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的吉兇悔吝咎周易吉兇易經(吉兇悔吝的簡單解釋)
一:求【吉兇吝悔,可不敗矣】的闡解和出處
周易是群經之首,是中國正統學術文化的起源;同時周易也是卜筮之書,是中國正宗神秘的占卜巫術文化或謂之預測推算文化的集大成者。因為周易兼具學術與神秘的雙重屬性,可謂功用非凡,因而從古至今學易、研易、解易、用易者甚眾。但是易經的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蔚然可觀,加之言辭古奧,命意神秘,因而想要理解易經真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話又說回來,周易也未必如想象的那麼難學。簡單地講,周易的思想可以 使用吉兇悔吝四個字來概括。
何謂吉?吉就是利人利己,相得益彰。順天命——順應自然規律,應人心——符合人民意願,因而處處順利,可以成功業、致吉祥。
何謂兇?吉就是損人損己,互相剝奪。逆天命——違反自然規律,拂人心——不符合人民意願,因而處處碰壁,可以毀基業、致兇險。
何謂悔?悔就是後悔之義。俗話常說“天下沒有賣後悔藥的地方。”如此的說法對不對呢?站在周易的角度,如此的看法是不對的,由於周易是主張後悔的。後悔就象征著自我反省與調整,因而也就能夠回歸中道正途,由此就可以求得吉祥瞭。乾卦之“上九:亢龍有悔。”至於“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這就是由悔而獲吉的例子呢。
何謂吝?吝就是吝嗇、小氣之義。周易中經常提到的吝,不單單是指一種財務上的過度緊縮,更是指一種心胸氣度上的狹隘、驕傲與封閉,特別是聽不進他人正確的建議。因而一個吝字,往往使人漸漸偏離正軌,以至於步入險途瞭。《論語�6�1泰伯》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依照周易之內在的邏輯結構,悔吝和吉兇是一對因果關系,由悔而能生吉,由吝而能致兇。其實也就是說假如我們進一步濃縮瞭而言,周易的主旨就是一個悔字。 語出《易經系辭上傳》 第2章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兇者,失得的預兆也。 悔吝者,憂虞的預兆也。 “悔吝者,憂鬱的預兆也”。悔,後悔;吝,心上有事舍不得,有包袱,進而舉棋不定等等,從而呈現憂虞的預兆。這幾個象皆可以在六爻的關系中展現出來,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也許有憂虞的預兆;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陰陽組合又有諸多麻煩,那麼這樣就可能呈兇象。 要視情況來定,不同的情景兩個字的輕重不同,打比方說求財就是悔輕吝重,求官則相反。
二:吉兇悔咎啥意思
《周易》有關人事禍福的現象,綜合起來隻有吉兇悔吝四大論斷。悔與吝兩個現象,便是較輕微的兇。兇,不好的事;吉,好的事。
三:吉兇悔吝語出何處?
語出《易經系辭上傳》
第2章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兇者,失得的預兆也。
悔吝者,憂虞的預兆也。
“悔吝者,憂鬱的預兆也”。悔,後悔;吝,心上有事舍不得,有包袱,進而舉棋不定等等,從而呈現憂虞的預兆。這幾個象皆可以在六爻的關系中展現出來,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也許有憂虞的預兆;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陰陽組合又有諸多麻煩,那麼這樣就可能呈兇象。
要視情況來定,不同的情景兩個字的輕重不同,打比方說求財就是悔輕吝重,求官則相反。
四:吉兇悔吝 意思
吉就是利人利己,相得益彰。順天命——順應自然規律,應人心——符合人民意願,因而處處順利,可以成功業、致吉祥。
吉就是損人損己,互相剝奪。逆天命——違反自然規律,拂人心——不符合人民意願,因而處處碰壁,可以毀基業、致兇險。
悔就是後悔之義,後悔就象征著自我反省與調整,因而也就能夠回歸中道正途,由此就可以求得吉祥瞭。乾卦之“上九:亢龍有悔。”至於“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這就是由悔而獲吉的例子呢。
吝就是吝嗇、小氣之義。周易中經常提到的吝,不單單是指一種財務上的過度緊縮,更是指一種心胸氣度上的狹隘、驕傲與封閉,特別是聽不進他人正確的建議。因而一個吝字,往往使人漸漸偏離正軌,以至於步入險途瞭。
出自《易經系辭上傳》第2章。
更多閱讀:
註意和提防問題與事項: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白話:天尊貴在上,地卑微在下,《易經》乾坤的具體位置依此確定。事物都是按從低處到高處的位次成長和陳列,《易經》六爻貴賤的具體位置依此排定。運動和靜止都是有規律的,《易經》中陽剛為動、陰柔為靜依此判定。
天下之人,根據其傾向,順其類則聚集而吉,逆其群則分離而兇,《易經》中卦爻的吉兇依此發生。天上有日月星辰的預兆,地上有山川動植之形,世間萬物通過交感作用發生變化,《易經》中卦爻的相互之關聯聯系就是按照這種變化規律而發明的。
五:求【吉兇吝悔,可不敗矣】的闡解和出處
周易是群經之首,是中國正統學術文化的起源;同時周易也是卜筮之書,是中國正宗神秘的占卜巫術文化或謂之預測推算文化的集大成者。因為周易兼具學術與神秘的雙重屬性,可謂功用非凡,因而從古至今學易、研易、解易、用易者甚眾。但是易經的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蔚然可觀,加之言辭古奧,命意神秘,因而想要理解易經真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話又說回來,周易也未必如想象的那麼難學。簡單地講,周易的思想可以 使用吉兇悔吝四個字來概括。
何謂吉?吉就是利人利己,相得益彰。順天命——順應自然規律,應人心——符合人民意願,因而處處順利,可以成功業、致吉祥。
何謂兇?吉就是損人損己,互相剝奪。逆天命——違反自然規律,拂人心——不符合人民意願,因而處處碰壁,可以毀基業、致兇險。
何謂悔?悔就是後悔之義。俗話常說“天下沒有賣後悔藥的地方。”如此的說法對不對呢?站在周易的角度,如此的看法是不對的,由於周易是主張後悔的。後悔就象征著自我反省與調整,因而也就能夠回歸中道正途,由此就可以求得吉祥瞭。乾卦之“上九:亢龍有悔。”至於“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這就是由悔而獲吉的例子呢。
何謂吝?吝就是吝嗇、小氣之義。周易中經常提到的吝,不單單是指一種財務上的過度緊縮,更是指一種心胸氣度上的狹隘、驕傲與封閉,特別是聽不進他人正確的建議。因而一個吝字,往往使人漸漸偏離正軌,以至於步入險途瞭。《論語�6�1泰伯》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依照周易之內在的邏輯結構,悔吝和吉兇是一對因果關系,由悔而能生吉,由吝而能致兇。其實也就是說假如我們進一步濃縮瞭而言,周易的主旨就是一個悔字。 語出《易經系辭上傳》 第2章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兇者,失得的預兆也。 悔吝者,憂虞的預兆也。 “悔吝者,憂鬱的預兆也”。悔,後悔;吝,心上有事舍不得,有包袱,進而舉棋不定等等,從而呈現憂虞的預兆。這幾個象皆可以在六爻的關系中展現出來,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也許有憂虞的預兆;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陰陽組合又有諸多麻煩,那麼這樣就可能呈兇象。 要視情況來定,不同的情景兩個字的輕重不同,打比方說求財就是悔輕吝重,求官則相反。
六:“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求解釋
6,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系辭傳》)
相得則吉,不相得則兇的“情”肯定是情感感情之情。韓康伯雲:“近,況比爻也。《易》之情剛柔相摩,變動相逼者也。近而不相得,必定會有乖違之患也。或有相違而無患者,得其應也。相須而偕兇,乖於時也,隨事以考之,義可見矣。”[17] 韓氏的詮釋相當深刻,把陰陽、剛柔、仁義與“時”的摩蕩中,“情”的相違、相須而致使的吉兇悔吝說得很有生活的厚重感。近而不相得,故兇。為啥不說“遠而不相得”呢?由於隻有“近”,情感感情才會產生真真正正感應的效果,喜怒哀樂,才會引起應有的反應。陰與陽、剛與柔,都隻有在一個能夠引起彼此排斥或招引的范疇之內,才會相推、相蕩,這與情感感情的感應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將“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之“情”解釋為情感感情的另一個重要佐證,就是在這個表述的後面,《系辭傳》然後就寫道:“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金景芳先生針對這幾句話說:“這段話與《周易》沒有絲毫關系。總的來看,這一章語無倫次,亂七八糟,當然不是孔子做的。”[18] 金老的這幾句話說得過頭瞭一點,作者本人是這樣想的值得商榷。第1,這段文字也見於馬王堆漢墓帛書之《系辭傳》,說明這幾句話已經歷史悠久,屬於先秦文字的可能性很大。第2,我們說《易傳》傳承瞭孔子的思想,不過並不是說就一定是孔子親筆所作,二者的不同是相當大的;孔子的後學良莠不齊是難免的,即使是寫得差一點,莫非就不是孔子的後學?特別是,莫非就不是傳承孔子的學問?第3,這幾句話事實上是圍繞著“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而發的,其目的一方面是為瞭避開“兇、害、悔、吝”,另一邊也是匯總相得與不相得之情有哪一些表現的方式,與“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乾·文言》)、“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系辭傳》)的思想理路大體上是一致的。總之,“辭”是人的性情的直接表現,在它的慚、枝、寡、多、遊、屈的背後,隱藏著樣式不一的情緒與動機,因 此,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註意和提防。
愛惡相攻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人類為啥會信仰宗教?為啥要卜卦去求不可知的一面?為啥八卦每一卦都談變動?這都是就人類自己一身利害與需為有關者而講的,亦即“變動以利言”。而吉兇呢?那麼是依據人類心理的需為來定。同是一卦,在你看似是大吉,在我看似說不定是大不吉;在別人看似是大不吉的,在我用起來說不定卻是大吉的。因此講吉兇是因自個的需要來定,人們對變動的觀點是著眼於利害關系的,“吉兇以情遷”,是看個人心理情緒的需要而言的。
《易經》最後還是回到人文文化上來。怎麼回事才叫吉與兇呢?“愛惡相攻而吉兇生”。你不喜歡,給我好瞭,對你是大不吉,由於你不喜歡嘛!!!你厭惡它,而我喜歡它,我們二人愛惡相反,愛惡因矛盾而相攻,古兇由愛惡心理而來。孔子研究《易經》來這裡,所得的結論是:全地球沒有絕對的吉兇,沒有絕對的善惡,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絕對的好賴……所有的都是跟著人義文化,跟著人們的需要來的。所以“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餓的時刻面包擺放在面前就很喜歡,不餓的時刻擺放在面前便很討厭;所需的時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興奮,需為而不得會很傷心,所以“遠近相取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情”就是真實的,“偽”是虛情假心的。一個人不要隻聽一句話“我愛你”便興高起來,偶爾此句話是真的,偶爾是假的。“情偽”相互有感應,其實也就是說都不可以騙人,也騙不廠人的。“情偽”相互感應而發生利害關系,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最終的報告,非常重為。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我們研究《易經》以後,瞭解瞭人情世故,《易經》經常提到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則兇”。譬如夫婦兩人剛出嫁好得不得瞭,那肯定是吉星高照瞭,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兇瞭。因此我也經常告知大傢,打垮本人的人,不是敵人而是你本人或最親近的人。假如“近而不相得”,就是說越親近越不能合作,這是最壞的最危險的。因而變成大害,即便不能夠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麼這樣就很糟糕瞭。這幾個都為註意和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