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能看懂周易易經五行婚姻(怎麼能看懂易經)
一:如何來讀懂《易經》?
從基礎知識入手,一體,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爻,七星八卦,天幹地支開始。要學習《易經》的哲理部分,first of all要從陰陽五行學說的產生源泉開始研習,學習哲學部分隻要簡單容易的知道陰陽五行的生克之理就行,之後再來學習六十四卦卦象和爻辭。
基礎打牢後,推薦三本進階書,朱熹的《周易本義》、孔穎達的《周易正義》程頤的《伊川易傳》,這三本是周易易理派的代表作。如如果想學習象數,推薦讀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這部書收集瞭很多漢代的經典之作。另外儒傢的《中庸》道傢的《老子》《莊子》也是很好的選擇。
《周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但一般認為它是秦漢時期融匯而成的作品。《經》著重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蘊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一般認為它形成於秦漢時期,並 不是出自一時一人之手。關於《易傳》為孔子所作的講法,宋代以來學者已有疑議。《周易》占測隻屬裡邊 的一大功能,其實也就是說《周易》囊括瞭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富饒的知識內容。
上面的內容參考:知識混裝大無極-易經
二:如何才能讀明白易經?
我學習易經也是從零開始的,沒有啥師傅親授,主要就是有興趣吧,大學時老師隨便提瞭一下,自己就屁顛屁顛到圖書館找書看瞭。算起來接觸易經已經有十個年頭,學習一些時日又放下,放下一些時日又撿起來繼續學,反反復復。也許正所謂應為這樣,我在生活之中慢慢領會易經的道理,使俺更加驚嘆易學的偉大,絕對不是什麼文化。
許多人學習易經就直接捧著一本《周易》在研究,隨便讀讀幾天後就沒感興趣瞭。其實也就是說學習易經是有一些方法的,此刻網上許多大體上都是講義理的,所以學瞭很久,都沒有辦法真真正正清楚明白易經改怎麼的用,怎樣知道我更佳的活法。
這裡我先介紹兩本絕對的好書吧,第1本是李光地的《周易折衷》,第2本是黃壽祺與張善文的《周易譯註》,剛開始學習易經無人告知你他們是好書。由於時間有限,有事情要忙,今後有空我把學習易經的方式方法共享給大眾,讓大夥都能快速入門,別繞那樣多彎路。學瞭易經就是為瞭更佳的活法,提高一自個的品德,對 命運有更深度的認識。
當你對易經漸漸清楚明白時,對生活的許多觀點與行為都會發生改變,綜上所述就是謹言慎行,敬畏天地。如果對易經有興趣的,可惜先關註我,不有興趣的可以飄過,對未知東西有興趣真的隻是那麼一小撮人,緣分而已,哈哈~
俺的格言是:不以教易經來賺money,為傳播中華文化而碼字。
三:如何讀明白《易經?
如何讀明白《易經》?——把握兩個觀念,一種思維思考方式
胡立根
1。讀明白《易經》,first of all要瞭解一個觀念,就是天人合一。
八卦的產生,是先民們觀察自然的結果。因 此,八卦的卦爻辭,一般認為是占卜者的占卜記錄,其內容主要包括:(1)自然現象變化;(2)歷史人物事件。(3)人事行為得失。(4)吉兇斷語。之後的解卦者也著重是依據這幾個卦辭所記錄的具體的自然人事現象,進行揣摩,以此斷定吉兇。因而,不管是設卦的思維還是後來人解卦的思維或占卦的思維,其前提就是“天人合一”,天道、人道原本一致,人事與自然是相通的。因此閱讀《周易》,必須貫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可得其精髓。如坤卦,坤屬於地,而馬馳騁於大地;坤卦性屬於陰,故占斷為“母馬則吉”。《彖辭》在解釋坤卦卦辭時,自然也從“大地”這一自然現象入手,將地的美滿品德與君子應該遵循的原則相類比。《象傳》同樣遵循如此的思路,提出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偉大思想。
由八卦到後來衍生的卦爻辭,多數是就某一動態的事物進行刻畫,占卜者依據卦爻辭所刻畫的物像動態去體會卦理,感悟事理,獲得人生或具體的行為指導。如震卦,以雷聲作比擬,說明人事。卦象是上下卦都是震卦,表明巨雷滾滾,連續相擊,是強雷暴。而卦辭就是在模擬人聽到雷聲後來的表現,固然雷聲令人畏懼,但由於行事者敬畏天象,小心翼翼,因而不用害怕,隻要行動找到瞭適宜的金科玉律,仍然可以談笑風生。
2。讀《易經》要瞭解的第2個觀念是陰陽。
周易,其思維思考方式其實也就是說是化繁為簡,以簡馭繁。古代人們雲:易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而簡易居首。閱讀易經,從一個基本點開始,那麼這樣就是陰與陽,這是整個八卦和易經的立足點,八卦相重共64卦,384爻,事實上就是由陰爻和陽爻這兩爻的區別組合演化而成。易經解釋世間現象也是以陰陽兩個基本概念為核心,世間的一切事物與這兩個概念形成關系:天與地,日與月,前與後,男與女,剛與柔,動與靜,等等等等,事實上,我們的先民是先用歸納推理的方式,將世間萬事萬物的特性加以抽象,最後歸納抽象成陰陽兩個對立性質,形成陰與陽這兩個關於宇宙的最基本概念,緊接著用這兩個近乎宇宙模型的陰陽概念,來進行演繹,來解釋世間萬象,因 此,在所選的這兩段文字中,就很自然地顯現瞭一系列的概念:天地、乾坤、日月、寒暑、男女、尊卑、高下、剛柔,也正由於如此,復雜萬象,在這兒就變得簡單瞭,變得明朗瞭,變得容易把握瞭。“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聵然示人簡矣”,“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因 此,易經的簡,不是簡單容易的簡,而是簡易的簡,是簡約的簡,是以簡馭繁的簡,是在對世間萬象作瞭歸納抽象後來的簡,事實上是一種數學的簡,計算機的由“0”與“1”形成的計算方式,事實上就是一種陰陽思維思考方式。因 此,古代人們卜卦,又叫算卦。我們的古代人們是聰明的,可惜的是,我們後來隻滿足於如此的簡單抽象瞭事,沒有深入下去。
3。讀易經在思維思考方式上要采用象征思維。由卦象出發,再參考卦名,緊接著去理解卦辭。
就六十四卦的產生來講,或許應該是先有卦象,再有卦名,最後才有卦辭,因而,讀明白六十四卦,亦應當遵循如此的順序:先是卦象,再是卦名,緊接著是卦辭。古代人們關於周易八卦的所有解釋都從這裡開始。
所謂卦象,就是指該卦的六畫。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個基本卦所組成,所以卦象最終就落實到八個基本卦的卦象,即:乾卦,兌卦,離卦,震卦,巽卦,坎卦,艮卦,坤卦。在八卦的發明過程中,這八個基本卦,分別付與瞭不同的代表象征意義,如“乾”象征天、圓、君、父、玉、金、寒、冰、大赤、良馬、木果,等;“坤”象征地、母、佈、釜、吝嗇、子母牛、文、眾、黑等等。這幾個象征就是經常提到的卦象。
例如《咸卦》。周易咸卦為兌()上艮()下,所謂澤山咸。咸卦卦辭很簡單:“亨。利貞。取女吉”。
咸卦是由在上的兌卦和在下的艮卦組成。兌卦的卦象為:沼澤、少女、說話、羊、口、巫神、口舌、折斷、果實成熟而墜落、硬堿地、妾、西方。艮卦的卦象為:山、少男、阻止、狗、手、小路、小石頭、門樓、果實、看門人、老鼠、豺狼、堅固而多節的樹、東北。
這樣咸卦的上澤下艮合在一起,象征什麼呢?象征少男在下(預示男子謙遜地對待女子),少女在上(預示女子得到尊重),合起來象征少男追求少女。艮卦象征止(不動),兌卦象征悅,合起來表明愛情專1。愛情婚姻為正配。總之咸卦象征夫妻的感應、感情,愛情婚姻的正配。
於是卦名就做“咸”。“咸”在古時候就是“感”之義。於是,整個咸卦,從卦象到卦名,都是感應之義。
於是卦辭說:“亨。利貞。取女吉。”意思是:通達,吉利的貞卜。娶女,吉利。
為啥卦辭說咸卦是吉利的呢?由於男女交感,相互感應,形成一個和諧局面,因 此,夫妻感情是好的,愛情婚姻是和諧的,當然就是吉利的。
因 此,之後的《彖辭》(解釋解釋六十四卦卦辭的話)說: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悅),男下女(男子謙遜地對待女子),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上和平。觀其所感,而世間萬物之情可見也。
所以卜卦時卜到咸卦,常常就關系到感情方面的事、相處方面的事。
這樣,咸卦所揭示的一生智慧就是:感應、就是交流,就是和諧,就是謙遜地對待人和事。
於是《象傳》(解釋卦象的話)說:《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意思是:君子以謙虛的態度接受他人的教益。
可見,隻要把握瞭八卦的基本卦象,從象征思維的角度去考慮難題,八卦也許並不難讀。
四:如何才能讀明白易經
中國風水算命書的第1參考書
易是變化,經為方法(或說經典)。即闡述變化的經書(易之經),易經是一部嚴謹的哲學著作,並可以在科學的范疇內用作術數占卜。隻是特別深奧難懂,才會有眾多牽強附會之說。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很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體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崇敬之意,相反的,認為僅是古時候的一部卜筮之書,近於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隻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歷代很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瞭後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很多類似輕薄的譏刺 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瞭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註述,把它由卜筮的范疇,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范疇,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並且還散為諸子百傢學術思想的根源,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於是,如要研究中國文化,不管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傢,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傢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瞭。
讀《易經》貴在領悟。領悟之時,便是茅塞頓開之日。
五:《易經》中的思想從何而來,真的有人能讀明白嗎?
易經的思想都是從孔子的論語當中來瞭,隻要用心的皆可以讀明白的,無比的簡單。
六:如何才能讀明白易經
中國風水算命書的第1參考書
易是變化,經為方法(或說經典)。即闡述變化的經書(易之經),易經是一部嚴謹的哲學著作,並可以在科學的范疇內用作術數占卜。隻是特別深奧難懂,才會有眾多牽強附會之說。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很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體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崇敬之意,相反的,認為僅是古時候的一部卜筮之書,近於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隻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歷代很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瞭後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很多類似輕薄的譏刺 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瞭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註述,把它由卜筮的范疇,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范疇,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並且還散為諸子百傢學術思想的根源,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於是,如要研究中國文化,不管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傢,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傢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瞭。
讀《易經》貴在領悟。領悟之時,便是茅塞頓開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