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相面相

五運合臟腑十二經絡圖五行太陽金克木(五行臟腑經絡關系圖)

五行 手相面相 08-14

一:誰知道人的五臟六腑,七經八脈??以及分佈圖

★五臟六腑:

我們到醫院看中醫時,經常聽醫生說到“腎虛”、“脾虛”等,有的人就擔心是還是不是腎出瞭毛病,是還是不是脾有瞭問題,很多人甚至買瞭藥去補、去治療。其實也就是說中醫所說的腎、脾等五臟六腑和我們所想的並不完全是一回事。中醫的五臟六腑理論著重是一種功能定位,打比方說腎並不是單獨的腎臟,而是泛指泌尿系統,包括膀胱等,脾亦不是指單獨的脾臟,而是泛指消化系統,包括胃等。

那麼中醫所說的五臟六腑究竟是什麼呢?中醫的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五臟著重是貯藏精氣,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華,排除其糟粕。

1、 心與小腸:

心是臟腑中最要緊的器官,起著主導和支配的效果。而中醫上呢認為,心主神志,與人們的思維意識活動有關,如我們時常說“用心想一想”,就是講的心在人的思維活動中的效果。心是人體血液通暢的動力,血液通過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渾身,心血的盛衰皆可以從脈搏上體現出來;心主汗,開竅於舌,舌質的變化可以體現出心的生理及病理變化。

小腸位於腹腔,通過胃消化後的飲食水谷進入小腸,進行進一步消化,吸收裡邊 的營養,排除其糟帕。小腸有瞭問題就會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大小便異常,如腹痛、腹瀉、少尿等癥狀。

心與小腸互屬表裡,心屬裡,小腸屬表,心之陽氣下降於小腸,幫助小腸區別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假如心火過盛,可移熱於小腸,出現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癥狀,反之,小腸有熱,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現心中煩熱、面紅、口舌生瘡等癥狀。

2、 肝與膽:

肝具有調節某些精神情志活動、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協助脾胃消化食物。肝開竅於目,肝臟有病常會引起各式眼病。

膽附於肝,膽所貯藏的膽汁是由肝分泌夾的,“借肝之餘氣,溢入於膽,積聚而成”。

肝膽互為表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證膽汁的貯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膽汗排泄通暢,肝才能發揮其疏泄之性。肝膽發病時相互作用與影響,因此在治療時肝膽同治。

3、脾與胃:

脾胃主管飲食的消化、吸收和傳輸營養、水分,以供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個組織器官的需要,所以有“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說。此外脾還有調節水蔽、統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著重是消化食物。脾與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臟腑,二者經脈相互聯系,構成表裡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的任務。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於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輸佈到渾身。

4、肺與大腸:

肺上連氣管喉嚨,開竅於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氣,肺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和調。假如肺氣不足,則可出現呼吸減弱,身倦無力,氣短自汗等渾身虛弱癥狀。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保持小便通利。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

肺與大腸構成表裡關系。大腸的傳導有賴於肺氣的肅降,肺氣肅降則大便傳導如常,糞便排出通暢。若大腸積滯不通,反過來也作用與影響肺氣的肅降。

5、腎與膀胱:

腎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稟於爸媽之精,稱為先天之精,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本質;一是指源出脾胃的水谷之精,稱為後天之精,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經濟基礎。腎藏命門之火,命門之火不足,常致使渾身陽氣虛弱,發生各種急慢病。腎主水、主骨、生髓,與人體的生殖、生長發育、衰老、水液代謝有密切關系。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腎氣盛衰有密切關系。腎氣充足,尿液可以及時分泌於膀胱並排出體外,若腎氣虛而不能固鑷,就會出現小便頻繁,遺尿或失禁,腎虛氣化不及,則出現尿閉或小便不暢。

腎左右各一,與膀胱構成表裡。

6、 三焦.

三焦也是人體六腑之一。三焦並非一個單獨的器官,而是指人體部位的劃分,即橫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眺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著重是人體的氣化作用與水谷的運行通路。這幾個生理功能,事實上是肺臟宣發衛氣,散佈津液,脾胃運化,腎與膀胱調節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幾個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而不是指單一臟腑的功能。

★七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 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 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 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 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 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並上行,環繞口唇。 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 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 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 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 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 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 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 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 少陽經。

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佈在十 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展現於兩方 面。其一,溝通瞭十二經脈之間的聯 系。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 似的經脈聯系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 脈氣血、協調陰陽的效果。督脈與 六陽經有聯系,稱為“陽脈之海”, 具有調節渾身陽經經氣的效果;任脈 與六陰經有聯系,稱為“陰脈之海”, 具有調節渾身諸陰經經氣的效果;沖 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 有聯系,所以有“十二經之海”、“血 海”之稱,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 用;帶脈管束聯系瞭縱行軀幹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系陰經與陽經, 分別主管一身之表裡;陰陽蹺脈主持 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 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 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沖、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 附於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 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 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十四 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 屬腧穴,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在 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藥物歸經的基礎。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二:求一張人體的穴道表、經絡圖之類的、最好就是3D全方位的、不然怕認錯。。。

頭頸部位要害穴

1。百會穴 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1與第2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胸腹部要害穴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系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眼部穴位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3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间位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间位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6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脫?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1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

1。肺俞穴 位置:第3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穴位圖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3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5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2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2腰椎與第3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2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3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上、下肢要害穴位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裡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也就是說,以上36個要害穴,實際致死案列並未有搜集。其實也就是說這幾個穴位都是按摩師平時按摩經常按摩到的,且輔助治療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師按摩這幾個穴位完全正常沒有恐慌的必要。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人體的兩個長壽穴: 我們任何人皆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湧泉穴”,另一個是“足三裡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的功能效果。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腦袋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本人的掌心蓋住本人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裡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糧食隻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能夠得到充足的營養,才能健健康康、精力充沛。因 此,胃部消化情況的好賴,對俺們來說極其重要。而足三裡則能擔此重任。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裡,不僅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同時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讓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編輯本段致暈11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也叫作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也叫作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也叫作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也叫作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編輯本段103穴部位

1、心井穴(也叫作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也叫作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也叫作氣俞):第十二肋遊離間處。

5、五定穴(也叫作天樞):平臍中旁開一點五寸。

6、伯勞穴(也叫作陶道):第1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也叫作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也叫作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2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也叫作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梁。

二十四。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臺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四寸。

33、六宮穴(也叫作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也叫作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也叫作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裡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2。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裡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裡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也叫作血郄):膝膕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也叫作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也叫作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也叫作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1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也叫作懸鐘):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多數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編輯本段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也叫作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也叫作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也叫作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也叫作建裡):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也叫作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等同於第5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等同於第5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等同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等同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也叫作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也叫作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二十四。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也叫作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也叫作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2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也叫作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也叫作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也叫作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2。三趾蹠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穴道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而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事實上,左右對稱共有二十四條)。另外,身體正面中间位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间位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渾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 僅僅如此,便是個相當引誘的數目瞭,更不必說其他別的地方亦有穴道。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後來又陸續發現瞭“新穴”,這幾個穴道若全包括,人體穴道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大體穴位列表: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發際穴、陽白穴、印堂穴、攢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溝穴、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後頂穴、風府穴、啞門穴、完骨穴、風池穴、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下關穴、客主穴、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頰車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鳩尾穴、巨闕穴、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氣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門穴、日月穴、天樞穴、氣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陽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門穴、腰俞穴、腰陽關穴、上仙點穴、六華灸穴、風門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陰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外關穴、曲池穴、尺澤穴、治癢穴、孔最穴、列缺穴、陽池穴、神門穴、合谷穴、中渚穴、少沖穴、落枕穴、指間穴、太淵穴、口內穴、胃腸穴、手三裡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復溜穴、陰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裡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百裡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昆侖穴、足臨穴、行間穴、裡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2厲兌穴、第3厲兌穴、阿基裡斯腱穴。 人體穴位與暗殺相關: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幹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二十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能夠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式都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何謂奇經八脈呢? 其實也就是說,奇經八脈隻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幹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互聯網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原由、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三:十二經絡表裡關系口訣訣竅是什麼?

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瞭臟腑陰陽表裡屬絡關系。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互為表裡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系,在病理上互相作用與影響,在治療時互相為用。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足太陰脾→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厥陰肝→手太陰肺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十二經絡包括: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著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向上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於足太陰經的後面,上行膝內側。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沿著股部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過陰部,上達小腹,挾著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佈在脅肋,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系” (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額。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四:十二經絡

十二經絡

編輯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裡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點。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目錄

1簡單介紹

2具體脈絡 與主治

3十二經絡之手太陰肺經

4十二經絡之手陽明大腸經

5十二經絡之足陽明胃經

6十二經絡之足太陰脾經

7十二經絡之手少陰心經

8十二經絡之手太陽小腸經

9十二經絡之足太陽膀胱經

10十二經絡之足少陰腎經

11十二經絡之手厥陰心包經

12十二經絡之手少陽三焦經

13十二經絡之足少陽膽經

14十二經絡之足厥陰肝經

15規律

16屬絡關系

17循行走向

18交接規律

1簡單介紹

編輯

十二經絡,經絡分類名。指十二經及其脈絡。《靈樞·本輸》:“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裡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點。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2具體脈絡 與主治

編輯

肺經

呼吸道系統、甲狀腺、皮膚

大腸經

結腸、直腸、上呼吸道(副鼻竇、咽喉為主) 顏面下部皮膚、口腔

胃經

胃、乳腺、膝關節

脾經

免疫、內分泌、腫瘤、結石

心經

心臟、血管、大腦、神志

小腸經

十二指腸、空腸、回腸、肩關節

膀胱經

脊椎、泌尿、生殖系統、關節

腎經

生殖、泌尿系統、腰、腦、耳、骨骼系統

心包經

心臟、血管

三焦經

淋巴系統、炎癥

膽經

膽囊、膽道、神經、微血管、呼吸

肝經

肝臟、眼、生殖器、神經、筋膜

3十二經絡之手太陰肺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通過橫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喉嚨相聯系的部位)橫行出來(中府),向下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到肘窩中,沿著前臂內側前緣,進入寸口,經過魚際,沿著魚際的邊緣,出拇指內側端(少商)。

手腕後方的支脈:從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內側端(商陽),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2。主治病侯

本經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證。

3。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於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11個穴位。

4十二經絡之手陽明大腸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本經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經過手背行於上肢伸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後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再向前下行入鎖骨上窩(缺盆),進入胸腔絡肺,通過膈肌下行,入屬大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夾口兩旁,左右交叉於人中,至對側鼻翼旁,經氣於迎香穴處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智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腹痛,腹鳴腹瀉、大腸功能減弱、肩膀僵硬、皮膚無光澤、肩酸、喉幹、喘息、宿便,腹脹、易便秘、易患痔瘡、肩背部不適或疼痛、牙疼、皮膚異常、上脘異常等。

3。經穴分佈

手陽明大腸經經穴分佈於上肢前外側面、肩部、鎖骨上窩、頸部、面部。起於商陽穴,止於迎香,左右各20穴

5十二經絡之足陽明胃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著鼻的外側(承泣),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任脈)處,再向後沿著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著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過上關(足少陽經),沿著發際,到達前額(神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盆部直行的支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沖;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裡向下與氣沖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著脛骨外側前線,下經足跗,進入第2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裡)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病證。

3。經穴分佈

足陽明胃經經穴分佈於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穴

6十二經絡之足太陰脾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隱白),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過大趾本節後的第1蹠趾關節後面,上行至內踝前面,再上腿肚,沿著脛骨後面,交出足厥陰經的前面,經膝股部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臟,聯絡胃,通過橫膈上行,挾咽部兩旁,連系舌根,分散於舌下;

胃部支脈:向上通過橫膈,流註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等。

3。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於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部第3側線。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穴

7十二經絡之手少陰心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和其它臟器相連系的部位),通過橫膈,聯絡小腸;

“心系”向上的脈:挾著咽喉上行,連系於“目系”(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脈: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部(極泉),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後面,到達肘窩,沿前臂內側後緣,至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沿小指內側至末端(少沖),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咽幹,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

3。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於腋下,上肢掌側面的尺側緣和小指的橈側端。起於極泉,止於少沖,左右各9穴

8十二經絡之手太陽小腸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起於於小指外側端(少澤),沿著手背外側至腕部,出於尺骨莖突,直上沿著前臂外側後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沿上臂外側後緣,出於肩關節,繞行肩胛部,交會於大椎(督脈),向下進入缺盆部,聯絡心臟,沿著食管通過橫膈,到達胃部,屬於小腸;

缺盆部支脈:沿著頸部,上達面頰,至目外眥,轉入耳中(聽宮);

頰部支脈:上行目眶下,抵於鼻旁,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而又斜行絡於顴骨部。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經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睪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後緣痛等。

3。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於指、掌尺側、上肢背側面的尺側緣,肩胛及面部。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穴

9十二經絡之足太陽膀胱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起於目內眥(睛明),上額交會於巔頂(百會,屬督脈);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頦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裡聯絡於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後,沿著肩胛部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屬於膀胱;

腰部的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膕窩中;

後項的支脈:通過肩胛內緣直下,經過臀部(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下行,沿著大腿後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膕窩中。從此向下,通過排腸肌,出於外跟的後面,沿著第5蹠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1側線的背俞穴及第2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有關的臟腑病證和相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血醜,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3。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於眼眶,頭,項,背腰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外側及小趾末端。起於睛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

10十二經絡之足少陰腎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出膕窩的內側,向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長強,屬督脈),屬於腎臟(腧穴通路:還出於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線旁開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開2寸,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的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進入肺中,沿著喉嚨,挾於舌根部;

肺部支脈: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流註於胸中,與手

厥陰心包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血,氣喘,舌幹,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腰痛,脊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病證。

3。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於足心,內踝後,跟腱前緣,下肢內側後緣,腹部,胸部。起於湧泉,止於俞府,左右各27穴。

11十二經絡之手厥陰心包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脈:沿著胸中,出於脅部,至腋下三寸處(天池)上行到腋窩中,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和手少陰之間,進入肘窩中,向下行於前臂兩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著中指到指端(中沖);掌中支脈:從勞宮分出,沿著無名指到指端(關沖),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等證。

3。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於乳旁,上膠掌側面中間及中指末端。起於天池,止於中沖,左右各9穴。

12十二經絡之手少陽三焦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向上出於第4、五掌骨間,沿著腕背,出於前臂外側橈骨和尺骨之間,向上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上達肩部,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向前進人缺盆部,分佈在胸中,聯絡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從胸至腹,屬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從胸直上,出於缺盆部,上走項部,沿耳後向上,出於耳部上行額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頰部,到達眶下部;

耳部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於面頰部,到達目目外眥(絲竹空之下),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2。主治病侯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證。

3。經穴分佈

本經穴分佈於無名指外側,手背,上肢外側面中間,肩部,頸部,耳翼後緣,眉毛外端。起於關沖,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穴。

13十二經絡之足少陽膽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下行至耳後(風池),沿著頸部行於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後方;

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緊接著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聯絡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的脈:下行腋部,沿著側胸部,經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再向下沿著大腿的外側,出於膝外側,下行經腓骨前面,直下到達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4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著第1、二蹠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3。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於目外眥,顳部,耳後,肩部,脅肋,下肢外側,膝外側,外踝的前下方,足第4趾端等部位。起於瞳子髎,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穴。

14十二經絡之足厥陰肝經

編輯

1。經脈循行

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著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向上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於足太陰經的後面,上行膝內側,沿著股部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過陰部,上達小腹,挾著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佈在脅肋,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系” (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目系”的支脈:下行頰裡,環繞唇內;

肝部支脈:從肝分出,通過橫膈,向上流註於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2。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

3。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於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等。起於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

15規律

編輯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佈規律: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佈在頭面、軀幹和四肢,縱貫渾身。六陰經分佈在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佈在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幹。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佈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是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別是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是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下肢分別是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的分佈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肝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佈在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背部,分佈在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陽膽經分佈在身之側面。

16屬絡關系

編輯

十二經脈表裡屬絡關系: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瞭臟腑陰陽表裡屬絡關系。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互為表裡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系,在病理上互相作用與影響,在治療時互相為用。

17循行走向

編輯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1,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大腸經

2,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3,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抉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人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辟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

胃經

,別附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4,脾足大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人腹,屬脾絡胃,上隔,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隔,註心中”。

5,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隔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6,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臂臑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隔,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膀胱經

7,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胭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胭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8,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註胸中。”

9,心主手厥陰心包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隔,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從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包經

10,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佈膻中,散絡心包,下隔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後至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11,“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毗後;其支者,別銳毗,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隔,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含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12,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隔,佈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註肺。”

心經

足少陽膽經

膽經

三焦經

18交接規律

編輯

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陰經與陽經(互為表裡)在手足末端相交,陽經與陽經(同名經)在頭面部相交,陰經與陰經在胸部相交。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五:五臟六腑對應五行

介紹五臟六腑。還有對應五行的屬性 五臟: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肺屬金。六腑:大腸,小腸,三焦,膽,膀胱,胃沒有五行所屬,不過和五臟有相呼應之關系

人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哪五行? 五臟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五臟六腑與五行的關系 五行對應臟腑部位對及可能發生的疾病

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 關節, 筋脈, 眼, 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過旺或過衰,較宜患小腸, 心臟, 肩,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與胃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脾, 胃,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道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 咳痰, 肝, 皮膚, 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腦與泌尿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 脛,足, 頭, 肝, 泌尿, *** , 腰部, 耳, 子宮, 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六腑 對應那五行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六腑 膽 心包、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在體 筋 脈(血管) 肉 毛發 骨(髓)

五臟六腑的互相的關系 和五行的關系 它們的聯系 中醫理論中五行與五臟是有著緊密聯系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關系便是五臟間的關系。五行分別是:金、木、水、火、土。而五臟中肝膽代表木,心、小腸代表火,脾胃代表土,肺、大腸代表金,腎、膀胱代表水。 清楚明白瞭五臟六腑相應的五行後,便要開始瞭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關系瞭,也可以變相地說是五臟六腑間的關系。

相生關系:木(肝、膽)生火(心、小腸),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腸),金生水(腎、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這個很容易理解,木可做火的燃料。而在五臟中,屬木的肝藏血,肝膽循環系統旺盛,可有充足的血液供屬火的心、小腸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陽之正陽之火對地面照射,經億年以上可化石為土作比喻。在五臟中屬火的心、小腸循環系統旺盛,可促進屬土的脾胃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土生金。用金屬從土中而生作比喻,如礦質。五臟中屬土的脾胃循環系統旺盛,被叫作中氣的脾氣可以促進屬金的肺、大腸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金生水。解釋要復雜一些。我們在自然界可以發現,有石就有水。石頭結構的山能夠生長樹木,由於巖縫可以使水達到山頂。所以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說。而土結構的山不能長樹,由於“土克水”,土阻止瞭水的上行,所的西邊北黃土高坡上光禿禿的一片,沒有一棵樹木。石頭中含大量金屬元素,古代人們把這樣的現象概括為“金生水”。五臟中屬金的肺循環系統旺盛,肺氣可促進屬水的腎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水生木。這個很容易理解,樹木生長必須需要充足的水分。腎、膀胱循環系統旺盛,腎氣和腎水可促進肝循環系統的規律運作。這是五行相生關系,也是五臟六腑間相生關系。 五行之間相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無盡的循環……木克土。有兩個理解。第1,用樹木破土而出來作比喻。第2,以樹木吸收土中營養,導致土中營養流失來理解。五臟中屬木的肝循環系統不暢,沒有充足的血液支持脾胃,脾循環系統便會慢慢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肝胃不和等。

土克水。這個比較容易理解,用土能阻擋水的運行作比喻。脾循環系統不暢,脾不能統血,腎血氣不足,腎循環系統便會慢慢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脾虛引起的腎病等。水克火。比較容易理解,用水能滅火作比喻。腎循環系統不好,水無法參加血液的調節和控制溫度,心循環系統便會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腎性心臟病。 火克金。這個也很好理解,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心循環系統不好,氣血難以支持肺的運動,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重則心肺衰竭致死!!! 金克木。用金屬可以砍伐木頭作比喻。肺循環系統不好,氧氣無法支持肝,肝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肺陰虛引起的肝陽亢進等。這便是五行之間相克關系,也是五臟六腑間的相克關系。前面講瞭五行之間相克,不過有時也會出現反克現象。反克在中醫理論中叫“反侮”,侮即侮辱。比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造成反侮的緣故是自己弱,或所克的對象亢進。舉例說明,如土可以克水,但若土太弱,或水勢過於強盛,便會致使洪水決堤,形成反克的預兆。這就是反侮現象。木反克金。金克木,因金屬銳利之物可砍伐傷害木頭,通常情況下木是無法傷金的。木燃燒生火,火一樣可以熔化傷害金。在五臟中屬木的肝火過旺時便可傷肺金,這在中醫理論裡稱為“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火克金,因火能夠熔化傷金,通常情況下金是無法克火的。但凡事有例外,如北方的火爐,隻要把進氣口的鐵門關掉,把特煙囪堵上,裡面因為氧氣的逐漸消失,致使火焰慢慢熄滅,這樣金就可把火憋死。在五臟中屬金的肺長期不好,可致使屬火的心臟衰竭。火反克水。水克火,因水能滅火,通常情況下火不能克。。。。。。>>

人體中的五臟六腑分別屬於哪五行? 人體與五行學說

人體器官分為「五臟」、「六腑」。

「五臟」為心、肝、脾、肺、腎等,皆屬陰。

「六腑」為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等,皆屬陽。

人體中有精、氣、神三寶。生理活動歸納為:畢生、二出、三入、四升、五降、六歿等功能。人有陽氣與陰氣,若陽氣虛弱則病顯虛寒癥,若陰氣虛弱則病顯虛熱病。故曰:「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陽虛則寒,陰虛則熱也。」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其特性如下:

金生絢麗,變革香寶。

木生茁長,登發升高。

水生滋潤,寒凍酷冽。

火生熾熱,燥悶引煩。

土生融和,萬物綠化。

此乃之五行特性也。

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脾屬土,腎屬水。

人有五形:喜、怒、悲、憂、恐。

心生喜,肝生怒,脾生憂,肺生悲,腎生恐,依五行循環產生相克相生,制化變化規律與人整體臟腑浮環,密切相連矣。

常觀病理變化,有寒熱、表裡、虛實之疾病,其特征如下:

發熱脈浮緊、惡寒無汗,乃病顯外感風寒表實癥。

發熱脈浮緩、惡風有汗,乃病顯外感風寒表虛癥。

寒熱往來、口幹唇裂、頭暈目眩、胸腹悶積,乃病顯半表半裡之癥。

發熱不畏冷、無時無刻出汗、口渴便秘,乃病顯裡實癥。日常畏冷自汗稱之陽虛。五心煩燥、顴紅唇幹、盜汗稱之陰虛。

故疾病有陽陰之癥,須觀察日常病理變化來講。五行辨陰陽,陰陽辨五行矣。以上為人體各部門與五行循環有息息相關也。

人體五臟相應的五行? 金木水火土所相應的五臟為肺肝腎心脾。五臟之間的陰陽相生關系是: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藏血用來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心之陽氣用來溫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脾運化水谷之精氣可以益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肺氣清肅則津氣下行以滋腎;腎生肝――就是水生木,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血等等。

五臟之間的陰陽相克是如此的:肺(金)的清肅下降,可抑制肝(木)陽的上亢――金克木;肝(木)的條達,可以疏瀉脾(土)的壅滯――木克土;脾(土)的運化,可以防止腎(水)水的泛濫――土克水;腎(水)陰的上濟,可以制約心(火)陽亢烈――水克火;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廠(金)的清肅太過――火克金。

五臟六腑包括什麼,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有啥相呼應之關系 五行 火 木 土 金 水

五臟 撫 肝 脾 肺 腎

六腑 小腸、三焦 膽 胃 大腸 膀胱

五臟六腑五行屬 五臟六腑的五行屬性

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效果,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五行與五臟的關系

1。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效果,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2。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便是五臟互相資生的關系。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鬱;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便是五臟互相制約的關系。

三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系。也就是說,五行學說使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互相聯系的統一性。

五行中的五色、五味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對應,怎樣對應 中醫理論認為,五行中的五色、五味與人體五臟六腑相對應

??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

?? “五味之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 肺主氣,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

?? 飲食因註重和重視這幾個宜忌原則,合理利用五味,促進人體健康,避開因過分偏嗜而產生疾病

?? 食補的原則

?? 要依據食物的特性、食物對人的身體的區別作用以指導食補養生膳的制作特性?? 食物具有補虛和瀉實兩大特性

?? 補性食物一般具有補氣養血、助陽、滋陰、生津等功效

?? 瀉性食物一般具有解表、解毒、清熱、散風、瀉火、祛痰、燥濕、祛風濕、行氣、活血、化淤、涼血等 功效

?? 依據人的體質情況對癥施補

養生膳的制作

?? 一要做到五味調和,濃淡適宜

?? 二須留意各式食物味道對人的身體在生理上、病理上的區別作用,合理搭配

?? 五味調和不當或搭配不合理會致使疾病的發生食補的設計?? 在設計食補養生膳時,依據自個的體質、癥狀、健康情況的需要可食補加藥補

?? 在挑選藥材上,必須用已認定為“藥食兼用”的藥品,以發揮藥材的療效,並保證對人的身體無毒害作用

?? 常采用煎煮法和蒸氣加熱法提取湯液方法?? 由食補的特征決定

?? 食補食品在口味上,應以保持食物的原本鮮味為主

?? 常用的烹調方法有:燉、燜、蒸、燒、炒、汆、煨、制粥,也可制成保健飲品?? 制作者應依據所處地域、氣候、不同人群的癥狀,因需施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六:五行相應的五臟

人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哪五行? 五臟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五臟對應五行有些什麼說法嗎?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1.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之關聯聯系

①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效果,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便是五臟互相資生的關系。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鬱;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便是五臟互相制約的關系。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系。也就是說,五行學說使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互相聯系的統一性。

2.說明臟腑間的病理作用與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作用與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相互作用與影響,即木鬱土虛或土壅木鬱;肝病還不錯作用與影響心,為母病及子;作用與影響肺,為木侮金;作用與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這樣,皆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互相作用與影響。

3.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一)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籌使用

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皆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剖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系。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推測斷定疾病的預後。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假如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後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後良好。

(二)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籌使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由於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能夠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由於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用且助於瀉肝木。

依據相克關系來核實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式方法,適合使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式方法,適合使用於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皆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以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由於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原因。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往往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但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

五行與五臟的關系 五臟: 肺、 肝、 腎 、 心、 脾 五行: 金、 木、 水 、 火、 土 五味: 辛、 酸、 咸 、 苦、 甘 中醫依據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臟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而暢達,肝屬木,其特點是喜條達而惡抑鬱,並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溫熱而炎上,心屬火,其特點是心陽有溫煦之功能,心火易於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脾屬土,其特點是有消化水谷,運輸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其特點是具有清宣肅降之功能;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腎屬水,其特點是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泄,並有藏精功能。 五行說認為,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相生即互相資生和互相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互相制約和管束。五行的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假如五行相克相生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形。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打比方說,木過於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便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故而又被叫作反克或反侮。打比方說,在多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水太少或火過盛時,水不僅不能克火,相反的會被火燒幹,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克相生是不可分離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管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隻有保持相克相生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相克相生的關系在中醫中被普遍使用於解釋五臟之間的聯系憨臟腑間的病理作用與影響,和對應的診斷和治療。 五臟之間互相資生的關系,可用五行相生來闡明。如腎(水)藏精,肝(木)藏血,腎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有用且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脈,又主神志,脾(土)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之陽熱可以溫運脾陽,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溫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轉輸精微,益氣以充肺(金),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此乃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肺(土)主氣,職司清肅,腎(水)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用且助於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肺氣肅降,水道通調,又能促進腎主水功能的發揮,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同樣,五行之間相克的關系也用於五臟間互相制約的關系。如肺(金)氣清肅下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木)陽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滯,此即木克土;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此即火克金。 五行生克也用於解釋臟腑間的病理作用與影響。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作用與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相互作用與影響,即木鬱土虛或土壅木鬱;肝病還不錯作用與影響心,為母病及子;作用與影響肺,為木侮金;作用與影響腎,為子病及母。其他臟腑病變也是這樣,皆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說明這幾個在病理上互相作用與影響。 中醫理論認為,五行中的五味與人體五臟六腑相對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五味之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肺主氣,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飲食因註重和重視這幾個宜忌原則,合理利用五味,促進人體健康,避開因過分。。。。。。>>

五行與哪五色、五臟、五個方向對應 五臟:木性為肝臟;火性為心臟;土性為脾臟;金性為肺臟;水性為腎臟。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功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方:木為東方,火為南方,金為西方,水為北方,土為中间位置;

五臟六腑的互相的關系 和五行的關系 它們的聯系 中醫理論中五行與五臟是有著緊密聯系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關系便是五臟間的關系。五行分別是:金、木、水、火、土。而五臟中肝膽代表木,心、小腸代表火,脾胃代表土,肺、大腸代表金,腎、膀胱代表水。 清楚明白瞭五臟六腑相應的五行後,便要開始瞭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關系瞭,也可以變相地說是五臟六腑間的關系。

相生關系:木(肝、膽)生火(心、小腸),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腸),金生水(腎、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這個很容易理解,木可做火的燃料。而在五臟中,屬木的肝藏血,肝膽循環系統旺盛,可有充足的血液供屬火的心、小腸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陽之正陽之火對地面照射,經億年以上可化石為土作比喻。在五臟中屬火的心、小腸循環系統旺盛,可促進屬土的脾胃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土生金。用金屬從土中而生作比喻,如礦質。五臟中屬土的脾胃循環系統旺盛,被叫作中氣的脾氣可以促進屬金的肺、大腸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金生水。解釋要復雜一些。我們在自然界可以發現,有石就有水。石頭結構的山能夠生長樹木,由於巖縫可以使水達到山頂。所以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說。而土結構的山不能長樹,由於“土克水”,土阻止瞭水的上行,所的西邊北黃土高坡上光禿禿的一片,沒有一棵樹木。石頭中含大量金屬元素,古代人們把這樣的現象概括為“金生水”。五臟中屬金的肺循環系統旺盛,肺氣可促進屬水的腎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水生木。這個很容易理解,樹木生長必須需要充足的水分。腎、膀胱循環系統旺盛,腎氣和腎水可促進肝循環系統的規律運作。這是五行相生關系,也是五臟六腑間相生關系。 五行之間相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無盡的循環……木克土。有兩個理解。第1,用樹木破土而出來作比喻。第2,以樹木吸收土中營養,導致土中營養流失來理解。五臟中屬木的肝循環系統不暢,沒有充足的血液支持脾胃,脾循環系統便會慢慢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肝胃不和等。

土克水。這個比較容易理解,用土能阻擋水的運行作比喻。脾循環系統不暢,脾不能統血,腎血氣不足,腎循環系統便會慢慢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脾虛引起的腎病等。水克火。比較容易理解,用水能滅火作比喻。腎循環系統不好,水無法參加血液的調節和控制溫度,心循環系統便會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腎性心臟病。 火克金。這個也很好理解,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心循環系統不好,氣血難以支持肺的運動,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重則心肺衰竭致死!!! 金克木。用金屬可以砍伐木頭作比喻。肺循環系統不好,氧氣無法支持肝,肝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肺陰虛引起的肝陽亢進等。這便是五行之間相克關系,也是五臟六腑間的相克關系。前面講瞭五行之間相克,不過有時也會出現反克現象。反克在中醫理論中叫“反侮”,侮即侮辱。比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造成反侮的緣故是自己弱,或所克的對象亢進。舉例說明,如土可以克水,但若土太弱,或水勢過於強盛,便會致使洪水決堤,形成反克的預兆。這就是反侮現象。木反克金。金克木,因金屬銳利之物可砍伐傷害木頭,通常情況下木是無法傷金的。木燃燒生火,火一樣可以熔化傷害金。在五臟中屬木的肝火過旺時便可傷肺金,這在中醫理論裡稱為“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火克金,因火能夠熔化傷金,通常情況下金是無法克火的。但凡事有例外,如北方的火爐,隻要把進氣口的鐵門關掉,把特煙囪堵上,裡面因為氧氣的逐漸消失,致使火焰慢慢熄滅,這樣金就可把火憋死。在五臟中屬金的肺長期不好,可致使屬火的心臟衰竭。火反克水。水克火,因水能滅火,通常情況下火不能克。。。。。。>>

怎樣理解中醫五臟與五行的關系 怎樣理解五行與五臟的關系 稍有醫學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人體內部各個器官都是有關聯的,打比方說膽囊是由肝臟包裹起來的,胃臟和十二指腸也是連在一起。然而,一些在人體結構中相去甚遠的器官,打比方說眼睛和肝臟、肺臟和皮膚還有大腸,它們之間有關聯嗎?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答案是否定的,這個體系很少把人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肺臟就是肺臟,皮膚就是皮膚,大腸和前兩者也不挨著。由於三者從解剖學上看,其關聯程度並不高。肺臟屬於呼吸道系統,大腸屬於消化系統,皮膚則自成一個系統。假如用西醫的方式方法來看,與其關註肺臟和大腸的關聯,倒不如去研究大腸和小腸的聯系。 不過,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情況卻並 不是如此。我們幼年時期就應該聽別人提起過:“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等等說法。不光是五臟對應五官,事實上,在中醫中,類似的講法還有許多。打比方說:“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等等。 可是,在這個例子中,中醫的講法對嗎?我們不妨先看看生物學方面的一些結論。許多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皮膚、大腸都是呼吸器官。在魚類中,我們常吃到的黃鱔,其魚類共有的呼吸器官腮已經高度退化,它們主要利用皮膚和喉部來呼吸。還有,甲魚和烏龜,在水中是利用泄殖腔(也可以叫作直腸)來呼吸。在兩棲類動物中,蠑螈、青蛙的皮膚都是呼吸器官。 大傢千萬別覺得這幾個動物離我們很遠,事實上,我們任何人還是胎兒的時刻,在子宮內都要完成一部從低等動物進化到高等動物的全部歷程。在某個階段,胎兒就好像是一條魚,有腮裂,還有尾巴。聽起來很匪夷所思,但確實如此。大傢感興趣可以去北京自然博物館看看胎兒的發育標本。 通過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肺臟、皮膚、大腸,在我們還是胎兒的時刻,就建立瞭某種神秘的聯系。 同樣的例子還有,打比方說中醫說“汗為心之液”,“心開竅於舌”。從表象上來看,汗水和心臟好像沒有任何關系,它呢其實是由皮膚上的汗腺分泌的。舌屬於消化道的一部分,和屬於循環系統的心臟也不挨著。不過,看看傢中養的狗,它皮膚上沒有汗腺,散熱要靠舌頭,莫非這僅僅是巧合? 從如今的情況來看,盡管生物學和醫學已經有瞭長足的進步,但人體實在過於復雜和奧妙,我們還不可以為每一條中醫理論找到足夠的生物學和醫學證據。 誠然,不能拿到足夠多的證據,不等於我們就徹底丟棄。假如無視一些客觀事實,一味等著醫學的進一步發展來解決問題,無疑將會給我們的健健康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我們此刻,完全可以先懷著謙虛的心態來學習和瞭解中醫的五臟學說。在掌握瞭一些基本規律,我們或許可以從養肝的角度來防治近視和白內障,或者用養腎的方式來防治耳聾。 考慮到篇幅的原因,我們不大可能一次就把中醫五臟理論給說清楚。沒關系,先易後難,逐步深入,在接著下面的稿件中,我們就談談五臟和五官的相呼應之關系,以及裡邊 的哲學道理。 肝開竅於目哲學聯想 先看看《黃帝內經》對於肝(不要簡單對應肝臟,中醫講求系統,不是局部器官)的闡述。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生風;酸傷筋,辛勝酸。”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這幾個都是動物形成之前存在的演變過程。地球一經形成,方位就確定瞭,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風由東方而生,也是可以理解的;風生木,好比春風使萬物復蘇;酸味隻能是草木的味道。酸生肝,就是說,草木的中酸味決定瞭肝的產生,也可以這樣說,肝的產生是因為草木中的酸性決定的,作為人體如此的生命體,肝是必然存在的。 肝被喻為體內的化學工廠,分解有害成份和大分。。。。。。>>

介紹五臟六腑。還有對應五行的屬性 五臟: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肺屬金。六腑:大腸,小腸,三焦,膽,膀胱,胃沒有五行所屬,不過和五臟有相呼應之關系

五行與五色,五方,五臟,五音相應的是? 20分 你好,五行是: 木火土金水 ,對應五色為 青赤黃白黑 ;對應五方為 東南中西北 ,對應五臟為 肝心脾肺腎;對應 五音為 角徵宮商羽;對應 五應為 生長化收藏 ;對應五性為 仁禮信義智;。。。。

希望俺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謝謝

五臟的五臟與五行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五體:筋 脈 肉 皮 骨五華:爪 面 唇 毛 發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五液:淚 汗 涎 涕 唾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五色:青 赤 黃 白 黑五方:東 南 中 西 北五季:春 夏 長夏 秋 冬五氣:風 暑 濕 燥 寒五化:生 長 化 收 藏五音:角 徵 宮 商 羽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五藏:魂 神 意 魄 精四柱五行生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關節, 筋脈, 眼,神經等方面的疾病。火: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 心臟, 肩,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土: 脾與胃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金: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道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咳痰, 肝, 皮膚,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水: 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腦與泌尿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 脛, 足, 頭, 肝, 泌尿, *** , 腰部, 耳,子宮,疝氣等方面的疾病。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z7s乾坎艮震好运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