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名字避諱起名避諱改名(小寶寶起名和哪些長輩要避諱)
一:啥是避諱?具體方法有哪幾種
避諱是中國歷史上,必須回避君主、尊長的“名諱”的一種要求,通常來講隻限於君主、尊長之本名,其字號則無必要。
呂後名雉,那個時候文書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雞”二字代替。
漢文帝名叫劉恒,於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為“常山”,齊國權臣陳恒於是也就成瞭“田常”。
漢武帝叫劉徹,漢初有個知名辯士叫蒯徹,史書上就改稱蒯徹為“蒯通”。
漢宣帝名劉詢,故荀子在漢代成為“孫卿”。
漢光帝名叫劉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
漢明帝叫劉莊,那個時候竟把《莊子》一書改稱為《嚴子》。
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構,為避“構”字而牽及“夠”等字達五十多個!!!
宋欽宗名趙桓,故齊桓公宋代成為齊威公。
王嬙字昭君,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
晉簡文帝鄭後小字阿春,用作書名的春秋改為“陽秋”。晉人孫盛所撰史書因名《晉陽秋》。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觀世音略稱為“觀音”,民部改稱為“戶部”。
女真族唐時服屬於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諱,嘗改稱為“女直”。
二:王羲之之子王獻之之名字為啥沒避諱?
王羲之生活東晉時代,當時還沒有避諱這一說,或許應該是隋末唐初才時興避諱
三:我國古代避諱文化
在古時候,因為特別註重和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關系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隻有在很熟悉的情形下才互相稱名,在大部分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看作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互相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特別是君主或自己爸媽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要不然就是“大不尊重”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瞭我國專有的“避諱”制度。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專有的現象,大概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民國成立後廢除。那時,人們對皇帝或尊長是不能直呼或直書其名的,要不然就有因犯諱而坐牢甚至丟頭腦的危險。避諱常常見到的方法是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別的字來代替要避諱的字。這樣一來,中國歷史上就顯現瞭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稱改天換地的奇怪現象。避諱給古時候文獻造成瞭一定的混亂,給今天的閱讀造成諸多不便。
避諱的對象有四類:
一是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於那個時候的“國諱”或“公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後之名,如呂後名雉,臣子們遇見雉要改稱野雞。
二是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陸遊編著的《老學庵筆記》記有一故事:一個叫田登的州官不準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之名字,也不準寫他之名字,到瞭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燈三天。寫佈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瞭“隻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笑話。
三是避聖賢,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國人民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更甚者會有避老子之名的。打比方說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讀書讀到“丘”字的時刻,都應讀成“某”字,並且 還得用紅筆在“丘”字上圈一個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從此便以後,都要加個耳字旁,改姓“邱”字,而且不許發音為“邱”,要讀成“七”字。因此,天下姓“丘”的,從此改姓“邱”瞭。到瞭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在於有的改瞭,有的又改回原來的“丘”字瞭。
四是避長輩,即避爸媽和祖爸媽之名,是整個傢的“傢諱”或“私諱”。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要不然極其失禮。唐代詩人李賀之父名晉,“晉”與“進”同音,故李賀畢生不能舉進士。《紅樓夢》中林黛玉之母叫賈敏,故林黛玉凡是遇見敏字都讀成米或密。司馬遷的爸爸叫“司馬談”,所以《史記》裡,把跟他爸爸名字一樣的人,一律改瞭名。例如“張孟談”,改為“張孟同”;“趙談”,改為“趙同”。後來《後漢書》的作者范曄也是這樣,由於范曄的爸爸叫“范泰”,因此在(後漢書》裡,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覺的變為“郭太”瞭;叫“鄭秦”的,也變為“鄭太”瞭。
又如唐朝的詩人杜甫,爸爸之名字叫“杜閑”,為瞭避“閑”字的諱,杜甫寫瞭一 生的詩,卻沒在詩中用過“閑”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無海棠詩,不名母名也。
又如蘇軾祖父名“序”,即諱“序”字,所以蘇洵不寫“序”字。碰到寫“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蘇軾也跟著不用“序”字,他以“敘”字來代替。
古代人們常用的避諱方法
古代人們常需避諱,他們在小心翼翼之中匯總瞭種種避諱方法:
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義字詞來代替需要避諱的字。例如漢武帝名徹,知名辯士蒯徹便改名為通。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時也可Yi經過增減筆畫來避諱。例如邱姓老祖宗本姓丘,不過孔夫子名丘,為避諱便加瞭一個耳朵。從宋代開始都要避丘字,寫時常常要省去一筆,有的寫作□或空格不寫。
改字音。例如,秦始皇名政,因此正月的正要讀作平生。有的以某字代讀,讀到應避諱的字時改讀某。
打比方說:
農歷一月古時本來又叫“政月”,這是由於古時候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1個月裡接受文武百官的,並決定一年的政事。到瞭秦朝,因為秦始皇一月出生,起名“嬴政”,就把“政月”改為“正月”。“正月”的“正” 不再讀政而讀作“征”瞭。
秦始皇的爸爸名子楚。於是把楚地改為“荊”。
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间位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
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構,為避“構”而牽及夠,媾,購,遘……避諱字達五十多個!!!假如滿意,請選擇滿意答案,謝謝!
四:給孩子取名時需忌諱和避諱哪些親屬之名字?
孩子的長輩多數都忌諱和避諱
五:為啥中國孩子取名要避爸媽之名字
中國孩子取名要避爸媽之名字,那是為瞭長幼有序,為瞭尊重爸媽。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歷史上有個皇帝叫劉莊,為此,他下令,讓姓莊的都改姓為姓嚴的。所以莊姓,嚴姓,500年以前是一傢。
六:看見東晉謝道韞的大兒子叫王蘊之,是否古時候子女取名可以不避諱爸媽之名字。。。
古時小輩起名有兩忌 不應與皇帝的名諱相同 哪怕讀音相同也不可以 不可以與傢裡長輩的名諱相同 不過魏晉南北朝比較特殊 那個時候風氣松懈 尤其南朝的文人更是喜歡打破傳統 因此取名就沒有那樣多忌諱和避諱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