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手推車劉備木牛流馬泰山(諸葛亮設計的車)
一:諸葛亮事跡(10)
我隻針對閣下問題作答: (白話文) 走馬薦諸葛 =========== 劉備拜徐庶為軍師,曹仁領大軍進攻新野,徐庶輔佐劉備使得曹軍三戰皆北,敗回許昌。曹操用程昱計騙走鋒庶,徐庶臨行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當劉備問“此人比先生 才德何如”時,徐庶以“駑馬並麟麟,寒鴉配鸞鳳”應答。其大意是:我與他相比,是小巫見大巫,相差何止十萬八於裡!!!全聯對仗工穩,“駑馬”“寒鴉”形名偏正詞組對,“麒麟”“鸞鳳”並列詞組對。 三顧茅廬 ===========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傢做事。 正巧諸葛亮這天出去瞭,劉備隻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2次去請。沒想到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瞭。張飛本不能同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傢,就催著要回去。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傢危險局面之義。 經過一些時候,劉備吃瞭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大概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定會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瞭。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瞭一頓,又和他倆第3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傢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檔子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渡瀘水 ===========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采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瞭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佈,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瞭解的孟獲。孟獲說:“這裡幾年來一直打仗,許多士兵戰死在這兒,這幾個客死他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不是要在這裡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幾個戰士,為瞭國傢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完結瞭,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久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祀物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幾個作祟的既然已經是冤魂,若是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添49個冤魂嗎?這樣回圈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祀物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瞭。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隻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湧,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面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祀物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面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放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緊接著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瞭過去。 空城計 =========== 諸葛亮駐守西城,驚聞街亭失守的消息,料想司馬懿定會乘勝來攻西城,諸葛亮內心焦急萬分,由於精銳部隊已均被遣出,西城空虛、無兵可守,在危急之中,諸葛亮大膽定下空城之計,令老軍打掃街道,大開城門,而他帶著琴童自坐城頭,喝酒撫琴等待司馬懿的大軍到來。 司馬懿兵臨城下,見此情形,心生疑惑,他深知諸葛亮素來用兵謹慎,因此不敢貿然進城,竟令部隊倒退四十裡。 但當司馬懿得知西城是座空城時,又命眾將復奪西城,但是他萬不料諸葛亮已將趙雲調回,於是倉促驚退收兵。 擒孟達 =========== 擒孟達的唔系司馬懿嗎?? 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嘛!
參考: epochtimes
《三國演義》第5十一回:周瑜進攻南郡曹仁,為毒箭所傷,不可發怒。曹仁常來寨前叫罵,周瑜佯怒病危,引誘曹仁前來襲寨。曹仁中計前往,周瑜伏兵大敗曹仁。諸葛亮卻乘機攻占南郡,周瑜大怒,是為一氣。 第5十五回:孫權將妹妹嫁與劉備,周瑜要孫權多送美色玩好,將其軟禁吳中。劉備用諸葛亮計,謊稱曹操進攻荊州,與孫夫人偷偷離去。孫權、周瑜派人追趕, 劉備又用諸葛亮計,求救於孫夫人,孫夫人為之斷後。周瑜追趕不及,劉備士兵對他大叫:“周郎妙計安天下,陪瞭夫人又折兵。”周瑜大怒,是為二氣。第5十六回:周瑜詐言進攻益州,欲取道荊州。諸葛亮知他實欲襲奪荊州,勸劉備滿口應承。周瑜大喜,舉兵前來,諸葛亮早已嚴兵守侯,周瑜大怒,是為三氣。 周瑜不久死去,臨去世前說:“既生瑜,何生亮!!!” 諸葛亮
字孔明
三國時期著名的傢
軍事傢。生於西元181年4月14日
卒於西元234年8月28日
享年54 歲。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181年)
諸葛亮生長於一個小官僚地主傢庭。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亮幼年時,爸媽相繼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十四歲時,因傢鄉兵患頻繁其兄諸葛瑾逃往江東,他也同弟弟諸葛均跟著叔父離開傢鄉,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難,後隨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建安二年(西元19 7年)
玄病故。17歲的諸葛亮就在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今湖北襄陽西)
躬耕壟畝
隱居下來。從此,耕作之餘,他飽讀詩書,深入交往密友,精研兵法,靜觀時勢,深思治策。雖隱居,卻以博學多才,遠見卓識,胸懷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叫作“臥龍”。 建安12年
劉備在屢遭磨難之後
思賢若渴
經謀士徐庶推薦
冒嚴寒
三顧茅廬
拜訪諸葛亮。坦誠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漢室,統一國傢。亮見劉備志大意誠,便把自己在隆中長期精心謀劃的計策獻出。劉備興高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遂“出山”輔助。從此,他登上舞臺。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
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後
揮師南下
長驅直入
直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諸葛亮剖析那個時候的嚴重形勢,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並親往柴桑會見孫權,陳述利弊,舌戰群儒。孫權折服,當場結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拒曹軍於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之後,亮助劉備乘勝攻占荊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
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
正式建立蜀漢政權
親任丞相。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西元223年)
劉備病故。臨終前把兒子劉禪拜托給諸葛亮。從此,“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在治理內政方面,諸葛亮實行瞭很多得力措施:減輕剝削,實行屯田,恢復和發展農業;選賢舉能,加強法制,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決不擾民。為消除同南中諸都少數民族的隔閡與矛盾,建興三年(西元225年)
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
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
使其心悅誠報
相安無事。建興五年多(西元227年)
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
統一全國。臨行前,他寫瞭一篇著名的《出師表》,請求後主準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諸葛亮先後率大軍五決攻魏,二出祁山。最後一次斜谷出兵,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後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他“守身甚正,躬為表率”。《襄陽記》雲:“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上。”《浣水續談》記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為諸葛公服,所居深遠者,後遂不除。”連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稱他為“天下之奇才”。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傢、軍事實,在他會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他的後世傢人,湖北、四川、河南、山東、浙江等地均建有“武侯祠”、“紀念館”,同時全國還建有“諸葛亮研究會”。
參考: 。geocities/chugaliang123/和。chiculture//sframe?url=。chiculture/0104c16/0104c16
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采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瞭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佈,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瞭解的孟獲。孟獲說:“這裡幾年來一直打仗,許多士兵戰死在這兒,這幾個客死他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不是要在這裡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幾個戰士,為瞭國傢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完結瞭,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久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祀物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幾個作祟的既然已經是冤魂,若是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添49個冤魂嗎?這樣回圈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祀物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瞭。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隻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湧,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面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祀物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面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放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緊接著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瞭過去。
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瑯琊郡陽都,傢世一千石(即俸祿為一千石食糧)。9歲媽媽章氏去世。12歲爸爸諸葛珪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197年叔父去世,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移居南陽郡。地點在今河南南陽城西臥龍崗;一說在那個時候可能屬於南郡的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西。雖從事農業耕種,仍志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後與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交好俱遊學,曾求學於司馬徽、龐德公等那個時候名士,並娶名士黃承彥之女為妻。 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後來羅貫中將這一事實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儒傢傳統社會君臣相得的典范。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後,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並最終成功促進孫劉聯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戰中,劉備協助孫權大敗曹操軍,從此奠定瞭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後,協助劉備平定荊南。後劉備入蜀,諸葛亮坐鎮荊州。但龐統的身亡使得劉備調諸葛亮入蜀,改變命運關羽負責荊州防務。 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註意和提防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卑微而有才幹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稱贊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推行屯田條文,改善民族關系。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事。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篤,臨終托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對於諸葛亮何時當政有爭議。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一部分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本人的主張。 諸葛亮主政後,先重建孫劉聯盟,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即今雲南、貴州和四川的南部)少數民族在孟獲率領發動叛亂。諸葛亮即親率大軍,深入不毛,采取參軍馬謖提示,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盡最大力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和民眾支持,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一年多後,這幾個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之後的北伐提供瞭物力和兵力。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1次北伐。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張郃所敗,亮流涕處死,並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於第5次北伐魏國中病故於五丈原,享年54歲,歸葬定軍山。 諸葛亮還發明瞭孔明燈、手推車(木牛流馬)和改良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傳說中他還於南征時發明瞭包子以代替祭祀用的人頭。
入主西蜀、七擒孟獲、七出祁山、空城計、扶後主劉禪
參考: 三國演義
諸葛亮立過咩大功: 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 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瑯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爸媽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各位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瞭著名的《隆中對》。即占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意見。深得劉備的贊賞,自此成瞭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傢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那個時候,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first of all要辦的第1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系。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如何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系。 那個時候,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 *** 。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瞭南中的外援。過瞭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采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意圖;征調南中「青羌」萬餘傢入蜀,用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緊接著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采用來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陜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隻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3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註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托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系還相對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贊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幹好處。諸葛亮對此很氣憤,在回信中批評瞭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導致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認輸瞭;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傢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註重和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確實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4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瞭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啥呢突然退兵?」因此,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很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5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陜西岐山縣南四十裡)。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目的後,認為己方成瞭主戰場,吃瞭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瞭。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24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參考: greatchinese/famous/xianchen/zhugeliang
諸葛亮
字孔明
三國時期著名的傢
軍事傢。生於西元181年4月14日
卒於西元234年8月28日
享年54 歲。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181年)
諸葛亮生長於一個小官僚地主傢庭。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亮幼年時,爸媽相繼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十四歲時,因傢鄉兵患頻繁其兄諸葛瑾逃往江東,他也同弟弟諸葛均跟著叔父離開傢鄉,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難,後隨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建安二年(西元19 7年)
玄病故。17歲的諸葛亮就在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今湖北襄陽西)
躬耕壟畝
隱居下來。從此,耕作之餘,他飽讀詩書,深入交往密友,精研兵法,靜觀時勢,深思治策。雖隱居,卻以博學多才,遠見卓識,胸懷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叫作“臥龍”。 建安12年
劉備在屢遭磨難之後
思賢若渴
經謀士徐庶推薦
冒嚴寒
三顧茅廬
拜訪諸葛亮。坦誠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漢室,統一國傢。亮見劉備志大意誠,便把自己在隆中長期精心謀劃的計策獻出。劉備興高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遂“出山”輔助。從此,他登上舞臺。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
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後
揮師南下
長驅直入
直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諸葛亮剖析那個時候的嚴重形勢,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並親往柴桑會見孫權,陳述利弊,舌戰群儒。孫權折服,當場結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拒曹軍於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之後,亮助劉備乘勝攻占荊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
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
正式建立蜀漢政權
親任丞相。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西元223年)
劉備病故。臨終前把兒子劉禪拜托給諸葛亮。從此,“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在治理內政方面,諸葛亮實行瞭很多得力措施:減輕剝削,實行屯田,恢復和發展農業;選賢舉能,加強法制,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決不擾民。為消除同南中諸都少數民族的隔閡與矛盾,建興三年(西元225年)
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
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
使其心悅誠報
相安無事。建興五年多(西元227年)
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
統一全國。臨行前,他寫瞭一篇著名的《出師表》,請求後主準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諸葛亮先後率大軍五決攻魏,二出祁山。最後一次斜谷出兵,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後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他“守身甚正,躬為表率”。《襄陽記》雲:“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上。”《浣水續談》記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為諸葛公服,所居深遠者,後遂不除。”連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稱他為“天下之奇才”。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傢、軍事實,在他會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他的後世傢人,湖北、四川、河南、山東、浙江等地均建有“武侯祠”、“紀念館”,同時全國還建有“諸葛亮研究會”。
參考: 。geocities/chugaliang123/
是咱們國的軍師
專(腕)想ideas 好勁!!!!!!
參考: 我呀嫲
二:三國時期諸葛亮真的造出瞭木牛和流馬來運送食糧嗎?
諸葛亮發明的運載工貝木牛流馬非常可能是獨輪車,運轉動力還是靠人力,比單靠人力運輸省力的多,那個時代也沒有發明蒸汽機,更沒有把機械能轉化成動力的設備。獨輪車在北方運用很普遍,是最簡單容易的遠輸工具。如今科學這麼發達,北方還是繼續在用,由於它在路況很差的地方也能使用。所以真真正正意義上的木牛流馬根本不存在。
北宋詩人陳師道曾經在《後山叢談》卷四中記錄載入:“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意思是蜀中運量,多用獨輪車,可以載重120KG(漢代一石約15KG),前頭像牛。還有一種大車,需要四個人來推,可以載重150KG,就是木牛流馬。
這裡蘊含兩個信息,一是蜀道本來是用獨輪車載食糧的,二是木牛流馬是大一點的手推車。按這種記錄載入的話,後者僅比前者多瞭30KG,卻要多三個人力,這本身就是極不實際的,就算我們普通也知道得不償失,何況一代”智聖“呢?
另外漢代獨輪推車又叫”鹿車“,《後漢書》中對此有數次記錄載入,《三國志》中也出現過這種工具,假如木牛流馬僅是”鹿車“,或者僅是”鹿車“的簡單升級,那麼同一個時代的記錄中沒有可能不加以說明,而且在那個時候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質疑,這就表明時人認可”木牛流馬“與”鹿車“截然不同。
木牛流馬是有四個小輪子的大載量運輸車
依照《做木牛流馬》(以下簡稱《流馬》)中記錄載入,木牛流馬是兩種運輸工具,流馬是木牛的升級版,我們以木牛為例,最少有三個明顯的特征:其一,有四個小輪子;其二,載量很大;其三,速度很慢。
因為《流馬》記錄載入文字許多,我們僅摘用最主要的幾句:“一腳四足;雙者為牛腳;轉者為牛足;載多而行少。”
腳和足怎樣理解呢?不能依照現代漢語意思,漢代《說文解字》中對這兩個字有詳細解釋:腳——脛也;足——人之足也。
如此一來就很明確瞭,脛,古今意思相同,都是指膝蓋到腳踝的部分,即小腿;足,就是此刻所說的腳。於是,木牛流馬其實也就是說有一對類似於人小腿的支撐部分,每個支撐上面又有兩個輪子。
輪子多大呢?《流馬》中有如此一句話:“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亦即一步1、5尺,周長1、5尺,漢代一尺大概等於現代22cm,木牛流馬輪子的直徑大約33cm,可以算出直徑約10cm。
三:三國諸葛亮手推車給敵軍那隻名馬追到
【諸葛亮事跡】
1。初出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之際,二人態度消極,將信將疑。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雲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放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瞭本人的威望。
故事反映諸葛亮的品德性格:小心翼翼 曠世濟民
2。火燒博望
博望坡軍師初用計——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軍馬。雲長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等彼軍至,放過休敵;其輜重糧草,必在後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縱兵出擊,就焚其糧草。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後山谷中埋伏,隻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關平、劉封可引五百軍,預備引火之物,於博望坡後兩邊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於樊城取回趙雲,令為前部,不要贏,隻要輸,主公自引一軍為後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謂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來日黃昏,敵軍必到,主公便棄營而走;但見火起,即回軍掩殺。亮與糜竺、糜芳引五百軍守縣。”命孫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
有詩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1功!!!”
3。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東山再起,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瞭,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瞭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4。舌戰群儒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之後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許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表喬公二女有沉魚落雁之容,閉目羞花之貌。操曾發誓:“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也就是說為此二女也。將軍何不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必班師矣。此范蠢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為之?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此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
6。用奇謀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難諸葛亮,令其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卻立軍令狀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動,暗中叫魯肅備大船二十,各船紮草人千個。第3天四更,江上大霧迷漫,諸葛亮率船到曹軍水寨前擂鼓吶喊佯攻,曹軍怕中計,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這一妙計使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瞭任務。
7。祭七星壇借東風
周瑜為沒有東南風而病倒在床上。諸葛亮給周瑜開瞭一個“藥方”,上面寫著:“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說他能借來東風,他讓周瑜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壇,緊接著自己在壇上做法。幾天之後,果然刮起瞭東南風。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殺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早有預防,事先回夏口去瞭。
8。孔明巧佈八陣圖
劉備兵敗,陸遜追至夔關,遇此陣,土人言:“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往往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遜入陣不總結出,後被孔明嶽父黃承彥放出。
八陣圖“名八陣圖。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原由,可比十萬精兵。”
9。武侯彈琴退仲達(空城計)
空城計: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瞭,隻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多數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打開城門,還派人到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卻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智勇雙全 沉著冷靜 知己知彼 膽識過人
10。揮淚斬馬謖
馬謖自告奮勇駐守街亭,遇見瞭魏將張郃所率主力部隊的抵抗。馬謖違背瞭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聽從部將王平的意見,在眾寡不敵的形勢下,竟然不下據城,而舍水上山,結果被張郃軍隊切斷水道,殺得大敗。街亭失守,使諸葛亮十分被動,一場十分有益的戰局頓時變成敗局。盡管諸葛亮十分愛惜馬謖的才華,不過,為瞭嚴明軍紀,他毅然依照軍法處斬瞭馬謖,還上疏朝廷,自請貶官三級,追究個人“不能訓章明法”、用人不當的責任。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軍紀嚴明,以身作則
11。見木像魏都督喪膽(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瞭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12。六出祁山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
第1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勢,招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瞭薑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丟瞭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隻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2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第3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陰平,打敗魏援軍,占瞭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因為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第4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隻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瞭魏國名將張郃。
第5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亦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隻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況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薑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
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真正正出兵祁山隻有二次;還有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來講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意志堅定 性格倔強
13。七擒孟獲
孔明歸到寨中,升帳而坐,謂眾將曰:“吾今此計,不得已而用之,大損陰德。我料敵人必算吾於林木多處埋伏,吾卻空設旌旗,實無兵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長連輸十五陣者,堅其心也。吾見盤蛇谷止一條路,兩壁廂皆是光石,並無樹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馬岱將黑油櫃安排於谷中,車中油櫃內,皆是預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節,以引藥線;才一發動,山損石裂。吾又令趙子龍預備草車,安排於谷中。又於山上準備大木亂石。卻令魏延賺兀突骨並藤甲軍入谷,放出魏延,即斷其路,隨後焚之。吾聞:‘利於水者必有害於火。’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眾將拜伏曰:“丞相天機,鬼神莫測也!!!”孔明令押過孟獲來。孟獲跪於帳下。孔明令去其縛,教且在別帳與酒食壓驚。孔明喚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卻說孟獲與祝融夫人並孟優、帶來洞主、一切宗黨在別帳喝酒。忽一人人帳謂孟獲曰:“丞相面羞,不欲與公相見。特令我來放公回去,再招人馬來決勝負。公今可速去。”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老婆宗黨人等,皆匍匐跪於帳下,肉袒謝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故事反映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
14。星落五丈原
次曰,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曰,即當歸隱。後人有詩嘆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隻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後日本詩人土井晚翠拿這句詩作題目,詠嘆諸葛亮。
【人物簡單介紹】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⓵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傢、軍事傢、散文傢、書法傢、發明傢。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畢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四:諸葛亮的成就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瑯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
蜀國大臣,著名的傢、軍事傢、外交傢。
因為其本身的智力和《三國演義》一書的渲染與宣揚,諸葛亮在老百姓中成為智慧的化身,現有“事後
諸葛亮”一說,意思是事後聰明。諸葛亮還發明瞭孔明燈和手推車(木牛流馬)。
生平與功績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瑯琊郡陽都,傢世二千石。9歲媽媽章氏去世。12歲爸爸諸葛圭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197年
叔父去世,諸葛亮和和弟諸葛均移居南陽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雖躬耕隴畝,仍志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後與徐庶,
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交好俱遊學,曾求學於司馬徽,龐德公等那個時候名士,並娶名士黃承彥之女為妻。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後來羅貫中將這一事實
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封建社會君臣相得的典范。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後,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並最終成功促進孫劉
聯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聯軍大破曹操軍,從此奠定瞭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後,協助劉備平定荊南。後劉
備入川,諸葛亮坐鎮荊州。但龐統的身亡使得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改變命運關羽負責荊州防務。
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註意和提防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卑微而有才幹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稱贊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
事。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篤,臨終托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對於諸葛亮何時當
政有爭議。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一部分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本人的主
張。
諸葛亮主政後,先重建孫劉聯盟,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少數民族在孟獲率領發動叛亂。諸葛亮即親率大軍,
深入不毛,采取參軍馬謖提示,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盡最大力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和民眾支持,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一
年多後,這幾個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之後的北伐提供瞭物力和兵力。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1次北伐。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
敗,亮流涕處死,並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建興十二年(234年)54歲的諸葛亮於第5次北伐魏國中病故於五丈原,歸葬定軍
山。
著作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24篇,十萬四千多字。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對 (http://wikisource。org/wiki/隆中對) 》
《悼周瑜 (http://wikisource。org/wiki/悼周瑜) 》(亮本傳及瑜本傳未見,唯演義有載,恐非亮作,當為羅貫中之藝術添加)
《前出師表(http://wikisource。org/wiki/前出師表) 》
《後出師表(http://wikisource。org/wiki/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疑為後人偽作,陶元珍所著魏晉史叢考的第1篇《世傳
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全文) (http://www。taosl。net/ys7、htm) 加以考證。)
《誡子書 (http://wikisource。org/wiki/誡子書) 》
《誡外甥書(http://wikisource。org/wiki/誡外甥書) 》
《將苑》(也叫作心書,大部分學者認為非諸葛亮所作,多為後人托諸葛之名而作)
《馬前課 (http://wikisource。org/wiki/馬前課) 》(絕非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後人評價
陳壽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後面稱他“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
遺,強不侵弱,風 化肅然也”
尚馳《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
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唐文粹》]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說,諸葛亮“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作名為《蜀相》的七言律詩表達瞭其景仰之情,詩曰: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狀多智而近妖。
五:三國諸葛亮的木牛馬車是怎麼做成的
木牛流馬,其實就是單輪木板車。 是一種山路用的帶有擺動貨箱的運送顆粒粒貨物的木制人力步行機。為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發明。木牛流馬的承重量為“一歲糧”,大概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裡,群行二十裡”,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食糧。《諸葛亮集》、《通典》及《資治通鑒》皆載有制“木牛流馬法”。
設想有一離地三尺、長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條,木條左端削成車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個孔。再設想如此的兩條木條被佈置和佈局成人力車的左右兩轅。再設想在兩個品字形的頂孔間插有一條三尺長的軸,在品字形的下面的兩個孔中各用小軸鉸裝著一條可以沿該小軸擺動的、另一端頂地的木柱,這個有四條腿的人力車就是木牛。
流馬是一個向上開口的,左右側壁近上緣的垂直中心線上各有一個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長的軸就穿過流馬的這兩個孔,流馬能在該軸上前後幌動。為瞭不使箱中粟、米之類的載荷左右移動,有一塊縱向隔板把箱一隔為二,而且食糧是先裝入佈袋再裝入箱中的。
當木牛義開前後腿時隨時可以停在坡地上。義開度由在該四尺長的車轅上的限位釘限制。把車轅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壓,品字頂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時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後腿不受力並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馬上的梢釘推動下向前腿靠攏。當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時,木牛已向前移動瞭半步,再向前就要顛覆瞭,此時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並向前拉,使品字頂孔向後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後腿上,前拉的結果是使後腿義開,同時前腿被流馬上的銷釘推向前。木牛就這樣走完餘下的半步。
流馬在木牛的上下動作下會像打踿躚那樣產生前後擺動,何時把手把拉上、壓下和拉前當然要和流馬的擺動頻率配合,所以操作須要有一定的竅門和經驗。隻要使流馬保持穩定的搖擺,對操作者來說肯定最省力。當木牛流馬在直路上下坡時,可以完全自動化。此時可以利用裝在流馬上的梢釘抬起和壓下水平木條和前、後腿。
《三國志》中有關木牛流馬的記錄載入: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裡,群行者二十裡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秋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裡,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杠與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鬥。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三國志·亮集載作木牛流馬法》)
《三國志·後主傳》記錄載入:“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南齊書·祖沖之傳》記錄載入:“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記錄載入:“小車:蜀相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蓋巴蜀道阻,便於登涉故耳。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宋代陳師道《後山叢談》記錄載入:“蜀中有小車獨推,載人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宋史》記錄載入楊允恭曾向宋真宗建議:“莫若用諸葛亮木牛之制,以小車發卒,分鋪運之。每一車,四人挽之,旁設衛兵,加戈刃於其上,寇至,則聚車子中,合士卒之禦寇於外。”
六:諸葛亮的木流牛馬是什麼原理
木流牛馬可以說就是獨輪小推車,而獨輪車的原動力著重是人力,可由一個人在後面用手推動,也可一人拉一人推。有瞭這種車,比人力擔挑、畜力馱載,運輸能力可以增添好幾倍。獨輪車靈巧方便、用途廣泛。不管是在平原還是山區,不管是載人還是運貨,皆可以使用。
直到今天,這種獨輪車仍在廣大農村使用,隻是形狀方面各地有些差別,加上地方語言的緣故,在名稱叫法上多種多樣。有的叫獨輪車,亦有的叫小車、手車、土牛的,還有叫手推車、二把手、羊角車的。在成都平原,人們叫雞公車。
“木牛流馬”主要用於運糧,它真的可以運載一個士兵一年的口糧,約合250公斤左右。而今天的小推車,可以裝載約500公斤的東西,承重量增添瞭一倍以上。然而也有可能,當年諸葛亮的設計是由於考慮到蜀地崎嶇的山地地形,刻意減少瞭裝載量。
還有專業人士認為,“木牛”和“流馬”是不一樣的兩種運載工具,前者用於陸地,後者用於水運。這也可以解釋為啥在記錄載入遠程陸地運輸的歷史文獻中,常常會看不見“流馬”的影子。
更多閱讀:
多數都認為木牛流馬是諸葛亮的發明,不過也有不同的講法。周亞輝說,有如此的一種講法是,當諸葛亮正在為運糧工具苦惱時,諸葛亮手下的官員蒲元寫信給諸葛亮,提出制造木牛流馬的念頭,所以人們認為正確的講法或許應該是蒲元提出制造木牛流馬的創意,為諸葛亮所采納制造。
無論是諸葛亮本人設計的也好,還是蒲元的意見被采納也好,也就是說,諸葛亮都親自參與瞭設計過程,最後確定瞭設計方案。從這一點出發,後來人們一般把這項改革都歸在諸葛亮的名下也就不足為奇瞭。
從時間上講,在諸葛亮用“木牛流馬”運糧之前,四川地區依然出現瞭獨輪車,設計方案完全有或許是吸收瞭當地勞動人民的建議。
此外,諸葛亮的故鄉是瑯琊郡陽都縣人,亦即如今的山東沂南,十三歲時離開山東到豫章郡,十七歲時去荊州,那個時候山東地區就已經有瞭獨輪小推車。方案是取自兒時傢鄉見聞的靈感,也是有可能的。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