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出自哪本書五行土克水水克火(五行來自哪本書)
五行為誰提出來的?
五行學說興旺與戰國時代,五行對應五德最先是鄒衍
鄒衍是道傢代表人物、陰陽傢創始人,漢族,戰國末期齊國人。他提倡的主要學說是五行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那個時候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陰陽五行學說的著作是什麼
1。《周易》一書經過千百年的演變流傳到現在,變成瞭咱們國傢的一種哲學思想,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對人們有很大的作用與影響,因此要對周易有一定的瞭解才能參透裡邊 的道理,在周易大全中,周易的基礎就是陰和陽。
2。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唯物哲學樸素的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有先天陰陽五行與後天陰陽五行之分,它認為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孿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根本的條件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屬性。這五種特性互相滋生、互相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時候哲學有著深遠的作用與影響,如咱們國傢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中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更加的多關於陰陽五行學說的著作是什麼,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2a406d1616112785、html?zd查看更加的多內容
“五行學說”的源頭?其創始人是誰?
五行學說的產生,在學術界中依然是一個尚未搞清的問題,三種意見對立極其明顯,易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產生,非常可能與陰陽學說是同步的。但史學界有人認為五行學說創始人是孟子。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講:“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定會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餘歲……等近乎五行推運說法。比孟子稍後的鄒衍,擴大五行學主,成為陰陽五行傢。”說五行學說是孟子發明其實沒有確切的證據,這一點,范文瀾自己又否認瞭自已的講法。他在同一書同一篇中又講:“墨子不信五行,駁交占卜術用五色青龍定吉兇,足風東周時五行說早已通行瞭,至鄒衍特別發揮。”孟子是戰國時期的魯國人,而東周時就有五行學瞭,顯然不是孟子發明瞭五行。有的史書上講,陽陽五行學說是漢朝的董仲舒創立的,那麼這樣就更不對瞭。
哲學界,如巫白慧、王鐮則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范》(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近人考證可以是戰國時期所作)。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日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值,金日從劃,土愛稼稿。”見《陰陽五行學說對我國傳統科學的作用與影響》)。可見五行的學說起源問題,仍為一疑案。
誰先提出金木水火土五行說?
五行學說的重要特征是把事物歸成若幹個類別,緊接著對其進行配位。中國最早完整解說五行學說的文獻見於《尚書·洪范》篇。傳說它是西周的文獻,但經過近代學者的研究,普遍認為它是戰國時期作品。《洪范》篇將五行視作九個治國規則中的第1個大規則。其中對五行、五行的性質、五行的特點都作瞭嚴格界定,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分別對應各式事物,有各式性質,且各有特征。《尚書·洪范》篇的“五行”學說已經比較系統化。
古史辨:“五行學說”追溯於何時?
“五行”二字最早見於《尚書》。《甘誓》中是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范》中載:“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甘誓》被看作是夏書,《洪范》被看作是商書,於是五行說隻能追溯於更早的年代瞭,太史公在《史記·歷書》中下瞭論斷:“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消息。”此說法歷來是不以為有問題的,第1個提出質疑的是梁啟超先生,他在《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中介紹到:春秋、戰國以前,所謂陰陽,所謂五行,其語甚希見,其義極平淡。且二事從未並為一談。諸經及孔、老、墨、孟、荀、韓諸大哲皆未常齒及。四年以後任公弟子劉節先生又作《洪范疏證》,證明《洪范》成書於戰國之末,其中所載的五行之說,是戰國時代鄒衍等陰陽學傢之言,並 不是上古學問。
這種疑古的道理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假如這是從黃帝時期流傳下來的學問,諸子們沒有可能不提及,縱然不反對,不提倡,也決然做未到隻字不提,之所以不被提及,是由於他們並不曉得有這麼一套主流學問。反觀戰國後世,漢代學問言論已經完全浸潤在陰陽五行學說當中瞭,到瞭魏晉王弼更是公然反對這種術數。一種學說在社會中之傳播一定會有各方面“反饋”的,後世沒有人不知沒有人不曉的學說沒有可能悄無聲息的繞過某個歷史時期而流傳下來,商代甲骨文不見,周代《易經》《詩經》不見,諸子書也不討論。指向僅有一個:那個時期學說其實沒有被建造出來。
偏偏提及“五行”的《甘誓》和《洪范》均被證為戰國中後期的偽書,並 不是古書原貌。文中的“怠棄三正”,說的是夏為寅正,商為醜正,周為子正,不管是誰伐有扈氏,決然沒有可能用後世的“三正”之說來要求前人遵循。就好比中國統一時區之後,返回去要求晚清或民國來遵守北京時間做事。這是歷史輪次的問題。董仲舒最終發現瞭此問題,狡辯道:夏代之前就有已經存在寅正、醜正、子正三種歷法,故此討伐有扈氏可以依據他不遵從三正而作為興師問罪的理由。好像忽視瞭一個問題,有一朝一代會同時使用三種歷法嗎?同為夏朝,同時使用三正?假若有扈氏被虜,不禁也要問一句:你到底使俺遵循哪一正朔?我一天之中不能有三個開頭啊?
諸子書中《墨子》和《荀子》提到瞭“五行”之說:《墨子》被考定為三傢分墨後來的著作,或是在西漢整理成書,形成定本,戰國末期陰陽五行之說已經比較流行。《荀子》對五行的描述是出自自己的,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No,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遊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意思是子思依照往舊之傳聞瞎編出來一種學說,緊接著把五行說的不堪數落瞭一遍,認為子思、孟軻是以五行騙人道的,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哪些愚昧的儒者不曉得子思孟子傳播的並 不是孔子、子遊的學說,造成後人把五行當作儒學,這是子思、孟子的罪過。然而我們發現《孟子》一書中連五行兩個字都沒有,子思之書不傳,無從考證,這中間是否存在什麼誤會呢?
荀子說的“案往舊造說”這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弊端,但凡後世有所“造說”不敢以自己之名發表,偽托有一位上古先師,緊接著傳承而來。東漢時期仍有直接從黃帝手裡傳承《黃帝九鼎神丹》的說辭,且不說丹法,試問既然九鼎的大禹所鑄,黃帝又何以得知世間有九鼎呢?造成這樣的現象的緣由大體有二,一是“言出於己,俗多不受”,有道理的話須得打著名人旗號進行傳播。二是古代人們普遍缺乏質疑精神,明知說辭多不合理,也缺乏計較,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惟其如此,荒誕謬論竟能筆錄丹青。
我們考校歷來說辭,辨析道理,雖不能掌握究其真實的來龍去脈。必然能夠確定瞭什麼說法其餘何時,通過質疑、辨偽,總結出一個相對確信可靠的結論出來,而非依舊混沌幼稚的活在童話世界當中。由上資料及剖析,大體能夠確定“五行說”追溯於戰國中期,偽托至上古時期,究竟何人首發,不得而知,然早期集大成者必是鄒衍。我們抽時間再討論鄒衍所處的時代以及五行學說的內容。
古史辨派:“疑古”的意義何在?
古史辨派:“疑古”的意圖何在?
“五行”最早是由誰提出來的?謝謝!
五行
五行為我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僅作用與影響到人的命數,並且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著重整體概念,刻畫瞭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規律。假如說陰陽是一種古時候的統一對立學說,則五行可謂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瞭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看法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錄載入,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瞭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瞭事物之間互相關聯的模式,自發地展現瞭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使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時候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專有的理論體系,起瞭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行之間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古時候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皆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墻”,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代人們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式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所以在概念上,業已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式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直至今,我們大體上已把五行的各式意義剖析過瞭,為瞭清楚起見,我們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范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裡蔡墨所持。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指借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代表象征意義分別是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乃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的六種意義,除(一)及(三)之外,若把其餘(二)(四)(五)及(六)這四項結合在一直,才是陰陽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義。
▲------------------------------------五行------------------------------------▲
*五行:金水木火土。
*方位:東西南北中。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之間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竊:金竊土,土竊火,火竊木,木竊水,水竊金。
*五行相溺:金蒸水,水溺木,木溺火,火燥土,土掩金。
*天幹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甲為棟梁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
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墻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
庚為斧鉞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露之水,北方。
*地支相沖(激):
子(鼠)與午(馬)相沖,醜(牛)與未(羊)相沖, 寅(虎)與申(猴)相沖,
卯(兔)與酉(雞)相沖,辰(龍)與戌(犬)相沖,巳(蛇)與亥(豬)相沖。
*地支相害(穿):
子(鼠)與未(羊)相害,醜(牛)與午(馬)相害,寅(虎)與巳(蛇)相害,
卯(兔)與辰(龍)相害,申(猴)與亥(豬)相害,酉(雞)與戌(犬)相害。
*地支相刑(妨):
子(鼠)與卯(兔)相刑,醜(牛)與戌(犬)相刑,寅(虎)與巳(蛇)相刑,
辰(龍)與辰(龍)相刑,巳(蛇)與申(猴)相刑,午(馬)與午(馬)相刑,
未(羊)與醜(牛)相刑,申(猴)與寅(虎)相刑,酉(雞)與酉(雞)相刑,
戌(犬)與未(羊)相刑,亥(豬)與亥(豬)相刑。
*地支相合(和諧):
地支三合:
子(鼠)。辰(龍)。申(猴)合水局;巳(蛇)。酉(雞)。醜(牛)合金局;
寅(虎)。午(馬)。戌(犬)合火局;亥(豬)。卯(兔)。未(羊)合木局;
地支:
子(鼠)與醜(牛)相合化土,寅(虎)與亥(豬)相合化水,
卯(兔)與戌(犬)相合化火,辰(龍)與酉(雞)相合化金,
巳(蛇)與申(猴)相合化水,午(馬)與未(羊)相合化日月。
*地支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方;
醜(牛)。未(羊)屬陰土,中方。
▲------------------------------------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