福爸媽健康。
5。過生日時不能吃烙餅,怕從此翻個,前途坎坷,做某一件事情 成功機會低。
正月過新年風俗
1、忌打破碗、鏡子等物件,以防損財破運。若真不小心打破瞭,補救方式就是用紅紙包起來,默念“歲歲平安”,等待破五日再放棄。
2、早上忌洗澡、洗頭、洗衣物,這樣才不會將財富與財運洗掉。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的話會讓對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
4、早上忌吃稀飯、葷食和吃藥,大年初一吃稀飯會致使一整年的貧窮,另外大年初一忌殺生,因此也不宜吃葷食。盡最大力量不要吃藥,除非重病外,健康的人不宜在這一天吃補藥。
5、不煮新飯,要吃除夕留下的過新年飯。寓意去年的東西吃不完,到今年還有剩餘。
6、忌睡午覺,依古訓「禁晝寢」勸人不要懶散,大年初一睡午覺會作用與影響事業運。
生活起居風俗
1。“窗戶門對窗戶門,不打官司就死人”太原人建築新房,或在住宅的院子內翻蓋新房,最為忌諱門或窗對著鄰居的門或窗戶,故有瞭“門對門,凈死人”的風俗。
2。釘扣子不要雙,忌四六(民諺四六不懂)。
3。吃餃子忌數數,說“數一數,少一五”。吃梨子,忌兩人分吃一梨,梨、離諧音,怕分離。
4。給病人送禮也忌送梨(離)。
5。忌正午過後看望病人,對病人不好。
6。借人藥鍋忌送回,要等人傢自取。
7。吃魚時忌翻個。
8。掃地忌朝門外掃,說怕把財神掃走瞭。
9。到年節,忌諱與禁忌又多起來,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忌說不吉利的話,打比方說“死”、“沒”、“少”之類,包餃子忌說餡少、破、漏。
10。除夕年飯忌吃完,要連年有餘。
11。忌說給爐子添煤(沒),要說添火,忌打碎碗碟,假如打碎瞭,就要說“碎碎(歲歲)平安”以解邪祟。
12。除夕夜,滿地瓜子殼忌掃,說要踏碎(歲),也是碎碎(歲歲)平安之義。
13。孕婦不能吃兔肉,要不然生下的孩子會生兔唇;亦不能吃螃蟹,要不然分娩時會橫生倒養。
14。傢中接待初次來訪的客人時,不能包餃子,說這樣喻意捏人傢的嘴,很不禮貌。
15。吃飯時不能用筷子敲碗、碟,說這是叫化子的習性。
服裝穿戴風俗
1。不管男女老幼的衣服,下擺都忌毛邊,由於人們普遍認為,毛邊的衣飾是喪服的形式,不吉利。
2。衣服破瞭或扣子掉瞭,忌穿在身上縫補,說是“身上連,萬人嫌”。衣服上的扣子一般忌用雙數,有“四六不懂”或“四六不成材”的講法。
3。男人的帽子忌用綠色,民間把妻子與別人有染的男人,稱作是戴綠帽子。
4。服裝忌金黃色或銀白色。衣料的圖案忌仙鶴或壽字等等,因這幾個都是壽衣的顏色和圖案。所有的這幾個有關服飾方面的忌諱與禁忌,都隻不過是一種消極的防范手段。
四:祈福有什麼含義
黃道吉日 (老黃歷) 中 祈福 的解釋:
祈福是指祈求神明降福或設醮還願之事。
求福。《禮記月令》:﹝季夏之月﹞令民無不咸出其力,以共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祠宗廟社稷之靈,以為民祈福。《呂氏春秋精諭》:夫祈福於三塗,而受禮於天子,此柔嘉之事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註河水五》:及 子朝 篡位,與 敬王 戰,乃取 周 之寳玉,沉 河 以祈福。 清 曹寅 《祀灶後作》詩:刲羊剝棗竟無文,祈福何勞祝少君。
相關詞語:
開頭相同:祈告 祈勝 祈報 祈年 祈請使 祈雨 祈請 祈願 祈珥 祈父 祈禱 祈祓 祈簽 祈祝 祈文 祈子 祈喜 祈澍
結尾相同:享福 齊天洪福 起福 分福 傢福 兒孫自有兒孫福 修福 幹福 避禍就福 折口福 億福 艷福 景福 成福 私福 禦福 完福 避禍求福
祈福起源
陰陽師中的名詞:追溯於中國 是占卜師,或是幻術師, 明 白觀星宿、相人面,還會測方位、知災異,畫符 念咒、施行幻術。對於人們看不到的力量,例如命運、靈魂、鬼怪,也都深知其原委,並具有支配這幾個事物的能力。 常佩戴 流鏑 以 雲松、修羅、八重冰梅3個契押 產生四靈術 把人厄運勢與運氣引導到解脫的境界制服陰氣,並超脫欲念。感受到運勢與運氣改變。是五行、陰陽、八字完全專心致力固定在好運位置。 從而達到避開兇煞的方式方法。
聖經名詞
聖經名詞編輯說到祈福,聖經中對福的理解與全地球的理解是截然相反的,全地球認為錢財,名利,學歷,職位,更甚者會有漂亮的老婆,聰明的孩子就是福相,不過聖經對福的解釋是:
虛心的人有福瞭,由於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有福瞭,由於他們必得安慰。
親和的人有福瞭,由於他們必承受地土。
饑渴慕義的人有福瞭,由於他們必得飽足。憐恤人的人有福瞭,由於他們必蒙憐恤。
清心的人有福瞭,由於他們必得見神。
讓人和睦的人有福瞭,由於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瞭,由於天國是他們的。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瞭。(聖經馬太福音5章3-8節)
五:太原傳統廟會時間表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幾個名稱,可以說正所謂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代表一種社會習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習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活動有著親密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並 且,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相互之間展開瞭激烈的生存競爭角逐,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瞭腳根。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瞭本人的全盛時期,顯現瞭名目繁多的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角逐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儀式上均增添瞭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但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很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瞭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往往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作用與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儀式,故而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一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多數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錄載入。
六:祈福納祥類活動有哪些?
舞龍燈
舞龍燈,又叫“耍龍燈”、“跑龍燈”,是中國人民最富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之一。舞龍燈活動從漢代就有瞭。相傳古時候舞龍燈,帶有祈禱之意。龍色分為黃、青、白、赤、黑五種,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
遭旱災玩水龍,遭水災玩火龍,祈求天地平安。舞龍燈節目一般在春節、8。15中秋佳節等傳統佳節進行。
龍燈常常以竹篾、綢佈和燈為主要制作使用的材料,先用竹篾紮成龍頭、龍身的模樣,再把薄而能透光的綢佈罩在竹篾上,緊接著再用油彩在綢佈上繪出龍須、龍鱗、龍爪。龍燈分為數節,少則幾十,多則上百節。舞龍人由健壯男子組成,每人各持一節,龍頭前由一人手持彩球(稱彩珠)引逗,龍頭追趕彩珠,龍身龍尾隨龍頭而動,上下翻滾,左右盤旋,自成套路,非常壯觀。
舞獅子
舞獅子是深受中華民族心愛的一項運動。每到春節,自初一到十五,咱們國傢的大江南北都會進行各式形式的舞獅子活動。舞獅子分北方獅舞和南方獅舞兩大類。它們在制作獅子的材料、方式以及表演手法上各不相同。
北方舞獅以河北省雙獅、安徽省青獅等最為有名。獅頭用木頭雕成,重達數十斤,於是,它對舞獅者的身體素質有較高的要求,主要表現獅子的威猛、敏捷。北獅在表演時註重和重視跳躍、翻滾等有難度的動作,具體表演動作和竅門有跌撲、翻騰、直立、滾繡球、走梅花樁等,於是,北獅也被叫做“武獅”。
南方舞獅以廣東一帶的最為有名。獅頭一般用竹篾制成,再在獅頭上裝上玻璃等飾品,較為華美。具體表演動作和竅門有抖毛、洗耳、、上樓臺、滾球等。表演時動作柔美、細膩,主要表現獅子的活潑可愛和有趣詼諧,因此南獅也被叫作“文獅”。然而,北獅和南獅的這種區別並 不是絕對的,它們通常來講相互吸收對方的長處,經常是文中有武、武中有文。
放孔明燈
放孔明燈是民間傳統娛樂項目,盛行於我國很多地區,特別盛行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它是一種用於節日或歡樂聚會時在夜間燃放的燈,傳說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司馬懿把諸葛亮包圍在陽平,諸葛亮沒法派兵出城求救,因而他算準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再系上求救的信息,果然得以脫險。之後的日子,人們就把這種燈籠叫做孔明燈。另一種說金科玉律是這種燈籠的形狀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孔明燈的做法是:用自制的有韌性的皮紙84張,糊成一個直徑達數米的球,下留一孔。孔的周圍垂四條數米長的粗繩,繩端系一篾圈。先由多人將紙球張開,用柴火在孔外熏之,數分鐘後。球便膨脹,產生升力,緊接著將一個纏著浸透生油白佈的十字木架引燃,把木架綁於篾圈上,一放手,球便載著一團火冉冉上升進入天空。孔明燈初如一盞明燈,後來像一顆閃爍的星.特別壯觀。
踩高蹺
高蹺,又叫“腳把"、“柳木腿”等。在一根長長的木棍上,裝上腳踏板,便成瞭一支高蹺。踩高蹺其實是人們把腳分別踩在麗支高蹺的腳踏板上,再把高蹺綁在腿上,借助高蹺行走並做各式動作。
踩高蹺在我國具有古老的歷史。《列子·說符》篇有如此的記錄載入:宋國有那麼一個叫蘭子的人,用比自己身體長一倍的兩根木條綁在足脛上去朝見君主。這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瞭高蹺的雛形。踩高蹺在唐代以前稱為長蹺伎。魏晉南北朝時期,踩高蹺著重是代表一種雜技項目而在皇宮中表演的,至宋元以後,踩高蹺才開始在老百姓中推廣。宋代,踩高蹺稱為“踏蹺”,一般在春節、重陽登高等傳統性節日時舉行。到瞭清代,踩高蹺已成為大江南北最喜聞樂見的觀賞民間風俗活動。即便在今天,每當慶祝傳統佳節時,都會在各式廟會、演出中看見高蹺隊的身影。
酒令
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遊戲,通常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餘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遊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故而又稱“行令喝酒”。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酒令就出此刻宴席上,打比方說春秋戰國時代的投壺遊戲,秦漢之間的“即席唱和”等屬於一種酒令。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酒風特濃,酒令也快速發展,最常常見到的有擲骰、射覆、酒籌、酒牌、文字令,另外還有擊鼓傳花、手勢令、旗幡令、小酒令等。其花樣翻新,門類繁多都達到瞭空前水平,在文人雅士中很是盛行。
宋元以後,伴隨通俗文學的發展,酒令從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傢的酒宴之間普及到民間尋常百姓之傢。
明清時代,酒令進入巔峰時期,其品種之多,內容之盛大豐富,都大大超過前代酒令。凡人間事物、花草蟲魚、經史典故、習俗習慣、時令節氣、唐詩宋詞、小說俚語等,均可入令。特別是文學酒令幾乎用到瞭所有的修辭手段,雅令在嫻熟中見經綸,俗令在隨意中顯風采。並且行令氣氛寬松,不行苛令,行令僅為勸酒,喝酒僅為行樂。
酒令是我國酒文化中一朵別有風姿的奇葩,它是勸酒行為的文明化和藝術化。今天,我們瞭解瞭酒令的有關知識,並且將它適當地應用到喝酒活動當中,可以調節氣氛,增添樂趣,提升智力,提高喝酒的文明程度。
行酒令的形式可謂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形式自然有很大不同。所以把酒令分為雅令、通令。雅令,是指文人的酒令,這類酒令按內容可分為字令、詩令、詞令和花鳥蟲令。通令是平民百姓的酒令,包括擲骰、抽簽、劃拳、猜數等。劃拳是通令的代表。
雅令由於其難度較大,到現在已不大被人們采用,目前延用最多的是通令。
通令以很容易懂、簡單易學為特點特色,無論文化水平高低皆能很快地操作運用。大眾酒令主要有以下幾種種形式:
同數令
多是兩人為一組,相互對抗。雙方每劃出一拳,必說出一數,同時要伸出手指預示一個數。如若喊出數而沒有出拳,或者已伸出拳而沒有喊出數,均叫做失拳。口手雖一,但所喊之數不是大於或等於出拳之數,也算失拳。一般而講,失拳即為輸拳,須罰喝酒。酒拳之數,用手指來預示從一至五。伸出指為一,指與中指為二,指、中指、無名指為三,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為四,手掌全部張開便為五,握拳伸出為零。除預示五數之外,食指不得伸出,如誤出其實就是不禮貌行為。
蜜蜂
兩隻小蜜蜂呀,飛到花叢中呀,嘿!石頭、剪刀、佈,緊接著猜贏的一方就做打人耳光狀,左一下,右一下,同時口中發出啪、啪兩聲,而輸方則要順便勢搖頭,做挨打狀,口喊啊、啊;如若猜和瞭,便要做出親嘴狀還要發出配音。動作及聲音出錯則飲!(註:適合二個人玩,有點打情罵俏的味道,玩起來特別逗!)
拍七令
方法:多人參與,從1~99報數,但有人數到含有“7”的數字或“7”的倍數時,不許報數,要拍下一自個的後腦勺,下一個人繼續報數。假如有人報錯數或拍錯人則罰酒。
揭彩令
令官將一張寫有數字的紙條用杯子扣在桌子上。合席之人除令官外都不知此數字,但要求這樣一個數字須在6~36之間。令官飲完,口中說出“6”
字後再送給席間的任何一人,依次類推。假如所加數字之和剛好與杯中所扣數字相等,叫做得彩,則該人飲一杯酒。假若又輪到令官而數字又沒超過杯中之數,則令官隻能加“1"再贈予他人,假如累計已超過杯中數,那麼該人與接者猜拳,過幾個數猜幾拳,輸者喝酒。
擊鼓傳花
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的罰酒形式。在酒宴上賓客依次坐好。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以表公正。擊鼓開始時,花束就會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看花束在誰手裡,則誰就得罰酒。所以花束的傳遞特別快,任何人都唯恐花束傳在本人的手裡。擊鼓的人也得有點竅門,時緊,時慢,造成一種捉摸不定的氣氛,能更加劇賓客的緊張程度,一旦鼓聲停下,大傢均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時大傢一哄而笑,緊張的氣氛一消而散。接花者隻好喝酒。假如花束正巧在兩人手裡,則兩人可通過猜拳或其他形式決定勝負。擊鼓傳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形式,且多用於女客。
明七暗七令
自然數按順序數下來,1。2。3。4。5。6。7……遇見7。17。27。37等以7結尾的數字稱作明七,7的倍數如14。21。28等稱作暗七,到明七時暗七的人都不能發聲,隻許擊一下桌子,緊接著逆順序再繼續數下去。從左到右1。2。3。4。5。6。7(不發音),緊接著逆順序,喊6者要緊接喊8。9。10。11。12。13。14(不發音),喊13者又要緊跟著喊15,一直下去,到27。28時最易出錯。
指掌令
以指為戲,又叫指掌令,主要有五行生克令、一官搬傢訟、抬橋令、石頭剪子佈令、大小葫蘆令、打更放炮令等。
湯匙令
放一湯匙在盤中心,用手撥動匙柄使其轉動,轉動停止時匙柄所指之人飲酒。
地方戲名令
行令者每人說一種地方戲名,並指出一個名角,說不上者飲兩杯,說出一半者飲一杯。
青蛙落水
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跌落水,咚(青蛙落水的聲音);兩隻青蛙兩張嘴,四隻眼睛八條腿,聽候落水,咚,咚,三隻青蛙三張嘴,六隻眼睛十二條腿,聽候落水,咚,咚,咚;四隻青蛙……如此類推,每人說一句(以逗號隔開為標志),出錯者飲酒。另:此遊戲也可以不發聲,僅僅用手令,動作來預示。
007
由開始一人發音零,隨便任指一人,那人隨即也發音零,再任指另外一人,第3個人則發柒音,隨聲用手指做開槍狀任指一人,中槍者不發音不做任何動作,但中槍者旁邊兩人則要發“啊”的聲音,並揚手做投降狀。出錯者飲!
擺擂臺令
令官先喝一大杯酒擺擂。有應戰的,先喝一大杯酒,緊接著劃拳,輸的退下。若有輸後再喝重戰的,可隨其便。擂主輸的讓位,勝者做新擂主。
假如挑戰者紛紛敗陣,沒有敢再索戰者,撤擂完令。
虎棒雞蟲令
有老虎、棒子、雞、蟲四物,一物克一物,兩人相對,各用一根筷子相擊,同時口喊棒子棒子……或喊老虎,或喊棒子,或喊雞,或喊蟲。規定:以棒擊虎,虎吃雞,雞吃蟲,蟲吃棒;負者喝酒,若棒子與雞、虎與蟲同時喊出,則不分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