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主要思想易經勢能天文(易經的三大核心思想)
一:《易經》主要思想是什麼?
; 01
《易經》主要思想講的是樸素深刻的自然金科玉律和和諧辨證思想。《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相互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元典,就是說《易經》是中國5000年文明的一個載體。易經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說”,即簡易、變易、不易。《易經》可以看作是匯總這幾個預測推算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內容涉及哲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范疇。
《易經》本身有三個層面在演繹。當今社會和西方文化所認識的“變”的部份,所謂“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種認識論,隻是《易經》的一個過程,不是《易經》要表達的主題。我們看《易經》都是從變的角度去看,事實上《易經》的本懷到底給我們解釋瞭一種什麼狀態?到底《易經》要帶領我們去到一個什麼去處?這便是《易經》的“學”和“用”的一個關聯。
《易經》的效果在於指點人們深入觀察大自然的各式現象,認識天地、陰陽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科學奧妙秘訣,充分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之際遇,在相對較好的環境中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二:國學經典 《周易》有如何的辯證思想?
樸素辯證法就是指古時候原始的辯證法,這種辯證法思想認識到瞭運動的普遍性,並且也認識到瞭一切事物的統一對立性。隻能認為它是辯證法的初級形態,要認識到它辯證法思想的正確性,不過同時要看出其的不完整性、缺陷性。簡介樸素辯證法後,。。
三:《易經》的三大核心思想是什麼?
《周易》的這個核心思想亦稱中和,易道貴中和,中和的實質性的內涵,可以歸結為陰陽協調,剛柔並濟,雙向互補,動態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續發展的內在的生機活力,總體上是從陰陽哲學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來。
照《周易》看來,整個客觀世界是由陰陽兩大所組成,處於普遍的聯系之中,是個一體化的大系統,表現為大化流行的動態過程,生生不已,變化日新,其內在的動力機制那麼是陰與陽的協調並濟,相反相成。
更多閱讀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
《易經》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金科玉律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國人民5000年智慧的結晶。其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相互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推算,而《易經》便是匯總這幾個預測推算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其內容涉及哲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范疇,是各傢共同的經典。
參考資料來源:知識混裝大無極——易經
四: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萬物循環,相克相生
五:《周易》的精髓是什麼,為啥呢愈來愈多的人學周易?
讀明白《易經》,要深入淺出,厚厚的64卦象、卦辭和爻辭,比較容易把人拒之門外,我們要明 白撥開表象、化繁為簡。
《易經》的根本,僅有一個字:變。
這種變,展現在時勢的變化,呈現4種狀態:吉、兇、悔、吝。隻要我們讀明白這4個字,也就明 白瞭《易經》的精髓。
1。《易經》的精髓,是勢能的變化。
在整個宇宙中,時空的變化,會產生勢能。
打比方說說:黃道,是古天文術語,是從地球上看太陽走過一年的路線。星體的軌跡變化,會產生勢能的變化。
天時地利人和,對人事的作用與影響,展現在時勢。
《孟子。公孫醜》中記錄載入齊人言:“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做事有聰明才智還不夠,還要乘勢而為;種莊稼有好的工具還不行,更需要等待農時。
這幾個都是《易經》之用。
《易經》是一本講宇宙變化規律的書,變化的核心,其實就是勢能的變化,展現在2個維度:方向和強弱。
2。勢能方向上的順逆,而產生:吉、兇。
我們此刻看見的太極圖,是宋代以後才有的,宋代以前,《易經》沒有太極圖。這個太極圖,怎麼產生的呢?
是依據能量的抽象變化,而形象演繹。
《易經》講宇宙中有兩股相相應的基本勢能變化,即乾陽、坤陰。其實也就是說老子在《道德經》也講同樣的東西:“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個兩儀,就是陰陽。
能量的變化,萬變不離其宗,看起來無章,其實也就是說有序。
對“人”這個參照物來講,能量的變化,有兩個方向:一是和本人的能量相順;二是和本人的能量相逆。
人和人不一樣,所以任何人的順逆,亦有所不同。
順的能量,是順勢,《易經》叫作:吉。
逆的能量,是逆勢,《易經》叫作:兇。
吉,代表結合,合作,團聚等。
兇,代表分離,背向,分解等。
其實也就是說,兇,並不是不好,本意是“沖”,即能量的相逆、相沖。當兩股能量相沖時,偶爾,會帶來阻礙和沖突,不過,也會帶來生機和機遇。這種辯證關系,用老子的話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一般人,喜歡吉,厭惡兇。
真真正正懂《易經》的人,看待吉兇,是平等的。隻是自然規律的變化,勢能的變化,本身是客觀中性的,不需要代入太多自個的主觀情緒。
3。勢能變化的旺衰,而產生:悔、吝。
古代人們說的中庸精神,最初來自《易經》。
中庸,並不是貶義詞,在《易經》中,代表中、正的宇宙最佳能量狀態。
打比方說說乾卦,九五,飛龍在天,處於中正之位。這是能量發展的最佳狀態,大約是八分到十分之間的飽和狀。在古時候,隻有帝王稱為九五之尊。
而勢能一旦失控,發展過度,勢能太強而過量,則會有“悔”。
乾卦說,上九,亢龍有悔。
悔,是做得太過頭瞭,過猶不及,故有悔恨。
和它相反的,勢能太弱而不足,那麼是“吝”。還不夠之義。
當出現“吝”的狀態時,需要加把勁,好好努力,積蓄能量,讓勢能壯大起來。
通過上面剖析,我們不難發現:
勢能的變化,有方向的順逆,從而有吉兇;有勢能的旺衰,從而有悔吝。
《易經》64卦變化,無論怎麼變,都離不開“吉、兇、悔、吝”4種基本狀態,這便是《易經》的精髓。
六:易經的精髓就在三句話
易經的精髓就在三句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積善之傢必定會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定會有餘殃、順天應人
1。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意思是:從天上來保佑,吉利,沒有不利的事。
《易經》裡面數次提到一句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許多書裡面說,“自天佑之”就是來自於上天的保佑,其實也就是說這是不對的。上天不會保佑每個人。
其實也就是說“自”並不是“來自”之義,而是指“自己”。“自天佑之”是告知我們,本人奮鬥,老天才會幫助我們,亦即“天助自助者”。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中無數人的經驗所證實。
2。積善之傢必定會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定會有餘殃
意思是:一個行善的傢族,它必定有餘福,這個餘福能夠蔭庇子孫;假如造瞭許多惡事,那這個傢族沒有可能長時間,子孫必定遭殃。
“富但是三代”,可山東牟氏傢族,從明朝末年一直興盛到清朝末年,綿延十代而不衰落曾經擁有超過十八萬畝的土地,富可敵國。
這個傢族自創業以來,就樂善好施。那時候人都窮,許多吃不上飯,他們就佈施食糧,一天三頓飯供給窮人。若遇見饑荒年,那佈施得更加的多,所以每一年平均佈施的食物近百萬斤;前面五代人所佈施的食物一共超過一億斤。
3。順天應人
順天應人出自《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剪掉鞭子,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大意講的是,夏桀、商紂暴虐無度。商湯、周武順乎天道,合於民心,放桀誅紂,革故鼎新,改變舊制。
中國人講究的是天人合一,即是要順天應人,順乎天理而適應人情。所謂順天,就是依照天道的客觀規律辦事,應人就是要得到人民大眾的擁護,就是正確的為人處事,這樣才會有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