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五行相克相生圖五行金生水土克水(五行之間相克與五臟的對應)
五臟六腑是怎樣相克相生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用且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用且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互相滋生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用五行之間相克說明五臟間的互相制約關系: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互相制約關系,就是用五行之間相克理論來說明的。 五臟中每一臟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關系。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有他臟的資助,不致於虛損,又能克制另外的臟器,使其不致過亢。本臟之氣太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本臟之氣虛損,則又可由他臟之氣補之。如脾(土)之氣,其虛,則有心(火)生之;其亢,則有肝木克之;肺(金)氣不足,土可生之;腎(水)氣過亢,土可克之。這種生克關系把五臟牢牢聯系成一個整體,從而保證瞭人體內環境的統一對立。 就五行的相互之關聯聯系來講,除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生克制化勝復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互藏又稱“五行體雜”,“……既有雜,故一行當體,即有五義”(《五行大義·卷二》)。而明代張景嶽則明確提出瞭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焉”(《類經圖翼·五行統論》)。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復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餘類推。中醫學依據五行互藏而形成瞭五臟互藏理論,即五臟的互聯網調節機制。 人體內臟器官之間,不僅有結構上的某種聯系,並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聯系、互相協調的。某畢生理活動的完成,常常有多臟器的參加,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內臟之間的這種互相聯系是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整體性的表現。所以內臟發患病變後也可以互相作用與影響。 臟與臟之間的聯系 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是有賴於氣血循環來輸送養料。血的規律運作固然是心所主,但必須借助於肺氣的推動,而積存於肺內的宗氣,要灌註到心脈,才能暢達渾身。 2.心與肝:心為血液通暢的動力,肝是貯藏血液的一個重要臟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貯藏也就充盈,既可營養筋脈,又能促進人體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動。假如心血虧虛,引起肝血不足,則可致使血不養筋,出現筋骨凌痛、手足拘攣、抽搐等癥。又如肝鬱化火,可以擾及於心,出現心煩失眠等癥。 3.心與脾:脾所運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運行,才能輸佈於渾身。而心血又必須依賴於脾所吸收和轉輸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統攝血液。若脾氣虛弱,可致使血不循經。 4.心與腎:心腎兩臟,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的相對平衡。在生理狀態下,心陽不斷下降,,呂陰不斷上升,上下相交,陰陽相濟,稱為“心腎相交”。在病理情況下,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會引起心陽偏亢,兩者失調,稱“心腎不交”。 5.肝與脾:肝藏血,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虛作用與影響血的生成,可致使肝血不足,出現頭暈、目眩、視物不清等。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若肝氣鬱結,橫逆犯脾,可出現腹痛、腹瀉等。 6.肝與肺:肝之經脈貫脂而上註於肺,二者有一定聯系,肝氣升發,肺氣肅降,涉及到人體氣機的升降運行。若肝氣上逆,肺失肅降,可見胸悶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見胸脅痛、於咳或痰中帶血等癥。 7.肝與腎:腎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又需肝皿不斷的補充,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資生。腎精不足,可致使肝血虧虛。反之,肝血虧虛,又可作用與影響腎精的生成。若腎陰不足,肝失滋養,可引起肝陰不足,致使肝陽偏亢或肝風內動的證候,如眩暈、耳鳴、震顫、麻木、抽搐等。 8.肺與脾:脾將水谷的精氣上輸於肺,與肺吸入的精氣相結合,而成宗氣(又稱肺氣)。肺氣的旺衰與脾的運化精微有關,故脾氣旺則肺氣充。由脾虛作用與影響到肺時,可見食少、懶言、便搪、咳嗽等癥。臨床上常用“補脾益肺”的方式方法去治療。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體倦食少等癥,病證固然在肺,而病本則在於脾,必須用“健脾燥濕化痰”的方式方法,才能收效。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這幾個都是展現脾與肺的關系。 9l脾與腎: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才能發揮運化作用。腎陽不足,可使脾陽虛弱,運化失常,則出現黎明泄瀉,食谷不化等癥。反之,若脾陽虛衰,亦可致使腎陽不足,出現腰滕廢冷、水腫等。 10.肺與腎:肺主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下歸於腎。腎主水液,經腎陽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歸於肺,依靠脾陽的運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脾、腎三臟,一臟功能失調,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發生水腫。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兩臟有協同維持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人體臟器組織機能活動的維持,是有賴於:氣血的循環輸送養料的,血的規律運作固然是心所主宰,但務必要有賴於肺氣的推動;而積存於肺的宗氣,要貫註到心脈,才能暢通渾身。 2.心與腎:心腎兩臟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以維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對平衡,稱為“心腎相交”;假如腎陰不足,心火過盛,失去協調,稱為<心腎不交>而出現健忘、失眠、心悸、遺精等癥狀。 心與腎還有另一種生理病理關系?就是心陽和腎陽的相萬:作用,互相促進。心的陽氣足,表現著血液通暢暢旺,假如腎的元陽衰微(命門火衰)叮以致使心m的不足;心陽不足,也可以作用與影響腎陽的不足。 3.心與肝:心為一身血液通暢的中心,肝是貯藏血液的—…個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貯藏充盈,就能夠營養筋脈,促進人體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假如血液不足,損耗過度,以致血.虧肝虛,血不養筋,則出現筋‘繹痙浦,手足痔孿、抽搐等癥狀,這說明心血過耗,肝失所養造成的病理變化。 4.心與脾:脾的運化功能,需要心陽的推動,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須依賴於脾所吸收相轉輸的水谷精微。另一邊,心主血而脾統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非常好的統攝血液;若脾陽慮衰,就要致使血不循經等疾病。 5.肝與脾:肝藏血,脾主運化營弊,化生血液,如脾虛,彤響血的生成,則肝血不足,在臨床上表現為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等。 肝膽幫助脾胃消化運輸,這是一方面,但當肝氣不調,也可致使肝脾不和,出現脅痛、腹脹、滿悶不舒、厭食吞酸等癥狀。如肝氣橫逆,肝氣犯脾,可5:U現腹痛、腹泄等癥狀,尤其是脾虛的時刻,更加容易發生這樣的現象,故有“見肝之病,知肝伶腫,當先實脾”的講法。 6.脾與肺:肺氣的旺衰南·賴於水谷之‘天的供給,水谷之氣與脾的遠化是曉切相夫,故脾虛作用與影響到肺時,常出現面色蒼白、懶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癥狀。治療上常用“補脾益肺”的方式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氣促,食欲不振等癥狀,病變雖在肺而病本在於脾,必須用健脾化痰的方式方法,才能奏效。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 於是就可以展現脾與肺的關系。 7.脾與腎:脾陽依靠腎陽的溫養才能發揮運化作用。腎陽不足可致脾陽虛弱,運化失職,出現腹膿、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腫、腹水等腎虛癥狀,治療必須用健脾補腎的方式方法。 8.肺與肝:肝火盛時可以灼肺, 出現幹咳或痰血、胸脅痛、易怒等癥狀,肝氣上逆又可作用與影響肺氣失降,而見胸脂脹滿不舒等。 9. 腎與肝:腎藏精,肝得腎精的滋養, 可維持肝臟的功能正常。如腎陰不足,肝失滋養,就會引起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的疾病,如頭昏眼花、耳鳴、肌肉跳動、肢體麻木、下膠無力等。往往是肝腎同治,采用滋腎養肝的方式方法而得來療效。 10. 腎與肺:(1)從水液代謝方面來說, 腎的經脈上連於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調,下靠腎的開合,中靠脾的運化,故肺、脾、 腎三臟對渾身水液代謝皆有密切關系,一臟功能失職,均會使水液滯留而發生水腫。 (2) 從氣的關系來說,肺主呼吸而腎主納氣,二臟有協同維攤人身氣機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與腑之間的聯系 六腑是傳導飲食物的器官,它們既分工又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傳導和排泄過程。如膽的疏泄膽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納腐熟,消化水谷;小腸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濁;大腸的吸收水分和傳導糟粕;膀腕貯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們之間的聯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發患病變,都足以作用與影響飲食物的傳化,因此講六腑是瀉而不藏,以通為用。 六腑是傳化食物的器官,它們即分工又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如膽的疏泄膽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納、消化、下灌腸道;小腸的承受吸收、分別清濁;大腸的吸收水份和誹便,膀骯的貯存和徘出尿液等等.o三焦則聯系各部分的功能,協同蒸發氣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它們的關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職或病變,都要作用與影響飲食物正常的傳化。 臟與腑之間的聯系 臟與腑是表裡相互配合的,一臟配一腑,臟屬陰為裡,腑屬陽為表。臟腑的表裡是由經絡來聯系,即臟的經脈絡於腑,腑的經脈絡於臟,彼此經氣相通,相互作用,因此臟與腑在病變上能夠相互作用與影響,相互傳變。 臟腑表裡關系是:心與小腸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腎與膀骯相表裡;心包與三焦相表裡。 一、心與小腸:經絡相通,互為表裡。心經有熱可出現口舌糜爛。苦心經移熱於小腸,則可兼見小便短赤,尿道澀痛等癥。 二、肝與膽:膽寄於肝,臟腑相聯,經絡相通,構成表裡。膽汁源出肝,若肝的疏泄失常,會作用與影響到膽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膽汁的排泄失常,又會作用與影響到肝。故肝膽癥候常常同時並見,如黃疽、脅痛、口苦、眩暈等。 3.脾與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惡濕, 胃喜潤惡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為胃行其津液,主運化。二者燥濕相濟,升降協調,胃納脾化,相互為用,構成瞭既對立義統一的矛盾運動,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轉輸的任務。 胃氣以下行為順,胃氣和降,則水谷得以下行。脾氣以上行為順,脾氣上升,精微物質得以上輸。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易現呢逆、嘔吐等癥。脾氣不升,反而下陷,易現久泄、脫肛、子宮下脫等癥。因為脾胃在生理上息息相關,在病理上相互作用與影響,因此在臨證時常脾胃並論,在治療上多脾胃並治。 4.肺與大腸:經絡相連,互為表裡。若肺氣肅降,則大腸氣機得以通暢,以發揮 其傳導功能。反之,若大腸保持其傳導通暢,則肺氣才能清肅下降。比如:肺氣蠻滯,失其肅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腸傳導阻滯,出現大便秘結。反之,大腸傳導阻滯,又可引起肺肅降失常,出現氣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療上肺有實熱,可瀉大腸,使熱從大腸下泄。反之,大腸阻滯,又可宣通肺氣,以疏利大腸的氣機。 5.腎與膀骯:經絡相通,互為表裡。在生理上一為水臟,一為水腑,共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以腎為主)。腎陽蒸化,使水液下滲膀骯,膀骯又借腎陽的效果,通過自己一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腎陽不足,可作用與影響膀骯功能減弱而出現小便頻數或遺尿;膀骯濕熱,又可作用與影響腎臟而出現腰痛、尿血等。 6.心包與三焦:經絡相通,互為表裡。例如,臨床上熱病中的濕熱合邪,稽留三焦,出現胸悶身重,尿少便塘,預示病在氣分。假如未能制止其發展,溫熱病邪,便由氣分入營分,由三焦內陷心包,而出現昏迷、譫語等癥。 內臟之間的關系是很寬廣的。它們之間既有結構上的聯絡,更有功能上的聯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以為渾身的養分來源;但脾的運化,除瞭胃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氣的疏泄、肺氣的輸佈,心血的滋養,腎陽的溫煦,膽亦參予其間。內臟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構成瞭人體活動的整體性,使得各式生理功能更為和諧協調,這對於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持健康有重要意義。 臟腑之間有互為表裡的關系。臟屬陰為裡,腑屆陽為表, 陰經屆臟而絡腑; 陽經屆腑而絡臟。臟腑在經脈上互相銜接,在病變上互為作用與影響。 1.心與小腸相表裡:芳心經有熱循經移於小腸,在臨床上可見舌赤糜爛或口舌生瘡,心中煩熱、小便黃赤、尿道澀痛等癥狀。 2.腫與膽相表裡:肝主疏泄膽汁而下註於膽,膽能儲藏膽汁排泄於小腸以助消化。若濕熱內蘊,作用與影響肝或膽,都可引起脅部脹痛,胸悶,食減,黃應等癥。 3.脾與胃相表裡:脾主運輸而胃主受納消化。於是,脾病及胃作用與影響運輸消化功能,就會出現院腹脹滿、消化不良。 4.肺與大腸相表裡:肺主氣能輸佈津液,大腸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假如肺熱,肅降失常,常常出現大便秘結;反之,大腸氣滯鬱熱,亦能作用與影響肺氣肅降, 而引起胸悶喘滿等癥。在治療上肺有實熱,可泄大腸,使熱從大腸下瀉;大腸氣閉,亦可宣通肺氣以通大腸。 5. 腎與膀腕相表裡:腎主水液,膀骯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則有賴於腎陽。如腎陽虛,氣化失常,可致使膀骯虛寒而失約,就會出現小便淋漓不禁或遺尿等癥。 6.心包與三焦相表裡:心包是心的外圍組織,三焦是臟腑的外圍組織,其經脈相互聯絡而相表裡。臨床上熱性病濕熱合邪,稽留三焦階段,預示病邪仍在氣分,假如向裡傳變,內陷心包,出現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熱轉入營分丁。 臟腑相表裡的論理,在針刺治療上也同樣具備實踐意義:例如手太陰肺經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陽明經的合谷穴,足陽明胃經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陰脾經的陰陵泉久等進行治療,都收到滿意的作用。這幾個都是依據臟腑表裡經氣相通的論理來運用的。 脾胃是生命的本質 人體是由臟腑、經絡、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氣血津液等組成的一個整體。 臟腑學說就是研究人體的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及其相互之關聯聯系的學說。 臟,包括心、肝、脾、肺、腎,稱為五臟。另外心包位於心臟的外圍,附有絡脈,是通行氣血的徑路,並有保護心臟的效果,故也叫為臟。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骯和三焦,稱為六腑。 臟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進新陳代謝,維持人體機能活動的主要器官。分別來說,五臟是貯藏精氣的(精氣,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傳導和排泄的。因而臟以藏為主,腑以通為用。 臟腑之間不管是臟與臟、腑與腑,還是臟與腑都是相互聯系的。五臟與“五體”等組織以及“五官”、“七竅”等器官,也皆有親密的聯系。五臟與五體的關系是:心主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五臟與五宮七竅的關系是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和二陰(鼻、目和耳各有兩個與口稱為七竅,再加“前陰”與“後陰”二竅,又稱九竅)。由於五臟與五體、五官七竅相關聯,因此五臟的變化,往往反映到其歸屬的體表組織與孔竅。 中醫對臟腑功能和病變的認識,因受那個時候歷史條件的限制,概括的比較粗略。臟腑在中醫學裡不僅是一個解剖的概念,而更加的重要的還是一個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國醫學裡“臟腑”的概念,與現代醫學“臟器”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比如:中醫學裡的“心”,並不完全等於現代醫學的心臟,它除瞭在解剖上代表心臟以外,還在生理上包括瞭現代醫學中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一些器官的功能。我們在學習祖國醫學時,應當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看法,結合現代醫學,抓住它的實質進行剖析研究,去蕪存營,去偽存真,為創造我國統一的新醫學作出貢獻。 陰:三焦 臟腑之間通過經絡的聯系和氣血的貫註,構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生理狀態下,它們之間既分工又合作,構成復雜的生理活動。在病理狀態下,也是相互作用與影響的。所以它們之間的聯系,可從生理和病理變化上體現出來。掌握這幾個臟腑關系的論理,對臨床辨證施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臟腑與形體組織 形體組織主要指脈、筋、肌肉、皮膚、骨等。它們與五臟的關系是心主脈,肝主筋,脾主肌肉(及四肢),肺主皮毛,腎主骨。並 且,人體臟氣的盛衰,又會反應到最明顯的部位。如;心,其華在面;肝,其華在爪;脾,其華在唇;肺,其華在皮毛;腎,其華在發。可見臟器和肌體的關系是親密的。 此外,肝有病變,病人可出現抽筋,指甲變薄變軟;心有病變,可使血脈衰弱,面色無華;脾有病變,可使肌肉消瘦,口唇談白;肺有病變,可使皮毛枯搞;腎有病變,可使骨生長不正常,毛發稀少等等。這都說明瞭臟器的病變反映到對應的形體組織。 中醫上呢認為“脾”、“胃”、“小腸”、“大腸”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怎樣? 中醫上呢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有關聯的,是整個機體活動的一部分。它們以經絡為通道,在各臟腑組織之間,互相傳遞著各式信息,在氣血津液環周渾身的情形下,形成一個非常協調的統一整體。 脾與胃通過經絡互相絡屬而構成表裡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佈,滋養渾身,故脾胃共為“後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濕而惡燥,兩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飲食物的轉化過程。假如脾氣不升,則胃氣就會失降,會出現納差、惡心、腹脹、便秘等癥;假如飲食不節,使胃失和降, 則會作用與影響脾的升清,使運化失司,出現腹脹、腹瀉等癥。 同樣,胃與小腸、大腸的關系也相當密切,它們之間的聯系主要展現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的密切配合。小腸接受經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後,進一步消化、泌別清濁,清者即精微物質,上輸於脾,經脾轉輸於渾身,以起營養作用,水分則吸收後成為滲入膀胱的尿液。濁者,為食物的糟粕,下達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與糟化,再由肛門排出體外。所以, 傳化水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虛實更替,宜通而不適宜滯,即飲食物在胃腸內必須更替運化,而不能久留。 當胃內有實熱,消灼津液,則可致使大腸傳導不利,大便秘結不通;而大腸燥結,便閉不通,就會作用與影響胃的和降,出現惡心、嘔吐、食少等癥。 中醫上呢認為“腎”與“脾”、“胃”之間的聯系怎樣? 中醫上呢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腎與脾胃是互相資助、互相依存的。腎的精氣有賴於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轉化水谷精微則必須借助於腎陽的溫煦。所以有“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之說法。 假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會出現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及水腫等脾陽虛的證候;假如脾陽虛,日久則會致使腎陽虛,脾腎陽虛則致使腸道傳送無力,使大便艱澀、排出困難,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腰膝酸冷等癥。 肝、脾、肺、三焦、小腸怎樣參加水液代謝? (1)肝對水液代謝的調節 水液代謝的調節和肝有密切關系。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而水的運行也有賴於氣的推動。肝調節水液代謝,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一是調暢三焦氣機,使三焦水道通利;二是促進肺、脾、腎等臟腑氣機的升降,從而發揮它們主持水液代謝的效果;三是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水利,氣血運行通利,水液運行也就正常。若肝有病變,疏泄不利,氣機不調,則作用與影響氣、血、水的運行;血瘀水阻,氣滯水停,從而致使水液代謝障礙。臨床可見臌脹、腹水等病癥。 (2)脾對水液代謝的調節 脾主運化,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運化水液之寓意是很寬廣的,包括“脾氣散精,上歸於肺”,以及水液在體內各臟腑組織器官的轉輸、佈散、排泄等升降出入過程。脾居中焦,為渾身氣機升降、水液代謝的樞紐。水液在體內由肺而下降於腎,或由腎蒸騰氣化而上升於肺,均需靠脾的轉輸作用,方能維持正常。脾氣充足,運化水液功能強旺,人體水液代謝才能協調平衡;若脾虛失運,則水液難於轉輸排泄,致使水濕內停,產生多種病癥。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其實就是強調瞭脾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肺對水液代謝的調節 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水液有清有濁,其中之清者,經肺的宣發佈散作用,分佈到體表和臟腑,以滋養濡潤臟腑、肌腠、皮毛;而其中之濁者,則通過肺的肅降作用,經過三焦水道下降於腎。因 此,肺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著重是通過調節排汗和通調三焦水道來實現的,故“肺為水之上源”。肺病,則水液代謝失常,可形成水腫、小便不利等。
五臟六腑的互相的關系 和五行的關系 它們的聯系
表2-1 五行歸類五行木火土金水方位東南中西北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寅卯巳午辰戌 醜未申酉子亥四季春夏長夏秋冬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圓形波形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志怒喜思憂恐五智仁禮信義智五臟肝心脾肺腎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官目舌唇鼻耳五體筋脈肉皮毛骨五魄魂神意魄精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化生長化收藏五溫溫熱自然涼寒六神青龍朱雀勾陳 騰蛇白虎玄武五行學說在臨床中的應用 中醫學運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解釋五臟病變的互相作用與影響關系,利用調整五臟間生克乘侮關系來治病。①肝木乘脾土,則臨床上見肝脾不和證,治療時通常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式方法。②腎生肝,(水生木)腎精能滋養肝脾不和證,即“水可以生木”,當“腎水”不足時,肝木失養,病人出現“肝陽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證,治療時要滋水涵木,肝陽上亢的證候能夠得到改善。③腎助脾(火生土),脾的運化功能需要腎陽的幫忙才能正常進行,假如腎陽虛致使脾陽虛,臨床上出現脾腎陽虛證,產生腹瀉、水腫等證。治宜溫補腎火,資助脾陽(溫腎健脾)的方式方法。④脾益肺(土生金),脾氣健運,將飲食精微運輸給肺,從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虛精微不升,廢濁不降,容易產生痰濕,出現痰多,咳嗽等肺的癥狀,治療則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補肺的方式方法治療,常常取得較好的作用。⑤腎濟心(水火相濟),腎主水,心主火,腎藏精。正常時,心腎互濟,心助腎以陽,腎助心以陰,相互交往,保持平衡狀態,中醫叫“心腎相交”。如腎水不足,就不可以滋潤心陽,就會引起心火亢盛的癥狀,出現“心腎不交證。”治療應當滋腎水(陰)降心火,使病證得以痊愈。
五臟可以代表五行麼,他們各預示什麼器官?它們又是怎樣相克相生的。
五臟不可以代表五行,那是瞎擺!!!不能信
五行 五臟 是怎樣相克相生
若如果想清楚明白五行與五臟間的關系就必須先搞清楚五臟分別相應的五行為什麼。
五臟中肝代表木,心代表火,脾代表土,肺代表金,腎代表水。。
清楚明白瞭五臟相應的五行後,便要開始瞭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關系瞭,也可以變相地說是五臟間的關系。
相生關系:
木(肝、膽)生火(心、小腸),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腸),金生水(腎、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這個很容易理解,木可做火的燃料。而在五臟中,屬木的肝藏血,肝循環系統旺盛,可有充足的血液供屬火的心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陽之正陽之火對地面照射,經億年以上可化石為土作比喻。在五臟中屬火的心循環系統旺盛,可促進屬土的脾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土生金。用金屬從土中而生作比喻,如礦質。五臟中屬土的脾循環系統旺盛,被叫作中氣的脾氣可以促進屬金的肺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金生水。解釋要復雜一些。我們在自然界可以發現,有石就有水。石頭結構的山能夠生長樹木,由於巖縫可以使水達到山頂。所以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說。而土結構的山不能長樹,由於“土克水”,土阻止瞭水的上行,所的西邊北黃土高坡上光禿禿的一片,沒有一棵樹木。石頭中含大量金屬元素,古代人們把這樣的現象概括為“金生水”。五臟中屬金的肺循環系統旺盛,肺氣可促進屬水的腎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水生木。這個很容易理解,樹木生長必須需要充足的水分。腎循環系統旺盛,腎氣和腎水可促進肝循環系統的規律運作。
相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無盡的循環……
木克土。有兩個理解。第1,用樹木破土而出來作比喻。第2,以樹木吸收土中營養,導致土中營養流失來理解。五臟中屬木的肝循環系統不暢,沒有充足的血液支持脾胃,脾循環系統便會慢慢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肝胃不和等。
土克水。這個比較容易理解,用土能阻擋水的運行作比喻。脾循環系統不暢,脾不能統血,腎血氣不足,腎循環系統便會慢慢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脾虛引起的腎病等。
水克火。比較容易理解,用水能滅火作比喻。腎循環系統不好,水無法參加血液的調節和控制溫度,心循環系統便會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腎性心臟病。
火克金。這個也很好理解,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心循環系統不好,氣血難以支持肺的運動,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重則心肺衰竭致死!!!
金克木。用金屬可以砍伐木頭作比喻。肺循環系統不好,氧氣無法支持肝,肝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肺陰虛引起的肝陽亢進等。
以上便是五行五臟相克相生的關系詳細解讀。
以上便是我對您所提出來的問題作出的回答,謝謝。
五行 五臟 是怎樣相克相生
若如果想清楚明白五行與五臟間的關系就必須先搞清楚五臟分別相應的五行為什麼。
五臟中肝代表木,心代表火,脾代表土,肺代表金,腎代表水。。
清楚明白瞭五臟相應的五行後,便要開始瞭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關系瞭,也可以變相地說是五臟間的關系。
相生關系:
木(肝、膽)生火(心、小腸),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腸),金生水(腎、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這個很容易理解,木可做火的燃料。而在五臟中,屬木的肝藏血,肝循環系統旺盛,可有充足的血液供屬火的心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陽之正陽之火對地面照射,經億年以上可化石為土作比喻。在五臟中屬火的心循環系統旺盛,可促進屬土的脾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土生金。用金屬從土中而生作比喻,如礦質。五臟中屬土的脾循環系統旺盛,被叫作中氣的脾氣可以促進屬金的肺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金生水。解釋要復雜一些。我們在自然界可以發現,有石就有水。石頭結構的山能夠生長樹木,由於巖縫可以使水達到山頂。所以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說。而土結構的山不能長樹,由於“土克水”,土阻止瞭水的上行,所的西邊北黃土高坡上光禿禿的一片,沒有一棵樹木。石頭中含大量金屬元素,古代人們把這樣的現象概括為“金生水”。五臟中屬金的肺循環系統旺盛,肺氣可促進屬水的腎循環系統規律運作。
水生木。這個很容易理解,樹木生長必須需要充足的水分。腎循環系統旺盛,腎氣和腎水可促進肝循環系統的規律運作。
相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無盡的循環……
木克土。有兩個理解。第1,用樹木破土而出來作比喻。第2,以樹木吸收土中營養,導致土中營養流失來理解。五臟中屬木的肝循環系統不暢,沒有充足的血液支持脾胃,脾循環系統便會慢慢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肝胃不和等。
土克水。這個比較容易理解,用土能阻擋水的運行作比喻。脾循環系統不暢,脾不能統血,腎血氣不足,腎循環系統便會慢慢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脾虛引起的腎病等。
水克火。比較容易理解,用水能滅火作比喻。腎循環系統不好,水無法參加血液的調節和控制溫度,心循環系統便會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腎性心臟病。
火克金。這個也很好理解,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心循環系統不好,氣血難以支持肺的運動,肺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重則心肺衰竭致死!!!
金克木。用金屬可以砍伐木頭作比喻。肺循環系統不好,氧氣無法支持肝,肝循環系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肺陰虛引起的肝陽亢進等。
以上便是五行五臟相克相生的關系詳細解讀。
以上便是我對您所提出來的問題作出的回答,謝謝。
五臟可以代表五行麼,他們各預示什麼器官?它們又是怎樣相克相生的。
五臟不可以代表五行,那是瞎擺!!!不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