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是啥時候有的天幹甲子乙醜(天幹地支始於什麼時間)
一:天幹地支是從公元哪一年開始算的?今年是什麼年?1981年是什麼年?
天幹地支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出版後開始的,今年的20二十四年。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十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_、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_、協洽、_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簡化後的幹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瞭幹支紀元法。天幹地支之發明作用與影響深遠,到現在依舊在使用天幹地支,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二: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究竟是誰發明的?起源是什麼呢?
簡化後的幹支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它們二人是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的,從而組成瞭幹支紀法。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之發明是在遠古的天皇時代,在這一時刻已經有瞭幹支歷法的雛形。 幹支的發明也預示著最原始歷法的出現,緊接著再配合數字,就用以計算年歲。
依據現有的資料來看,天幹地支最早起源是出此刻我國3000多年前的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上的。
在咱們國傢傳統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和癸被叫作是“十大天幹”,《群書考異》中說到,甲之義是拆,亦即萬物剖符而出的;已之義是軋,主要預示出生的模樣;丙是炳然之意;丁那麼是強之義,主要表現為萬物丁壯;戊是繁茂的意思。己是紀之義,指萬物有形可紀織。庚是堅實之意,指萬物收斂有實;辛是新之義;壬是指陽氣任養萬物於下;癸那麼是是揆之義,它是指萬物可估量。
而十二地支代表的是:子、醜、寅、卯、辰、巳、未、申、酉、戌和亥。子是孳,它是指萬物繁殖都是在陽氣之下;醜是紐,代表瞭系之義;寅是移,是指萬物萌芽剛出來;卯是冒,它是指萬物皆在茁壯的生長;辰是震之義,是指萬物經過震動而生長;巳是起,是指萬物在這一時刻不得不都反抗起來瞭;午是仵之義,是指萬物都業已枝葉茂盛瞭;未是味道之義,萬物開始衰退;申之義是指萬物的身體已經長成瞭;酉是指萬物成熟瞭開始老化瞭;戌是指萬物已經消滅瞭;亥是指萬物已經隻剩下瞭果核。
三:天幹地支之紀年法最早是何時開始的?
在咱們國傢古時候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叫作“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幹支紀法的發明者到底是誰呢?
固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幹支的源頭,不過到底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概在戰國末年,根據各國史官長期沉淀出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幹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幹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幹”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數 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追溯於古巴比倫,在比較我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我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咱們國傢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起 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之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有現象。為駁幹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瞭”。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追溯於中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幹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幹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十天幹之含義
天幹地支之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錄載入,大致意思為:
甲是拆之義,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之義,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之義,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之義,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之義,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之義,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之義,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之義,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之義,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之義,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周而復始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作用與影響。
十二地支之含義
子是茲之義,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之義,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之義,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之義,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之義,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之義,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之義,萬物盡滅。
亥是核之義,萬物收藏。
相傳黃帝時代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裡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幹圓佈像天形,十二支方佈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緊接著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幹、十二地支分配成60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乃天幹地支的由來。
四:從什麼時間起有瞭天幹地支的類的?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以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稱天幹;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幹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60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60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醜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二十四。丁亥
25、戊子
26、己醜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醜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醜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五:天幹地支什麼時間開始使用的?
遠古的天皇時代,已有幹支歷法及歲時的雛形。"幹支"古稱"歲"。據《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記錄載入:"天皇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十天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頓、赤奮若。明代著名史學傢萬民英依據中國古代文獻文記錄載入確定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幹支歷,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錄載入。天幹地支之這一發明作用與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鑒》就以這套幹支術語紀年)。幹支的發明預示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以計算年歲。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將這套多音節的攝提紀元(歲)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簡化後的天幹地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系的記錄載入。如"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
六:我國幹支紀年法追溯於何時 ,何人創立?
你好,這便是幹支紀年的詳盡解讀。。。\上面這位網民朋友的回答也是正確的,,,希望采納,如需更加的多請加問。。。 幹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1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2年為“乙醜”,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瞭重復使用,循環往復,循環下去。如1864年為陰歷甲子年,60年後的19二十四年同為陰歷甲子年;1865年為陰歷乙醜年,1925年同為陰歷乙醜年,依次類推。必須特別註意和提防的是幹支紀年是以立春作為一年即歲次的開始,是為歲首,不是以陰歷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例如,1984年大體是歲次甲子年,但嚴格而言,那個時候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