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如何用天幹地支來預示日子天幹甲子己巳(日子的幹支)
一:歷史上古代人們們是怎樣用天幹地支計算年月日?
引讀:
在沒有臺歷的古時候,人們是怎樣紀日、紀月、紀年的呢?答案就是運用我國古代歷法的符號系統DD天幹地支。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古時候又稱為“ 枝”。據史書《世本》記錄載入,早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期,黃帝手下一個叫做大橈的大臣創制瞭幹支,並用它來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代人們的作息表。為瞭標識每天,他們以手指記數,以便“過生活”。人手五指,兩手合十,所以人們記數也常以“十”為單位,由此致使天幹為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當標識記錄三個十(約三十日)之後,人們在星空中又見到瞭上一次見過的圓月。因此,“一旬為十,三旬為一月”的觀念也就形成。經過十二個月,冬至日這天,人們發此刻太陽下身影又可與去年冬至日所重疊。如此,人們便用十二地支來預示十二個月。除瞭預示月份外,地支還用於標識一天中的十二時辰。顧炎武在《日知錄》中這樣說道:“一日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到現在遵用不廢”。
有趣的是,這十二個時辰皆以12生肖中的動物出沒的時間來命名。子(鼠):午夜11時至凌晨1時,老鼠最為活躍。子時是一天的最後時刻,也是新一天的開始。醜(牛):凌晨1時至3時,牛開始反芻。醜時是黎明前的黑暗階段。寅(虎):凌晨3時至5時,老虎四處覓食、最為兇猛的時段。卯(兔):清晨5時至7時,太陽尚未升起,月亮還掛在天空,玉兔搗藥正忙時。辰(龍):清晨7時至9時,太陽升起,聽聞是群龍行西的時段。巳(蛇):上午9時至11時,太陽光熱更強,蛇開始活躍起來。午(馬):上午11時至13時,陽氣正盛,是天馬行空的時刻。未(羊):13時至15時,羊在此時吃草,長得更壯。申(猴):15時至17時,猴子活躍起來。
酉(雞):17時至19時,夜幕降臨,雞開始歸窩。戌(狗):19時至21時,黑夜擴散,狗開始守夜。亥(豬):21時至23時,萬籟俱寂,豬正在酣睡。天幹地支相配,六十年為一個循環。大傢常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對“三十年”的界定正所謂源於此。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就好像 *** 數字般簡單。不過如今,能用幹支算清年份的人卻愈來愈少。試試下面的三個步驟,和蘇報君一起用幹支來紀年吧。步驟一:給天幹地支編一個號:天幹: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地支:子4醜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步驟二:將需要計算的公元年的末位數在天幹中找出相應的天幹。如20二十四年為“4”,即“甲”。步驟三:將需要計算的公元年數除以12,用除不盡的餘數在地支中查出相應的地支。如20二十四÷12=167餘10,即“午”。於是,20二十四年就是甲午年。
二:古時候算年月日的方式方法是什麼用天幹地支來計算的
社會人文 - 節假日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以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稱天幹;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幹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60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60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醜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二十四。丁亥 25、戊子 26、己醜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醜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醜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幹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1年,乙醜為第2年,丙寅為第3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陰歷己巳年,1930年是陰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陰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見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幹支紀年這一個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餘數減3便得該年陰歷幹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天幹地支便是幹支年紀。假如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幹支;1991÷60=33餘11,年幹支序號數=11 -
三:天幹地支如何用來紀年的?天幹地支紀年方法
天幹地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等同於樹幹和枝葉。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相連叫:天幹,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幹支,即天幹地支之簡稱。
十天幹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醜、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人們把它們依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60甲子。
60甲子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天幹地支”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
我國古代人們用這六十對幹支來預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循環往復,循環不斷,這便是幹支紀法。
傳說黃帝時代的大臣大撓“深五行之情,占年綱所建,於是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 名日,謂之枝,幹支相配以成六旬。這隻不過是一個傳說,幹支究竟是誰最先創立的,此刻還沒有證 實,但是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預示幹支的象形文字,說明早在殷代已經使用幹支紀法瞭。
四:古代人們怎樣預示年月日
(一)紀年法。古時候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肴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
【年號紀年法】 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從此以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康熙四十三年、嘉慶十五年。
【幹支紀年法】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搭配,60年一個循環。
如《〈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近世還常用幹支紀年來預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醜條約”、“辛亥剪掉鞭子”。
【年號幹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幹支列後。如《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幹支紀年
(二)紀月法。古時候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序數紀月法】 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地支紀月法】 古代人們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別規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傢”“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陰歷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陰歷十月。
【時節紀月法】春夏秋冬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例如孟春、仲春、季春。 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陰歷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陰歷二月。
(三)紀日法。古時候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序數紀日法】 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墻。“三五”指陰歷十五日。
【幹支紀日法】如《肴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肴。”“四月辛巳”指陰歷四月十三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醜”,即陰歷六月九日
【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預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1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末尾一天叫晦。如《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與妻書》“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
【幹支月相兼用法】幹支置前,月相列後。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參考資料:http://rczx7218056、blog。163、com/blog/static/115136072200910203832278/
五:如何用天幹地支計算年份?
計算某一年份的幹支是比較簡單,方法步驟如下:
第1步:先將天幹進行編碼: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4。 5。 6。 7。 8。 9。 0、 1 、 2。 3
凡是公元後某年的最後一位數字(個位數)是“4”,那麼該年的天幹就是“甲”;“5”就是“乙”;餘類推。如2010年的天幹就是“庚”。記住這一編碼很實用,固然不能用幹支紀年來直接精密推算公元紀年,但能夠給我們一點建議,凡是天幹為“甲”的公元紀年數最後一位數必為“4”;“辛”為“1”;餘類推。如辛酉政變(1861)、辛醜條約(1901)、辛亥剪掉鞭子(1911)發生年代的最後一位數字都是“1”,而“1”剛好對應天幹中的辛。
第2步:將地支進行編碼: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10。11。 0、 1。 2。3
把公元某年的數字除以12,餘數是“4”,那麼該年的地支就是“子”;餘數是“5”就是“醜”;餘類推。心算地支可將年份數減去12的倍數,如1800、1860、1920、1980等,再算就容易得多瞭。
第3步:將天幹、地支合在一起,就是公元某年的天幹地支紀年。
如1861年,最後一位數字是“1”,天幹為“辛”,將1861除以12(或1861減去1860),餘數是“1”,地支為“酉”,那麼公元1861年就是辛酉年。
需須留意:某一年幹支的都是以中國24節氣之立春交節時刻開始的.比如: 1989年之立春交節時刻是:公歷 1989-02-04 04:27:09.過此個時間點,此年的天幹地支就是己巳.假如沒過這個時刻點年份幹支就屬於1989年的前一個戊辰年.
六:我國古代怎麼記錄載入年份
天幹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
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
互相配合成60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二十四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農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因此這些數字被賦於之義就愈來愈多瞭。
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獲得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或許應該是在夏商周這些朝代。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以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60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60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瞭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效果結果。中國歷法蘊含瞭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循環往復,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一個月的地支永恒不變,緊接著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1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60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永恒不變,每一天十二個時辰。
補充典故: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裡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幹圓佈像天形,十二支方佈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緊接著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幹、十二地支分配成60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乃天幹地支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