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一般組成部分周易易經系辭(周易的構成)
一:《周易》一書的組成部分
1、
最原始的《周易》隻有經文,即包括卦辭和爻辭。
2、
後來孔子為《周易》作傳文《易傳》,也稱為“十翼”,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後人將孔子的《易傳》摻雜整合到《周易》裡,於是《周易》既包括經文也包括傳文。
3、
魏晉王輔嗣為《周易》作註,唐孔穎達作《周易正義》,宋朱熹作《周易本義》,還有外人所做註疏、正義等,都是解釋《周易》的經文和傳文及前人所作的註疏、正義,不屬於《周易》本身,但今人看《周易》都需參考這幾個註疏、正義。
二:《周易》分為哪兩個部分?
《周易》又稱《易經》,或《易》,是儒傢重要著作之一。它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經》包括《上經》三十卦和《下經》三十四卦,是用於占卜的。卦是由爻組成的。“——”代表陽爻,“一一”代表陰爻。每一卦由三爻組成,演成八卦。八卦再相重疊,便形成六十四卦。在古代人們心中,八卦代表天、地、山、澤、雷、風、水、火八種事物,是世界的本源,是人類活著的基本條件,萬物都是從此產生和構成的。於是,由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就成瞭巫師占卜的最佳法寶。爻、卦又各有一定的說明文字,稱為爻辭、卦辭。為瞭對陰陽二爻及六十四卦進行一定的說明,使卜筮者能夠依據說明文字推斷占卜所得的卦象是兇是吉,因此或許是周朝的一位太卜或筮人,做瞭爻辭和卦辭。《傳》又稱《十翼》,是對《經》的解說,包括《彖上》、《彖下》、《文言》、《系辭上傳》、《系辭下傳》、《說卦》、《序卦》、《雜卦》、共七項十篇。這十篇文字,不是一時一人之作,而是戰國末期至秦漢間的儒生為解釋《經》而作的。這幾個解說有時也會違背《周易》古經的原意,不過在解說中卻提出很多關於宇宙人生的創造性見解,就其思想的深度來講,可以說達到瞭先秦哲學的最高水平。《傳》的思想,對於後世哲學的作用與影響甚巨,後世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都曾從中汲取精髓。
三:周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
《周易》即《易經》,《易經》用一套獨一無二的符號系統,陽爻“—”(一個長橫)和陰爻“--”(兩個短橫)三個一組相疊構成八卦,六個一組相疊構成六十四卦。
八卦分別象征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以及這八種事物內涵的特征氣質,並借由以上特質可以取類比像萬事萬物。
《易經》六十四卦的順序絕非隨意排列,而是象征瞭事物的發展過程,每卦的卦畫也富有深意。
首兩卦乾和坤各象征天地,又不但止於天地,抽象出瞭世界初始狀態中純陽和純陰的性質。接著陰陽相蕩,化生萬物,接著下面的一卦便是“屯”,描述瞭世界初生時混沌的狀態。
至第6十三卦為既濟,其卦畫是陰爻與陽爻均勻分佈,並且陽爻居於奇數位(陽位),陰爻居於偶數位(陰位),意思是陰陽已發展至完全調和的平衡態,好像世界歸於靜止瞭。
但《易經》令人嘆服的是以“未濟”作為第6十四卦來結尾,在看起來平衡的靜止之後,展現出世界根本上是運動不息的。
如同六十四卦的順序一樣,每卦中六爻的順序也反映事物在某細節與關鍵發展階段的規律,這種規律因該爻所處的卦的主旨、該爻的位置(從下至上六個位置中的哪一個),以及該爻的性質(陰還是陽)等因素綜合而決定。
更多閱讀:
《周易》由兩部分組成:
《易經》: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詞、爻題、爻辭。
形象地說,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畫如同每章的序號;卦辭如同每章的題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個小節,爻題如同每節的序號;爻辭如同每節的內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為首的兩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條爻辭。
《易傳》:有十篇,又稱“十翼”,是對《易經》的闡解。
《十翼》包括:1。彖上傳(《周易》每卦有“象辭”,《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2。彖下傳;3。象上傳(又稱“大象”);4。象下傳(又稱“小象”);5。系辭上傳;6。系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
參考資料來源:知識混裝大無極-周易
四:易經主要有幾部分構成
易經由兩部分組成:“經”、“傳”。
“經”是由“卦”、“爻”以及說明卦的“卦辭”,說明爻的“爻辭”構成。
“傳”也稱“十翼”,它包括“象”上下;“彖”上下;“系詞”上下;“文言”;“雜卦”;“說卦”;“序卦”十篇。
五:易經是哪三本書組成的
《易經》是由三個部分組成:一為伏羲八卦為始那時其實沒有文字所以八卦。二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疊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認為64卦已蘊含宇宙萬物,每一卦皆有卦辭。後有孔子做傳又稱《易傳》《十翼》,《易經》的發展在夏朝時期產生瞭《連山易》,在商朝時期產生瞭《歸藏易》,在周朝時期產生瞭《周易》。《易經》是中國最早的易經書,由伏羲氏所創。因為時間的緣故,《連山易》和《歸藏易》已失傳,隻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於《易經》的,它承載瞭過多的歷史使命和任務,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國學(內含儒道兩傢思想)重要經典之一。
六:易經分為哪兩個部分?
易經 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厚的經典,聽聞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匯總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生瞭易經八卦圖),是華夏5000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時候是帝王之學,傢、軍事傢、商傢的必修之術。從根本上而言,《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推算,而《易經》便是匯總這幾個預測推算的規律理論的書據中國君友會文獻記錄載入: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後各個朝代皆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瞭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後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餅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依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