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什麼信仰易經周易儒傢(易經真的那麼神嗎)
周易和道教有啥關系
《周易》是中國古代一部珍貴文獻,儒傢將其列為重要經典。道教徒也非常註重和重視對《易》理的探討,註疏和演繹之作頗多。不但如此,更加的重要的是道教征也把《周易》當作基礎的經典而廣為應用。《周易》從內容到形式都為道教所吸收,它滲透到道教的基本信仰、神仙體系、方術儀式、倫理等各個方面。 從基本信仰方面來看,以《易》解“道”的現象貫穿於道教的產生、發展、衰落的整個歷史進程中。其內容涉及瞭“道”的性狀,道的自己一身運動,“道”與“一”的關系,“道”化生世間萬物等一系列問題。在他們看來,“道”就是“易”,“易”就是“道”,《老子》的“道”的體系與《周易》的“道”的體系是完全一致的,“易”與“道”最終都成為主宰一切的神。
易經是道傢還是儒傢
中國哲學素以儒、道互補而著稱。儒傢的經典是“五經”,按漢代以後的排列,它們分別為《易》、《書》、《詩》、《禮》、《春秋》;道傢的經典是“三玄”,按魏晉以後的講法,它們分別為《易》、《老》、《莊》。在這兒,我們會發現一個饒感興趣的現象:歷史上徑渭分明的儒、道兩系,竟均以《易經》給自己的哲學經典。這到底是哪些原因呢?是後世的學者爭相以前人的經典作門面,還是儒、道兩傢本出於一源?從這一意義上講,探明《易經》與儒、道之間的關系,便成為中國哲學史研究所應解決的首要課題。
然而遺憾的是,大概是因為年代的久遠、資料的匱乏、文獻與傳說的真假難辨,檢閱諸多版本的中國哲學史,這一問題卻始終未能得到充分的註重和重視,而是有意無意地被忽視掉瞭。因此,談儒者始於孔、孟,說道者肇自老、莊,而在此以前的中國哲學,則隻留下混沌不清的一個疑團。
B
從時間上看,《易經》恐怕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本書瞭。從內容上看,這本書的直接目的顯然是用於卜筮。卜筮術起於何時,到現在難以考定,《周禮·春宮·大卜》有所謂“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的“三易”之法。因為年代的久遠,夏之《連山》、殷之《歸藏》早已失傳,唯周之《周易》保存瞭下來。現存《周易》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易經》,記錄瞭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另一部分是《易傳》,這是對《易經》部分的解釋和發揮。《易經》與《易傳》不但成書年代相差瞭數百乃至上千年,而且內容上亦有相當大的距離。前者文風簡樸,專心致力卜筮;後者著意發揮,兼及社會人倫之事。於是,哲學界有一種傾向,認為《易傳》是一部哲學著作,屬於儒傢經典或道傢著作,而《易經》則隻不過是一本卜筮之書,除蘊含瞭一些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之外,沒有太多的哲學價值。
這種簡單化的處理給我們留下瞭三點疑問:第1,從文本之間的聯系來看,《易傳》之因此能夠從《易經》中引發出大量的哲學思想,莫非是偶然的嗎?第2,從文本之外的作用與影響來看,假如說儒傢對《易經》的發揮是偶然的,那麼《易經》對道傢的作用與影響也是偶然的嗎?第3,在遠古時候,亦即在人類的智力剛剛形成的時代,我們莫非能將卜筮思想與哲學看法截然分開嗎?
所謂“哲學”,簡單地說,其實是人們關於世界觀的學問,它包括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類個人命運和價值的認識。在遠古時候,這種認識沒有可能不展現在先民的卜筮活動中,由於這種知天而務事、通神而佑人的活動本身就展現瞭人們對宇宙萬物的總體把握和規律性探尋。這種把握和探尋不管在今人看來是多麼的荒謬,不過卻是上古代人們類竭盡心智的努力和古板認真的追求,因而沒有可能不帶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於是,正像馬克思曾說過的那樣,“希臘神話不隻是希臘藝術的武庫,並且是它的土壤”。我們也完全有理由認為,《易經》不但是中國哲學的武庫,並且是它的土壤。這種看法絕非筆者所獨創,《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論:“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皆可引以為說。”
C
作為中國哲學的武庫和土壤,《易經》這部古樸而神秘的著作究竟給我們透露出哪些重要的信息呢?大傢都清楚,《易經》的主體是卦象,至於卦辭和爻辭不過呢是用以解釋卦象的。於是,要剖析《易經》的哲學思想,first of all必須從卦象入手。卦象,從微觀結構上講,是由“--”、“—”二爻組成的;從宏觀框架上講,那麼是由這兩種爻象不斷變化、不斷組合形成的流動而封閉的系統結構。假如我們從哲學的高度加以提煉,在微觀結構上,俺們是可以得到有關“陰陽”的world世界觀;在宏觀的框架上,俺們是可以得到有關“周易”的方式方法論。
可是,《易經》中的“陰”、“陽”也可以這樣說“--”、“—”二爻的本意到底是什麼呢?這一“易學范疇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曾引起很多研究者的揣測和推斷。在諸多的揣測和推斷中,我認為那種認為“—”、“--”二爻分別象征男女生殖器的看法最能令人信服。這是由於:第1,從直觀效果上看。此說似比那些將“—”比作天之混然一體、將“--”比作地之水陸二分之類的講法更接近古代人們發自具象的聯想能力。第2,從發生順序來說,此說似比那些認為“—”、“--”緣自“九”、“六”之數據之類的講法更接近古代人們先具體、後抽象的思維邏輯。第3,此說不但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而且也最能說明《易經》與儒、道之間的內在聯系。
D
恩格斯曾經指出:“依據唯物主義看法,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不過,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居室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邊是人類自己一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頁)在上古社會,種的繁衍作為人類自己一身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男女交媾與繁衍子孫之關系的發現,是人類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必要條件。這一秘密的發現不但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瞭巨大無比的推動作用,促進瞭畜牧業的發展,而且也深刻地作用與影響著先民們對於宇宙萬物的總體觀念。“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易傳·系辭》)能夠想象,當伏羲氏之類的古之賢者發現瞭男女交媾以生育子孫的秘密之後,便把這種知識擴而大之,不但發現動物也是雄雌交媾的產物,而且認為整個宇宙萬物都是由兩種相反相成的原始生殖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於是便類比男女生殖器的形式,產生瞭“--”、“—”二爻,並推演出八卦乃至六十四卦,以預測推算和把握人生、社會、宇宙的規律。於是,這裡經常提到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其實就是說近取自人類自己一身的男女之器,遠取自動物之身的牡牝之器,緊接著引申、推演,形成八卦。
E
與西方哲學相比,這種“陰陽”世界觀的形成,至少具有以下三重意義:第1,不管中國還是西方人的哲學思想,最早都是從生產實踐中來的,不過咱們國傢的哲學萌生於人類自己一身的生產,因而具有明顯的人文性和內傾性;而西方的哲學則起 源於人類生活資料的生產(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因而具有明顯的科學性和外傾性。於是,西方人總是在外在的彼岸世界中尋找宇宙的依據和生命的寄托,而中國那麼是一種“反求諸己”的文化。第2,由“陰陽”而構成的中國哲學原型具有一種先天的二元論傾向,沒有承認任何一元的、獨斷的宇宙本體,這種傾向弱化瞭中國人的形而上學興趣,並致使瞭對的排斥力。而由“水”、“火”、“理念”、“太一”之類組成的西方哲學原型則具有一種先天的一元論趨勢,這種趨勢強化瞭西方人的形而上學興趣,並致使瞭的信仰動機。第3,從哲學史的角度看,外傾的、一元的、西方式的哲學原型容易致使互相排斥的哲學派別和體系,像中世紀的唯名論與實在論、近代的英國經驗派和大陸理性派、現代的科學思潮與人本主義皆如此;而內傾的、二元的、中國式的哲學原型則容易產生互相補充的哲學派別和體系,如儒傢和道傢便是如此。F
《易經》對儒、道兩系的作用與影響,不但具有世界觀的意義,而且擁有方法論的意義。假如說《易經》的world世界觀表現為“陰陽”,可是,《易經》的方式方法論則展現為“周易”。“周易”二字,不但僅是書之名字,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種方法論的標志。簡單地說,“周”為循環往復,“易”為日月交替,前者提供瞭一種周而復始的卦象結構,後者提供瞭一套“簡易”、“變易”、“不易”的解卦原則,二者共同構成瞭一種素樸辯證的方式方法論。
與西方哲學相比,這種“周易”方法論的形成,至少具有以下三重意義:第1,不管中國還是西方,古時候人的思維思考方式均以素樸的辯證法為主要形式,即強調對立面的轉化、矛盾雙方的互相滲透和彼此融合。然而相比之下,古希臘固然亦有“中庸”的哲學看法和“大宇宙”與“小宇宙”的思維框架,但遠不如咱們國傢的“周易”精神那樣古老、自覺和成熟。第2,從消極的意義上講,這種“周易”精神的存在從客觀上限制瞭形式邏輯的發展,使咱們國傢的名傢學派遠不如古希臘的詭辯派那樣引人註目,也沒產生亞理士多德《工具論》那樣豐富而嚴整的邏輯學體系。這種作用與影響甚至致使瞭中國人對於近代形而上學思維思考方式本能的反抗和拒斥,即用素樸直覺的“系統論”來抵禦近代科學的“機械論”。第3,從積極的意義上講,這種“周易”精神的發揚和光大,卻造就瞭獨具中國特色的古時候文明,它不但使中國古老的中醫、氣功、圍棋、京劇到現在仍具有著無窮的魅力,而且使儒傢和道傢的一生哲學到現在仍有著深遠的作用與影響。
G
從世界觀上講,儒、道兩傢是對《易經》陰陽思想的歷史性拆解。
作為儒傢學派的闡釋和發揮,《易傳》的突出特點就是將《易經》中原本混沌未明、主次不清的“陰陽”觀念倫理化、秩序化瞭。《易傳·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天。”這樣一來,“乾”、“坤”兩卦之間,不但有瞭天地合德的意義,而且有瞭“統”與“順”的差異。這種由“雄”、“雌”引申出來的“天”與“地”、“統”與“順”之間的差異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於它將成為代表父系社會倫理觀念的儒傢哲學的論理基礎。
與儒傢哲學的命數有很大不同,道傢哲學長期以來一直處在意識形態的非正統地位。造成這樣的現象的緣故是多方面的。如若尋找其最初的歷史依據,我們便會發現,道傢剛開始就是作為被推翻的母系社會的代言人而出現的。在這一意義上,老、莊哲學中的沒落情緒,可被看成是被父系社會所徹底埋葬瞭的母系社會的歷史折光。於是,盡管道傢哲學也是對“陰陽”觀念的歷史性拆解,但其側重點不在於提高“陽”的地位,而在於發揮“陰”的功能。
從這種立場出發,道傢對《易經》中的“陰陽”、“雌雄”、“柔剛”思想的闡釋與發揮,自然有著與儒傢截然不同的側重點。《易傳·系辭》曰:“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陽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老子·四十二章》卻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易傳·系辭》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莊子·天下》卻說:“天與地卑,山與澤平。”《論語·陽貨》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老子·二十八章》卻說:“牝常以靜勝牡。”《易傳·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老子·七十六章》卻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論語·泰伯》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老子·二十八章》卻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NFDC3�。為天下�NFDC3�,常德不離。”《論語·憲問》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莊子·德充符》卻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孟子·公孫醜上》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老子·七十八章》卻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種陽與陰、雄與雌、剛與柔、動與靜、主動與被動、有為與無為的互相排斥,不但表現瞭儒、道二系在兩性文化上的明顯差別,而且反映瞭《易經》“--”、中“—”二爻在邏輯上的分化與拆解。
H
假如說,從世界觀上講,儒、道兩傢是對《易經》“陰陽”觀念的邏輯性拆解;那麼從方法論上講,儒、道兩傢那麼是對《易經》“周易”思想的歷史性發揮。
first of all,《易經》中有關統一對立的辯證思想,是從男人不同於女人,女人也不同於男人,男人離不開女人,女人也離不開男人,男女結合才能生兒育女,從而產生出新的男人和新的女人這種最最簡單容易的道理生發出來的。在此基礎上,儒傢致力於人與社會關系的辯證統一,道傢則致力於人與自然關系的互相和諧。
其次,《易經》中有關質量互變的辯證原理,最初展現在對卦象的理解和剖析上。在此基礎上,從維護父權社會既有的統治地位出發,儒傢的“中庸”思想旨在通過限制量變而防止質變的形式來保持現有條理的平衡和穩定。與之不同,從對抗現有條理的意圖出發,道傢則企圖利用“無為”和“促變”的形式,進行消極的反抗和顛覆。它們都是對質量互變原理的具體運用。
最後,《易經》有關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思想,既有日月交替的變革精神,又有循環往復的論理局限。而這裡邊 的貢獻與局限,也在儒、道兩傢的思想中獲得瞭不同程度的展現和發揮。儒傢從“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孟子·滕文公》)、“五百年必定會有王者興”(《孟子·公孫醜下》)中匯總出社會循環論的思想;道傢則在“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老子·十六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二十五》)的格言中表達瞭自然循環論的思想。然而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都但是是《易經》中那個循環往復的卦象結構的放大而已。
《易經》究竟是還是科學
是科學。
科學隻是人類探索世界的活動而已。其含義與定義,不同人有不同的講法。是人的一種思維狀態,能求而不求,沒有辯證思維,盲目信任他人。有高水平的思維並不必然致使正確的知識。就是經常提到的愚人千慮,必定會有一得;智者千慮,必定會有一失。我們不在這一方面繞圈子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他不是,就是由於周易確實能在實踐中得到印證。真懂者確實可以說出許多人的信息,諸如出嫁、生子等許多方面的具體時間。絕非一個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可以解釋。誠然,江湖術士,百偽一真。就象360行中,狀元、高手終是少數,還有那麼一些志在斂財心術不正之輩,就更難說瞭。
易經信仰的什麼神
天人合一,《易經》信自強不息
易經屬於什麼教派
《易經》,是儒傢、道傢,共同的經典。
廣義的《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前兩部已經失傳。作者難以考證,有學者認為,是上三代,甚至東亞諸民族,樸素辯證法的長期流傳匯總,亦有學者認為,出自周代道傢之手。
易經由《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組成。前兩者已經失傳,剩下《周易》一書,亦稱《易經》,是以六十四個卦象為基礎,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個龐大系統。
歷來搞易經鉆石的,不出三種派別。
第1個派別,叫學院派。
亦稱易理派,主要以孔子為代表。周文王寫瞭《易經》的卦辭,孔子看瞭,接著寫瞭《易傳》,把易經引到瞭哲學的范疇。後來顯現瞭許多大學問傢,都是站在理論、哲學的高度上去講易理,而且身份也都是貴族,拿皇傢俸祿的,等同於如今的中科院、社科院的院士。有的官職更高,直接為皇帝服務者,高端大氣上檔次。
第2個流派,叫實踐派。
準確地講,亦稱占卜派,暗含江湖派。這個流派,一般沒讀過什麼書,主要來自民間,以草根平民階層為主,混跡於江湖。當然占卜界亦有一些代表人物是有學問有身份的,打比方說發明六爻納甲的京房,發明梅花易數的邵康節,邵雍。
不過占卜派跟易理派明顯不同的是,他們隻鉆研怎樣用卦象來預測推算事情。在他們眼裡卦象就是工具,而工具就是使用的。就好像一把菜刀在廚師手中,能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不過要講到這把菜刀具有啥高深的哲學思想,再好的廚師或許也講不出。
周易是儒傢經典嗎
《周易》屬於儒傢經典中的“五經”之一,因此《周易》是儒傢經典。《周易》一書蘊含瞭儒傢倫理思想的源頭,也含有道傢思想,因此現今亦有學者認為《周易》是儒傢思想和道傢思想的共同源頭,《周易》既是儒傢經典也是道傢經典。
五經是什麼
五經通常是儒傢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這五部書是我國保存到現在的最古老的文獻,為歷代儒客學子核心研習書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書》亦稱做《書經》或《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集;《禮》亦稱做《儀禮》、《士禮》或《禮經》,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部分禮儀制度的匯編;《易》亦稱做《易經》或《周易》,是我國最早的占卜用書。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可能成書於戰國或秦漢之際。其對自然或社會變化的論述,富有樸素的辯證法看法;《春秋》亦稱做《春秋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