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出土易經的區別周易帛書石經(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
易經通行本和帛書本有啥分別?
一:帛書易比通行本古老。二:帛書易六十四卦是以八經卦組序排卦,上體、下體各依一定的八卦之序重疊而成六十四卦,上體為宮卦,以純卦居首。3。帛書易六十四卦有的卦名跟通行易本不同,有兩個卦名可能與《歸藏易》有關。四:帛書易非先天、後天八卦序,是中天八卦序,是為易學而作,有較強的占筮性,而不是為儒學易理而作,這才是最明顯的分別。當然還有其他區別,但帛書易能見者不多,研究者亦寡,鮮為人知的奧妙秘訣有待高人去揭示吧!!!
馬王堆為啥出土瞭不相同的道德經?
古時書籍都由人抄寫,抄寫過程中錯漏在所難免,時間越早的抄本越接近原貌
另一邊,因為秦始皇焚書和秦末戰亂,書籍損失很大,很多書籍都是由人背誦下來直到漢文帝以後才重新抄錄,因為時間較久,記憶出錯,錯誤脫漏難免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
乙本避劉邦諱,可以斷定它是漢朝的抄寫本無疑。甲本因為不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因此可推斷它當抄寫於劉邦稱帝之前。甲本帛書很有或許是直接從戰國時代的竹簡上轉抄過來的,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保存最為完整、最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版本。
兩種《老子》抄本大致相同,但和今本(底版是三國時魏人王弼註的《道德經》)對照,在文字上和篇章次序上皆有較大出入。
《老子》甲本卷後四篇古佚書,均無篇題,文獻記栽也無可查考。第1篇共181行,約有5,400佘字。是有關儒傢思想中的“慎獨”、“性善”的內容。第2篇是有關伊尹論“九主”的內容,共52行,約1,500多字。文中講到九種君主,特別肯定瞭“法君”。第3篇共48行,約1,500多字。是有關兵傢論述攻戰守禦的內容。第4篇共13行,約400佘字。文字簡短,綜述瞭“五行
”和德、聖、智的關系。因後部殘缺甚多,文意不明。《老子》乙本卷前四篇古佚書都有篇題,為《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共抄有175行,約11,160多字。除少數幾篇文字略有殘缺外,其餘保存的都很完整。
據整理者研究其成書年代當在戰國或秦時。有的人認為這四篇佚書或即為《漢書·藝文志》中列在道傢的《黃帝四經》,因漢文帝時祟尚黃老,所以把有關黃帝內容的四篇與《老子》合抄為一卷。有人認為第2篇《十大經》中記錄載入黃帝初立,以及他的大臣如力黑(即力牧)、閹冉、果童、太山之稽(即大山稽)、高陽等人的事跡和互相間答之詞,因此或許是《漢書·藝文志》中所列的《黃帝君臣》,或是列入兵陰陽類的《力牧》。
馬王堆出土的道德經為啥和以前的不一樣?
道德經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瞭,在傳抄過程中出現錯字通假錯簡失簡都是可能的,且不同地域不同的時間的人們歷史習俗行為風格個人習慣等亦可能倒致傳抄者寫出的文本與以前的不一樣。所以漢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與後來出土的戰國楚簡道德經不盡相同應是正常的。
周易的歷史①
《周易》這本書
開始之前,先看看我們的研究對象。誠然,假如你手頭上有一本就更佳瞭。
隻要一本簡簡單單的《周易》就好。翻開它——誠然,你需須留意的是,它跟以前的《周易》是有區別滴。
過去的《周易》是啥樣的?
下面你看見的,就是一個2000多年前版本的《周易》。
這個版本的《周易》,於1973年12月在長沙的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墓主人是漢初長沙丞相轪侯利蒼的兒子,據專業人士判斷,此卷抄寫的時間約在西漢文帝初年(約公元前180年至170年間)。因為是抄寫在帛上的書,因此叫做“帛書周易”,簡稱“帛書易”或“帛易”。
除瞭抄寫在佈帛上,《周易》還有抄寫在竹簡上的。
1977年,安徽省阜陽市雙古堆1號漢墓出土瞭抄在竹簡上的《周易》。因為墓主是西漢第2代汝陰侯夏侯灶,卒於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因此可以確定,這部《周易》的年紀至少和馬王堆的帛書《周易》不相上下,可是不曉得這什麼,這竹簡卻比帛還脆弱,爛成瞭一堆小片片,專業人士們費瞭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於把它的殘片七拼八湊的,勉強看出這上面原來抄的是《周易》,真不容易呀!!!
前面這兩部《周易》,都業已是2000多年前西漢時代的版本瞭,不過還不是最古老的版本。
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文物市場上購藏瞭一批戰國楚竹書,是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從這批竹簡中,整理出瞭目前所見最早的一種《周易》版本,其年代為戰國晚期。(據說,2008年7月,清華大學通過校友的捐贈,自搶救收藏的2388枚戰國竹簡中亦有與《周易》相關內容,因為專業人士們在研究完竹簡之前是不肯把所有照片公佈的,因 此,據鄙人觀察,目前流出的清華簡照片中尚未發現《周易》文本。於是,目前為止,俺們是可以放心地說,上海博物館藏的《周易》,是俺們是可以看見的最早版本的《周易》瞭。)
下圖便是上海博物館藏的楚簡版《周易》
此刻,有瞭上述三個版本的《周易》,我們經過努力已經可以放心大膽地說,我們站在瞭一個相當高的起點上。為啥捏?由於這三個版本都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才問世的,在此之前的眾多易學大師和專業人士們,根本連看見它們的機會都沒有。從唐代到現在,大傢看見的《周易》版本,都是官方公佈的正式版本,總之,我們目前市場上可以買到的《周易》,除去排版、註釋和繁簡字體的不同外,跟1000多年前的唐代讀書人手中的教科書是一模相同的。
話說唐朝初年,印刷術未發達,讀書人想找本標準教科書很不容易,為瞭便於大眾學習,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在鄭覃、唐玄度的意見下,皇帝派人花瞭七年時間,把12部經典在瞭石頭上,這便是有名的“開成石經”。12部經典中,第1部刻在石頭上的就是《周易》。
下圖是“開成石經”版的《周易》拓本:
可是,“開成石經”上的《周易》,究竟又是從什麼位置抄來的呢?原來,唐朝初年,為瞭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整頓混亂的學術界和教導界,朝廷決定出面撰修並頒佈統一經義的教科書。 唐太宗下令,由國子祭酒孔穎達召集那個時候一些著名的學者,共同撰修《五經正義》。經常提到的五經,就是《周易》、《尚書》、《詩經》、《禮》和《春秋》。因為孔穎達精通魏時《王氏易》(王弼曾註《周易》),由此就將王弼註本中的《周易》經文選為《五經正義》的官方版本。貞觀十六年(642年),《五經正義》撰成,王弼所註的《周易》版本從此成為正式版本。“開成石經”上所刻的《周易》,其實也就是說亦即王弼版本的《周易》,亦即我們目前市場上所有通行版本的最初面目。
可是,王弼(公元226-二十四9年)版的《周易》,又跟漢代的周易又有啥不同呢?
目前我們能夠找到的漢代版本的《周易》,除瞭前面提到的馬王堆帛書版和阜陽竹簡版外,還有一個“熹平石經”版。熹平石經刻於東漢熹平年間(172-178年),由東漢著名書法傢蔡邕親自書丹,將《周易》等經典刻於石碑,立於太學。熹平石經是最早的刻於石碑上的官方教科書,比唐代的開成石經要早瞭好幾百年。固然石碑自漢末以來屢經劫難,如今已經殘存不堪,不過經過屈萬裡等學者的精心搜集,我們仍然能找到一部分石經殘石上的《周易》。
下圖就是熹平石經的《周易》殘片拓本:
經過比對,我們發現,東漢熹平石經版的《周易》和唐代開成石經版的《周易》,固然同是官方教科書,不過個別字的寫法上還是有差別的。誠然,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兩者最大的區別,展現在排版上面。
熹平石經中,《周易》的經文本來是與易傳分開刻的——所謂易傳,就是對《周易》的闡解瞭,包括《彖》、《象》、《系辭》、《文言》等一系列作品。我們看見,在唐代的開成石經中,這幾個《彖》呀《象》呀的闡解,已經全部混在經文裡面瞭(據說最早這麼幹的人是東漢的著名經學大師鄭玄,他認為這樣有用且助於大傢理解)。因此我們今天打開《周易》時,往往會看見經文裡摻雜著什麼“《象》曰”、“《彖》曰”、“文言曰”的話,請暫時不要理會它們,由於這不是《周易》原本的內容,固然讀瞭它們有用且助於我們瞭解古代人們們是如何看待《周易》這本書的,但目前為止,我們完全可以拋開別人的闡解,無論他是古時候某著名聖人或是現代某知名大師,用本人的眼光來看一看《周易》。
說到此,我們手上已經擁有瞭五個版本的《周易》,依年代分別為: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版(戰國後期)
西漢馬王堆帛書版(公元前180-前170年)
西漢阜陽竹簡版(公元前165年以前)
東漢熹平石經版(公元175年)
唐開成石經版(公元830年)
通過對這五個版本的比較,專業人士們總結出的結論是:這幾個《周易》的經文(除去傳文後)大體上是完全一致的。總之,最早的版本(上海博物館版)與當前的通行本,基本未經過任何刪節和改動。唯一不同的是字的寫法:前一種是用戰國時的楚國文字抄寫,而我們手裡的通行本子上是簡化字。
其他證據也表明,至少在戰國時代,《周易》的經文內容就已經定型瞭。據《晉史》載,西晉武帝時(約公元280年左右),一個偉大的盜墓賊在汲郡(今河南汲縣)的一座戰國古墓中,發現瞭一大批竹簡古書(即著名的“汲塚古文”),這裡邊就有古本《周易》。
這個偉大的考古發現被官方得知,並派出荀勗、和嶠、衛恒、束皙等學者對這幾個古籍進行整理。因為這批古書都是用戰國文字書寫,西晉時人業已不易辨認,所以頗花瞭好些年功夫,之後的日子,據《晉書 束皙傳》載,專業人士組整理出“《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固然專業人士們還在爭論汲塚的墓主人到底是魏安厘王(公元前二十四3年卒)還是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卒),不過俺們已經可以肯定,戰國後期的《周易》在內容上已經和我們今天看見的沒有啥兩樣,除瞭它是用一種蝌蚪樣的文字抄寫下來的。
因 此,丟開易傳等註釋後,我們就獲得瞭原汁原味的《周易》,一部至少從戰國晚期就完完整整地流傳到瞭今天的古書。假如你覺得看專業人士大師們的解釋不夠過癮,你也可以直接找到這部書2000多年前的最原始版本,自己來讀它。
有人會覺得,啊呀,這太難瞭,蝌蚪文寫的,如何看得懂啊?
不要緊,由於實際上,古文字專業人士們讀起這個原始版本的《周易》時也是頭疼無比,他們時常拿著如今的版本跟那一堆發黃的竹片對比半天後,恍然大悟地說:“啊,原來古代這個字以前是這樣子寫的呀!!!”而多數的易學大師們,相信我,他們在閱讀蝌蚪文方面的能力並不比我們強多少。
有人又會問:既然所有版本的內容其實也就是說沒有變化跟,為啥不直接看通行本呢?
原因很簡單:由於不同版本的文字寫法差別太大瞭。
舉個簡單容易的例子,乾坤的“坤”字,在東漢時熹平石經上的寫法竟然是“巛”,而“乾”字在西漢時馬王堆帛書上的寫法竟然是“鍵”!!!假如你仔細比對過以上五個版本的《周易》,就會發現百分之八十的字都顯現瞭不同的寫法!!!
以馬王堆帛書版為例,下圖中很小塊文字中就顯現瞭八個與今天寫法不同的字:
有人會問:為啥會這麼混亂啊?難怪要把標準版的經文刻碑瞭。
沒錯,這種文字混亂的現象,學名叫做“通假字”。因 此,身為一個對國學感興趣又不想被忽悠的人,first of all第1件要記住的事情,就是:
……古時候所有的錯別字都是通假字,是合理而且合法的。
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出土
帛書《周易》出土及整理概況
帛幅高約48厘米,寬約85厘米,墨書。因為是折疊後放置,腐敗後而成片狀。所以從之後的拼接復原後可以推知,其折疊方法是:先將帛卷首尾對折,並如法又對折兩次,緊接著再上下對折而成。顯然這一個方法固然減少瞭存放空間,但數以千年的埋藏,疊狀的帛卷確殘損瞭不少文字。
馬王堆帛易,有經傳及經文,六十四卦完整無缺,個別的字殘損,有一些通假字。帛書易傳諸篇是《二三子問》上下篇、《系辭》、《易的意思》、《要》、《繆和》、《昭力》。
關於帛書《周易》的整剪發表,卻是相當漫長的,完全可以 使用“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來形容。1973年帛易出土,然而從此以後經過瞭約十二年,即1984年的《文物》第3期才發表瞭帛書《周易》經文,即《馬王堆漢墓帛書〈六十四卦〉》。其易傳部分的整理公開就更晚瞭,其在帛易問世的30年後。1992年《馬王堆漢墓文物》刊載瞭帛書《周易》和《易傳》之《系辭》部分的全部照片和圖版釋文。13年陳鼓應先生主編的《道傢文化研究》(第3輯)刊發瞭陳松長、廖名春合釋的《二三子問》、《易的意思》、《衷》、《要》傳文。1995年後,朱伯昆先生主編的《國際易學研究》(第1輯)又收錄瞭廖名春的《繆和》、《昭力》之釋文。
馬王堆帛書文字圖例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瞭哪些帛書?
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10多種帛書,共20餘萬字,黑墨書寫,字體為小篆和隸書,是公元前2世紀或更早時期的作品。
這幾個帛書包括《老子》抄本兩部,《老子甲本》為漢高祖時的抄本,《老子乙本》為漢惠帝時的抄本。每部分上下篇,次序恰與傳世的本子相反。今本《道經》在前,《德經》在後,故《老子》也叫作《道德經》;而新發現的帛書則《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另有《戰國策》一部,約1、2萬字,多數內容是今本沒有涉及的。還有《周易》,也比今本多4000多字,而且六十四卦與今本不同。帛書中有整部佚書,被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28篇,是記錄載入戰國時代蘇秦、蘇代等人的言行,約1、1萬字,大多數不見於今本《戰國策》和《史記》,為校證有關蘇秦史料,提供瞭大量新的歷史資料。
有關科學方面的《五星占》,用整幅絲帛抄寫而成,約有8000字,前半部為《五星占》占文,後半部為五星行度表,依據觀測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記錄瞭從公元前二十四6年至公元前177年70年間木星、土星、金星的具體位置,以及這3顆行星在一個會合周期的動態。它反映漢代天文學已達到的水平。