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29有什麼說法和忌諱和避諱正月發財其母(陰歷正月29日是好運的日子嗎)
一:正月二十九能上新墳嗎?
各地方習俗不一樣啊,通常情況下是不去的
二:正月廿九是什麼節?有啥風俗或特點?幫幫我吧!!!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專有的民間傳統性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傢傢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以祭祖或贈送親朋友好友。已結婚的閨女,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傢,孝敬爸媽。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二十九……(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七歲、三16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拗九節的由來
“拗九節”源出“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代有一叫目連的,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媽媽吃,但均被守護的獄卒給吃掉瞭。之後的日子,他想瞭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媽媽,守護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守護當成真的,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媽媽的手裡。這天恰巧是正月廿九,目連的媽媽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因此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媽媽,又叫“孝九粥”。
無論是正月廿十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媽媽落難的年月,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因 此,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結婚的閨女,也要給爸媽送“九”,以求爸媽平安、健康。
拗九節的風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專有的民間傳統性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傢傢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以祭祖或贈送親朋友好友。已結婚的閨女,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傢,孝敬爸媽。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16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三:陰歷正月29適宜和忌諱與禁忌
陰歷正月二十九拗九節,又稱孝順節、送窮節。節日這天傢傢戶戶都用糯米和紅糖煮拗九粥,燒成後用以祭祀祖先,並且作為整個傢人的早餐。凡已經結婚的閨女,要送拗九粥回娘傢孝敬爸媽,意為祝願平安度過“九”這一關。
每一年農歷正月廿九日,是福州守舊的“拗九節”。福州民間稱正月初九為上九,十九為中九,廿九為後九,故此節又稱“拗九節”。福州方言中“後”與“拗”諧音。福州人認為,逢“九”不是很順利,因此每一年這天,歲數逢九或九的倍數的人都要過“九”。傢中要為其煮“拗九粥”與太平面,以祈其反兇化吉,除去晦氣,羈上好運,平安地跨過“九”的門檻。已經成傢婦女也要為爸媽送上一罐“拗九粥”,以示其不忘爸媽養育之恩及對爸媽的孝敬之情。
福州的“拗九節”由來已久,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地方節俗,但有不少年輕人不懂此節的來歷。
“拗九節”著重是從民間流傳的《目連救母》故事而來。據傳,古印度僧人目連之父常年經商,傢裡騾馬成群,財寶無數。其母青提則反之,她最恨出傢人。目連一心向往佛、法、僧。長大後,一次他外出經商,臨行時對其母說:“孩兒出外求財,媽媽在傢要積德積善,對出傢人要如同對孩兒一樣。”其母應允。誰料目連走後,其母仍舊如故,兇悍地把登門化緣的僧尼全都趕走,吝嗇到一頓飯也不肯佈施。半年後目連返傢,聽說其母對出傢人極不友好,遂向其母查問原因,其母一聽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媽媽?俺要是對出傢人不好,七日之內不得好死,死瞭墜入阿鼻地獄!!!”七天後其母果然暴死。目連大慟葬母,隨後他拋棄瞭富貴昌盛,歸依釋迦牟尼,修成瞭阿羅漢,成瞭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經打聽知道其母死後果真墜入阿鼻地獄。他在地獄找到已變成餓鬼、正受苦刑的媽媽,悲哀異常,當即用缽盛飯喂其母。可飯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連悲號涕泣。如來佛見目連至孝,便朝著他說:“你雖修成瞭羅漢,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瞭你媽媽,須廣造盂蘭盆會,使天下餓鬼全能吃飽,你媽媽才可得救。”於是目連請十方僧眾廣設盂蘭盆會,超度眾餓鬼,其母方得脫離地獄。
目連每一天送飯奉母,飯屢被小鬼吃去。後目連設法煮瞭表面難看的“拗九粥”送去,小鬼見狀就不吃瞭。其實也就是說“拗九粥”是用荸薺、花生、桂圓、紅棗、紅糖、芝麻等一起煮成。從這天起,青提才吃到兒子送來的粥。這天是正月廿九日。鄉人贊嘆目連的孝心,遂仿其孝行。於每一年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雙親及鄰裡長輩,並相沿成俗,演繹出“拗九節”這個民間風俗,流傳到現在。
“拗九節”又叫“送窮節”,意送走窮神。傳說上古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為窮子,他後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卻窮子。舊時以農歷正月晦日為送窮日,後不知怎樣演變,至明、清改為正月廿九日。早年每逢這天,福州城總是挨傢挨戶大掃除,清理傢裡破爛塵穢,並且將之作為垃圾倒掉,謂之送窮。
由此看來,“拗九節”既是敬老愛老助老的孝順節,又是除病滅災送窮奔小康的節,是值得提倡並加以發揚光大。
四:正月29有什麼說法
第1件事:掃窮。
早在唐朝時期,送窮鬼的風俗就已經在老百姓中盛行開來,在詩中亦有記錄載入,“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沒有人不送窮”。
據錢鐘書在《管錐編》中的考證,唐代民間盛行的是“送窮鬼”,到瞭明清時期,人們又改口為“送窮神”。不管送的是“窮鬼”還是“窮神”,自古以來,人們都對“窮”這個字避之不及。既然要送走,自然要做一些有儀式感的事情,最常常見到的就是通過打掃衛生的方式,來“掃窮”。
古代,大傢會早早起床,將傢中打掃得一幹二凈。在古代人們心中,傢裡堆積的各式污穢雜物、灰塵污垢等等,都意味著窮氣,將它們全部掃除出去,寓意趕跑窮鬼。終究,在咱們國傢民間神話中,窮鬼最喜歡待在骯臟的地方。
這個風俗,在古籍《圖經》中,就講得很清楚明白,“正月二十九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
第2件事:扔窮。
現在的人都講究“斷舍離”,每隔一些時日,會給傢裡的閑置物品來個大整理,將長久用未到的東西處理掉。其實也就是說,“斷舍離”並不是此刻才有的,在古代人們心中,他們也認同“斷舍離”的重要程度。
到瞭正月二十九“送窮日”,大傢會將整理出來的東西,該送的送,該丟的丟,借助這個儀式,來表達“送窮鬼”的樸素心願。
這個風俗,放至今來說,依舊但是時。老話道,財不入臟門,福不潤濁人。幹凈整潔的居傢環境,會給人帶來好心情。反之,雜亂骯臟的居住環境,除瞭容易攜帶細菌外,找個東西都得浪費許多時間,自然非常難帶來好福相。
第3件事:填窮。
不僅僅要大掃除、丟垃圾外,在正月二十九這一天,還有件帶有儀式感的事情要做,那麼這樣就是“填窮”,即填上窮坑。舊時候,老百姓心中最樸素的心願,就是希望能吃飽穿暖,不缺吃喝。於是,人們借助吃一些飽腹感較強的糧食,如面條等,來填飽肚子,寓意“填窮”。
五:正月二十七宜忌
正月二十七宜忌如下:
每當正月二十七老人日,就要像平時過生日一樣吃上一碗面條。七寶湯那麼是用7種有吉祥寓意的蔬菜煮成的湯。煎餅並不是人們平常時候常說的煎餅_子,而是一種類似於春餅的薄餅,由於在吃煎餅時人們習慣卷上各式食材,有葷有素,其中卷入的多種蔬菜則代表著“天地百菜”。這幾個是比較吉利的美食,可以在正月二十七這天真真正正給我們帶來吉祥好運的糧食。
正月二十七這天有許多比較吉利的風俗,每個節日都有著自己的講究。“人日”的登高與重陽節消極避禍地登高不同,正月是一年的伊始,此時人們登高是為瞭祈福,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能萬事順意、傢人康泰。有些地區在人勝節還有戴人勝的風俗,人勝也被叫作“花勝”。在古時候,正月二十七有戴人勝的風俗。人勝就是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剪成小人的形狀或者花的形狀,戴在頭上,也貼於屏風窗戶等處。在這一天戴人勝,代表瞭如意吉祥。人們戴上人勝或者相互贈送,一起慶祝著人的節日。在正月二十七這天戴人勝能夠有好含義,會有好兆頭。
六:正月二十七忌諱與禁忌
忌諱與禁忌婦女不要做針線活。忌諱與禁忌,晚上不能點燈,聽聞是讓老鼠順利地娶媳婦,以後就不再來危害百姓。
正月二十七要吃面條,據說吃面條可以綁住老人的腿,叫他們新的一年不患病,健健康康。另外面條形狀是長長的,也可以稱為“長壽面”,寓意老人可以萬壽無疆。2吃桃子除瞭面條外,有些地方還要吃桃子,由於“桃”與“逃”是諧音,人們希望吃完桃子,可以逃離疾病災害,也是希望新的一年有個好兆頭。但是這個季節新鮮的桃子還沒有,所以人們就用黃桃罐頭代替,隻要是桃子就行。
正月二十七為“人日”,也是人們祈福安康納財的日子,故有些地區在這一天流行吃豬手,豬手意味著“刨財”人們更喜歡叫作發財豬手,彰顯著在新的一年裡可以廣納財源。鄭重聲明,回答內容僅做參考,請勿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