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得病精密推算吉兇道教五行算命(三十日得病吉兇斷)
道教五術中命術與卜術的不同是什麼?
命、相和卜都是推斷預測推算趨吉避兇,不同之處在於,依據不同,總之基於不同的點來預測推算。
命是基於人的生辰,是通過推理命數來預測推算。
相,這裡包括瞭人相,名字,風水等等,總之是基於表象來推測斷定。
卜,就是占卜,六爻啊,奇門遁甲,屬於佈陣與佈局,爻卦的都是卜。主要依據《周易》為理論根據。
卜卦,禍福兇吉是道教還是佛教裡的?
卜卦的方式多種多樣, 起源也不完全一樣,
打比方說其中一種, 用易經的原理來打卦占卜的方式方法,
就是先有的卦相演生, 之後有瞭占卜之法,
而道教形成之後, 把這種法歸於其中。
道教鬼谷派三十六秘笈有哪些
七星(宮)掌即七星(宮)八卦掌,系鬼谷派歷代口授心傳三十六秘技之一。其理遵循易道宇宙萬物“變易”、“不易”之運化象數達“簡易”之金科玉律,歸為至簡至易“口訣訣竅”、“掌中訣”之數術。習成則能上知天機,下察地府,中通人事禍福之情,充滿其神秘性和獨斷性。本掌中訣名七宮,實為八宮,因遁去瞭首宮,“說出黃馬抱上樁”之位,暗合於天上七星,若配以八卦(神通手卦)則合壁完整。餘聞師雲:此掌宮數原出於青溪鬼谷先師所傳,昔日黃石公曾授此術於張良,成為安天下之寶訣。之後的日子,諸葛亮、、喻元子……曾經獲得,因傳至而今。練成此掌中訣遇事掐指一算,以定去就,屢試屢驗,替客論命,遇難即解,每卜一課隻需幾秒鐘,方便又準確。 正所謂:陰陽變化妙無窮,袖裡乾坤一掌中。1。掌上七星佈陣與佈局 寅宮:天官一去好求財。占得此宮在外為官府,在內為傢神,在山為虎……。主事宜:婚嫁、集會、修造、打灶、安大門、訴訟、出行宜走山區,利亥未申日及午未申時等。 卯宮:燕子雙雙飛回來。占得此宮為土地、回日、小空亡、主事宜:修地下室、購物等。 辰宮:大盜一步走天下。占得此宮為壇神,龍王、仙女之事,大利上梁,出行、求財、利壬癸日,壬日多在巳時癸日多在午時。在辰巳午時前為天王,辰巳午時為人王,午時後為霸王等。 巳宮:諸神下界防有災。推入此宮為廟王,神在修行無論事。利埋葬、地下作業、辰時較好。失物難尋等。午宮:抱財入庫心歡喜。推入此宮為靈官、桃花、大空亡。利在寅辰時修造、上梁、男到女傢入螯婚戀等。 未宮:單兵獨馬有一兇。推入此宮為先亡、殺日,利修造畜巢、鎮壓人犯、辰巳午時較好。 申宮:霜見太陽永無蹤。推入此宮為往鬼,大利修造下腳、訴訟、平反、搬傢、出行,忌申日、申時,寅日亦忌,利辰時等。 總訣:子午黃恩並大敕,醜未雙雙入青雲,寅申登臺扶上馬,卯酉麻繩自纏身,辰戌披枷自帶鎖,巳亥空中半光明。 淺釋:上訣以宮時互看,如:子時見午宮。 十煞宜避: 雙寅為白虎煞,辰時解;寅逢辰為都天煞,寅時解,指寅宮逢寅日,以下同。 雙卯為倒架煞;雙辰為紅艷煞,寅時解;辰逢寅為都天煞,辰時解;雙巳為斷橋關,辰時解;雙午為桃花煞;雙未為陽刃煞;雙申為牢獄關。 2。起例及用法 以左手食指根、二節、三節、食指尖、中指尖、無名指尖、小指尖形成七星掌宮圖。留下中指根、無名指根、小指根、二節、三節分兩儀四象不在此列。 起法:年上起月,月上起日,日上起時,時辰落宮。判吉兇之金科玉律,參照七宮佈陣與佈局釋讀解義。年上起月以年地支論,若逢一年掌圖七宮位中無此地支,則以此地支沖宮起年宮;起月宮以年宮順次一位推正、2。3。4。……至所求月落宮;起日宮在月宮位順次一位從初1。初2。……至所求日類推;起時宮在日宮本宮位起,從子時推至所求時落宮。 例:一九九七年古歷四月十二日卜開國際會議,今年醜在未宮,順推在申宮上起正月,二月寅、三月卯、四月辰宮,初一順推巳宮,初二午宮……十二落寅宮,以寅宮象數釋讀解義斷其去就否泰等,還可精推到時順推至所定之時。此例若占病,必犯“傢神”,宜安之、祈之,餘此類推。
道教簡釋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時候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註》。道教奉老子為教主,由於道傢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值得註意和提防的是:道教與道傢是決然不同的兩碼事。道傢所講的道學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老子》是道傢思想的源流,被後世的張道陵等人奉為“經書”,並不是“太上老君”為佈道而寫的經書。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1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註》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最近幾年以來,道傢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註重和重視,並挑起瞭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加的多關註。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學成分,但遠遠不足以代表道學精神,遠遠不足以傳達老莊思想,二者萬萬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道"而派生,即所謂"畢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來講,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展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瞭我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瞭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復雜的神靈系統。道教提倡無極,元極,太極,中庸即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瑯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傢"、"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傢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導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藥部等)。
道術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為,一般認為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制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藥。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內丹,為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意圖。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期,對於咱們國傢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作用與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藥物以求長生。
【道教簡釋】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很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為神仙!
[道教歷史發展】
中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瞭對自然的崇尚,圖騰的崇尚,靈魂的崇尚,祖先的崇尚,慢慢進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尚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看成是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尚外,還這樣想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瞭對鬼神的崇尚。各式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尚已進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瞭以上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上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尚已進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系相結合的祖先崇尚,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兇,畫符念咒等。那個時候國傢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尚進一步發展,所崇尚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尚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尊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時候之鬼神崇尚;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代人們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親密的關系。人們崇尚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之後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因此講,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事實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錄載入瞭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非常的豐富和系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瞭根據。《山海經》中,提出瞭長生信仰;提出瞭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瞭神仙天都;記錄載入瞭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史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後修道成功,於鼎湖白日乘龍升天。
到瞭戰國時代,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顯現瞭很多記錄載入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中有如此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風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刻畫成外生死、極虛靜 、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也有類似描述。
伴隨神仙之說的出現,尋求仙境、仙人,傳佈成為神仙之方的方士便顯現瞭。他們將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戰國時代著名方士)的陰陽五行學說柔和起來形成瞭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托鬼神,企望長生成為神仙。從戰國(前2 75—前221)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時,在方士(也叫神仙傢)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瞭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藥,其規模愈來愈大。那時最出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我國獨一無二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後,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瞭正一盟威道。
漢末魏晉時期是我國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末的風氣以及魏晉玄學的社會購貨直接作用與影響著道教的行為方式和存在認識。它們固然同出於對老莊學說的認識,但竹林七賢等人的行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為規則上有重要的先風之要。魏晉的環境和社會風氣對道教來講是難得的發展機會和發展助力。東晉道傢的著名學者葛洪的 <抱樸子>在道傢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看作是道傢的重要人物。對道傢學派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抱樸子》在咱們國傢的道傢醫學中的效果也是很重要的。
相傳唐代初年,有那麼一個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刪遇到一位須發皓白,騎著白馬的老人。老人朝著他說:轉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國有方,隻要再長安城東建一座安化宮,內設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說罷騰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顯靈,聲稱:我是無上神仙,姓李,號老君,是當今皇帝的祖先。從此,李唐皇室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顯然,這段神話是唐皇室自己編造的,目的是為李唐政權增加一道神聖的光環。後來宋朝皇帝也仿效唐朝做法,虛構一位姓趙祖先趙玄郎,奉為道教尊神,尊為“聖祖”。因為唐、宋皇室的尊崇,宮觀大興,信徒日增,道教的進展到達極盛。
【道教崇奉的神靈】
道教是崇尚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下面隻能介紹一些地位較高且較有作用與影響者。
道教三清
1、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它們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實是「道」的一體三位。「三清」的講法始於六朝,不過此時「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別是神寶君、天寶君、靈寶君三位大神居住。之後的日子,「三清」才逐漸作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稱,而「三清境」亦成為其居住地。
2、四禦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四位天帝,具體指:北極紫微大帝(總禦萬星),南極長生大帝(主掌人間福壽),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統禦萬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3、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歲星(木星)、鎮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 此外還有東西南北中「五鬥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眾星君、太微垣眾星君、天市垣眾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鬥姆」。「鬥姆」作女像,傳說她生出瞭北鬥七星,能普垂醫治之功。此外,北鬥、南鬥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據《度人經》言,北鬥主死,南鬥主生,故民間多舉辦「北鬥會」、「南鬥會」。在諸星神中,作用與影響較大的還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龍形,稱青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組成鳥形,稱朱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組成虎形,稱白虎;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稱玄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關其來歷說法頗多,或說追溯於我國古代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尚,或說追溯於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氣,或以為即堯、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如漢末天師道為病人祈禱時需舉行「三官手書」儀式,即將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寫於紙上分別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時期,「三官」又與「三元」相配而成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下元水官洞陰大帝」。據稱,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別誕生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們為瞭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好像是天界最高的神靈,有人以為其乃是由殷商時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發展而來。在早期道教的《真靈位業圖》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階位卻並不高,僅排在玉清三元宮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稱其遠祖趙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書於趙宋,故特上玉皇大帝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後徽宗又再加封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從而大大提高瞭玉皇在老百姓中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道教多將玉皇看成是「三清」之下的「四禦」之一,以為他是地位僅次於「三清」的「總領宇宙主宰之君」,其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每一年正月初九玉皇聖誕日,道觀和民間多舉辦「玉皇會」。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也叫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被看作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漢代則專指天上文昌宮的第4星——司命星。其成為道教與民間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與蜀中的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惡子或張堊子)有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亂入蜀,曾夢到張亞子顯靈,並追封他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入蜀,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經唐朝皇帝的崇尚,梓潼神張亞子遂由地方神成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數次得皇帝加封,並因預卜科舉功名甚驗而甚得讀書人信向。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傢、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神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元明以後,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等,人們多於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日舉行「文昌會」。
以上僅是道教所崇神靈中很小的一部分。事實上,道教崇尚的神靈成千上萬,他們多在舉行齋醮法會時被恭請蒞臨,如唐宋時的《道門科范大全集》、《道門定制》等道教科儀經典中即收錄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跡在道教經典中也多有記錄載入,如漢代的《列仙傳》、晉代的《神仙傳》以及元代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等,俱記有歷代神仙得道之事。
附註:道教內沒有鴻鈞、陸壓、鎮元子等人,這幾個都是小說編造的人物。
[編輯本段]道教神仙的來歷起源
1。源出我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崇尚物
1。自然崇尚
天、地、日、月、星辰、雷、電、風、雨、山川、河流等都作為信仰對象,神化而加以崇尚。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山神、河神等。
傳統神學作用與影響,是認識與研究道教神仙譜系的首要因素,中國原始社會的自然宗教逐漸向人為宗教(即神學宗教)的過渡,大體在殷周時代,殷人崇拜鬼神,如占卜,留下瞭大量的殷墟卜辭。周代的鬼神崇尚,在《周禮·大宗伯》記:“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禮”,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風師,雨師,地有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人鬼則祭祖先也。我國古代宗教正所謂在此基礎上一步步充實形成瞭天神、地、人鬼的崇尚系統,這是道教神靈崇尚的主要來源。
2。圖騰崇尚
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尚的對象。
例如龍、鳳、熊、虎、玄鳥,花、槐等,成為龍神、花仙等。
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族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族、瑤族、畬族的盤瓠傳說。
算八字屬於佛教還是道教?
生辰八字嗎!!!!!!典型的中原文化,是咱本土的,肯定是道教的
道教的道士會算命,佛教的僧侶會算命嗎?
風水是專門一門“學科”,涉獵到易經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和宗教關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