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夏至节气的特征与风俗(太阳夏至节气)
夏至是24节气之一,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那你晓得夏至节气与什么特点吗?夏至这天又有哪些风俗呢?来看看下面的内容了解下。
夏至节气的特征
夏至,是“24节气”之第十个节气,“24节气”最开始是的北边斗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从正东偏北(艮位)开始,经南、西、北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斗指乙,为夏至。现行的“24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点。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久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原因。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具体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这四省区是我国境域内太阳在天空位置最之中的地区,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即如古代人们所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并 且,对于北回归线及其的北边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当地属最高的一天。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大部分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和提防加强防汛工作。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固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的北边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因为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些时日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但是不热”的讲法。夏至这天固然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刻。
夏至节气的风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从古至今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于是,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时候祭神礼典。汉《周礼·春官》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所谓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一些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时候“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相互馈赠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都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污秽之气,防生痱子。
夏至食品:
“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但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相互赠送。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朋友好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
从古至今,中国民间社会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讲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许多地区的重要风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讲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那么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亦有尝新之义。”
夏至蛋
咱们国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在夏至日,把鸡蛋煮熟,剥了蛋壳之后加入红枣煮汤来吃。在湘南一带,着重是桂阳、嘉禾。夏至当日早上起床,把鸡蛋煮熟,紧接着用红色染料染红,之后用小网装上,再系在儿童的胸前,一直挂到中午或者下午再吃掉鸡蛋。在老百姓中,认为夏至吃鸡蛋可以强身健胃,行走有劲。
吃麦粥、馄饨
夏至日,无锡人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的风俗,这是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