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年換算成公園年天幹甲子地支(年月日換成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與年份的換算,天幹地支之年份
天幹地支與年份的換算
幹支紀法是誰發明的? 這始終都是一個謎,據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已有60甲子的使用,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瞭。古代人們用天幹地支來預示年、月、日、時,天幹地支之組成形成瞭古時候紀年歷法。
天幹共有十個(十天幹)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地支共有十二個(十二地支)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稱為十二地支
天幹地支計算
1。年幹支計算公元後年份的口訣訣竅是:
“公元年數先減三,除10餘數為天幹,基數改用12除,餘數便是地支年”。
以2010年為例,年份減3得基數2007,除以10得餘數7,對查天幹次序(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得”庚“,
再將基數2007除以12得餘數是3,再循環對查地支次序(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得”寅“,
故2010年為庚寅年。(若得0可理解為1之前即12)
心愛的可以加 ,每一天皆有精彩。
上面便是與天幹地支與年份的換算有關的內容,是關於天幹地支之共享。看完天幹地支之年份後,希望這幫助到大傢!!!
如何依據天幹地支紀念算出公元紀年?
first of all,將天幹、地支編號如下:
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如要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幹中找出相對應。緊接著,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餘數在地支中找出所相應的地支。這樣,公元紀年就換算成瞭幹支紀年。
有關天幹地支紀年與公歷的換算
你算不準。用餘數五,從地支中從0開始到五,恰巧是巳。天幹是先減三,最後是八,就是個辛。和72沒有一點關系。上邊寫的很清楚明白,你再細看一下。
先減後除。再從零開始就對瞭。
公元紀年如何換算為幹支紀年
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幹中找出相相應的天幹。緊接著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餘數在地支中找出所相應的地支。這樣,公元紀年就換算成瞭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是將天幹和地支進行組合,一共有六十個組合,一組幹支代表一年,一共六十年。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相相應的數字是:4。5。6。7。8。9。0、1。2。 三、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相相應的數字是:4。5。6。7。8。9。10。 11。0、1。2。三、
換算時,先找天幹:將公元紀年的尾數對應天幹,打比方說,20二十四年尾數是7,天幹就是丁。再求地支:因為地支是12個,因此用公元紀年除以12,餘數去對應地支,20二十四/12=167,餘數是1,1相應的地支就是酉。公元20二十四年換算成幹支紀年就是丁酉年。
更多閱讀
幹支紀年的源頭:明代著名史學傢萬民英依據中國古代文獻文記錄載入確定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幹支歷,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錄載入。十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天幹地支之這一發明作用與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鑒》就以這套幹支術語紀年)。幹支的發明預示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以計算年歲。
這套幹支術語後來發展中簡化為一個字,殷商時期顯現瞭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和記錄載入數目的文字,稱為天幹,並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醜等),用於紀年、月、日、時。
從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占卜有關的,亦即我們常說的“甲骨卜辭”,不過卜辭並不是甲骨文內容的全部,除瞭這些以外還有數量不多但內容也是很重要的其他種類的與占卜無關的刻辭。打比方說裡邊 的“幹支表”刻辭。“幹支表”刻辭,是甲骨文中的一種特殊刻辭,屬於表譜刻辭的一種。
這種刻辭刻寫的是以十個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幹支名稱的天幹地支表,學者們也叫作甲子表。
參考資料來源:知識混裝大無極-幹支紀年
參考資料來源:知識混裝大無極-公元 (紀年體系)
天幹地支與公元年怎樣換算 陰歷公歷轉換方法
導語:中國傳統的紀念方式是用天幹地支紀年法,20二十四年就是庚子年,又名庚子鼠年。那麼天幹地支與公元年怎樣換算的呢?這就要來看看陰歷公歷轉換方法瞭。接下來由我們已經將天幹和地支排列清楚瞭,還有轉換的方式方法也在下面。
天幹地支與公元年怎樣換算
以十個天幹與十二個地支相配紀年是中國傳統的紀年法。中國古代分別用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序列依次相配,共組成60組,循環往復,循環使用,用以預示紀年的次序。此刻陰歷紀年仍用此法。這裡向大傢介紹一種已知某一公元年的陰歷紀年,換算任一公元年和陰歷紀年的速算法:
公歷2004年的陰歷為甲申年。由於天幹共有十個,與10進制相符,所以凡公元年個位數是4 的,天幹皆為甲。於是得陰歷與公元年個位數對照表: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0 1 2 3
記住甲是4,隻要看一個公元年的個位數,就能夠精密推算出天幹。
因為甲子列為天幹地支次序的首位,地支屬於12進位,因此用公元年數除以12,餘數為4的,地支是子,於是得到地支相除所得餘數的對照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隻要記住子是4,其他地支可以精密推算。
例1,求1949年的陰歷紀年。
先求天幹,看個位是9 ,可是,天幹是己。再求地支,1949除以12,餘數為5 ,地支是醜,1949年是己醜年。
已知,公元4年是甲子年。公元紀年第1個世紀中,個位是1的公元年(例如公元元年、公元21年、公元31年、公元41年、公元51年等,以至公元91年)除以12餘3的數隻有51,公元51年為辛亥年。辛亥剪掉鞭子發生在20世紀初,1900約是60的31倍,所以辛亥剪掉鞭子的公元年為60×31+51=1911(年)。
公元年換算幹支年:
口訣訣竅:公元前後加減三,除十餘數為天幹,再用基數十二除,餘數便是地支年。
比如:精密推算兩千年陰歷幹支是何年,可以按口訣訣竅將公元年數2000減3,再分別除以10和12,得商數與餘數:
(2000-3)÷10=199……餘7
(2000-3)÷12=166……餘5將餘數7與5分別查表中相應的天幹與地支,分別是“庚”、“辰”,所以兩千年是陰歷庚辰年。
又如:精密推算秦始皇統國的公元前221年是幹支何年:
(221+3)÷10=22……餘4 (221+3)÷12=18……餘8
將餘數4。8 查表,對應幹支分別為:“庚、辰”,可知公元前221年是陰歷庚辰年。
從已知日期計算幹支紀日的公式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 C 是世紀數減一,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奇數月i=0,偶數月i=六、G 除以10的餘數為天幹,Z 除以12的餘數為地支。
計算時帶[ ]的數預示取整。
比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天幹地支日。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17
除以10 餘數是 7 ,天幹之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除以12 餘數是 9 ,地支之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天幹地支日是庚申日。
天幹地支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之間的轉換
天幹(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標號為:1
2
3
4
5
6
7
8
9
0
地支(月):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標號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下面介紹公元紀年法和天幹地支紀年法的轉換方法:
1。由天幹地支到公元
1,求天幹:公元年數最後一位為a,則找到標號為a-3(差小於0就加10)的天幹。比如:公元2001年最後一位為1,減3後為-2小於0加10為8,所以找到標號為8的天幹為‘辛’。
2,求地支:公元年數除以12的餘數是b,找到標號為b-3(差小於0就減12)的地支。比如:2001年除以12的餘數是9,9-3=6,找到標號為6的地支為‘巳’。
合起來就是‘辛巳年’。
2。由天幹地支到公元
舉個例子就知道瞭
請問戊戌變法是公元多少年?
大傢都清楚六十一甲子,所以戊戌是這六十年裡第幾年呢,由天幹戊知道尾數為5+3=8,可以是8,18,28,38,48,58,又由地支戌知道除12的餘數是11+3-12=2,可以是2,14,26,38,50,綜合一下就知道戊戌是一甲子的第三8年。
還知道戊戌變法發生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一甲子的首年(除60餘1)可以是1801,1861,1921,1981,算合理的是1861到1920,所以戊戌變法發生在公元1860+38=18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