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周易帛書故曰(馬王堆帛書周易卦序)
一:馬王堆漢墓出土哪些書籍?
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
馬王堆漢墓發現瞭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多數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二十四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卷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都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時候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
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長壽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
二:六十四卦名稱
易經六十四卦的卦名 易經六十四卦是透過六十四卦的組合,去反應六十四種不一樣的事務、情境、現象、特定環境下的一生哲理、以及自然界的運作金科玉律。每一卦皆會有六爻和爻辭,以及三百八十四種相應的狀態,透過這幾個變化可以知道天地萬物的運作以及人生的哲理。 乾為天(乾卦)自強不息上上卦象曰:困龍得水好運交,不由喜氣上眉梢,一切謀望皆如意,向後時運漸漸高。這個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疊。象征天,喻龍(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純粹的陽和健,表明興旺強健。乾卦是依據萬物變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貞”為卦辭,示如意吉祥,教育人遵守天道的德行。 坤為地(坤卦)厚德載物上上卦象曰:肥羊失群入山崗,餓虎逢之把口張,適口充腸心歡喜,卦若占之大吉昌。這個卦是同卦(下坤上坤)相疊,陰性。象征地(與乾卦相反),順從天。包容萬物,伸展無窮無盡。坤卦以雌馬為象征,表明地道生育撫養萬物,而又依天順時,性情溫順。它以“先迷後得”證明“坤”順從“乾”,依隨“乾”,才能把握正確方向,遵循正道,獲取吉利。 水雷屯(屯卦)起始維艱下下卦象曰:風刮亂絲不見頭,顛三倒四犯憂愁,慢從款來左順遂,急促反惹不自由。這個卦是異卦(下震上坎)相疊,震為雷,喻動;坎為雨,喻險。雷雨交加,險象叢生,環境惡劣。“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萬物始生,充滿艱難險阻,然而順時應運,必欣欣向榮。 山水蒙(蒙卦)啟蒙奮發中下卦象曰:卦中爻象犯小耗,君子占之運不高,愛情婚姻合夥有瑣碎,做事必然受苦勞。這個卦是異卦(下坎上艮)相疊,艮是山的形象,喻止;坎是水的形象,喻險。卦形為山下有險,仍不停止前進,是為蒙昧,故稱蒙卦。但因把握時機,行動切合時宜,於是,具有啟蒙和通達的卦象。 水天需(需卦)守正待機中上卦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無光無亮到如今,忽然大風吹土去,自然顯露有重新。這個卦是異卦(下乾上坎)相疊,下卦是乾,剛健之意;上卦是坎,險陷之意。以剛逢險,宜穩健之妥,不可冒失行動,觀時待變,所往一定成功。 天水訟(訟卦)慎爭戒訟中下卦象曰:心中有事事難做,恰是二人爭路走,雨下俱是要占先,誰肯讓誰走一步。這個卦是異卦(下坎上乾)相疊。同需卦相反,互為“綜卦”。乾為剛健,坎為險陷。剛與險,健與險,彼此反對,定生爭訟。爭訟非善事,務必慎重戒懼。 地水師(師卦)行險而順中上卦象曰:將帥領旨去出征,騎著烈馬拉硬弓,百步穿楊去得準,箭中金錢喜氣生。這個卦是異卦(下坎上坤)相疊。“師”指軍隊。坎為水、為險;坤為地、為順,喻寓兵於農。兵兇戰危,用兵乃聖人不得已而為之,但它真的可以順利無阻礙地解決矛盾,由於順乎形勢,師出有名,故能化兇為吉。 水地比(比卦)誠信團結上上卦象曰:順風行船撒起帆,上天又助一蓬風,不用費力逍遙去,任意而行大亨通。這個卦是異卦(下坤上坎)相疊,坤為地;坎為水。水附大地,地納河海,互相依賴,親密無間。此卦與師卦完全相反,互為綜卦。它闡述的是相親相輔,寬宏無私,精誠團結的道理。 風天小畜(小畜卦)蓄養待進下下卦象曰:苗逢旱天盡焦梢,水想雲濃雨不澆,農人仰面長籲氣,是從款來莫心高。這個卦是異卦(下乾上巽)相疊,乾為天;巽為風。喻天地平安,谷物滋長,故卦名小畜(蓄)。力量有限,須待進展到一定程度,才可大有作為。 天澤履(履卦)老老實實中上卦象曰:鳳凰落在西岐山,長鳴幾聲出聖賢,天降文王開基業,富貴榮華八百年。這個卦是異卦(下兌上乾)相疊,乾為天;兌為澤,以天喻君,以澤喻民,原文:“履(踩)虎尾、不A(咬)人。”於是,結果吉利。君上民下,各得其位。兌柔遇乾剛,所履危。履意為實踐,卦義是老老實實的向前進取之義。 地天泰(泰卦)應時而變中中卦象曰:學文滿腹入場闈,三元及第得意回,。。。。。。>>
易經中六十四卦卦名有兩個字的有多少個 16個 含“習坎”卦 假如 習坎 按 坎來算 就是15個
易經六十四卦的卦名標準讀音 六十四卦,按周易古經順序排列1.乾卦:讀qián――2.坤卦:kūn――3.屯卦:zhūn――4.蒙卦:méng――5.需卦:xū6.訟卦:sòng――7.師卦:shī――8.比卦:bǐ――9.小畜卦: xiǎo xù――10.履卦:lǚ11.泰卦:tài――12.否卦:pǐ――13同人卦:tóng rén―14大有卦:dà yǒu―15謙卦:qiān16.豫卦:yù――17.隨卦:suí――18.蠱卦:gǔ――19.臨卦:lín――20.觀卦:guān21.噬嗑卦:shìhé―22.賁卦:bì―23剝卦:bō――二十四.復卦fù――25.無妄卦:wú wàng26.大畜卦:dàxù―27.頤卦:yí―28.大過卦:dàguò―29.坎卦:kǎn――30.離卦:lí31.咸卦:xián――32.恒卦héng――33.遁卦dùn――34大壯卦dà zhuàng――35晉卦:jìn36.明夷卦míng yí―37傢人卦:jiā rén―38睽卦:kuí―39.蹇卦:jiǎn――40.解卦:jie41.損卦:sǔn――42.益卦:yì――43.卦:guài――44.ヘ裕gòu――45.萃卦:cuì46.升卦:shēng――47困卦:kùn――48.井卦:jǐng――49.革卦:gé――50.鼎卦:dǐng51.震卦:zhèn――52.艮卦gèn――53.漸卦:jiàn――54歸妹卦:guī mèi―55.豐卦:fēng56.旅卦:lǚ――57.巽卦:xùn――58.兌卦:duì――59.渙卦:huàn――60.節卦:jié61.中孚卦:zhōng fú――62.小過卦:xiǎo guò――63.既濟卦:jì jì――64.未濟卦:wèi jì
怎樣快速記住六十四卦名 易經》體系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系亦不是亂七八糟的,64卦的排列順序展現瞭陰陽對應,通常是互為綜卦排在前後位置。唐代易學傢孔穎達將卦序的系統規律性匯總為“二二相耦,非覆即變”。就是說每一組卦的兩卦之關系不是覆(兩卦卦畫相顛倒),如屯與蒙,困與井;就是變(兩卦卦畫完全相反),如坎與離,中孚與小過。易卦的這種內在聯系還表此刻卦名之寓意上,如乾與坤、泰與否、剝與復、損與益、革與鼎、既濟與未濟其實就是,它們之間都是陰陽的協調與和諧,相反相成。不但如此,64卦也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上經始於乾坤,終於坎離。“乾、坤者,陰陽之本始,萬物之祖宗,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終也。”《序卦傳》給我們描述瞭萬物生於天地,經過蒙昧時期的成長,最後活生生地體現出來;下經34卦從咸恒開始,咸為交感,喻指男女婚配交感;恒為恒久,喻男女白頭到老。“有天地緊接著有萬物,有萬物緊接著有男女”(《序卦傳》),從人到傢庭、社會漸次展開,充滿矛盾、紛繁復雜,既濟與未濟預示事物相對完成又沒有終止,無窮無盡。思維的平穩安定性、系統性在這兒得以清晰展現。
六十四卦卦名是怎麼由來的 六十四卦卦名由來 乾 乾上乾下。 達於上者謂之乾。凡上達者莫若氣,天為積氣,故乾為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坤 坤上坤下。 《說文解字》:“坤,地也,《易》之卦也。從土從申,土位在申。”坤為地(《說卦》《明夷・上六》),故卦名“坤”。 屯 坎上震下。坎王則震胎。 屯,難也。《說文解字》:“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難。”震為足(《說卦》《剝・初六》),坎為險(《坎・九二》《彖》),步入險境,其行難也,故曰“屯”。 蒙 艮上坎下。艮王則坎休。 馬王堆漢墓帛書《繆和》:“夫蒙者,然少未又知也。”蒙:蒙昧無知。坎為知(《臨・六五》),艮為棄(《離・九四》),棄知,故曰“蒙”。 需 坎上乾下。坎王則乾休。 需,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襦”,均應讀作“濡”。濡,濕也。乾為天(《乾・九五》)、坎為雨(《小畜・上九》《鼎・九三》),下雨天,故曰“濡”。需,傳本《歸藏》作“溽”,濡與溽同義。 訟 乾上坎下。乾王則坎相。 《周易音義》:“訟,才用反。爭也,言之於公也。鄭雲:辯財曰訟。”坎為盜寇(《說卦》《需・九三》《蒙・上九》)、乾為金(《說卦》《鼎・六五》),盜金,必致訟,故曰“訟”。 師 坤上坎下。坤王則坎沒。 《彖》曰:“師,眾也。”《周易本義》:“師,兵眾也。”《呂氏春秋・論威》:“凡兵,天下之兇器也。”坤為眾(《說卦》《晉・六三》)、坎為寇(《蒙・上九》《需・九三》),眾寇,故曰“師”。師,兵眾也。
三:周易中的64卦的具體解釋(不要文言)
《易經》概述
中國儒傢典籍,六經之一。原名《易》、《周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易”字,一說為“簡易”的意思;另一說為“變易”的意思,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借以釋疑。“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金科玉律。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來講。
《易經》成書於何時,作於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後,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所以出現瞭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像,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2。3。4。5。上預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系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卦辭共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共四百五十條。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於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於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體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以比擬人事;二是講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斷吉兇的辭句。據研究,卦、爻辭反映瞭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占卦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包含著較深刻的論理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瞭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之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兇、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統一對立的現象,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相互轉化。從《易經》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由此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後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匯成《五傳》。至漢代,經學興起,其中關於《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易學源遠流長,歷時2000餘年,形成瞭很多流派,如象數學派、義理學派等。很多著名哲學傢,根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本人的哲學體系。
《易經》的版本,傳承下來作用與影響大的是三國魏王弼註本、唐孔穎達疏,也叫《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註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義》,為宋代以後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於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傢《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古今解易者作用與影響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朝程頤《程氏易傳》、宋朝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和高亨《周易古經今註》。
作者簡單介紹:周文王
中國商末西方諸侯之長 。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歷之子。古公亶父死,季歷繼位,後又傳位於昌。昌即位後,禮賢下士,周國勢日強。昌和九侯(或作鬼侯)、鄂侯(或作邘侯)一起,任商代三公。商王紂殺九侯、鄂侯,昌不滿,為崇侯虎所譖,被囚於羑裡(今河南湯陰北)。得釋後,昌向商獻洛西之地,請除炮烙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那個時候商王朝內部矛盾劇增,政事日非,諸侯逐漸歸附於周。西伯昌曾使虞(在今山西平陸北。)、芮(在今陜西大荔南)兩國爭訟和解,提高瞭威望。他在位時曾數次用兵,先伐犬戎獲勝,繼因密須(在今甘肅靈臺西南)侵犯阮(今甘肅涇川東南)、共(今甘肅涇川北)一帶,出兵滅密須,使周的西北方得到鞏固。隨後又向東發展,戰勝黎(或作耆、饑)國,引起商賢臣祖伊的恐慌,告紂,但紂未加警惕。不久,周又伐邘(在今河南沁陽西北),逼近商王畿邊境。最後,攻克崇國(在今陜西長安西北),並在其地修建新都豐。西伯昌自岐邑遷都於豐,後卒於程(今陜西咸陽東北),葬在畢(今陜西咸陽東北),相傳在位50年。西伯昌晚年,周的已相當強盛,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終身沒有稱王。其子武王伐商後,始追稱他為文王。古書記錄載入文王在被囚羑裡時,因困於憂思,“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四:六十四卦的卦名由來
乾:乾上乾下。
達於上者謂之乾。凡上達者莫若氣,天為積氣,故乾為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坤:坤上坤下。
《說文解字》:“坤,地也,《易》之卦也。從土從申,土位在申。”坤為地(《說卦》《明夷·上六》),故卦名“坤”。
屯:坎上震下。坎王則震胎。
屯,難也。《說文解字》:“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難。”震為足(《說卦》《剝·初六》),坎為險(《坎·九二》《彖》),步入險境,其行難也,故曰“屯”。
蒙:艮上坎下。艮王則坎休。
馬王堆漢墓帛書《繆和》:“夫蒙者,然少未又知也。”蒙:蒙昧無知。坎為知(《臨·六五》),艮為棄(《離·九四》),棄知,故曰“蒙”。
需:坎上乾下。坎王則乾休。
需,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襦”,均應讀作“濡”。濡,濕也。乾為天(《乾·九五》)、坎為雨(《小畜·上九》《鼎·九三》),下雨天,故曰“濡”。需,傳本《歸藏》作“溽”,濡與溽同義。
訟:乾上坎下。乾王則坎相。
《周易音義》:“訟,才用反。爭也,言之於公也。鄭雲:辯財曰訟。”坎為盜寇(《說卦》《需·九三》《蒙·上九》)、乾為金(《說卦》《鼎·六五》),盜金,必致訟,故曰“訟”。
師:坤上坎下。坤王則坎沒。
《彖》曰:“師,眾也。”《周易本義》:“師,兵眾也。”《呂氏春秋·論威》:“凡兵,天下之兇器也。”坤為眾(《說卦》《晉·六三》)、坎為寇(《蒙·上九》《需·九三》),眾寇,故曰“師”。師,兵眾也。
比:坎上坤下。坎王則坤囚。
《彖》曰:“比,輔也,下順從也。”朱熹《周易本義》:“比,親輔也。”《周易尚氏學》:“比,親也,輔也。”
小畜:巽上乾下。巽王則乾死。
小,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少”,當以“少”為正文。《周易音義》:“畜,本又作蓄,同,敕六反,積也,聚也。”“小畜”意思即“少蓄”。乾為金(《說卦》《鼎·六五》《噬嗑·六五》)、巽為散(《渙》《中孚·九二》),金散,故曰“少蓄”。(參見《傢人·六二》《大畜》)
履:乾上兌下。乾王則兌休。
《史記·殷本紀》:“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兌為武(《履·六三》《巽·初六》)、乾為君(《說卦》《履·六三》),履卦有“武王”的預兆,而武王商湯名履,故命卦曰“履”。履卦得名於武王商湯之名!!!
泰:坤上乾下。坤王則乾胎。
泰、否二卦說的正所謂君民之間的聯系:乾為君、坤為眾(《說卦》),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人君謙居民下,以民為上則“泰”;人君驕居民上,以民為下,則“否”。
否:乾上坤下。乾王則坤廢。
《說文解字》:“否,不也,從口從不。方九切。”否之:否定之。《尚書·周書·無逸》:“民要不然厥心違怨,要不然其口詛祝。”
否、泰二卦卦名與卦辭均可對讀:君居民上,民否之,危;君居民下,民載之,泰。不仁,不利君子貞;愛人,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小往大來。
同人:乾上離下。乾王則離囚。
《說文解字》:“同,合會也。”同人:會同眾人。《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此處當專指商郊牧野。會同眾人,陳師牧野,此之謂“同人於野”。“同人”應當與“於野”連讀,該卦唯命曰“同人於野”才能盡顯其兵伐其君之意。“同人”當為簡稱。
大有:離上乾下。離王則乾沒。
《周易本義》:“大有,所有之大也。”《周易音義》:“大有,包容豐富的預兆。”乾為金、 為玉、為木果(《說卦》),離為大車(《大有·九二》《睽·六三》),載之以大車,故曰“大有”。
謙:坤上艮下。坤王則艮死。
朱熹《周易本義》:“謙者,有而不居的意思。止乎內而順乎外,謙之意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於其下,謙的預兆也。
坤為地(《說卦》)、艮為山(《說卦》《隨·上六》),高山屈居卑地之下,故曰“謙” 。
豫:震上坤下。震王則坤沒。
《周易本義》:“豫,和樂也。”《序卦》:“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定會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定會有事,故受之以蠱。”《序卦》以“喜”說豫。豫,喜也,樂也。
隨:兌上震下。兌王則震死。
《周易本義》:“隨,從也。” 《禮記·郊特牲》:“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
蠱:艮上巽下。艮王則巽胎。
蠱:敗壞。巽為信(《中孚》)、艮為棄(《離·九四》),棄信,其德敗壞,故曰“蠱”。
臨:坤上兌下。坤王則兌相。
馬王堆漢墓帛書《易的意思》:“林(臨)之卦,自唯不無瞿(懼)。”《易的意思》以“懼”說“臨”。兌為惕(《乾·九三》《夬·九二》)、兌為憂(《臨·六三》)、坤為眾(《說卦》《晉·六三》),畏於民眾,故曰“臨”。臨者,懍也,懍於民眾也。此為治民之道。
觀:巽上坤下。巽王則坤胎。
《說文解字》:“觀,諦視也。”《尚書·商書·咸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書經集傳》:“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七。七廟親盡則遷,必定會有德之主,則不祧毀,故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天子居萬民之上,必政教有以深服乎人,而後萬民悅服,故曰‘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坤為眾(《說卦》)、巽為信(《中孚》),眾信,能獲眾信,其政教必大有可觀,故曰“觀”。
噬嗑:離上震下。離王則震廢。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朱熹《周易本義》:“噬,嚙也;嗑,合也。物有間者,嚙而合之也。為卦上下兩陽而中虛,頤口的預兆,九四一陽間於其中,必嚙之而後合,故曰噬嗑。”No。震為鼓(《離·九三》)、離為大腹(《說卦》),鼓其腹,飽食的預兆,故曰“噬嗑”。噬:嚙。嗑:咬。
賁:艮上離下。艮王則離沒。
賁,文飾也。《周易音義》:“賁,傅氏雲:賁,古斑字,文章貌。鄭雲:變也,文飾之貌。王肅雲:有文飾,黃白色。”
剝:艮上坤下。艮王則坤死。
剝,阜陽漢簡《周易》作“仆”,傳本《歸藏》亦作“仆”,當以“仆”為正文。坤為臣仆(《損·上九》《遯·九三》)、艮為傢(《傢人·初九》《蒙·九二》),傢裡臣仆,故曰“仆”。
復:坤上震下。坤王則震囚。
復:返,歸。震為林(《屯·六三》),震為莽(《同人·九三》),坤為地(《說卦》)。木,生則冒地而出,死則返歸於土。坤上震下,入土的預兆,故曰“復”。
無妄:乾上震下。乾王則震沒。
無妄,阜陽漢簡《周易》作“無亡”,王傢臺秦墓竹簡《歸藏》作“毋亡”並有“安處”“安藏”之辭。《說文解字》:“亡,逃也。”震為足(《說卦》《剝·初六》),乾為牢(《大畜·六四》),足陷牢中,甭想逃亡,故曰“無亡”。“亡”與震象足動的意思合,故當以“亡”為正字。“無”“毋”同義通用。
大畜:上艮下乾,艮王則乾廢。
乾為金(《噬嗑·六五》《鼎·六五》),艮為傢(《蒙·九二》《傢人·九五》《損·上九》),傢裡有金,故曰“大畜”。畜,蓄也。
頤:艮上震下。艮王則震相。
《爾雅·釋詁》:“頤,養也。”《釋名·釋形體》:“頤,養也。動於下,止於上,上下嚼物以養人也。”鄭玄說:“頤,口車輔之名也。震動於下,艮止於上,口車動而上,因輔嚼物以養人,故謂之頤。頤,養也。
大過:兌上巽下。兌王則巽囚。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巽為信(《中孚》)、兌為毀折(《說卦》),毀信,大錯,故曰“大過”。過,錯也。
坎:坎上坎下。
習:重。坎上坎下,重坎,故曰“習坎”。《彖》曰:“習坎,重險也。”
離:離上離下。
離,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羅”,王傢臺秦墓竹簡《歸藏》作“麗”,均應讀作“儷”。儷,偶也。離主婚媾(《賁·六四》)。《說卦》:“相見乎離。”萬物至此相儷成偶,繁衍生息,故離為娠(《震·上六》)、為大腹(《說卦》《明夷·六四》)。
咸:兌上艮下。兌王則艮沒。
咸,通“禁”。臨卦初九之辭和九二之辭“咸臨”,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均作“禁林”,由此可見“咸”與“禁”通假。兌為法(《蒙·初六》《豐·六二》)、艮為止(《說卦》),依法禁止,故曰禁。咸,亦可讀作“緘”。緘:封,閉。
恒:震上巽下。震王則巽相。
《說文解字》:“恒,常也。”震為動(《說卦》)、巽為信(《中孚》),其德有信,行為有常,故曰“恒”。
遯:乾上艮下。乾王則艮胎。
《周易音義》:“遯,徒巽反。字又作□,又作遁。同。隱退也,匿跡避時奉身退隱之謂也。鄭雲:逃去之名。《序卦》雲:遯者退也。”《周易本義》:“遯,退避也。”
大壯:震上乾下。震王則乾囚。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震為雷(《說卦》),雷震天上,故曰“大壯”。王傢臺秦墓竹簡《歸藏·大壯》卦辭中有“豐隆”一語,顯然取意於震雷之聲。
晉:離上坤下。離王則坤相。
晉,進也。離為日、坤為地,日出地上,故曰“晉”。
明夷:坤上離下。坤王則離休。
夷,傷也。坤為地,離為日(《說卦》),日落地下,故曰“明夷”。
傢人:巽上離下。巽王則離相。
傢人一卦,王傢臺秦簡《歸藏》名“散”,傳本《歸藏》名“散傢人”。傢人,當讀作“嫁人”。離為女、巽為散(《說卦》《渙》《中孚·九二》),女散嫁人,故曰“傢(嫁)人”,故曰“散”,故曰“散傢(嫁)人”。
睽:離上兌下。離王則兌胎。
睽卦,王傢臺秦墓竹簡《歸藏》卦名字從目從瞿,即“瞿”。《說文解字》:“瞿,鷹隼之視也。”《禮記·玉藻》:“視容瞿瞿。”《禮記集說》:“瞿瞿,驚遽之貌。”《說文解字》:“睽,目不相聽也。”聽,從也。目不相聽,當為受驚時兩眼發呆之貌。睽,當為視容驚懼之貌。
蹇:坎上艮下。坎王則艮相。
《彖》曰:“蹇,難也。”坎為禍(《隨·九四》)、坎為患(《比·初六》《大過·九四》《中孚·初九》)、艮為門(《同人·初九》《隨·初九》),禍患臨門,故曰“蹇”。
解:震上坎下。震王則坎廢。
解:解脫。坎為險(《坎·九二》)、震為足(《剝·初六》)、震為出(《隨·初九》),足出險外 ,故曰“解”。
損:艮上兌下。艮王則兌囚。
損,減也。馬王堆漢墓帛書《要》: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故曰產道窮焉而損道生焉。《易緯·通卦驗》:兌主秋分,艮主立春。自秋分至立春,產道窮焉而損道生焉,故曰“損”。兌為成(《豫·六五》校)、艮為敗(《復·上六》),成而敗,故曰“損”。
益:巽上震下。巽王則震休。
益,增也。《易緯·通卦驗》:震主春分,巽主立夏。自春分至立夏,萬物生長增益之時,故曰“益”。
夬:兌上乾下。兌王則乾相。
夬,快也。快,銳也。夬字古文象以刀劈削木棍之形,故夬字有銳利的意思。
姤:乾上巽下。乾王則巽死。
姤,馬王堆漢墓帛書《易的意思》作“坸”或“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作“敂”,當以“敂”為正。《說文解字》:“敂,擊也。從攴,句聲,讀若扣。”乾為金(《說卦》《鼎·六五》《姤·初六》),巽為木(《說卦》《大過》),金克木,故曰“敂”。敂,擊也。(參見《姤·初六》)
萃:兌上坤下。兌王則坤休。
萃,聚也(《彖》《序卦》《雜卦》)。坤為川、坤為河(《泰·九二》),兌為淵(《乾·九四》)、兌為澤(《說卦》),川入淵澤,故曰“萃”。坤為眾(《晉·六三》),兌為歸(《歸妹》),眾歸,故曰“萃”。
升:坤上巽下,坤王則巽廢。
《周易本義》:“升,進而上也。”升,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登”。《說文解字》:“登,上車也。”升與登同義。
困:兌上坎下。兌王則坎胎。
兌為法(《蒙·初六》《豐·六二》)、兌為律(《師·初六》)、坎為盜寇(《說卦》《需·九三》《屯·六二》),兌上坎下,盜寇伏法的預兆,故曰“困”。
井:坎上巽下。坎王則巽沒。
巽為木(《說卦》《困·初六》《大過》),坎中有木,故曰“井”。古時候以木構架支護井壁,故“坎中有木”為井的預兆。
革:兌上離下。兌王則離廢。
革,改也。兌為毀折(《說卦》《大過》《離·上九》)、離為戈兵(《說卦》《噬嗑·初九》),毀之以戈兵,故曰“革”。
鼎:離上巽下。離王則巽休。
《說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離為缶(《坎·六四》),離為甕(《井·九二》)。離為容器、離為三(《晉》《訟·上九》《明夷·初九》)、巽為股(《說卦》《咸·九三》),器有三股,鼎的預兆也,故曰“鼎”。
震:震上震下。
震,動也。震主春分(《易緯·通卦驗》)。春分之時,萬物萌動,故震卦的基本含義為動。
艮:艮上艮下。
艮,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根”。《廣雅·釋詁》:“根,始也。”《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生蕓蕓,各復歸其根。”根為始,根為終。《說卦》:“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艮卦卦辭描述的正所謂其終萬物始萬物的特性。
漸:巽上艮下。巽王則艮廢。
漸,序也。艮為鳥(《小過》)、巽為信(《中孚》),鳥有信,候鳥也,故爻辭取象為“鴻”;鴻,飛成行,止成列,排列有序,故曰“漸”。《艮·六五》艮之漸曰“有序”,亦取義於此。
歸妹:震上兌下。震王則兌死。
兌為歸、震為女(《隨》《震·上六》),故曰“歸妹”。歸妹:意思是把媳婦娶回傢。兌與震為夫婦(《隨》),兌男娶震女,故曰“歸妹”。
豐:震上離下。震王則離胎。
豐:大鼓。殷墟卜辭體現出豐和庸關系密切,“可以斷定‘豐’本是一種鼓的名稱”。即“庸是大鐘,豐是大鼓,因此它們才會時常並提”。(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載《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版。)震為鼓(《離·九三》《中孚·上九》)、離為大腹(《說卦》《明夷·六四》),大腹之鼓,故曰“豐”。由豐卦卦象也可以反證“豐”本是一種大鼓。
旅:離上艮下。離王則艮囚。
旅:羈旅,出行在外,作客寄居 。離為火、艮為屋(《萃·初六》《鼎·九四》),火焚其屋,失其居,無所容,故曰“旅”。
巽:巽上巽下。
巽,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筭”。《說文解字》:“巽,具也。”“筭,長六寸,計歷數者,從竹從弄,言常弄乃不誤也。”“算,數也,從竹從具,讀若筭。”段玉裁註算字雲:“筭為算之器,算為筭之用,二字音同而義別。算從竹者,謂必用筭以計也。從具者,具數也。”桂馥曰:“從具者,本書‘十,數之具也。’《三蒼》:‘算,選也。’選當為巽。本書‘巽,具也。’”
兌:兌上兌下。
兌,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奪”。《篇海類編·通用類·大部》:“奪,強取也。”《廣韻》:“敚,強取也。古奪字。”兌當為敚字之省。
渙:巽上坎下。巽王則坎囚。
渙,散也。《說文解字》:“渙,流散也。”坎為鬼(《睽·上九》《既濟·九三》《未濟·九四》)、巽為散(《說卦》《中孚·九二》《小畜》《傢人·六二》),鬼魂流散,故曰“渙”。
節:坎上兌下。坎王則兌廢。
《說文解字》:“節,竹約也。”《孟子·離婁》:“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朱熹《集註》雲:“符節,以玉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則左右相合以為信也。”
中孚:巽上兌下。巽王則兌沒。
孚,信也。《說文解字》:“孚,卵孚也。從爪從子。一曰信也。徐鍇曰:鳥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序卦》:“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雜卦》:“中孚,信也。” 兌為節(《節》)、巽為信,節而信之,故曰“中孚”。
小過:震上艮下。震王則艮休。
小過,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少過”,當以“少過”為正文。艮為止、震為足(《說卦》),止步不出,故曰“少過”。過:出訪,探望。
既濟:坎上離下。坎王則離死。
既,已也,盡也。濟,止也。《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萬竅虛。”註:“濟,止也。”離為火,坎為水,火遇水,故曰“既濟”。既濟:已止。
未濟:離上坎下。離王則坎死。
《爾雅·釋言》:“濟,渡也。”《史記·宋微子世傢》:“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未濟:未渡。
坎為水,離為舟筏(《泰·九二》),舟在水上,未成其渡,故曰“未濟”。
參考資料:《三易通義》,齊魯書社2006年11月版
五:馬王堆漢墓出土哪些書籍?
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
馬王堆漢墓發現瞭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多數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二十四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卷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都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時候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
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長壽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
六:周易的歷史①
《周易》這本書
開始之前,先看看我們的研究對象。誠然,假如你手頭上有一本就更佳瞭。
隻要一本簡簡單單的《周易》就好。翻開它——誠然,你需須留意的是,它跟以前的《周易》是有區別滴。
過去的《周易》是啥樣的?
下面你看見的,就是一個2000多年前版本的《周易》。
這個版本的《周易》,於1973年12月在長沙的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墓主人是漢初長沙丞相轪侯利蒼的兒子,據專業人士判斷,此卷抄寫的時間約在西漢文帝初年(約公元前180年至170年間)。因為是抄寫在帛上的書,因此叫做“帛書周易”,簡稱“帛書易”或“帛易”。
除瞭抄寫在佈帛上,《周易》還有抄寫在竹簡上的。
1977年,安徽省阜陽市雙古堆1號漢墓出土瞭抄在竹簡上的《周易》。因為墓主是西漢第2代汝陰侯夏侯灶,卒於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因此可以確定,這部《周易》的年紀至少和馬王堆的帛書《周易》不相上下,可是不曉得這什麼,這竹簡卻比帛還脆弱,爛成瞭一堆小片片,專業人士們費瞭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於把它的殘片七拼八湊的,勉強看出這上面原來抄的是《周易》,真不容易呀!!!
前面這兩部《周易》,都業已是2000多年前西漢時代的版本瞭,不過還不是最古老的版本。
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文物市場上購藏瞭一批戰國楚竹書,是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這批竹簡中,整理出瞭目前所見最早的一種《周易》版本,其年代為戰國晚期。(據說,2008年7月,清華大學通過校友的捐贈,自搶救收藏的2388枚戰國竹簡中亦有與《周易》相關內容,因為專業人士們在研究完竹簡之前是不肯把所有照片公佈的,因 此,據鄙人觀察,目前流出的清華簡照片中尚未發現《周易》文本。於是,目前為止,俺們是可以放心地說,上海博物館藏的《周易》,是俺們是可以看見的最早版本的《周易》瞭。)
下圖便是上海博物館藏的楚簡版《周易》
此刻,有瞭上述三個版本的《周易》,我們經過努力已經可以放心大膽地說,我們站在瞭一個相當高的起點上。為啥捏?由於這三個版本都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才問世的,在此之前的眾多易學大師和專業人士們,根本連看見它們的機會都沒有。從唐代到現在,大傢看見的《周易》版本,都是官方公佈的正式版本,總之,我們目前市場上可以買到的《周易》,除去排版、註釋和繁簡字體的不同外,跟1000多年前的唐代讀書人手中的教科書是一模相同的。
話說唐朝初年,印刷術未發達,讀書人想找本標準教科書很不容易,為瞭便於大眾學習,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在鄭覃、唐玄度的意見下,皇帝派人花瞭七年時間,把12部經典在瞭石頭上,這便是有名的“開成石經”。12部經典中,第1部刻在石頭上的就是《周易》。
下圖是“開成石經”版的《周易》拓本:
可是,“開成石經”上的《周易》,究竟又是從什麼位置抄來的呢?原來,唐朝初年,為瞭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整頓混亂的學術界和教導界,朝廷決定出面撰修並頒佈統一經義的教科書。 唐太宗下令,由國子祭酒孔穎達召集那個時候一些著名的學者,共同撰修《五經正義》。經常提到的五經,就是《周易》、《尚書》、《詩經》、《禮》和《春秋》。因為孔穎達精通魏時《王氏易》(王弼曾註《周易》),由此就將王弼註本中的《周易》經文選為《五經正義》的官方版本。貞觀十六年(642年),《五經正義》撰成,王弼所註的《周易》版本從此成為正式版本。“開成石經”上所刻的《周易》,其實也就是說亦即王弼版本的《周易》,亦即我們目前市場上所有通行版本的最初面目。
可是,王弼(公元226-二十四9年)版的《周易》,又跟漢代的周易又有啥不同呢?
目前我們能夠找到的漢代版本的《周易》,除瞭前面提到的馬王堆帛書版和阜陽竹簡版外,還有一個“熹平石經”版。熹平石經刻於東漢熹平年間(172-178年),由東漢著名書法傢蔡邕親自書丹,將《周易》等經典刻於石碑,立於太學。熹平石經是最早的刻於石碑上的官方教科書,比唐代的開成石經要早瞭好幾百年。固然石碑自漢末以來屢經劫難,如今已經殘存不堪,不過經過屈萬裡等學者的精心搜集,我們仍然能找到一部分石經殘石上的《周易》。
下圖就是熹平石經的《周易》殘片拓本:
經過比對,我們發現,東漢熹平石經版的《周易》和唐代開成石經版的《周易》,固然同是官方教科書,不過個別字的寫法上還是有差別的。誠然,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兩者最大的區別,展現在排版上面。
熹平石經中,《周易》的經文本來是與易傳分開刻的——所謂易傳,就是對《周易》的闡解瞭,包括《彖》、《象》、《系辭》、《文言》等一系列作品。我們看見,在唐代的開成石經中,這幾個《彖》呀《象》呀的闡解,已經全部混在經文裡面瞭(據說最早這麼幹的人是東漢的著名經學大師鄭玄,他認為這樣有用且助於大傢理解)。因此我們今天打開《周易》時,往往會看見經文裡摻雜著什麼“《象》曰”、“《彖》曰”、“文言曰”的話,請暫時不要理會它們,由於這不是《周易》原本的內容,固然讀瞭它們有用且助於我們瞭解古代人們們是如何看待《周易》這本書的,但目前為止,我們完全可以拋開別人的闡解,無論他是古時候某著名聖人或是現代某知名大師,用本人的眼光來看一看《周易》。
說到此,我們手上已經擁有瞭五個版本的《周易》,依年代分別為: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版(戰國後期)
西漢馬王堆帛書版(公元前180-前170年)
西漢阜陽竹簡版(公元前165年以前)
東漢熹平石經版(公元175年)
唐開成石經版(公元830年)
通過對這五個版本的比較,專業人士們總結出的結論是:這幾個《周易》的經文(除去傳文後)大體上是完全一致的。總之,最早的版本(上海博物館版)與當前的通行本,基本未經過任何刪節和改動。唯一不同的是字的寫法:前一種是用戰國時的楚國文字抄寫,而我們手裡的通行本子上是簡化字。
其他證據也表明,至少在戰國時代,《周易》的經文內容就已經定型瞭。據《晉史》載,西晉武帝時(約公元280年左右),一個偉大的盜墓賊在汲郡(今河南汲縣)的一座戰國古墓中,發現瞭一大批竹簡古書(即著名的“汲塚古文”),這裡邊就有古本《周易》。
這個偉大的考古發現被官方得知,並派出荀勗、和嶠、衛恒、束皙等學者對這幾個古籍進行整理。因為這批古書都是用戰國文字書寫,西晉時人業已不易辨認,所以頗花瞭好些年功夫,之後的日子,據《晉書 束皙傳》載,專業人士組整理出“《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固然專業人士們還在爭論汲塚的墓主人到底是魏安厘王(公元前二十四3年卒)還是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卒),不過俺們已經可以肯定,戰國後期的《周易》在內容上已經和我們今天看見的沒有啥兩樣,除瞭它是用一種蝌蚪樣的文字抄寫下來的。
因 此,丟開易傳等註釋後,我們就獲得瞭原汁原味的《周易》,一部至少從戰國晚期就完完整整地流傳到瞭今天的古書。假如你覺得看專業人士大師們的解釋不夠過癮,你也可以直接找到這部書2000多年前的最原始版本,自己來讀它。
有人會覺得,啊呀,這太難瞭,蝌蚪文寫的,如何看得懂啊?
不要緊,由於實際上,古文字專業人士們讀起這個原始版本的《周易》時也是頭疼無比,他們時常拿著如今的版本跟那一堆發黃的竹片對比半天後,恍然大悟地說:“啊,原來古代這個字以前是這樣子寫的呀!!!”而多數的易學大師們,相信我,他們在閱讀蝌蚪文方面的能力並不比我們強多少。
有人又會問:既然所有版本的內容其實也就是說沒有變化跟,為啥不直接看通行本呢?
原因很簡單:由於不同版本的文字寫法差別太大瞭。
舉個簡單容易的例子,乾坤的“坤”字,在東漢時熹平石經上的寫法竟然是“巛”,而“乾”字在西漢時馬王堆帛書上的寫法竟然是“鍵”!!!假如你仔細比對過以上五個版本的《周易》,就會發現百分之八十的字都顯現瞭不同的寫法!!!
以馬王堆帛書版為例,下圖中很小塊文字中就顯現瞭八個與今天寫法不同的字:
有人會問:為啥會這麼混亂啊?難怪要把標準版的經文刻碑瞭。
沒錯,這種文字混亂的現象,學名叫做“通假字”。因 此,身為一個對國學感興趣又不想被忽悠的人,first of all第1件要記住的事情,就是:
……古時候所有的錯別字都是通假字,是合理而且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