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孔子孔子周易易經(周易是誰寫的)
孔子和易經是啥關系?
歷史傳說中。有伏羲畫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話中又有連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傳易等。因其年代久遠。道。儒。術三教理解有不足。到現在關於易怎樣產生及發展眾說紛紜。從繼承較好的道教及術數派來看。基本有天書神授之意。綜合一下。易經是遠古眾多聖人(或神人)依據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發展變化規律經過很長的年代創作並不斷修改而成的。其中。經上古聖人(或連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時期集大成。作成<連山古易>。聖人盤古之後世。因時又作<歸象易>又經過很長年代。聖人大自然(天道。社會的發展)變化。重修易經。作成<歸藏易>傳於伏羲。歸藏易偏重於個人修行及人類發展的問題。到周文王時。自然及社會環境又變。聖人修易傳於文王。而名周易(周義為周朝。圓周。周轉回歸)。傳至現世。到孔子時。其所增修易偏重於義理(哲學)。連山。歸象。歸藏無傳。
查看原帖>>
孔子為啥呢新解《周易》
孔子晚年時候,開始註重和重視《周易》,他覺得周易的“卜筮”作用應該靠後,而其“德義”的效果應該突顯。總之,孔子在《周易》中解讀到瞭“德義”的內容,此舉前無古代人們,這是孔子對《周易》的“新解”。
秦始皇下令焚燒儒傢經典,《詩》、《書》在劫難逃,偏偏《易》被看作是卜筮之書而得以存活。此時的《周易》已經無疑是六經之一,如《莊子·天下》已然指出。應該這麼認為,在彼時的秦國,《易》的“卜筮”作用必然還是排在“德義”作用之前的。打比方說1993年王傢臺出土的秦簡,其中除瞭法律文書,就蘊含有《易》之類的占卜書籍。這批竹簡下葬的年代,就處在商鞅變法之後到秦王朝成立之間。在《商君書》中,就已經提倡禁絕儒傢思想。到瞭秦始皇燒書之時,《周易》仍不被看成是儒傢典籍而封殺,隻能說明孔子版本的《周易》,其時作用與影響力尚小。
可是,《周易》歷來是公眾承認的卜筮之書,為啥孔子要從中挖掘出深層次的“德義”呢?這麼大的跨界知識融合,是周文王等先賢埋藏在書中的暗線,還是孔老夫子本人的一廂情願?《系辭》自己給出答案:“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而馬王堆帛書《要》亦有孔子原話:“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者也。”卜筮、德義,最後都回歸於《易》;同讀《易》,最後分歸於卜筮、德義。這裡確實有孔子自圓其說的成分。
孔子接著說:“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大體是說,身正不怕影子斜,隻要做正確的事情,禍福吉兇就不必太記掛。昔時文王為西伯候,勵精圖治,勢欲代殷,而暴虐的商紂王一直認為有“天命在身”,多行不義,不聽忠諫,最終作繭自縛。從某些角度來看,孔子的解讀確實有其精到之處。
孔子從卜筮之書中尋出德義之解,從人格的角度來看會變得明朗。
孔子晚年好《易》,跟他之前失敗的生涯有關聯,這一時刻他是在壓力狀態之下讀的《易》。應該說,此時的孔子,從1號完美主義者轉向瞭4號浪漫主義者。
“向第4型的運動,預示著他們下意識地想要擺脫責任感的負擔。他們想要緩解無情的超我強加於自己一身的壓力,想讓受到壓抑、聚攢下的欲望尋找時機‘放松’一下。”
在帛書《要》中,子貢對孔子熱衷《易》的態度極為不解。孔子曾經對學生的教導就是說,德行、智謀缺乏之人,才會去求告卜筮。但現如今,孔子本人的占卜水平也很高瞭,“百占而七十當”。可以看出,孔子剛開始接觸《易》的時刻,必定也是從卜筮入手。不過呢,隨著他的深入接觸,他的看法有瞭變化。
“他們尋找美的東西,試圖使自己生活在審美愉悅中,作為緩解工作壓力的避難所。這時一種‘審美精英主義’顯現瞭。一般狀態下的第1型人把自己看做是趣味高雅的人,當他們處在壓力之下時,尤為如此,把這種感覺當做本人的防線。”
面對子貢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孔子的解釋其實也就是說還是回到瞭原點,也是他曾經的教育“德行亡者,神靈之趨;智謀遠者,卜筮之蘩。”孔子認為《易》之辭和易之用應該分開,巫史註重和重視的是其用,而孔子註重和重視其辭,在辭中才能挖掘到德義,也是《易》的最高境界。
兜瞭一大圈,孔子仍為認定《易》的卜筮作用不值得註重和重視。所有的解讀還是回到瞭第1型人的價值觀。
這正所謂儒傢對陰陽傢學說的改造:把《周易》的六十四種事理,改造為六十四種人理。卜筮之用,必定是問事,而孔子的解辭,成為瞭做人。《易》是關於“時間”的書,而孔子的解讀導向瞭“生命”。
後世儒術獨尊,孔子對《易》的解讀自然也上瞭臺面。陰陽傢依附在儒傢之中,在漢代演變成外儒內陰陽的神學。並且也造成,《易》作為卜筮之用自古及今不曾失傳,更甚者會有所增益。
《易》無陰陽傢之名,卻有陰陽傢之實。孔子從中破譯出瞭“德義”,演化為“象”,在漢代形成“象數”派,成為瞭儒、陰陽合流的解讀。到瞭魏晉,又有以老莊解易的義理派興起。因 此,《易》成為萬經之王,與其本身的包容性,與先賢的種種解讀離不開,但在先秦,這部書根本沒有如此的地位。
即使後世的大儒,也認為《易》一直就是作為卜筮之書存在。在孔子這裡,他是第1個將《易》帶離陰陽傢范疇的人,從人格的角度來看,事實上是一種學說改造。
文/似或存#《九型諸子–第十七》
易經與孔子有啥關系
孔子晚年很喜歡讀《易經》,曾說:“假如我能再活60年,一定全力攻讀《易經》”
孔子贊美易經的原話?
1。孔子贊美《易經》的原話
1。"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傢》。
意思是孔子晚年喜歡讀《易經》,並且撰寫瞭《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孔子勤讀《易》書,導致編綴的皮條數次斷開。他還說:"假如多給我幾年功夫,可是,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富饒的。"
2。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意思是孔子說:“若是再給我幾年的時間,50歲就會開始學習《周易》,那不如就可以不犯大錯誤瞭。”
2。韋編三絕的典故
春秋時期的書,著重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很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
通常來講,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肯定是由許很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瞭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瞭很多遍,又附註瞭很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瞭多少遍。通常來講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瞭幾次,不得不數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更多閱讀
《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金科玉律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國人民5000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推算,而《易經》便是匯總這幾個預測推算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活水。
其內容涉及哲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范疇,是群經之首,儒傢、道傢共同的經典。
《易經》中連山易是中國最早的易學體系,是三易之首。《歸藏》是三易之一,相傳《歸藏易》是以以坤卦為首,萬物皆歸藏於地。《周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一般認為它是秦漢時期融匯而成的作品。
周易是誰寫的?
易經是周易寫的。
周易是誰寫的
《周易》作者為姬昌。
《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不同的部分。《經》著重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蘊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傢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傢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周易》的文化價值
《周易》是中國周代的典箱,被尊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傢之源”,西方文明有《聖經》,東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本質與源頭,對中國後來歷代的、經濟、文化等許多方面都產生巨大而又深遠的作用與影響。咱們國傢的建築、醫學、音樂、繪畫、平時生活等無不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仍直到今日,也作用與影響到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就連《論語》中也多處引用《周易》的詞語。這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之因此能長存於世,正在於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周易》是一部古時候經典,是關於人類思想和宇宙本質規律的學問,其原理在得到正確認識後,對未來世界的發展必將產生巨大無比的作用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