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教你看相識人眼睛曾國藩太陽(曾國藩識人面相)
一:冰鑒解釋曾國藩相術口訣訣竅:
邪惡的人眼睛細小,呼吸急促;正直的人雙眼有神,呼吸均勻。
說真話的人嘴唇沒有異常;說謊話的人因為心理緊張,嘴唇略顫抖。
功名的大小就能看出人的氣概,氣質非凡博學多才的人功名小不瞭。
通過富貴兩全就能看出人的精神,富貴兩全的人精神飽滿,貧窮的人因為生活的壓力,變的精神萎縮。
主意看指爪指的是手相瞭,手指特別直代表瞭昂首挺胸,說明看事情拿主意的是你,手指彎曲,說明自己看事情毫無主意,還need別人指點。
腳筋有點粗說明有風波被迫長途跋涉的躲避,腳筋細說明毫無風波。
要看是不是有條有理,就要通過言語來看,詞不搭嘴,語病特別多,就論明沒有秩序。
二:曾國藩相人術口訣訣竅
曾國藩是著名學者。
曾國藩相術口訣訣竅解釋為:邪惡的人眼睛細小,呼吸急促;正直的人雙眼有神,呼吸均勻。說真話的人嘴唇沒有異常;說謊話的人因為心理緊張,嘴唇略顫抖。
功名的大小就能看出人的氣概,氣質非凡博學多才的人功名小不瞭。通過富貴兩全就能看出人的精神,富貴兩全的人精神飽滿,貧窮的人因為生活的壓力,變的精神萎縮。
在曾國藩看來,上唇薄而下唇厚的人講義氣,上唇厚而下唇薄的人則多數都是薄涼之人;功名看氣概,其實也就是說此處的氣概就是氣質之義,一自個的出身並不是事,關鍵的是他生下來就帶著的的這種氣質。
更多閱讀:
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在他的《論語別裁》一書中談到: “有的人講,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
傳承下來的僅有一套《曾國藩傢書》。其實也就是說傳承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鑒》這一部書。”
三:曾國藩《冰鑒》識人術:你的臉,即為你的風水
俗話說得好,相逐心生。一自個的外貌反映瞭他的內心。我們初次見一個人,在不清楚他為人的情形下,觀察他的情態樣貌,就能夠大致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曾國藩官居高位,識人用人是他的本職。而《冰鑒》就是他畢生識人的精華。
1。邪正看眼鼻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頭,一尺之頭,不如一寸之睛。
眼睛在人的渾身占據著特別重要的地位。一個人內心是邪惡還是善良,著重是看眼睛和鼻子。眼睛黑白分明,炯炯有神,而不是混沌污濁。眼睛突出的,一般脾氣暴躁。眼珠遊移不定的,一般心思狡猾。眼睛平靜,沉穩清澈,一般內心敞亮。眼睛藏神,眼眶深厚,眼角外延較長,通常是富貴兩全之相。而鼻子,是天柱山。整個面孔中,鼻子是一個支撐的梁柱。多數以挺直為佳。最不濟,不要歪瞭。一歪,整個面相就垮掉瞭。
2。真假看嘴唇真誠還是奸詐,一般看嘴唇。口是出納官,所以大瞭好。嘴唇以廣、寬、方為貴。上唇蓋不住下唇,男子一般奸詐,女子一般克夫。嘴唇尖細,有鷹嘴之相的人,不能交。傳說越王勾踐的容貌就是長頸鳥嘴,因此在滅吳之後,范蠡才會選擇離開。由於這種人心思巧詐,可以共患難,不過不能共富貴。
3。功名看氣概氣概,就是氣質格局。那些天生的領導者,他的格局和魄力會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的氣場,使人一見鐘情。而任何人的氣場都不一樣。這和他自己的眼光、格局、行事風格不可分離。氣質,是積少成多,沉淀在身上,這東西模仿不來。有特殊氣質的人,使人心折、信任。因此他能聚人,能用人,因此能成事。
4。富貴看精神
一個人有還是沒有可能得享富貴,關鍵看精氣神。許多人固然有能力獲起名位,不過由於壽命很短,沒能趕上享福就去世瞭。打比方說曾國藩自己,戎馬半生,處處勞累,61歲就去世瞭,幾乎沒有享福。
精來自於腎。熬夜、勞累都會傷及腎臟,精不在,神不存,氣也就弱瞭。氣一弱,身體的運轉就會遲滯,人的壽命也就短瞭。因 此,一個人偶爾固然名位很高,身傢富貴,不過勞碌奔波,精神不足,這種人,一般享未到什麼福相。這也勸誡我們,不要過於勞累,才能頤養天年。
5。主意看指爪除瞭相面,還有相手。手關鍵看形態和紋路。手纖細的人一般主意正。鋼琴手就是如此。手厚而短的人,一般較為愚魯。手上紋路清晰的人一般有想法,有主見。臨事不慌亂,遇事兒能拿的出主意。紋路不瞭解的人,一般主意較淺喜歡隨大流。
6。風波看腳筋足和手不一樣。足以厚、長、正、平為貴。這種人走路穩當,不容易跌。古代人們相馬也是這樣。足部需要寬闊,沉穩有力。這種人紮實,不浮躁,走一步是一步。因 此,工作生活很少出錯,風波也很少。而有的人那麼是腳步虛浮,畢生坎坷不斷。
7。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四:曾國藩識人術:謹記三句話,看人一看一個準,是哪三句呢?
假如沒有獨具慧眼的識人能力,就是一個才華超群的人主動投靠你,斷然不會得到你的重用。選人、用人首要的是靠自己的眼力。選準人、用準人,是每一個管理者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 選準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又是一件務 必要做好的事。老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可以為一支軍隊挑選一個各方面都優秀的將領,就會使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假如有多少個很有才能的人在身邊給自己出謀劃策,那我們辦起事來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不過,用“他人之力,成己之事”,首要的是識才,它要求識人者必須具備慧眼識珠的眼光。 曾國藩就是一個獨具慧眼的人,很善於在亂世中發覺人才,劉蓉就是其中一個。 來源:國學
五:怎樣從面相神氣識人?
長期以來,曾國藩飽讀詩書,精通相法,乃面相識人高手。觀貌識人先察骨,緊接著考察整個面部和形態舉止。他通過骨相察神,能卜命運,察品性,觀前程,是為識他人才之第1心法。骨貌識人精妙之處如曾國藩所說:“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曾國藩指出:山峰表面的泥土固然經常的脫落流失,但卻不會倒塌破碎,正所謂由於堅硬如鋼鐵的巖石在那裡支撐著,使它得以保持穩固。這就等同於人的骨骼。一自個的精神狀態都集中於他的兩個眼睛上,一自個的骨骼豐峻與否,都集中呈此刻面部。像除文人之外的社會各階層人士,既要看他們的內在精神狀態,又要考察他們的體勢情態。作為以文為主的讀書人,關鍵看他們的精神狀態和骨骼是否豐峻。一自個的精神狀態和骨骼形貌,猶如兩扇大門,而其命運就如同大門外面的一座高山,隻要打開精神和形骸的門,就能測知人的內心世界。這是識人的第1要訣。
這裡,曾國藩所言的“骨”,並不是現在的人體解剖學意義上的骨骼,而是專指與“神”相配,能夠傳“神”的那些頭面上數量不多的幾塊骨。“骨”與“神”的關系也可以從“形”與“神”的關系上來理解,但“骨”與“神”之問,帶有使人難以捉摸、難以領會的神秘色彩,一般讀者常常難於把握,隻有在實踐中自己去多加體會。對此古時候醫書中記述道:骨節像金石,欲峻不欲橫,欲圓不欲粗。瘦者不欲露骨,肥者不欲露肉,骨與肉相稱,氣與血相應。
曾國藩所言的“神”,並 不是日常所言的“精神”一詞,它有比“精神”內涵廣闊得多的內容,它呢其實是由人的意志、學識、個性、修養、氣質、體能、才幹、地位、社會閱歷等多方面因素構成的綜合物,是人的內在精神狀態。老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而這裡所論的“神”,不會因人一時的喜怒哀樂而發生大的變化,貌有美醜,懨色有黑白,但這幾個都不會作用與影響“神”的外觀,換句話說,“神”有一種穿透力,能越過人貌的幹擾而展現出來。打比方說大傢常講“某某有藝術傢的氣質”,這種氣質,不會因他的發型、衣著等外貌的改變而完全消失。氣質是“神”的構成之一。從這裡也可看出,“神”與日常所言的“精神”並不一樣。
一自個的“神”主要集中於兩隻眼睛裡,一自個的骨骼豐俊與否,主要展現在一張面孔上。像工、農、兵、商等類人士,既要考察他們的精神狀態,也要考察他們的體勢情態;讀書人則著重是考察他們的“神”和“骨”。神和骨就好像兩扇大門,命運就好像巍巍立於門外的大山。考察“神”“骨”,猶如打開兩扇大門,山勢的起伏昂藏自然盡收眼底。兩扇大門——“神”和“骨”——是從外表考察人物的第1要訣。
神是一種氣質性的東西,可以在後天的環境中發生變化。可能來自於磨煉,也可能來自於陰陽的調和。讀書到相當程度,他頭面上的氣質和其它人有不同,仿佛若有光,這是神的一種表現。在經歷事務中成長,歷經風雨事變的考驗,氣質神態又有不同,此亦為神的一種表現。神是藏於形之內的,形亦即容貌,特別是眼睛。神與眼睛的關系就好像光與太陽。神通過眼睛外觀出來,猶如光從太陽裡放射出來普照外物,但神是藏於目當中的,猶如光本身就存在於太陽內部一樣。因此曾國藩用八個字而言:“一身精神,具乎兩目。”
也就是說,“神”並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東西而空空地存在,它一定有所依附,這便是說“神”為“形”之表,“形”為“神”之依,“神”是包含在“形”當中的。
在古時候,讀書人是為數不多的一部分,他們的思想很復雜,心眼也多。打比方說說水泊梁山那一百零八個草莽英雄,名符其實的讀書人隻有軍師吳用等幾個,其他英雄是大塊吃肉、大碗飲酒的,怎麼想就咋樣說,怎麼想就怎麼做。但吳用就不一樣,當盧俊義為晁蓋報仇以後,宋江要推盧俊義坐頭把交椅,吳用是反對的,但他不說,使個眼神,黑旋風李逵就跳出來瞭。吳用也許考慮本人的身份,帶頭反對,不給盧俊義自尊;但從另一邊而言,他不出面,至少不會得罪盧俊義。萬一宋江要死命堅持晁蓋臨死的諾言——誰為他報仇,誰就坐頭把交椅——那盧俊義還是要坐的,吳用自己不出面,兩人都不會得罪,何樂而不為呢?李逵、武松等血性漢子就不可能有如此多心眼瞭。
讀書讀進去瞭,就在心裡積儲瞭一種氣功態。換句話說,讀書人長期在練氣功,氣質與常人亦有不同。但他們當中亦有心懷邪念的小人,亦有落井下石、拐騙別人妻女財物聲名的不義之士,在文儒雅士、謙謙君子的文明面紗掩蓋下,該怎麼樣識別呢?
這就要看骨相察神。這一點眾所周知,心有所動,眼睛會流露出變化,這即是在由眼睛察神。不論神光內斂,鋒芒外顯,神所傳遞的心性正邪、智慧愚笨都是掩蓋不瞭,一如雲層厚積中的陽光,區別僅在於會不會鑒別。
這便是曾國藩講的“文人先觀神骨,直截瞭當,此乃第1”,猶如大門與門外的大山,門一打開,山勢的幽深伏藏、奇偉雄姿自然一目瞭然。察神,等同於推開大門,門一開,事業與才能就能預測推算出來瞭。
曾國藩是科舉出身,行軍打仗也多從文人中選拔將領,因而畢生結識的讀書人無數。“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此句話簡簡單單平平實實,卻是他畢生經歷的結晶。後世文人推崇曾國藩,僅此就足以理解一些文人的敬佩之心瞭。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號岷樵,湖南新寧人。本是讀書人,後成為湘軍中很有表現性的文人勇將。1848年開始辦團練,比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金田起義(1851年)還早三年,而曾國藩本人是1853年才開始辦團練的。江忠源辦團練,是為鎮壓新寧縣的青蓮教起義。青蓮教首領雷再浩率眾起事,江忠源率鄉裡團練(不算正規軍隊),一役即將雷再浩剿滅。由此授七品知縣,往浙江任職。
江忠源本在湖南偏僻山中讀書,因參與科舉考試到瞭北京,以同鄉小輩的身份去拜見曾國藩(那個時候曾國藩已是二品官員,而江忠源隻不過是一個一般的待進科舉的讀書人)。見面後,兩人談得很投機,曾國藩也賞識江忠源的才華。江忠源告辭時。曾國藩目不轉睛地盯著他離去,直到他出到門外。曾國藩對左右人說:“這個人將來會立名天下,可惜會悲壯慘節而死。”之後的史實證明瞭曾國藩察人的正確。
太平軍在廣西起義後,1852年,江忠源帶兵進駐廣西,奔赴廣西副都統烏蘭泰帳下,準備狙擊節節勝利的太平軍。曾國藩知道後,從北京給江忠源寫信,堅決反對他投筆從戎,認為他“讀書山中”,投筆從戎,“則非所宜”。他還動員朋友勸阻江忠源。認為“團練防守”即為文人本分,他率兵去廣西,就是“大節已虧”。曾國藩為啥要堅決反對江忠源投筆從戎,旁人以為是他“愛人以德”,不願江忠源文員奪武弁之制,不過否與他覺得江忠源“當會悲壯慘節而死”有關呢?
江忠源與太平軍的第1次作戰,即大告成功。他率軍在廣西蓑衣渡設伏,重創太平軍,太平軍早期領袖南王馮雲山即犧牲於此役。江忠源所以以善帶兵而名聞朝廷。
因為江忠源追擊太平軍有功,軍功累積,由七品知縣迅速升遷至安徽巡撫(官級三品)。
1854年,太平天國勇將、翼王石達開率兵迎戰曾國藩湘軍。江忠源防守廬州,被太平軍圍困,城破,江忠源苦戰力竭後,溺水悲壯而死。
曾國藩是依據什麼來推測斷定江忠源會“立名天下,當悲壯慘節而死”,此刻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註視良久,肯定與察神有關,可見“文人先觀神骨”意義非常。
任何一位領導者,在考察人物方面皆有其獨一無二的稟賦。不如此,不足以成就事業。一自個的力量終究有限,領導者必須會鑒他人才,緊接著才能組建強有力的核心首腦智慧,帶領他們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縱觀古今人物,身為團體領導人,惟有曾國藩留下瞭一套鑒他人才的非常系統的學問《冰鑒》。唐代的袁天罡,宋代的陳傳,都是鑒別人物的高手,但他們皆不是世俗中人,偏僧偏道,遊於山水之間,過著神仙似的活法。而曾國藩秉承“兼善天下”的思想,從未決定要歸隱山林,秉乘他祖父鼓勵他的竭心盡血效忠朝廷的思想,從而留下瞭一套鑒人的學問。
曾國藩這套鑒他人才的學問,作用與影響不小,與民間流傳的相學也區別甚大。相學是靜態考察,易流於機械主義,而且宣揚命運天授思想,看不見個人努力的效果,還從面相中定人畢生富貴。人的富貴榮華,受傢庭、歷史條件、個人奮鬥等多方面因素作用與影響,僅憑相貌而定,少掉瞭很多根據,正確性是不足為論的。曾國藩鑒他人才,一個核心思想是從他的容貌、言語、行動特征來考察其思維和做事的方式方法,從而判斷他才能的大小,以此確定他適合擔任什麼工作。
如此的思想才是考察人物、鑒他人才的正道,今天的領導人要善於從中吸取,領會其精髓。
六:都說曾國藩看人有絕招,怎麼幾個女婿沒有一個是靠譜的?
世人都說曾國藩會看相,能通過面相識人斷人,他為此還專門寫瞭本名叫《冰鑒》的書,系統論述瞭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識人相人之方法。依靠著這項特殊的技能,曾國藩幾乎將那個時候的英才盡攬門下,為他所用。後世學者依據《冰鑒》一書,將曾國藩的識人用人之道概括為八個字:“廣收、慎用、勤教、嚴繩。”據說李鴻章曾經帶瞭三個人讓曾國藩給安排工作。
恰逢曾國藩正在散步,三個人隻好恭敬地站在一旁耐心等候。等曾國藩散完步後,李鴻章又湊上前來,請他務必接見一下這些人,曾國藩擺擺手說不必見瞭,他心中已有分曉。原來,曾國藩一邊散步,一邊已經仔細地觀察瞭這三人,他對李鴻章說道:“這三人中,有一人至始至終低頭站立,沒敢抬頭看過我一眼,這個人生性忠良,能夠給他一份守成的工作。
還有一人表面上很恭敬,但當我背對他時,他就很隨意地左顧右盼,必然是個陽奉陰違之人,不堪大用。最後一人一直非常鎮定,始終不卑不亢,進退有度,將而定有成就,可以重用。”果不其然,最後一人後來聲名顯赫,他就是的首任巡撫劉銘傳。這便是曾國藩的識人之道,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慧眼識珠的伯樂,卻在擇婿上看走瞭眼,讓他的幾個女兒度陷入到瞭愛情婚姻坎坷,命運多舛的窘境。
可是,曾國藩的乘龍快婿們分別為誰?他們的人品和能力究竟如何呢?曾國藩一共有五個女兒,分別為長女曾紀靜、次女曾紀耀、三女曾紀琛、四女曾紀純和五女曾紀芬。曾紀靜嫁給瞭曾國藩翰林院好友袁芳瑛之子袁秉楨。這個袁芳瑛可不簡單,是道光25年的進士,清朝有名的藏書傢,學者李盛鐸稱袁氏藏書之多為“二百年所未有”。曾國藩也酷愛藏書,經常和袁芳瑛品鑒古書,兩人志同道合。在袁秉楨才剛剛7歲時,曾國藩認為“虎父必無犬子”,急不可耐地向袁芳瑛提親瞭,兩傢由此定下瞭娃娃親。
不料,這個袁秉楨長大後,竟然全無乃父博雅好學之風,反而“不喜故書雅記”,隻知“豪邁善博飲”,根本不服從袁芳瑛的管教。當袁芳瑛去世後,袁秉楨更是放蕩不羈,完全淪落成瞭紈絝子弟,將爸爸畢生的珍貴藏書變賣殆盡,以滿足本人的糜爛生活。然而,曾國藩認為袁秉楨隻不過是一時誤入歧途,還是固執地在袁芳瑛去世六年後,將曾紀靜嫁瞭過去。
曾紀靜嫁入袁傢後,驚奇地發現,袁秉楨不僅已經娶瞭一個小妾,而且還剛剛新婚就在外沾花惹草,出入煙花柳巷之地。當曾國藩知道情況後,也曾想法挽救,打比方說讓其讀書,給其一官半職,安排他出任瞭徐州糧臺。不料,袁秉楨到任後的第1件事,就是仗著總督女婿的身份橫行霸道,大肆招嫖,直至後來貪污糧款600兩。忍無可忍的曾國藩決定和這個不爭氣的女婿斷絕關系,但卻又固執地將曾紀靜送回瞭袁傢,最終害得女兒在袁傢抑鬱而死,終年二十九歲。
相比大姐曾紀靜,二妹曾紀耀稍微要幸福些許。曾紀耀的老公名叫陳遠濟,是曾國藩同鄉好友陳源兗的兒子。陳源兗是曾國藩的同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兩人志趣相投,來往密切,“不啻一傢骨肉”。陳遠濟自幼在曾府長大,和曾紀耀很小就定下瞭親事。1862年,陳遠濟和曾紀耀成婚,夫妻倆還算和睦,但陳遠濟脾氣倔強,性格火爆,經常在傢中說一不二。
即使賢惠溫婉的曾紀耀,也受不瞭他的喜怒無常。最為重要的是,曾紀耀沒有生育,這讓陳遠濟更加暴躁不安。從此以後,曾紀耀完全失去瞭生活的樂趣,“令人愴念不置”,鬱鬱寡歡,最終在39歲時就去世瞭。老三曾紀琛的命數和老大十分相似,他的老公是湘軍名將羅澤南的兒子羅兆升。羅澤南貧苦出生,後來投身行伍,在平定太平軍的戰鬥中屢立奇功,歷任知縣、同知、道員等,後來在武昌之戰中被炮彈擊中,傷重而死。
其後不久,曾國藩就將曾紀琛嫁給瞭羅兆升。這個羅兆升因爸爸功勛卓著,很小就被朝廷賜舉人,賞花翎。結果婚後不久,曾紀琛就發現老公不成器,不僅“愚昧不諳事”,還行事“褊淺”。稍有不順就大發雷霆,對曾紀琛非打即罵。最使人無法忍受的是,曾紀琛的婆婆“性頗悍厲”,不僅縱容婢女辱罵兒媳,竟然還讓這個大傢閨秀為她刷馬桶。曾紀琛從小接受三從四德的教導,隻好忍氣吞聲,盡最大力量謙讓。
之後的日子,曾紀琛生下瞭一個孩子,但卻在三個月時不幸夭折瞭。從此以後便再無生育,她在羅傢的地位也因此每況愈下,最後不得已同意羅兆升納妾。之後的日子,羅兆升帶著小妾外出任職時去世,曾紀琛留守傢裡直至終老。四女曾紀純嫁給瞭郭嵩燾的兒子郭依永。郭嵩燾是中國近代史上第1位駐外大使,其子郭依永也很出色,不僅性格柔和,而且才情滿懷,文采飛揚。
曾國藩對他十分欣賞,也抱有很大的期許,曾贊美他的詩“嵯峨蕭瑟,如秋聲夜起,萬匯傷懷”。但不料的是,曾紀純嫁入郭傢才三年,郭依永就英年早逝瞭,死時但是21歲。曾紀純從此守寡,獨自撫養兩個兒子,直到三16歲時也去世瞭。小女兒曾紀芬的婚事是由曾國藩的夫人歐陽氏決定的,把她嫁瞭一個知府聶亦峰的兒子聶緝椝。這個19 歲的小夥子供職於江南機器制造局,雖多次科考不中,但談吐不凡,為人忠厚老實,很會體貼人,性格也好。
之後的結局,也印證瞭歐陽氏才是名符其實的慧眼識人。這個門不當戶不對的最小女婿,不僅升到瞭上海制造局總辦一職,後來還進入地方官場,直至官居巡撫。夫妻倆畢生琴瑟相和,夫妻恩愛,子孫滿堂,曾紀芬最終也高壽而終。由此可以看出,曾國藩固然擅長識人用人,但在擇婿問題上,太過執著於門當戶對。與其說是在選婿,不如說他就是在選親傢。從這層意義上說,曾國藩擇婿無疑是個失敗者。(參考資料:《曾國藩傳》《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