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靈簽40簽解簽眾生菩薩善根(文殊菩薩100簽詳細解讀)
忘瞭在哪裡許願,也忘瞭許什麼願瞭,求簽說我曾經許過但沒去還願_百度知。。。
文殊菩薩的 “定許郎君去采芹,更要功夫刻刻勤,蛟龍終非池中物,才知方享在奇文” 第二支簽財神菩薩求的第1簽 “君子問卦去求財,保守安然可免災,省吃儉用懼有益,七分財喜自然來”這2支簽含義究竟是啥意思呢 ?其實也就是說我不相信天上會餡餅掉下來,俺就想求事情做成,使俺付出的努力有所回報。
。。。蒙君賜紫金玉帶,四海聲名定可誇--文殊菩薩經”
如果想的到幸福生活,要信佛哦。還要看佛經。
歸元寺第三69位 第五位 第一80位 羅漢的解簽
369位
狐朋狗友不能與你共患難,就好像墻上蘆葦隨風倒
患難見真情,務必要慧眼識人
珍惜好友,遠離惡友。
金剛藏尊者
五百羅漢第叁佰陸拾玖尊 金剛藏尊者,為獲等覺階位的菩薩。金剛藏,又譯稱金剛胎。據《十地經論》卷一:“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胎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名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餘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餘養根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密教賢劫十六尊之一。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微細會、供養會等外院方壇北方四尊中第3位。密號持教金剛,立驗金剛。 形像為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蓮花,花是有獨股杵;印相為外縛拳立於火輪,或外縛五股印。 尊者之名常出現於諸大乘經典中,《華嚴經》第6會十地品,特舉為上首。因現忿怒身,或持金剛杵以伏惡魔,故也叫金剛藏王。尊者於《大日經》卷一《具緣品》等經籍中,皆名為金剛薩埵;於《文殊寶藏陀羅尼經》中,指文殊菩薩;於《理趣釋》卷下,又指虛空藏於《略出念誦經》卷三,為金剛寶、金剛利之異名。
----------------------------------------------
5位
迦留陀夷尊者
五百羅漢第伍尊 迦留陀夷尊者學問高深,為佛陀出傢前的宮廷老師。為佛弟子中惡行多端之比丘,六群比丘之一。後與其老婆善歲皆皈依佛教,出傢為僧。 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等載,迦留陀夷其身極黑,嘗夜行乞食,時天黑暗,乞至他傢,他傢婦人正懷身孕,於閃電中乍見之,謂鬼神來,乃驚怖墮胎,後聞迦留陀夷為佛弟子,婦人乃發聲惡罵。如來知之,即制定過午不得乞食之戒。又,《中阿含》卷二十九《龍象經》、《長阿含》卷十二《自歡喜經》、《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諸經,迦留陀夷有同名異人數人。 迦留陀夷,又作迦樓陀夷、迦廬陀夷、迦路娜、迦廬。或作黑偉陀夷。意澤為大粗黑、黑曜時起、黑上等。
-------------------------------------------------------
180位
五百羅漢第壹佰捌拾尊
妙臂尊者,即妙臂菩薩。居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虛空藏菩薩之左第2位。密號悉地金剛。主虛空藏吉祥之德。所謂虛空藏,是指空慧之庫藏猶如虛空,也指色藏一切功德如虛空。 《大集經》卷十四《虛空藏品》記佛陀解釋虛空藏的寓意雲:“譬如大富長者,多諸民眾,無量庫藏財寶充滿,能行佈施,心無慳吝。若行施時,貧窮往者,隨意所須,開大寶藏,悉能給與,彼諸眾生者得適意。長者施已,心喜無悔。”尊者即協助虛空藏菩薩“於虛空中,隨眾生所須,若法施,要是財施,盡最大力量施與,盡令歡喜”。妙臂,梵語蘇婆呼的意譯。蘇婆呼,又作蘇波胡。
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願的原文內容
菩薩在傢,當願眾生,知傢性空,免其逼迫。 1願
孝事爸媽,當願眾生,善事於佛,養育護理一切。 2願
老婆集會,當願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3願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4願
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瞭伎非實。 5願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6願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舍諸偽飾,到真實處。 7願
上升樓閣,當願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 8願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舍,心無礙著。 9願
眾會聚集,當願眾生,舍眾聚法,成一切智。 10願
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11願
舍居傢時,當願眾生,出傢無礙,心得解脫。 12願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13願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14願
請求出傢,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15願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 16願
剃除須發,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17願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18願
正出傢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傢,救護一切。 19願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20願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21願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22願
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做眾惡。 23願
受阇黎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二十四願
受沙彌教,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25願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26願
若入堂宇,當願眾生,升無上堂,安住不動。 27願
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28願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29願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30願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31願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32願
舍跏趺坐,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33願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34願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35願
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36願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37願
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38願
著僧伽黎,當願眾生,入第1位,得不動法。 39願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凈。 40願
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凈,噬諸煩惱。 41願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嗔癡,蠲除罪法。 42願
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43願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凈調柔,畢竟無垢。 44願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 45願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凈法門,永無垢染。 46願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47願
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48願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49願
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 50願
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凈法界,心無障礙。 51願
見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52願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53願
見斜曲路,當願眾生,舍不正道,永除惡見。 54願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55願
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凈法。 56願
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57願
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58願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59願
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60願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禮敬。 61願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62願
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63願
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64願
若見花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花開敷。 65願
若見樹花,當願眾生,眾相如花,具三十二。 66願
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67願
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68願
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69願
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70願
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71願
若見湧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72願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梁。 73願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74願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75願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76願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諸修行,趣佛菩提。 77願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78願
見無嚴飾,當願眾生,舍諸飾好,具頭陀行。 79願
見樂著人,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舍。 80願
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81願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82願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83願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84願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85願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凈信。 86願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87願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88願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89願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1。 90願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91願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92願
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不舍佛道。 93願
見著甲胄,當願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94願
見無鎧杖-,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95願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96願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凈命,不矯威儀。 97願
若見於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恒轉正法。 98願
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99願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100願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恒守正念,習行眾善。 101願
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102願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恒喜樂。 103願
見處林藪,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嘆仰。 104願
入裡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105願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106願
入其傢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107願
見不舍人,當願眾生,常不舍離,勝功德法。 108願
見能舍人,當願眾生,永得舍離,三惡道苦。 109願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凈,空無煩惱。 110願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111願
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112願
不得恭敬,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113願
見慚恥人,當願眾生,據慚恥行,藏護諸根。 114願
見無慚恥,當願眾生,舍離無慚,住大慈道。 115願
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116願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117願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118願
得粗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119願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120願
若受味時,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121願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122願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123願
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二十四願
若入水時,當願眾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5願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126願
盛暑炎毒,當願眾生,舍離眾惱,一切皆盡。 127願
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 128願
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129願
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130願
諦觀佛時,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131願
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132願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133願
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134願
右繞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135願
繞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136願
贊佛功德,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稱嘆無盡。 137願
贊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138願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139願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穩,心無動亂。 140願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141願
歸元寺羅漢解簽第4百十五金剛尊尊者
金剛尊尊者
金剛尊尊者,即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一起,為佛陀的脅侍菩薩,駕白象居右,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象征真理。今四川峨嵋山即其道場。梵名為“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之義。
據《妙法蓮華經·普賢勸發品》載,當佛入滅後,若有誦讀《法華經》,尊者“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看守,安慰其心。”而《華嚴經》則說,有善財童子發大心,一心求菩薩道,後來在文殊菩薩的啟發下,南行參訪名大善知識,最後來到普賢菩薩處,普賢為他講述“禮敬諸佛”、“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常隨佛學”,等十大行願,因此普賢又被叫作“十大願主”(或十大願王)。隨著《法華經》和《華嚴經》的流行,對普賢菩薩的信奉在咱們國傢也非常興旺。
在佛教寺院中,普賢像大多頭戴寶冠,身穿菩薩裝,坐於一六牙白象上,據說尊者有延命益壽之德,因而又有祈求延命的普賢延命菩薩像。晉代慧持沙彌由廬山入蜀,修建普賢寺,是為峨嵋山供奉普賢菩薩之始。
詩:
心似大海風浪湧,(心是非常的活躍、澎湃、迫不及待的想去做)
面如平湖少波濤。(可以是外冷內熱,表面上壓根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其實也就是說心是洶湧的)
成敗得失已料定,(成敗得失其實也就是說本人心裡早已有數瞭,偶爾隻是想再確定下使自己安心罷瞭)
智計猶比諸葛高。(尊者法相所現為跏趺坐,面容寧靜,心無憂愁,雙耳垂肩,福至心靈,禪定悟道,雙手籠袖,不沾凡塵。頭額前傾,審視世事,多智多謀,意志堅定。斷絕煩惱,勤修善美,隨緣樂助,隨遇而安。)
個人見解:心無所求,簽無所指,心有所顧,簽有所解。
若見瞭便做做瞭便放下瞭瞭有何為瞭,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這句禪詩,隻能做為一篇文章的收尾詩。凡自菩賢為大行,普賢菩薩是以實際的修行實際的行動去證明佛法,證明正確的東西。寓意實踐見真知。
我在這,就不班門弄斧、陳文自述瞭。凡凡材料,僅做參考,阿彌陀佛。
。。。蒙君賜紫金玉帶,四海聲名定可誇--文殊菩薩經”
如果想的到幸福生活,要信佛哦。還要看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