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天幹地支紀年法和陰陽歷關系天幹太陽五行(陰歷幹支紀年表)
一:我國古代一年和外國古時候一年所代表的時間一樣嗎?這和如今的農歷陽歷有什。。。
中國本人的歷法是陰陽合歷。農歷的部分以月亮繞地球29天半為一個月,陽歷部分為地球繞太陽一周365、二十四21天為一年,該歷法用天幹地支來紀錄年月日時,稱為“天幹地支紀年法”,俗稱“八字”兩個歷法,都離不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分為12節氣和12中氣(立春是節氣,雨水是中氣,驚蟄是節氣,雨水是中氣,清明是節氣,雨水是中氣,以此類推。),裡邊 的12節氣是天幹地支紀年法中一個月的第1天,12中氣則與農歷置閏相關,稱為無中氣置閏規則。二十四節氣,與中國農歷,天幹地支紀年法合稱陰歷。
紀年方面,我國古代歷史上都是以帝號紀年,農歷紀月,幹支紀日期和時辰(到民國以國號紀年,西歷紀錄月日時,新中國為與國際接軌則完全采用西歷)。如光緒26年,即公元1900年,歲在庚子(也可以叫光緒庚子),亦即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年。如弘治十八年,即公元1505年等等。
舉例說明:弘治十八年秋八月丙子。需要精密推算。
弘治十八年,即公元1505年,天幹地支為乙醜年,
秋八月那麼是農歷,按每19年閏7月陰陽歷重合的規律,1505年與1999年農歷陽歷基本重合或有正負一天的誤差,應為公歷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
丙子日,公元平年往回推5天,閏年往回推6天,1505年到1999年共計494年,其中閏年1二十個(每400年有閏97個閏年,剩下的94年有23個閏年,共計120天),最後總結出往回推10天。
1999年的秋八月丙子日是9月21日,往回推10天,1505年秋八月丙子日或許應該是9月11日。
9月11日按天幹地支紀年法或許應該是酉月。而乙醜年的酉月必為乙酉月。
依據以上規律,除去古時候歷法的精確問題外,弘治十八年秋八月丙子日,應為:
公元1505年9月11日,
農歷:八月初二
天幹地支:乙醜年,乙酉月,丙子日。
在由於,1505年在1582年格裡高利歷改歷以前,因此尚需加上被砍掉的10天,應為:
公元1505年9月21日,
農歷:八月初二
天幹地支:乙醜年,乙酉月,丙子日。
二:農歷和陽歷,天幹和地支是如何區分?
農歷和陽歷的不同和關系:
陽歷亦即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隻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隻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4年的二月裡,此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農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瞭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致上交替排列。農歷一年隻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異。
農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農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瞭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瞭一個折中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歷。此刻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亦有人叫它陰歷或農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農歷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一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夏歷約每過2。三年多一個閏月。“農歷”也叫作“太農歷”,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事實上等於陰陽合歷,我國在民國元年前采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歷”。普通人以為農歷適合於農傢,而名之日“陰歷”。
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恒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也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風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來講。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農歷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一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地球繞日一周,即月球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三百五十四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十一日,積至三年,餘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 天幹地支tiān'gāndìzhī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辭源”裡說,“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枝”。
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註:十二地支對應12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代人們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成60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依據《五行大義》中記錄載入,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二十四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農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古代人們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因此這些數字被付與之義就愈來愈多瞭。
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獲得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或許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天幹地支【來源】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為“河圖”。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便形成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我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傢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復印證,證實瞭內經的論理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的預兆。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佈為: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畢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间位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因為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代人們用來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制,此亦為五行的來歷起源。因在每一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熾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得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時候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得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預示長夏濕土之氣得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乃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三:天幹地支與公元年怎樣換算 陰歷公歷轉換方法
導語:中國傳統的紀念方式是用天幹地支紀年法,20二十四年就是庚子年,又名庚子鼠年。那麼天幹地支與公元年怎樣換算的呢?這就要來看看陰歷公歷轉換方法瞭。接下來由我們已經將天幹和地支排列清楚瞭,還有轉換的方式方法也在下面。
天幹地支與公元年怎樣換算
以十個天幹與十二個地支相配紀年是中國傳統的紀年法。中國古代分別用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序列依次相配,共組成60組,循環往復,循環使用,用以預示紀年的次序。此刻陰歷紀年仍用此法。這裡向大傢介紹一種已知某一公元年的陰歷紀年,換算任一公元年和陰歷紀年的速算法:
公歷2004年的陰歷為甲申年。由於天幹共有十個,與10進制相符,所以凡公元年個位數是4 的,天幹皆為甲。於是得陰歷與公元年個位數對照表: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0 1 2 3
記住甲是4,隻要看一個公元年的個位數,就能夠精密推算出天幹。
因為甲子列為天幹地支次序的首位,地支屬於12進位,因此用公元年數除以12,餘數為4的,地支是子,於是得到地支相除所得餘數的對照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隻要記住子是4,其他地支可以精密推算。
例1,求1949年的陰歷紀年。
先求天幹,看個位是9 ,可是,天幹是己。再求地支,1949除以12,餘數為5 ,地支是醜,1949年是己醜年。
已知,公元4年是甲子年。公元紀年第1個世紀中,個位是1的公元年(例如公元元年、公元21年、公元31年、公元41年、公元51年等,以至公元91年)除以12餘3的數隻有51,公元51年為辛亥年。辛亥剪掉鞭子發生在20世紀初,1900約是60的31倍,所以辛亥剪掉鞭子的公元年為60×31+51=1911(年)。
公元年換算幹支年:
口訣訣竅:公元前後加減三,除十餘數為天幹,再用基數十二除,餘數便是地支年。
比如:精密推算兩千年陰歷幹支是何年,可以按口訣訣竅將公元年數2000減3,再分別除以10和12,得商數與餘數:
(2000-3)÷10=199……餘7
(2000-3)÷12=166……餘5將餘數7與5分別查表中相應的天幹與地支,分別是“庚”、“辰”,所以兩千年是陰歷庚辰年。
又如:精密推算秦始皇統國的公元前221年是幹支何年:
(221+3)÷10=22……餘4 (221+3)÷12=18……餘8
將餘數4。8 查表,對應幹支分別為:“庚、辰”,可知公元前221年是陰歷庚辰年。
從已知日期計算幹支紀日的公式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 C 是世紀數減一,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奇數月i=0,偶數月i=六、G 除以10的餘數為天幹,Z 除以12的餘數為地支。
計算時帶[ ]的數預示取整。
比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天幹地支日。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17
除以10 餘數是 7 ,天幹之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除以12 餘數是 9 ,地支之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天幹地支日是庚申日。
四:為啥說我國古代的天幹地支歷是一種陽歷呢?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事實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具體位置較好地符合,依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形;但在每一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這一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4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隻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更多閱讀:
中華陰歷是陰陽合歷,月亮歷(農歷)論初一十五,天幹地支是論太陽與地球關系,是陽歷,24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內容。
幹支歷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它由紀日開始。幹支紀日早在商代的時刻就依然出現,春秋戰國時代已采用十二辰紀月,而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采用。
西漢末到現在,一直用幹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歷書月名開始註以幹支,北宋時又將十幹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幹支註記,幹支歷日趨完整。兩千年來我國幹支紀時與歷法數序紀時既相互配合又各自成系統。事實上中歷幹支紀時系統是中國專有的陽歷歷法體系。
五:天幹和地支分別為什麼?
這個天幹地支之話:
天幹: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天幹和地支涉及到底是啥關系?為啥天幹要坐地支?
天幹共有十個,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地支共有十二個,各地支之五行著重是說它的主氣的五行,而地支中各藏一至三個天幹,叫做支藏人元。而中困玄學中以天幹代表天,地支代表地,而人元代表人,是為天地人三元也。
生辰八字簡稱八字,是指一個人生下來時的天幹地支歷日期;年月日時共八字幹支,每柱兩字,合共八個字。生辰八字在咱們國傢民間風俗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古時候中國道傢、星相傢據此精密推算人的命數的好賴。八字預測推算術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從李虛中的三柱、到徐子平的八字,到人體生物節律學傳授的八字太陽律月亮律,每一個階梯的遞進,都蘊含著歷代學者與社會實踐活動者的辛勤付出。要得到正確的生下來時間,古時候中華民族認為在白天以日晷儀測量最準。鐘表時間是人為的平均時和地區標準時,必須依節氣(太陽黃經)計算“真太陽時差”與依出生地計算“地方經度時差”,才可得到名符其實的出生天文時間。在歷書中,年的天幹地支與日的天幹地支基本皆有,而月與時的天幹可以根據年、日的天幹地支按口訣訣竅精密推算總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