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用於紀日天幹甲子己巳(天幹地支紀年月日表)
怎樣用天幹地支紀年、紀月、紀日?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以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稱天幹;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幹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60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60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醜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二十四。丁亥
25、戊子 26、己醜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醜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醜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幹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1年,乙醜為第2年,丙寅為第3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陰歷己巳年,1930年是陰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陰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見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幹支紀年這一個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餘數減3便得該年陰歷幹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天幹地支便是幹支年紀。假如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幹支;1991÷60=33餘11,年幹支序號數=11-3=8。查幹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幹支:1983÷60=33餘3,幹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幹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幹支紀月法
幹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傢精密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幹支知道瞭,其餘月可按60甲子的序推知。
幹支紀日法
甲炎瞭第1日,乙醜為第2日,丙寅為第3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日起,循環往復,循環下去。例如陰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恰巧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幹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24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醜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幹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瞭子時的天幹地支,便可推知其餘。
古時候幹支除瞭可以紀年還不錯紀日
古時候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幹支”的方式方法來記日瞭。幹指天幹。它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組成。支是地支。它用“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預示。一個天幹配上一個地支,就組成一對幹支。
何謂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註:十二地支對應12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代人們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成60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依據《五行大義》中記錄載入,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二十四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農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古代人們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因此這些數字被賦於之義就愈來愈多瞭。
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獲得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或許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為啥古時候人用幹支記日?
幹支紀日與幹支紀年的方式方法一樣,每一天用一對於支來預示,六十日為一周,循環記錄。
幹支紀日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發掘的殷代甲骨片上發現瞭完整的天幹地支表,例如,甲骨文中有一條關於日食的記錄載入,稱:“癸酉貞日夕又(有)食佳若”,意思是癸酉日這天傍晚有日食。有人猜想這可能就是那個時候人們所使用的一種“日歷”。
據考證,比較確切地知道,我國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應用於支連續紀日一直到清代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止),在這2600餘年的漫長歲月中,既沒有間斷又尚未發生錯亂,這是全地球現今知道的最長的紀日史料。這一史料對於歷史學,特別是對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考證和研究,都是不可多得的原始資料,因而我國保存下來的天幹地支紀日資料,不但是我國,並且也是全地球一份貴重的科學文化遺產。
天幹地支如何用來紀年的?天幹地支紀年方法
天幹地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等同於樹幹和枝葉。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相連叫:天幹,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幹支,即天幹地支之簡稱。
十天幹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醜、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人們把它們依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60甲子。
60甲子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天幹地支”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
我國古代人們用這六十對幹支來預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循環往復,循環不斷,這便是幹支紀法。
傳說黃帝時代的大臣大撓“深五行之情,占年綱所建,於是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 名日,謂之枝,幹支相配以成六旬。這隻不過是一個傳說,幹支究竟是誰最先創立的,此刻還沒有證 實,但是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預示幹支的象形文字,說明早在殷代已經使用幹支紀法瞭。
天幹地支,怎麼預示時間的!
天幹和地支按順續預示年,六十年一循環,天幹和地支按順續預示月,六十月一循環,天幹地支預示日六十日一循環,天幹地支預示日,六十日一循環,獨立預示時間隻用地支,每個地支預示二個鐘頭,從夜間23一1點為子時,以此順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