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啥規律易經周易陰陽(易經自然規律)
易經六十四卦是按什麼規律排列的
《周易》記錄載入的八八六十四卦,是在商周的數字卦及畫卦的基礎上產生的。構成易卦的基本符號有兩個:“—”和“--”,是我國迄今發現的第1部帶有繇辭的卜筮書。
八卦的基礎便是一二三的數目。整畫“一”是一;斷畫“--”是二;三畫疊而成卦是三。這樣配出八個卦,乾、兌、離、震、艮、坎、巽、坤便這幾個卦之名字。
此刻通行的周易包括兩個部分。第1部分稱為易經, 即易的本身, 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卦名、卦辭、爻題、及爻辭。第2部分稱為易傳, 包括彖、象、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七個題目十篇文章。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三種, 一是現通行本的順序, 一是京房易傳的八宮順序, 一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周易順序。
通行本周易順序, 古代人們有一歌訣:
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 畜 兮 履 泰 否;
同 人 大 有 謙 豫 隨, 蠱 臨 觀 兮 噬 嗑 賁;
剝 復 無 妄 大 畜 頤, 大 過 坎 離 三 十 備。
咸 恒 遁 兮 及 大 壯,晉 與 明 夷 傢 人 睽;
蹇 解 損 益 ????萃,升 困 井 革 鼎 震 繼;
艮 漸 歸 妹 豐 旅 巽,兌 渙 節 兮 中 孚 至;
小 過 既 濟 兼 未 濟,是 為 下 經 三 十 四。
易經智慧: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出瞭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精辟
《易經》中所闡述內容的根本,即是宇宙間的變化,所以古代人們往往拿它來占卜,不過當下的人們,通常都通過這本書來學習人生哲理。
我們往往看見有一部分人,日子過得不溫不火的,但卻很受人羨慕。這種人,固然平時不顯山露水的,不過,在待人接物的時刻,卻總是會獲得大傢的尊重,在做事的時刻,也是很能得到大傢的鼓勵。到底是哪些原因,讓這幾個人本是平凡的人,擁有瞭這麼好的福相,而廣受大傢的鼓勵呢?
易經告知我們“天皇出焉,定天的預兆,法地之儀,作幹支以定日月度"。中國古代人們從很早開始就研究天地之間的運行規律,他們在定數與變數中不斷的探索找尋,希望可以探察出宇宙的奧妙秘訣。
並 且,又有一定的實際用途,可以方便靠天吃飯的農民適時的推進農業生產,又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推測出人的命數。
一)、萬物發展,有據可循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並不是單純的,而是古代人們經過長年累月的摸索尋找出來規律。《易經》就是古代人們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認為固然全地球的一切事物變化莫測,但不論怎樣皆有其內在的規矩。
"科學的盡頭是玄學",此句話並 不是空穴來風。古代人們的
智慧是今人所難以想象的,譬如子平八字、六爻這幾個常常見到的占卜方式,前者可以拿來精密推算人生大致的軌跡,後者那麼可以具體到某一件事,隻要心誠,加之占卜師又有爐火純青的技藝,就可做出精確準確的預測推算。
中國文化裡,除瞭占卜和預測推算以外,古代人們還匯總出瞭"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出瞭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道德經》所提到的"畢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邊 的一就是陰,而二那麼是陽。三即是陰陽相合的產物,既符合道傢所講述的適勻的狀態,又符合《易經》中所提到的萬物相反相成,既對立又統一。
這個陰陽若是將它具象化,那麼可以理解為女為陰,男為陽,這是最容易使人想到的陰陽關系。男女交合,自不然就會產生下一代,亦即"三"。
這其實也就是說是在表達一種用人為本的觀念,不論是專制的社會也好,民主的社會也好,根本的組成單位都是個體的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是水,政權那麼是那個舟。
其實也就是說陰陽涵蓋的部分絕非人這麼簡單,地為陰則天是陽;月為陰則日為陽;母為陰則父是陽。如《易經》所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平衡不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整個自然都是一種最友好的狀態。
因此三生萬物中的三,代表瞭的就是陰陽平衡。"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世間的所有的都是在"三"這個陰陽平衡的條件下產生的,他們背陰而向陽,並在激蕩中不斷的產生新的平穩安定之體。在咱們國傢古代人們的認知裡,全地球的東西都是由"三"得來的。
這便是實際道理,陰陽交合因此才會產生下一代,就這樣不斷的延續下去,人類社會才有瞭發展。而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也是在日月轉動這個陰陽平衡的基礎上進行的,此亦為陰陽平衡。
假如它們不再遵循這種規律瞭,那麼地球上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無法適應,萬物自會蕩然無存。
(2)、時間回圈,產生變數
可是,逢七必變該作什麼解讀,它又是怎麼來的呢?依照《易經》的思維思考方式,世間萬事的發展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到瞭第6步就已經功德圓滿。
具體可以對應上文提到的"六爻",還有大傢常講的六六大順之類。這六六大順,就是希望每一步皆能走得很好最後達到最好。
而到瞭有"七"這個序數的時刻,它是一個特別規定的時間單位,可以是年、月、日,亦或者具體到某個時辰,假如這個"七"是初始點,那麼時間繼續向前走,碰到與"七"這個初始點的差距數時,就一定會產生變化。
於是,人們將其看作成是一種變數,假如學習復卦就會發現七是運數。運者動也,如此就不受規律的限制會產生變化,因此人們也把七視作成是一種劫數。
打比方說近代的"九一八事變",它是公歷9月18日,而守舊的中華歷那麼是辛未年八月初七,這個變,並 不是是都往壞處變,有時也會是好事,細細想來,這並 不是是虛妄之談。通過古時候王朝的興衰,就可參透其中之理。
"周公畏懼流言日",在周公的治理下大周有條不紊百姓安居樂業開創瞭一番盛世,此時為公元前1043年;七百年之後漢武帝橫空出世,他北擊匈奴又撻伐西域,是無可匹敵的民族英雄。
正由於有他,才有瞭漢族這個稱呼;再過近七百年亦即公元627年,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在今天的外國都將華人聚居區稱為唐人街,如此的例子不勝枚舉。
其實也就是說不但是中國人發現瞭七身上的奧妙秘訣,就連西方人亦是如此。打比方說上帝創造世界,會在第七天休息,因此一周有七天,到第八天的時刻就會進入一個新的紀元。
(3)、信則有,不信則無
三生萬物,是古代人們對陰陽和諧這種平衡的環境之追求,而逢七必變更加的多的則體現瞭古代人們對未知的"變"的畏懼,害怕它變,又害怕它變得不好。並 且,它又不一定是那麼的準確,固然有些事情的確可以對上,不過 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機會緣分巧合"。可是,在今天的人們應當怎樣看待"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一千古不變的定理呢?
可以不信,但務必要敬。它們都是先人傳下來的東西,即便沒有那麼準確,即便與如今的許多科學看法相悖但拋開其經常提到的那一面不言,它們都是教人積極向上的。打比方說說"三生萬物",這展現瞭古代人們對未知世界的向往並且還勸導人們務必要註重平衡。
這個平衡涵蓋的內容有許多,可以是身體內的陰陽平衡,就好像許多中醫皆不是治病更加的多的是調理,通過調節身體內部的循環來達到消除病癥的意圖;也可以是使人對自然心存敬畏之心,不能輕易破壞要不然就是毀壞瞭陰陽平衡。
除瞭這兩個以外還有許多,而逢七必變,則使人對未來充滿瞭向往,也令人學會瞭變通。
易經的精髓
1。動靜:開合有律,動靜有常。
宇宙有律動,故有天地萬物。律動的基本規律,《易經》謂之闔辟,通俗地說是動靜,科學來說是二進制0和1,哲學來說是陰陽。萬事萬物,包括我們人在內,其基調,都是開合和動靜。最熟悉的,眼睛一睜一閉,鼻子一呼一吸,嘴巴一開一合,兩條腿一前一後……陰陽是萬物的基調。因 此,我們生活的起居,做事的節奏,皆要遵循這個基調和律動。什麼時間該動?什麼時間該靜?什麼時間出手?什麼時間忍耐?什麼時間收斂?什麼時間出擊?一切的一切,都是陰陽的律動。
萬事萬物,皆有律動,而律動的頻率、速度、周期,不全相同,你一旦在你的范疇中,在你做的事情上,找到其律動的規律,就能夠勝任其崗位,做成任何事。
2。變數:一切變數,都有陰陽。
老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基於我們的決策;變化,基於陰陽的推動。因 此,古代人們才說,盡人事,聽天命。假如你懂《易經》的規律,那麼這個天命,你可以預判,固然沒有可能100%預判準確,不過大方向,是可以掌握的。訣竅在:用你的心,感應陰陽的變化,變化裡面,有變數。當你心中有變數,順其自然,就能淡定篤信。比方說,《易經》的復卦,震下坤上,地雷復,一陽來復。是純陰之後,生起的一縷陽氣。陰陽的變數,意味轉機已經到來,固然很微弱,很慢,不過,隻要順著自然規律走,慢慢就會發展壯大。反之,《易經》的剝卦,坤下艮上,山地剝,陰剝陽,隻剩最後一縷陽氣,那麼接下裡,必然進入消退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知止而不殆,知足而不辱。
3。圓通:往來不窮,圓轉通達。
易變無窮,其用無方。易之運用,千人千面,萬人萬法,隻要順應規律,不必拘泥一法。根本規則,就一條:圓圓轉轉,通達不窮。許多事,許多理,皆可以圓圓轉轉,可以變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們做人做事,最為忌諱的就是固執己見。固執,就失去圓通,那麼事情就行不通;事情行不通,將會有矛盾沖突;有沖突,那不如就有吉兇福禍。避開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變通。比方說,我以前都是起床以後,先跑步,鍛煉,再寫作。此亦為多數人的習性。之後的日子,天機變瞭,天地能量變瞭,我依照舊有的方式做事,愈來愈疲憊。那如何辦?順應天地變化。俺就改瞭,早上起來,先寫作,緊接著再出去溜達,鍛煉,再工作。改變以後,做事一下就順瞭。誠然,我能感知到天地的變化,能量的變遷,陰陽的變數,那是由於自己懂易的規律,“感而遂通”,自不然就知道。當你去除人心的浮躁,感應天心的流轉平衡,自然也可以感悟天道。
易經有啥科學原理嗎
易經其中一部分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是老祖宗依據生活經驗匯總出來的,年代久遠,其中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需要辯證的去對待。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相互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其是我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為一體的哲理性非常強的著作。
更多閱讀:
1。《易經》與《周易》
1。許多人誤以為《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其實也就是說是錯誤的,簡單容易的說周易和易經的不同就是從屬關系上的區別,《易經》蘊含瞭《周易》。如《周禮‧春官‧大卜》所說:“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2。依照南懷瑾先生的講法周易和易經的不同在於:《周易》相傳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刻,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傢的文化、道傢的文化,有部分是從文王著作瞭這本《周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傢之說,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些卦。其實也就是說易經有三易之說。1。《連山易》,2。《歸藏易》,3。《周易》。
2。《易經》的歷史地位
1。《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推算,而《易經》便是匯總這幾個預測推算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范疇,是群經之首,儒傢、道傢共同的經典。
2。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傢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傢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3。《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參考資料來源:知識混裝大無極-易經
參考資料來源:知識混裝大無極-周易
《易經》裡,最厲害的八大天機是哪些?
易經其實也就是說也被人們稱為周易,其中有,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禮,大驚易失態,大哀易失言。
易經十大格言
1。窮則變,變則通。
語出《易經·系辭下》。當事物的發展已到窮盡的時刻,就要發生變化;唯有變革,才能繼續發展下去。
2。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語出《易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物:指自己以外的人。同一層次的人,常常相聚在一起;各個不同層次的人,分成一個個群體。
3。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語出《易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比喻各人從本人的立場、看法出發,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觀點。
4。失之毫厘,差之千裡。
語出《易經》。一作:失之毫厘,差以千裡。毫厘:一毫一厘,形容極小的數量。:因為小的失誤,卻造成瞭非常大的錯誤。
5。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語出《周易·雜卦》。革,就是去掉舊的;鼎,就是建立新的。此語後演化為成語“革故鼎新”,多用以指重大的社會變革乃至改朝換代。
6。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語出《周易·系辭上》。臭:氣味。二人齊心協力,他們的力量能把堅硬的金屬折斷;同心同德的人說出來的一致意見親和力強,人們如同嗅到瞭蘭花的芳香容易認同、接受。此句話比喻兩人團結一心,能發揮更大力量,泛指團結力量大。
7。積善之傢,必定會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定會有餘殃。
語出《周易·文言》。積累瞭許多善行的傢庭,絕對會有許多喜慶之事發生;積累瞭許多壞事和罪惡的人傢,絕對會有許多災禍降臨。這是勸人多行善、別作惡的箴言,也含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意涵。
8。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語出《易經·系辭下》。有危機危難感的人,會平安無事;失去警惕的人,便會遭到失敗。
9。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語出《周易·系辭上傳》。孔子說:“書面上的文章,不至於表達作者全部想說的話,也不能表達作者的心意。”
10。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之,成之者性之。
語出《周易·系辭上》。道:規律。繼:繼承。陰陽的互相作用便是道,繼承這種大道的人便為善良,能使得其成為規范的,那便是天賦的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